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口出生缺陷率居全国之首,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出生缺陷病种几乎都能在和顺县找到,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降低出生缺陷 山西探索前行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山西人口出生缺陷率居全国之首,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出生缺陷病种几乎都能在和顺县找到,当务之急是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
降低出生缺陷 山西探索前行
本报记者 孙秀艳
提到提高人口素质,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普及教育。其实,作为人口素质最为重要的环节,人口出生素质更应该得到重视。出生缺陷这一问题在国际上早已得到广泛重视,在我国这个人口大国尤为突出。除引起死亡外,出生缺陷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据了解,在中国,每年因为神经管畸形死亡而造成的经济负担达2亿元,如果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都得到诊治,每年的费用则要高达120亿元。预防出生缺陷,已经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第一步。
山西“出生缺陷的珠穆朗玛”
山西人口出生缺陷率居全国之首,用山西省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安焕晓的话说,山西甚至已经“成了出生缺陷率的珠穆朗玛”(世界最高的地方)。缺陷率为每万名新生儿中有缺陷的个数,1996年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出生缺陷率为99.62,而山西则高达189.86,其中在200到400的县有39个,400以上的有13个。其中,和顺县在1998—2001年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高达300—900,出生缺陷种类达30多种,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出生缺陷病种几乎都能在和顺县找到。而在中阳县,截至2001年3月,全县存活的出生缺陷人数高达538人,其中神经管畸形就有46人。
根据和顺县计生委针对3624名育龄妇女的调查发现,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专家指出,山西人口出生缺陷致病因素主要有如下原因:煤矿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水源水质的破坏;生活陋习如长期食用发芽土豆、一年四季均睡热炕、通婚半径较小、“混居”现象严重、近亲结婚现象;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婚前、产前检查率低;文化素质低,对很多优生优育宣传接受程度差,大部分妇女在孕早期有乱服滥用药物史。
多管齐下试点工程初见成效
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01年开始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山西省平遥、和顺、中阳、平定4县被确定为试点县。安焕晓介绍说,2001年,山西省计生委与26个县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尽全力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
山西省四县的试点包括三级干预:一是怀孕前,开展优生优育知识培训、微营养素补充;二是怀孕后,进行B超筛查、优生监测、微营养素保健等;三是出生后,对发现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婴儿进行治疗,这一级干预主要由医疗卫生部门负责实施。
计生员素质的提高,直接促进了出生缺陷干预的水平。据晋中市计生委副主任李梅芳介绍,在和顺县的松烟乡,就有两个乡计生员在随访时发现了4个未出生畸形儿,果断实行了出生缺陷干预。
和顺县喂马乡喂马村30岁的孙姓妇女已经成为了出生干预工程的受益者,在两次怀孕被查出胎儿均为无脑儿实施了中期引产后,计生干部指导她在怀孕前后三个月及时补充叶酸,同时配以之后每月一次的B超检查,今年3月,这位妇女生下了一名健康男婴。
作为国家973项目的“中国人口出生缺陷遗传与环境可控性研究”已经在4个试点县完成了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专家们决定,利用在面粉中添加营养素的做法,提高孕产妇的身体素质,可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山西省政府决定先期投入60万元,推动试点四县参与这项工作。
山西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和顺县计生官员称,该县通过工程试点,出生缺陷率由原来的300—900,下降到现在的297。
降低出生缺陷任重而道远
虽然目前山西的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与全国出生缺陷比例相比较,山西仍然偏高,而基层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资金的紧张、专业人员的匮乏,科技水平偏低,都阻碍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发展。
“我们非常希望有稍微先进一点的设备”,和顺县计生妇幼保健中心主任梁晋魁告诉记者,“这样更多的出生缺陷就能及早发现了。”与此同时,由于出生缺陷干预在农村实施时实行免费检查,许多妇女的一些基本情况已经掌握,但是许多妇女由于经济条件的原因,根本不能及时补充所需要的营养元素,这样的无奈并非个例。而基层队伍素质较低,服务技能还不能适应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和广大群众的需要,也制约了出生缺陷干预工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虽然有诸多困难的存在,安焕晓表示,山西省委、政府已经明确表态,逐步在全省推行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并逐步将这一工程纳入省计委的项目计划,以保证工程的专项资金到位,因为目前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山西省预期目标是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将该省人口出生缺陷率降低20%。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