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救援使命——访中国地震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
第3版(国际)专栏:记者专访
肩负救援使命
——访中国地震国际救援队领队徐德诗
本报特派记者 赵亚辉
北京时间12月26日22时30分左右,伊朗政府向全世界发出呼吁,请求国际社会向伊朗巴姆地震灾区提供援助。17个小时后的27日15时30分,中国地震国际救援队作为亚洲第一支赶赴伊朗地震灾区的国际救援队,从北京首都机场启程,前往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赴伊朗的飞机上,中国地震国际救援队领队、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司长徐德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这是我们第二次参加国际救援行动,我们肩负的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救援使命,在这一危难时刻,我们将尽心尽力。”徐德诗还告诉记者:“我国地震救援队虽然只有两年的历史,但却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装备,某些方面还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可以说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救险能力。”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又名“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于2001年4月27日,由救援队员、地震专家和医护人员组成的这支专业队伍,共分为三个支队和一个直属队,三个支队各有5个分队:搜索分队、营救分队、医疗分队、技术分队、保障分队,直属队则由参谋组、技术组、保障组组成。其组建原则是“一队多用、专兼结合”;任务定位为“迅速搜索与营救由于地震或其他灾害事故造成城市建、构筑物破坏而被压埋的人员”;对救援队的素质要求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能随时执行紧急救援任务”;救援行动由国务院统一协调指挥。
此次向伊朗派出的救援队由38人组成,都是业务过硬的骨干,有搜救经验,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救援队有医护医疗人员10人、搜救人员19人、地震专家9人(其中包括工程结构专家、通信专家、地震预报专家、地震地质专家和装备技术专家等),此外还有4条久经训练的搜救犬。
徐德诗说,此次救援队携带了10吨的救援设备,共100余种救助器械。这些器材用途分为5大类:搜索设备、营救设备、通信系统、动力保障工具、医疗救助设备。在地震灾害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倒塌,要想在钢筋水泥废墟中营救出被压埋的人员,先进的设备就显得分外重要。
中国救援队装备了一批国际上先进的救援设备,其中六大设备堪称王牌。一是光学声波探测仪,又称“蛇眼”,是利用光反射来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于摄像仪器。救援队员将探头放入需要探测的地方后,探头可360度旋转,而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探头探测到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二是声波探测仪,声波探测仪利用声音的震动搜救遇难者,仪器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幸存者发出微小的声音,声波探测仪都可以探测到。所以即使是被埋在瓦砾中的遇险者已经不能说话,但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弱的声响,声波探测仪都能够及时捕捉到。三是红外线探测仪,夜晚照明不足是影响救援工作及时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科学家充分利用红外线的反射,在黑暗中靠温度来探测事故现场中还有没有生命存在。四是液压钳,紧急救援队员们随身携带的液压钳体积也不过普通钳子大小,但是由于应用了液压原理,一把液压钳却能把倒塌房屋中纵横交错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抢得宝贵时间。五是月球灯,救援队员们还随身带有月球灯,两个月球灯就能够照亮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六是气袋,在紧急救援队员随身携带的工具袋中,有一只不过1米见方的气袋,但它的威力却可以把楼板抬起、将钢丝顶弯。由于救援工作一般作业空间都比较狭小,因而所有营救工具都很小巧。这个小小的气袋能够顶起68吨的重物,以往救援队员们对夹在两层楼板之间的遇险者无从下手营救,现在可以用气袋将楼板顶开,将受伤者营救出来。
徐德诗介绍,在今年的阿尔及利亚地震救援行动中,第一次参加国际救援行动的中国国际救援队依靠先进的科技水平,成功搜救幸存者1名,挖出遇难者4名。在参与救援的38支救援队中,总共只搜救出幸存者两名,中国国际救援队是继法国救援队之后震区第二支成功搜索到幸存者的队伍。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的官员这样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国际搜索救援舞台上一支宝贵的力量。”
徐德诗最后表示,他们一定会在伊朗地震灾区的救援工作中竭尽全力,不辱救援使命。(本报巴姆12月28日电)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