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历史进步的动力和激情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专栏:
发掘历史进步的动力和激情
张德祥
历史剧能给观众带来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文化精神,取决于我们从历史遗产中发掘了什么,取决于我们以怎样的历史观、文化观看取历史。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科学地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是我们鉴赏历史遗产、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指针。在今天说来,就是要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念,传播科学的、文明的文化内容。尤其是面对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复杂历史,需要去伪存真、辨别是非、激浊扬清,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为先进文化建设之用。为此,有必要探讨历史剧的审美意识中不可或缺的先进文化精神,这是我们把握历史题材的审美依据。
一是科学精神。科学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法。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能力的提高莫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反映历史的电视剧,应当给予古代朴素的科学精神、给予敢于坚持真理与正义的科学家与思想家以高度重视和歌颂,而不是大肆宣扬皇恩浩荡与权力崇拜。我们应从历史中发掘的是代表当时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人物和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审美意识中具有自觉的科学精神,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人们认识推动历史走向文明的真正动力。
二是道德情怀。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厚德载物”,认为厚德之人,才堪当大任。中国古代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人的精神文明建设,“厚德”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树,开拓了一个民族的胸怀之疆,提高了一个民族的人格境界,凝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之魂。自古以来,仁德精神,就是审美认识的重要内容,是崇高之美的精神价值之源。要用崇高的精神塑造人,离开了道德价值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些年来,在我们的审美意识中,有意无意地淡化了道德评价,失去了对人物品质的臧否依据,也就造成某些“坏人”的形象更生动、更高大的情形。
三是平等观念。自从进入私有制社会以后,人类就失去原本的平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也就是这些历史剧所表现的社会,人是不平等的。男女不平等,官民不平等,父子不平等等等。显然,我们不能完全认同那种等级制度,而必须对那种不合乎人道的封建等级与特权予以批判,而不是陷入其中随其俯仰。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历史剧中并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人格平等的审美观念,而是对那种封建特权与宦官主义津津乐道,“主子”“奴才”不离口,热演的无非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和权力等级中的主奴关系。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伟大革命和社会变革,彻底改变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这进步之一就是人与人的平等观念的确立。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尊重“人”的平等观念,这应当成为我们审美意识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
历史剧是表现历史的,尽管反映的对象属于过去,但这并不能构成审美意识上可以落后的理由。作为文艺创作,无论是什么题材,在我们的审美观念中都不能丢弃“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都不能放逐真善美的艺术理想。历史剧创作的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叙述真正发掘出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激情和文化精神,表达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愚昧、野蛮、丑恶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艺术地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电视剧当然应当适应大众,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大众而不是以世俗迎合大众,更不是给他们制造饮鸩止渴的迷幻之梦。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研究员)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