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分配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第12版(学术动态)专栏:热点研究
我国就业、分配与国民经济关系研究
徐振斌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分配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取得了哪些成就,面临哪些突出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措施?本文拟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取得的成就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就业、收入分配及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合理的,国民经济呈扩大再生产型态势,当前宏观经济处于良性运行之中。全国居民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高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全国居民实际总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都明显高于就业人员的年均增长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都高于城镇总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增长从整体上看都高于农村总人口增长和农村就业人员的增长。农村就业人员的增长高于农村总人口的增长,这对增加农民收入有利。
城镇“低工资,广就业”格局已经被打破,开始形成“就业有增长,收入快增长”的新局面,城镇就业人员的增加对于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增长还构不成明显的压力。全国就业人员变动趋势和全国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变动趋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就业人员增长较快的时期,总是对应着就业人员收入增长较慢的时期;反之,就业人员增长较慢的时期,总是对应着就业人员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然而,无论从城镇还是从全国就业形势来看,就业人员过剩对就业人员收入的增长还没有构成特别大的压力。这是因为,全国就业人员的人均收入增长远远高于就业人员人数的增长,说明这种压力并没有使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停滞不前或绝对降低,而是表现为一种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一定压力。1997年至今,我国城镇形成了“就业有增长,收入快增长”的新局面,已经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低工资,广就业”的就业与收入分配格局,市场工资率正在形成,市场对工资收入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收入的增长显示出其相对于就业增长的独立性,并按照市场自身的规律运行。
第三产业成为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的主要领域。第三产业职工平均工资、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员以及职工人数的增长都高于第一、二产业,说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长仍有较大空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就业人口增长,说明我国的收入增长相对于就业来讲,是一种扩大型收入增长,处于一种良好的态势。全国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率、全国就业人员增长率、全国总人口增长率都保持比较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较平行一致,为居民收入的增长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全国就业人员增长率高于全国总人口增长率的情况,表明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在不断提高,就业机会在增多,就业比例的提高会增加居民的收入。全国居民总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农民纯收入)、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全国居民实际总收入(城镇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加农民实际纯收入)、全国居民实际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与全国总人口、全国经济活动人口、全国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之间的倍比关系见文中附表。
在社会老龄化的过程中,我国选择了“退休人数和退休费总额增长相对升高,人均退休金增长相对降低”的路径,符合我国现实经济承受能力和就业、收入状况。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高于平均每位退休人员退休费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合理一致。
一方面,退休人数和退休金总额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另一方面,人均退休金的增长则相对较低。
全国居民 全国居民 全国居民 全国居
总收入年 人均收入 实际总收民实际 均增长率年均增长 入年均增人均收
率 长率入年增
长率全国年底总人口年均 13.08 11.94 7.07 6.00增长率全国经济活动人口年 6.245.07 3.37 2.86均增长率全国就业人员年均增 6.16 5.63 3.33 2.83长率
注:这里是增长率之间的倍比(除)关系比较,不是增长率本身大小的直接对比,因此,表中的数字是相应的纵栏指标值除以横栏指标值的商。
固定资产投资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居民总收入相对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平均弹性比较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与全国居民总收入的增长和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有很强的相关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有1至3年的超前性,这进一步证实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于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性。
面临的突出问题
失业率将逐步攀升,就业风险会越来越大,这对居民收入和不同人群收入的增长将产生不利影响。全国经济活动人口增长率高于全国就业人员增长率,城镇就业人员的增长低于城镇总人口的增长,说明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风险逐步增大。由于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失业群体的收入增长会受到抑制。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农村就业人员绝对过剩,存在着严重的“低收入,广就业”现象,对增加农民收入构成了实质性威胁。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的增长。1997年至今,农村就业人员变动走势和农村就业人员人均非财产性和非转移性实际收入变动走势之间的关系脱离了原先运行的轨道,农村就业人员人均非财产性和非转移性实际收入形成一个“平台”。这种现象是由农村就业人员的绝对过剩所导致的,表明农业就业人数不减少,农民收入就难以增加。
再分配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前一时期所采取的“退休人数和退休费总额增长相对升高,人均退休金增长相对降低”的政策选择已接近底端。离休、退休、退职人数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城镇总人口年均增长率和城镇就业人员年均增长率,离休、退休、退职费总额年均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将对就业人员工资的增长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增加社会就业机会的作用不够明显。全国就业人员相对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国居民总收入、全国居民人均收入的平均弹性太低,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用在了现有就业人员及其所在单位(参见文中附图)。
1997年以后国有企业存在着“减员提资”现象。这在第二产业最为突出,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再次之。职工人数的变动与职工工资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在保持工资增长刚性的情况下,职工工资的增长是以职工数量减少为代价的,一部分人离开了原工作岗位。其中,第二、三产业是在“减员增效”的同时“减员提资”;而第一产业职工则只有“减员提资”,而无“减员增效”。
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立新型就业分配关系,继续保持“就业有增长,收入快增长”的局面。目前,由于增加居民收入仍然有较大的空间,因而应在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使各类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有更大的提高。当务之急是提高农业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收入的最好途径是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加快创造新的城镇就业机会。城镇就业将是就业的主要增长点。应努力扩大城镇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缓解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开辟新的社会保障基金的融资渠道。通过开辟新的融资渠道缓解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初次分配的压力,使就业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之间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
改善宏观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使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增加居民收入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双重手段。在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更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
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国有企业职工收入的增长不再以减少职工人数为主要特征和代价。这将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而实现。(附图表)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