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第9版(理论)专栏: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 沈越
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仅确定了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技术路线,也包含着制度变迁的内容。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少应具有以下特征:
走市场化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道路。我国的工业化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在最初的一个多世纪,由于缺乏西方工业化那样的市场环境,工业化主要表现为政府推动下的技术性经济进步。这种倾向在计划经济时期被推向极致。改革开放后,由于市场化为工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自生能力,我国的工业化开始真正步入快车道。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需完善,而且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化本身也须增加新的内容,所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处理好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先导,以市场化推动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支持市场化改革。
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时推进的道路。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对孪生子,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我国20多年的市场取向改革,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但由于城市化的制度性壁垒没有随市场化改革同步消除,城市化进程仍慢于市场化和工业化。要完全消除城市壁垒,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当前,有两种倾向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有条件的大城市降低城市门槛进展缓慢,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化的龙头作用;二是一些中小城市不顾工业化和市场化条件,用行政手段人为地“圈地造城”。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大多经历过牺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阶段,我国以往也存在忽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问题。虽然这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但不排除在选择工业化路径时,走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尽可能协调发展的道路,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生产率增长和市场空间可以无限扩张的工业和服务业中,从根本上解决众多人口争夺有限农业自然资源和市场的矛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依次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深加工化、信息化几个阶段。新型工业化道路则不能拘泥于传统工业化路径,而应发挥后发优势,通过跨越式发展,在高起点上加快工业化进程。这种跨越式发展,是在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各个产业层次上齐头并进,在尊重工业化一般演进规律的前提下,实现超常规发展,直接达到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经济的信息化是当今工业化水平的最高标志。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可以提高传统工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和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但信息技术只是当今高新技术革命中最先成熟、在经济上最早显示出市场价值的技术,经济的信息化只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技术上的起点,而不是终点。随着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空间技术等的发展和成熟,它们完全有可能成为现代工业化新的增长点。所以,要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动向,积极开发具有发展潜力的新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提供动力。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在工业化进程中始终走效率高、耗费少的集约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仅要在立法上限制消耗高、对资源环境造成破坏的小工业,而且要把小工业纳入城市文明的轨道,利用城市相对完善的法制来规范工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城市规模越大、越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就越强,其实施手段就越有效。
走服务业适度超前发展的道路。与传统工业化道路不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高新技术发展尤其是以国民经济信息化为特征的,这就要求第三产业适当超前发展,特别是与高新科技发展相关的信息产业以及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超前发展。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又是一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要求发挥传统服务业在吸纳劳动力上的优势,为农民进城作出贡献。
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基本同步,避免在社会发展上先欠账、后还债。工业化进程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大体同步,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适度超前发展来降低失业率,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低收入者、失业者和丧失劳动能力人群的基本生活,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完善分配政策来缩小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工业化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保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应基本同步。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