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第12版(学术动态)专栏:学者论坛
经济全球化与不同文明间的对话
汝信
近20年来,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势不可挡,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为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冲突,使世界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存的几种不同的文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将何以自处,是否还有独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和可能,如何消除彼此间的分歧,成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目前,关于世界各种文明的研究以及开展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必要性已越来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人们普遍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文明,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门术语,据考证,直到18世纪才在欧洲被用于正式文献中,而到20世纪才在各学科领域被广泛使用。学者们对文明的理解也如同对文化的解释一样各不相同,迄今无一致公认的定义。一般地说,文明大致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上相对于蒙昧和野蛮的较高的发展阶段(如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的用法);二是指占一定空间的特定的具有共同文化、共同信仰或共同生活方式的社会群体。我们今天谈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取的是后一种含义。
经济全球化将对现存的文明造成什么影响
有一种看法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明正日益趋同或同质化,从而产生一种普遍的“全球文明”以取代现存的不同文明。这种看法能否成立,值得我们思考。根据汤因比的理论,文明社会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组成,其中经济和政治的因素是易变的,而文化则是一种文明的精髓,也是较稳定的因素。汤因比所指的文明的三个方面,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或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全球化对文明的影响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经济领域或物质文明的层面以及与经济运行直接相关的制度上,在这些方面确实有强烈的趋同倾向,例如生产工具和方法、科学技术乃至企业经营管理、国际贸易、金融法规等,是超越国家、民族和不同文明的界限之上普遍适用的,有的还是必须采用的。由于物质文明是整个文明的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当然也会波及政治和文化的领域,但情况就复杂得多。
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文化固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却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特别是精神文明中的一些深层因素,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价值观等,是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德国的赫尔德曾说的“国民精神”。正是这些深层的精神因素构成的文化传统,充当了使一种文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使一种文明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的实质和特性。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固然使现有的各种文明增添了一些共同性的成分,带来了如全球性的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那样的新事物,可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相反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同时也看到强劲有力的文化多元化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并不会因为经济全球化而消失。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上现有的几种主要文明仍将存在,不会被所谓普遍的“全球文明”所代替。这是需要开展文明间对话的一个基本理由。如果文明的差异没有了,大家都整齐划一,何用对话?那样的话,我们的世界不就会变得过于平淡、单调、乏味了么?
所谓“全球文明”还有另一种解读,即实际上是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幌子把某一种特定的文明装扮成普遍适用的模式强加于全世界。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由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唯一超级大国美国所主导的,美国式的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大众文化产品也随之向全世界扩张,所谓“麦当劳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如洪水般袭来,而且披着普遍性的外衣。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曾在《全球化与道德重建》一书中指出,要警惕有人用全球化来侵蚀别国的文化和语言,迫使人们接受西方的文明观念,把西方价值标准强加于人。因此,这些人鼓吹建立普遍的“全球文明”,其实质是企图以强势的西方文明去支配和吞并其他文明,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和标准去重新塑造世界。这无非是陈旧的“西方中心论”的一个现代新版本,它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由一种文明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美国的福山所宣扬的所谓“历史终结论”,断言西方文明已在全世界取得最后胜利,其本身就是一种反历史的错误。有趣的是,在反对普遍的全球文化和“西方中心论”的学者中间,就有以提出“文明冲突论”而闻名的亨廷顿教授。
亨廷顿不赞成把西方文明说成普遍的全球文明,认为非西方国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并不是西方化。这些看法并不错。问题在于,他在承认不同文明存在的同时,坚持认为文明间的差异必然导致激烈的对抗和冲突,而且把这种文明冲突提到冷战后世界发展“模式”的高度来看待。既然文明冲突不可避免并主宰世界,那么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也就是多余的或没有多大意义的事了。其实,这种“文明冲突论”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斯宾格勒。在斯宾格勒看来,世界上每一种文化实际上都是独特的、自我幽闭的系统,各种文化的内在精神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难以进行沟通和相互了解,所以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他所说的文化有特殊的含义,指的是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那时的文化横向扩展,经常带来战争和侵略。在“文明冲突论”中常能看到这些思想的影响。但是,这样片面地强调和夸大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冲突,把文明说成无法沟通的对立的封闭系统,是违背文明发展的历史事实的。
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经常发生,但它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冲突的发生也往往不单纯是由于文明的差异,而主要是由于背后物质利益的推动。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和主流。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曾指出,文明并非一成不变,它有稳定性,又有能动性。它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相互传播和借用,既把自己的东西向外输出,又借用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东西。这种借用是有选择的,是用来丰富自己的。同时,文明又有“拒绝借用”的特性,以此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稳定性。这种看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文明并不是独立自主、自我封闭的东西,它需要通过与其他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取得新的活力,才能茁壮成长。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前进的动力,就会僵化而趋于衰落。因此,对文明本身的发展来说,相互间的对话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应确立的一些基本原则
在历史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一直是有时自觉、有时不自觉地进行着,当然其间也不乏矛盾、碰撞和对话的中断。现在情况变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要使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能自觉地、不间断地顺利进行,需要确立参加对话的各方都认同的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有大家共同遵循的规范。可以列举以下几点:
树立一种全球意识。对话的各方应充分认识到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整体,过去把各民族分隔开的壁垒已不复存在。不管是否愿意,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同一地球上,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但这些文明又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又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不同于他者的差别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如果把对方看作竞争对手或潜在敌人,而不是看作平等的伙伴和朋友,对话就难以取得成功。对别种文明要排除偏见和成见,认真地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虚心学习和吸收其文明成果和优点。对自己的文明要有自豪感,但在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同时,也要冷静地看到和分析其缺点和不足,以免盲目自大,唯我独尊。
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在文明间对话时,特别要学会如何去尊重和正确对待不同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求大家整齐划一,接受同一标准。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当然,在崇尚强权的国际政治舞台上,要全面贯彻以上原则是十分困难的。但如果广大学术界人士能本着这些原则去研究有关文明的问题,并进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将会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扩大共识,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与稳定,而且对各个文明本身的发展和进步也将起到有益的作用。在世界已进入21世纪的情况下,更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促进文明间的对话,保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彼此取长补短,使我们这个世界更加绚丽多彩。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