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使得一本小字典创造了50年行销4亿册的“世界图书发行奇迹”,成为一个民族的“无声之师”——解析“新华字典”现象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本小字典创造了50年行销4亿册的“世界图书发行奇迹”,成为一个民族的“无声之师”——
解析“新华字典”现象
本报记者 卢新宁
一本不到70万字的小字典,50年来200余次重印,发行4亿册。在当代中国,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人都知晓它。
它是亿万中国人的良师益友,是海内外中文读者的“挚爱亲朋”,是人们汲取知识养分的最初的起点,是读书人相伴终身的“无声的老师”。
2004年新年之际,在这本曾经创造了“世界图书发行奇迹”的小字典——《新华字典》第十版出版座谈会上,众多专家学者回顾《新华字典》自1953年出版以来半个世纪的辉煌历程,面对图书出版领域现状,提出了解析“新华现象”、发扬“新华精神”的倡议。
小字典大学者,几代知识分子铸就的文化标志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本语文工具书,也是我国第一部普及性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
“国无辞书,无文化可言”,大凡一种成熟的民族语言,基本上要有两部字典,一部是多卷本的详尽的历史语言字典,一部则是简明的日用的老幼咸宜的小字典。第一版《新华字典》编纂于1953年,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新世界的建立者们将这部“小字典”的编纂,视为新的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肩负规范现代汉语的职责,也要担当扫除文盲的任务。
从一开始,这本小字典就蕴藏着一种文化理想:为民族的文化普及和知识传播建功。也正因此,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叶圣陶、邵荃麟、魏建功、陈原、丁声树、金克木、周祖谟……小字典大学者,《新华字典》的这个特色整整保持了50年。在后来的岁月里,又有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加入修订者的行列:王力、游国恩、袁家骅、周一良等等。
“我们以为这是一项有益于普及教育的工作,必须要当一项事业来努力进行。如果真能在这方面有所贡献,那是十分愉快的。”半个世纪之后,回头再看魏建功这些久负盛名的大学者投入这项事业的初衷,再看《新华字典》惠泽亿万民众的巨大影响,不由得让人感慨万千。
小字典大学问,这些语言学界的泰山北斗将深厚的学养和热切的追求倾注在字里行间,盈盈一握的《新华字典》成为几代知识分子铸就的文化标志。小小的《新华字典》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的背后有如此多的大学者的支撑。“今天我们还应当提倡这种大学者小字典的‘新华风格’,提倡名家大家面向大众、力于普及的学术风气。”总结《新华字典》走过的50年历程,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这样说。
小字典大作用,亿万民众学习知识的工具
记得5年前,本报刊登了陈原先生回忆编修《新华字典》的文章后,收到许多读者来信,其中的一封至今让人难以忘怀。
这位读者从小生活在贵州山区一个小县城里,小学二年级时,从一位家境富裕的同学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新华字典》,一时惊为天书。为多看几眼,她拿出自己的“绝活”——以为同学做7个漂亮的毽子为交换,借字典回家看了7个晚上。这7个夜晚,小学毕业的父亲几乎没有睡觉,在油灯下,将600多页的字典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终于让自己的女儿也有了一本“新华字典”。
这个真实的故事应当是献给50岁的《新华字典》的一份贺礼,也是“《新华字典》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的另一个解释。半个世纪以来,这本凝聚着众多学者大家智慧的小字典,是亿万民众相依相傍的“老师”。它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帮助几亿工人农民扫盲识字;60年代,在知识文化的荒野里烛照万千国人灰暗文化生活;70年代,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80年代后伴随亿万中小学生攀登知识的山峰。它在传播知识、普及文化以及推广普通话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纵览我国半个世纪的各类出版物,难以与之比肩。
文化是民族的命脉,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而字典则是普及文化的工具。中国辞书学会名誉会长曹先擢先生这样说:“在现代汉语辞书历史上,《新华字典》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它以前没有一部能够完全合格的现代汉语字典,在它以后的现代汉语字典,是沿着它开辟的道路而不断改进的。”
小字典大精神,严谨求实、服务民众、与时俱进的理念
在中国,很少有一本书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它出版后的50年里一直都有编读往来。无论世事变迁、时光流转,《新华字典》从未中断过与读者的密切联系。
“《新华字典》一问世就为人民群众学习文化、普及基础教育服务,这种贴近民众的主动追求,成就了这本小字典可贵的人民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这样解析小字典创造的奇迹。
新华字典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辞书”,同时,也是中国辞书史上修订频率最高的辞书。50年来,伴随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变化,这本词典整整修订了10次。“字典虽小乾坤大,甘苦几多心自知”,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告诉记者,每一次修订都要在字词上“咬文嚼字”,都要在内容上“与时俱进”,都要在形式上“革故鼎新”。
与群众的需求紧密相连,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50年来,《新华字典》正是靠着这两股永不松懈的“纽带”,成长为图书出版领域永葆青春的“长青藤”。
为了打造精品,字典编辑人员建立了数百万张手抄卡片以及几千万字的语料库,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更是创造了差错率为零的出版纪录,使得这本词典获得了国家辞书奖荣誉奖和特别奖。
“我们的图书出版种类已从当初的每年9万种攀升到19万种,但印数却不仅未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原因就是像新华字典这样精雕细刻、一版再版的传世佳作太少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如此感叹。
“无知又大胆,就来编字典”,面对出版界制假制劣愈演愈烈的现状,面对时下好大喜功的浮躁学风,人们的目光开始透过《新华字典》那些神奇的数字,看到小字典中蕴藏的大精神:严谨求实的学风、服务民众的追求、与时俱进的理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