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源多珍惜——青岛城市节水扫描
第14版(人与自然)专栏:
生命之源多珍惜
——青岛城市节水扫描
本报记者 宋学春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珍惜每一滴淡水就是珍惜我们的生命。”在青岛市,从政府到老百姓,节水意识越来越强烈。据统计,到2002年,青岛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24.96立方米,年均降低11.22%;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6.23立方米,年均降低14.87%;市区5年间累计节水量15937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位于全国领先水平。
一个城区人口200多万人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而用水量却不断下降,这无疑是个奇迹。青岛市副市长罗永明说:“在历史上,青岛曾发生过城市供水数度危机,从政府到老百姓都尝到过缺水的苦头。所以,城市节水一直被市委、市政府视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常抓不懈。”
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家住青岛市八大湖小区的梁先生,是记者10多年的朋友,他一家三口从住40多平方米房子换成100多平方米,马桶从蹲式换成豪华坐式,但他们多年养成的一个习惯则没有变:洗脸、漱口用过的水从不浪费,接一根导管流进备用水桶,将洗衣后的水存放进大盆,再用这些水冲洗马桶——马桶上的水箱成了装饰品。据青岛市节水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张国辉介绍,在青岛,像这样的节水户成千上万。
“节水不仅是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节水意识的强弱也体现了一个家庭、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罗永明这样对记者说。为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不足问题,青岛先后编制实施了《青岛市水资源规划》、《青岛市城市水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规划》、《青岛市城市供节水“十五”计划及15年规划》等。2003年元旦,《青岛市生活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节水走上了法制轨道。
科技与管理齐抓
“缺水不断水,节水又增产。”这是青岛市政府的指导思想。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青岛市走的是科技与管理一起抓的路子。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坚持走发展节水型经济之路,特别是用高新技术调整造纸、印染、酿酒、制革等行业的产品和工艺结构,整顿和关闭了技术落后、浪费水资源严重的企业,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在青岛落户,从而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传统型向节水经济型的大转轨。青岛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近20%情况下,工业用水量却基本保持不变。
依靠技术进步,挖掘老企业和大企业节水潜力。青岛啤酒厂(一厂)是青岛市的用水大户,连年来啤酒产量不断增加,用水量反而大幅下降。1993年啤酒产量15万吨,耗水量346万立方米,2002年啤酒产量22万吨,耗水量208万立方米。“除了加强节水管理力度,全员参与节水工作外,科技进步起到决定性作用。”副厂长姜鸿昌介绍说,对冷凝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后,冷凝水回收率从改造前的不足40%提高到目前的80%以上,年节约价值73万元;动力车间将冷却用水循环使用,年节水可达35万立方米,价值约75万元……目前,青岛啤酒厂千升啤酒耗水由17吨降至现在的9吨以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青岛颁发了《青岛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青岛市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新开水源勘察审批制度”、“水资源统计报告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加强了总量控制和调度,有效控制了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
开源与节流并重
“只有开发出新水源,才能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用水需要。”罗永明认为。
抓城市供水水源建设。近10年来,为增加城市供水量,青岛市又投资6.3亿元,进行原有供水水源地恢复改造,供水管网的配套建设及仙家寨水厂的扩建等,使青岛市区水厂日均净水能力达到83万立方米。目前,青岛正在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技术改造步伐,降低管网漏失率。
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海水利用三管齐下。今年9月,青岛发电厂废水改造工程宣告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当记者来到该厂采访时,看到废水处理后产出的中水,已被应用于工业补水、喷淋冷却设备、冲刷厕所等方面。据统计,日产中水940余立方米,加上其他节水措施,每年可节约50多万立方米淡水。
在这个用水大户,记者见到机组冷却、烟气脱硫、冲渣、冲灰……几乎用的都是海水,6台循环水泵每小时直接从海里吸海水6万立方米。目前,青岛海水用量由每天几十万立方米发展到242万立方米,年利用总量约为8.85亿立方米。
1993年结合城市东部开发,青岛市在13处建筑群中建立了中水回用示范基地,并积极开展城市集中处理污水的再生利用工作。该市完成了大麦岛污水处理配套截污管网工程等四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36万立方米,用于周边企业的生产冷却、城市景观和绿化、基建用水等。污水资源化和海水利用问题,今年被政府列为要办的12件大事之一。
1983年、1990年和1995年,青岛曾三次荣获全国节水先进城市的光荣称号。今年8月,青岛市被建设部授予“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附图片)
青岛市区内的节水标志。本报记者 宋学春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