人民日报标题

海纳百川聚英才——海外留学人员眼中的上海人才工作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30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海纳百川聚英才——海外留学人员眼中的上海人才工作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海纳百川聚英才 ——海外留学人员眼中的上海人才工作 本报记'...

海纳百川聚英才——海外留学人员眼中的上海人才工作

第13版(党的建设周刊)
专栏:本期聚焦

海纳百川聚英才
——海外留学人员眼中的上海人才工作
本报记者 董宏君
  据统计,截至2002年12月底,来沪工作生活的留学人员近5万人,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2400多家,投资总额达到4亿美元,正式对外挂牌的留学人员创业园区8个。2002年以来,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呈快速发展之势,上海已成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上海,为什么会成为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一片热土?
  在上海采访,从市委组织部门到人事部门,只要谈起人才工作,他们首先都会强调上海的城市发展定位和上海市的人才工作目标,即,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构筑国际人才高地。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这样的观念显然已经深入人心。
  接触上海的留学回国人员,只要谈起创业历程,他们首先都会提到上海的人才工作、与他们打过交道的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一位留学人员用“宽松”二字来概括上海的创业环境,用“热心”与“奉献”来描述上海的组织、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让留学回国人员感触最深的,是这里贯穿始终的国际化人才工作理念。
  理念之一:没有人才的市场化就没有国际化,政府的职能就是为市场化营造环境,扫除障碍,起推动和保障作用。
  背景:上海市委强调在加强服务和保障上下功夫,为海外人才工作、创业提供便利。从1997年起,为方便海外人才在上海创办企业,市人事局、外资委、工商局、外汇管理局、监督局、财税局、海关等部门,建立了海外人才申办企业“一门式、一条龙”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去年以来,先后开通了海外人才《上海市居住证》申请、留学人员及其家属来沪工作办理户口等一系列公共服务项目,实现在线受理、网上办理、结果公告,海外人才足不出户就能办妥所有的审批事项。
  人物:赵箭、郑志鸿上海浦东。浦东新区留学生服务中心在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下,向来浦东服务和创业的留学人员提供融资贷款、厂房用地、进口关税、子女入学、租房购房等一揽子全程服务,成为留学人员的“知己”。对此,加拿大留学归国创业人员赵箭和郑志鸿夫妇感触颇深。
  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明星企业,他们创办的大道计算机(上海)有限公司就注册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在创业之初的艰辛里,他们在这里体会到了另一种温暖。“公司受到了浦东新区的大力帮助。比如公司入驻张江高科技园区,由于政府补贴,园区内的办公用房租金相对低廉;2000年6月,我们还获得了‘浦东新区创业资金’的资助,这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帮助,更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温暖。张江就像一堵防火墙,把一些对企业发展的干扰排除在外面。”谈到公司的快速发展,他们一再强调,“这得益于浦东新区良好的创业环境以及多方面的创业支持。”
  理念之二:建设国际人才高地,必须强调开放性,要形成我为天下人才服务,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观念。
  背景:上海提出要把创新机制、优化政策,作为海外人才工作的重点。今年,市委组织部下发了《关于选拔社会优秀人才担任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的意见》,同时组织实施“万名海外留学人才集聚工程”,招聘高层次海外留学人才,参与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来。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情况,设立了领导岗位、咨询委员、顾问等多种形式的职位,使各种身份的人才都能找到发挥才能的舞台;在任职方式上,全部采用聘用合同制,不列入单位的编制序列。
  人物:钱学锋、唐海松2003年10月,哈佛的MBA唐海松和耶鲁的法学博士钱学锋接受了上海市徐汇区政府正式颁发的“年薪1美元的政府官员”聘书,兼职徐汇区外经委副主任。他们的职责是,对区政府工作提出建议;协助推进区招商引资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参与区政府委托的相关业务工作;为区政府有关工作提供咨询和方案论证等等。他们受聘的一年期间,不占用部门编制数和领导职数。
  徐汇区区长孙潮说,徐汇区经济以科技和现代化服务业为主,但缺乏国际商务运作的经验。这样的人才可以帮助区政府进入国际商圈。
  对唐海松和钱学锋来说,担任这样一个职务,“不仅得到了一种社会名誉,而且可以作为一个桥梁,把在国外积累的商务经验和渠道用于上海的发展。”他们要“脚踏实地地做几件有意义的事”。唐海松说,“通过一美元这个纽带,我们与徐汇区走得这么近,是一种荣幸。我希望我们所追求的国际化,不是盲目的国际化,而是中国的国际化。”
  理念之三:把以人为本的精神,渗透到全社会的核心理念里,渗透到国际人才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
  背景: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委先后在市委党校举办了三期“上海市留学人员专题学习班”,让留学人员系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专题报告、实地考察和学习论坛等多种方式,向他们介绍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建设成就。市委领导还亲自担任“上海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名誉会长职务,为海外人才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困难,真情关怀广大海外人才。
  人物:傅国华、李克欣在加拿大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总经理傅国华的心底里,有着永远挥之不去的上海情结。从大学毕业离开上海到留学加拿大,重回上海并首批获得上海市居住证,上海成为他事业赖以生存的土壤。“长期在海外,对中国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专题学习班’是最好的国情教育”,“它可以感召、团结更多有‘双边’教育和工作经验的知识分子、留学人员的力量”。作为一名建筑师“在中国是真正地找到了用武之地。眼见着城市的轮廓在我们的手中变大长高,这样的满足感是建筑师梦寐以求的。”
  “找一个平台,一个抓手,将人的感情放到这儿”,对于正在筹建留学生博物馆的方松企业发展(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克欣博士来说,当年选择上海,感情的吸引对他更重要。“以前的政策优惠对留学生创业确实起了促进作用,但随着认知的提高,上海提出了用信任感染人,用真情凝聚人,这对于品尝过富足的物质生活环境的海外留学人员而言,‘回家’的感觉更珍贵。”
相关链接
《上海市居住证》制度
  2002年,为进一步开拓海外引智渠道,上海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原则,推出《上海市居住证》制度。《上海市居住证》制度突破了人才引进过程中身份、国籍的限制,使海外人才在沪工作创业期间,在子女就读、社会保障、银行资讯等方面可以享受市民待遇,在申办企业、兑换外汇、出入境等方面享有部分市民待遇之外的优惠,为海外人才提供了更灵活、更有效的生活工作保障。《上海市居住证》颁布一年多来,已有2500多名海外人才申领。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