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意大利牛奶帝国陷危机金融丑闻成焦点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5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意大利 牛奶帝国陷危机 金融丑闻成焦点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意大利 牛奶帝国陷危机 金融丑闻成焦点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煮牛奶火大时'...

意大利 牛奶帝国陷危机 金融丑闻成焦点

第3版(国际)
专栏:国际热线

意大利
牛奶帝国陷危机
金融丑闻成焦点
本报驻意大利记者 史克栋
  煮牛奶火大时,奶液会变成泡沫状溢出,然后锅中便所剩无几。素有意大利“牛奶帝国”之称的帕玛拉特集团目前就处于这种状况。帕玛拉特集团是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集团,2002年营业额高达75亿欧元,在意大利企业界排行第八位。该集团在全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共有148家工厂,3.6万名员工,如此规模的跨国集团居然在短短的几天中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集团账务上出现了高达100亿欧元的漏洞。此间媒体报道认为,帕玛拉特危机将可能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大的“金融丑闻”事件。
  帕玛拉特可说是老板卡里斯托·坦济的一个“杰作”。40年前,他20岁刚出头,一次到瑞典旅行时,看到商店里经过高温消毒的牛奶不用冷藏便可保存一定时间,便萌发了改行从事牛奶加工业的想法。回国后他说干就干,引进了瑞典的技术,用高温消毒牛奶一举打开了国内的牛奶市场。上世纪70年代初,企业开始增加了酸奶生产,市场销售量以年增长50%多的速度上升,生意十分红火。80年代又增添了果汁生产。之后,企业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除传统产品外,还经营旅游项目和足球俱乐部。90年代帕玛拉特金融公司正式上市,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2000年达到了企业的高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帕玛拉特集团自上个世纪90年代末疯狂收购世界各地的企业时,就已经孕育着某种潜在危险。不过,引发帕玛拉特危机的直接导火索是大西洋彼岸的一纸传真。12月17日,米兰市负责帕玛拉特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事务所收到美洲银行的一份传真,寥寥数语,明确指出他们收到的3月6日的兑账单系伪造证件,不是他们银行发出的,等等。这一来,帕玛拉特集团账面上的一笔40亿欧元的存款瞬间便蒸发一空。
  事实上,坦济事发前已预感到危机的严重性。12月15日,坦济召集了可能是他作为董事长的最后一次董事会。他不得不痛苦地宣布:他不再担任集团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由恩里科·博恩迪出任董事长和新的首席执行官。尽管在账面上,坦济家族仍然是帕玛拉特集团的大股东,其儿子斯特法诺·坦济继续担任董事会成员,但是,由于集团账上资不抵债,为挽救集团的牌子和企业生产,博恩迪与同时就任的两名同僚组成了一个三人执行委员会,成为帕玛拉特集团真正掌权人。
  帕玛拉特集团的财务危机一时间成为意大利社会关注的焦点。帕玛拉特的股票暴跌不止,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从每股2.289欧元跌到0.11欧元。一旦帕玛拉特倒闭,数千股民手中的债券将无法兑现,数十家银行的投资也将受损,意大利企业的形象在国际上也将由此而受到影响。因此,意大利司法部门立即介入,对设在米兰的两家负责帕玛拉特的会计事务所进行搜查,并开始对包括帕玛拉特老板卡里斯托·坦济在内的20多人立案调查,涉嫌罪行是虚报审计表,制造假账,股市投机,欺诈行骗。目前,从司法部门掌握的情况看,美洲银行查出的假账户系有人通过扫描仪等手段伪造凭据,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欺诈活动。意大利政府专门为此召开内阁会议,通过了一项拯救大型企业的直接法令,并立即生效,以便对帕玛拉特集团进行特殊管理,任命恩里科·博恩迪为特别管理专员。为此,博恩迪已辞去仅担任10天的帕玛拉特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职务,担负起政府委以的重任。同时,意政府还将要求欧盟承认由于帕玛拉特事件影响到意大利制奶业而出现的危机局面。意大利生产活动部长马尔扎诺说,这一法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保护意大利的名牌产品。
  帕玛拉特集团前景如何?意大利人期待着圣诞老人能为它带来一份满意的礼物。(本报罗马12月23日电)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