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杂技团:面向市场创品牌
第14版(大地·文化纵横)专栏:
这是一个老字号的艺术团体,在文化市场中善于创新,成就显著,但也面临着难以解决的困难
上海杂技团:面向市场创品牌
本报记者 陈原
中国杂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面向市场了!当上海杂技团负责人郑梅用这句话开场时,谁都一愣,那个时候哪来的什么市场?原来她指的是杂技团出国表演。当时,只有杂技团出国能挣钱,可以在外长期巡回演出,还不断受到邀请。不过,郑梅也很直率:上海杂技团尽管1982年就出国闯市场,为国家赚外汇,但带有垄断的成分,因为国内没有人竞争。所以,这不算真正进入市场。
虽说不算真正的市场,但在国外市场的奋斗中上海杂技团毕竟领略了什么叫市场,这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们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发现自己只知道高技巧,却不明白杂技的艺术化包装;只是一门心思练杂技,却不清楚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的高难度杂技仅仅成了外国舞台的陪衬,精彩固然精彩,惊人也很惊人,就是不能形成品牌,也没有持久效应,这对市场来说,就等于投入大、产出小、收获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杂技转瞬间冒出了200多个大小团体,出国变得比以前困难了,传统节目在国外市场也失去往日的吸引力,原因没有别的,就是太多了。上海杂技团面对这种局面,开始探索新的竞争方式。上海杂技团团长俞亦钢说,虽然有多半国内杂技团都在海外商演,但加在一起,年收入不足1亿元人民币;而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一年就达1亿美金。他们过去在国外多年的市场体验这时派上了用场,于是在艺术观念和营销包装中下功夫,在创意、结构、编排、音响、舞美、服饰各个方面,都准备来一个大转变,一定要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2001年,经过多年的磨练,一台名为“太极时空”的节目开始酝酿,一开始就以市场为目标。2002年,“太极时空”在京沪连演50多场,2002年11月,又赴德国商演,到今年4月在德国共演出了149场。在慕尼黑登台演出时,120分钟里获得117次掌声。德国巡演未及一半时间,成本就收了回来。随着舆论的高度评价,各国演出商的定单也纷至沓来。“太极时空”的轰动,被誉为“标志着中国古老杂技探索出了全新的演出方式”。
“太极时空”将杂技、歌舞、武术、服装等元素融为一体,推出“综艺舞台剧”的概念,在形式上打破传统,杂技和武术不再单纯展示技巧,而是与舞蹈糅合在一起,制造一种神秘的意境和强烈的戏剧效果。在视觉上增强观赏性,不仅有高难度,而且讲究艺术性和神韵。他们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合作,请来了正在走红的杂技导演李西宁、河北武术教头、广州军区编导、旅欧服装设计师、北京的音乐制作人等等。这台节目可以说是人才资源的大融合。
“太极时空”为上海杂技团的改革创造了机遇。他们在这台演出中看到改革的必要,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就无法迈进市场。
上海有个马戏城,在市民心目中这是个特别有趣的地方,但马戏城以什么样的节目才能永久吸引观众,却是一个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否则马戏城就是浪费,就会成为文化产业的拖累。马戏城现在由上海杂技团负责创作、演出,这就使杂技团又面临怎样改革马戏、包装马戏、创立新型马戏的考验。魔术,在国际舞台有许多名家,因名家而带来了众多的经典作品,又因这些作品而让许多魔术师成名。可是我国的魔术师却长期淹没在杂技团里,魔术成了杂技的一小部分,得不到最好的发挥。为此,上海杂技团正在准备体制的全面改革。杂技、魔术、马戏将成为三大相对独立的实体,各自释放最大的能量。现在他们已经让著名魔术师成立工作室,独立创作、经营、核算。这样既可保护个人的知识产权、激发作者的积极性,又可制造品牌,提高魔术师的知名度。
最近上海杂技团正与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合作,策划一台大型综合节目,准备长期打入美国舞台,形成永久品牌。可以说,这比过去又前进了一大步,是他们向国际化演出形式贴近的最有创意的设想。
全国演出市场化的鼓声越来越响。这一方面让上海杂技团领导寻找新的表现方式和体制形式,保持原有的市场,开拓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他们也有忧虑,而这些忧虑恰恰是杂技团自己难以应对的。
目前杂技界的竞争日益无序,许多杂技团为了争取出国,竞相压低价格,有的甚至只图个生活费,这令有品牌有独立品格的杂技团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杂技艺术因其特殊规律,演员20多岁就可能退休,这使杂技团的大量收入不得不用来养人。上海杂技团赢利不少,但人也越养越多,不堪重负。上海杂技团呼吁在全国杂技界设立演员专门基金,主要用来对杂技演员的就职再培训,或者伤残补贴。
现在杂技的生源日蹙,招生相当困难,肯定会影响杂技未来的质量和人员结构。上海杂技团也期望有关方面尽早制定措施,以保证我国杂技事业后继有人。(附图片)
1、上海马戏城外观
2、杂技《三人造型》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