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志愿者服务、做好人好事都量化成“道德币”,存入“银行”,让道德成为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的财富,也可备将来之需——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道德银行”在争议中开张
第5版(视点新闻)专栏:热点解读
把志愿者服务、做好人好事都量化成“道德币”,存入“银行”,让道德成为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的财富,也可备将来之需——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
“道德银行”在争议中开张
本报记者 江南
11月12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许多大学生拥有了一笔特殊的存款——“道德储蓄”。该学院的“道德银行”本月正式开张后,学生们的储蓄卡上开始存入几万元到十几万元的第一笔“道德币”。
一份份印制精美、深蓝色的“道德银行储蓄卡”,样式与常见的银行储蓄卡相似,有户名、账号及存入、支出、结余等,而币种一栏写着“道德币”,分行名称则是各个院系。
“袁妙飞,人文系分行,参加迎新生志愿者服务共14小时,存入14万元。”
“陈磊,信息系分行,参加迎新生、校运动会志愿者服务共10小时,存入10万元。”
“陈书聪,机电系分行,参加校运动会志愿者服务共6小时,存入6万元。”
……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创办大学生道德银行的构想提出之后,便备受社会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现在,道德银行的条款几经修改,开始正式运行了。据介绍,这个银行就是要让道德成为不断积累、不断增加的财富。从11月10日开始,学院的3350多名大学生成为道德银行储户,其中179位储户已存入了第一笔“道德币”。
创办初衷:把道德变成“币”,让德育重“行动”
之江学院团委书记何星舟,也是道德银行的行长,向记者介绍了这个特殊银行的运行机制。
道德银行下设存储部、支取部等,根据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或所做的好人好事等情况,评估折算成道德币登记在储蓄卡上,作为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爱心记录。
在折算标准方面,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或在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公益活动,每1小时计1分,每分登记在储蓄卡上就是1万元道德币;义务献血计2分;义务为同学辅导学习每1小时计0.5分……
银行每季度按“道德币”存款的多少评出“星级储户”,分别可以申请获赠学院各种晚会或学术讲座门票、一个季度的学科类书报杂志、优先参加学院各类培训等;每学期将评出“十佳道德富翁”。学生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等级,还将作为团内评优、评定奖学金的参考;学生也可用自己的储蓄申请其他帮助。
“作为从事大学生德育教育10多年的教师,我感觉原来的德育教育模式号召性的多,可操作性的少。”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一青说,“学院学生会提出创办高校首家道德银行的设想后,学院考虑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载体,作一些探索和尝试。”他认为,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等德育教育重在“认知”,而道德银行更重“行动”。
今年4月,道德银行首先在之江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中试行。学院学生会实践部的鲁敏同学说,道德银行对奉献者给予回报,是一种承认、肯定和尊重,增强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内在动力,而且这一形式新颖活泼,是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同学加入志愿者队伍,像今年10月浙江工业大学校庆时招募志愿者,报名的同学就非常踊跃。
11月5日,之江学院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启动仪式,宣布道德银行正式成立运行,道德银行储蓄卡发到学生们手中。全院所有大一、大二的学生都被吸纳为储户,其他学生也可以自愿申请开户。
引发争议:做好事需不需回报、道德该不该明码标价
创办道德银行的消息很快在学院内外引起不同的反应。做好事需不需要回报?道德该不该明码标价?这样的争议至今没有平息。
有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做好事不应该图回报,如果是为了储存起来,以后为己所用、得到好处,这就会使道德变味;有的学生则认为,强调助人为乐,讲求无私奉献,不应当成为否定道德回报的理由,付出的同时得到回报,这符合公平原则。
有人担心,道德银行的运行规则有过强的功利性色彩,“论德行赏”很容易导致投机行为;此外,具体的操作办法、折算标准还不够科学,缺乏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像参加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在期刊上发表理论文章等都可以折算为道德币,这就值得商榷。
之江学院事先不曾料想道德银行会引发这样热烈的争论。经过对道德银行运行细则的深入研讨,并征询多位伦理学、教育学专家的意见后,学院删改了几条最惹争议的条文。
之江学院的领导们认为,道德银行所提倡的仍然是奉献,索取并不是目的;而通过保障回报的制度,可以更广泛地培养无私奉献的道德风尚。他们相信,开办道德银行虽然有争议,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它引发大学生服务社会、积极奉献的热情,在助人中体会到快乐,有利于促进学生行为和校园道德风气的转变。正因为如此,学院决定在争议中将道德银行继续办下去。
专家视点:道德银行是从制度和体制保证的角度对道德建设的有益探索
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徐德明教授认为,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规范,与个人、社会的利益相联系,有它功利性的一面,也有升华为超功利的一面,两者都不能偏废。就个人来说,当然要提倡无私奉献,奉献的动机是不求回报的;但从社会的层面,应该建立一种奉献回报机制,维持道德建设,这种回报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人与人互助互爱、互通有无是一种回报机制,道德银行也是一种回报的形式。俗话说:好人有好报,道德银行将这种祝愿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形式。
浙江大学教育系魏贤超教授表示,道德银行启发我们思考和探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榜样的示范作用很大,但是,制度比榜样和道德更有力量,好的行为、品德或精神,如果得不到体制或制度安排方面的支持,是难以长期坚持和发展的。道德银行是从制度和体制保证的角度对道德建设的有益探索。
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张应杭教授说,类似道德银行的形式,在一些地方的社区、企业中也曾出现过,应该说在市场经济现实环境中有它的可取之处。如果仅仅停留在理想层面,强调道德的非功利性,往往缺乏感召力,容易变为说教,这在以往已有不少教训。但是,道德建设也不能止步于道德银行,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应该以此为起点,向更高层次提升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
之江学院的领导表示,道德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院将注意正确引导,使大学生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同时,尽量减少其中的功利性因素,最终形成“奉献—回报—奉献”的良性循环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该学院的青年志愿者陈可可同学说,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们不求回报,但我们需要回报——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通过道德银行的影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那将是对每一个志愿者最好的回报。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