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宁静的未名湖畔来到茫茫的大草原上,他引领着无数学子走进了数学的殿堂,体会着学问的乐趣。虽然忍受着失明的痛苦,他却期待着能重返讲台,回到学生中去。曹之江:情系讲台四十六载
第8版(科教周刊)专栏:
从宁静的未名湖畔来到茫茫的大草原上,他引领着无数学子走进了数学的殿堂,体会着学问的乐趣。虽然忍受着失明的痛苦,他却期待着能重返讲台,回到学生中去。
曹之江:情系讲台四十六载
本报记者 施芳
曹之江,68岁,内蒙古大学数学系教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自愿赴内蒙古大学任教,在数学的基础教学岗位上连续工作46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在国内首倡亏指数与构造理论方向的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3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1995年以来,他在内蒙古大学创办“数理科学综合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探索一种理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取得了明显成效。
22岁离开北京奔赴内蒙古,至今过去了46年。当年的黑发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是只要谈起数学,谈起学生,年近七旬的曹之江总是按捺不住的激动。
“我的根已经扎在大草原上,再也分不开了”
红彤彤的脸庞,洪亮的嗓音,如果不是话语中不时冒出的绍兴乡音,不是瘦削的南方人的体形,曹之江的身上已深深烙下了草原的印记。
那是1958年,曹之江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数学力学系毕业,留校担任数学界老前辈申又枨先生的助教。得知组建内蒙古大学的消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10月,他和18位北大同窗,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一路欢歌来到呼和浩特,来到了茫茫草原上。
生活的艰苦替代了想象中的诗情画意。那时的内蒙古大学正值初建时期,仅有七八座楼房,六个系。很长时间,他一直住在一间裂缝的窑洞里,刺骨的北风灌进屋里,水缸里总是结着厚厚的冰。饮食也是一道难关,没有大米,吃水要到自打井里去担,冬天井台上结着冰,一不小心就摔跟斗。
“支援边疆建设很光荣”,曹之江乐呵呵地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没有想过离开。1963年,他动员爱人从北京调到内蒙古。
当年同来内蒙古的18人中,陆续调回南方或是退休,至今仍在讲台上授课的仅他一人。期间,不断有外地的学校请他任教,他却丝毫没有动心。“我的根已经扎在大草原上,再也分不开了,”曹之江说。他的事业和内蒙古大学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全国第一所少数民族综合性大学,内蒙古大学已经形成理、工、文等门类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全校现有15个学院、53个系、研究所,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0个、51个本科专业、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35000余人。
“我是真心地教他们,让他们的学问有长进”
不知是偶然还是巧合,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中11人为数学教师,其中5人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当年在北大求学时,段学复、江泽涵、丁石孙……一大批数学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亲自给学生上课。这些老师不仅学识过人,而且非常敬业。曹之江清楚地记得,代数老师段学复讲课时很投入,每次上完课总是满头大汗。江泽涵和蔼可亲,给同学答疑耐心细致。求学时的这段经历不仅给他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功底,关键教会了他如何做一个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他是一位严师,学问上从不含糊。1995年,他给“数理基地”首批28位学生授课,这些同学都是中学里的佼佼者,每次考试八九十分都不在话下。谁知第一次期中考试,全班同学一半不及格,最低分仅35分。同学们震动很大。考试后,他逐一给同学补课,直到弄懂为止。心血没有白费,这一批同学此后全部考上硕士研究生,12人正在读博士。
“我是真心地教他们,让他们的学问有长进,”曹之江说。起初同学们对这位严厉的老师有些敬畏,慢慢地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
他对教学近乎痴迷,以至于吃饭、走路的时候,都在琢磨该用什么语言,打什么比喻可以让数学课变得既生动又深入。他视力不好,做过多次青光眼手术。可他不顾老伴的劝说,经常看书到后半夜,不仅看专业书,也看历史、文学等一些闲书。在他看来,就符号讲符号难免枯燥,上课时,他引经据典,把玄奥难懂的数学原理讲得平易、深切而自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问的乐趣”。
为了创建数理综合基础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从1995年起,曹之江在内蒙古大学倡议并建立的“数理基地”,迄今招生8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教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比看到学生成才更愉快的事”
生活中的曹之江有着一颗慈父之心。年轻时他就住在学生宿舍里,是同学们眼中的好兄长。即便在他当上内蒙古大学副校长后,学生们遇到考研、找工作等难题,也总爱找他商量。徐言博曾经是他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青岛,却因病失去了工作,生活陷入困境。曹之江得知后,赶紧寄去1500元钱。徐言博病愈后考上了中山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为感谢恩师,他寄来1000元钱,并说此后每年都会寄钱来。曹之江把钱退了回去,他告诉徐言博,工作上有了成绩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从教46年,曹之江的学生有四五千人。每逢新年,贺年片像雪片一般从天南海北飞来,拜年的电话好多天不断。60岁生日那天,同学们不知怎么打听到他的生日,纷纷从各地赶来,给他摆了一个隆重的“谢师宴”。他对第一届“数理基地”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同学们准备了一本大册子,28位学生每人贴上一张照片,写下一段告别的话,上完最后一节课,同学们毕恭毕敬地交到了他的手上。这是一份他最为珍视的礼物,每每打开纪念册,他就想起了这些可爱的学生。
身教重于言教。他的二女儿在内蒙古大学执教,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上的课也很生动,深受学生欢迎。曹之江的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中学的骨干教师,为振兴民族地区教育做出了贡献。
“教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没有比看到学生成才更愉快的事”。今年4月23日,他在北京做了第三次青光眼手术,休息了半个月之后,又重上讲台,为同学们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如今,他的左眼失明了,右眼的视力也很微弱,从亮处走到暗处几乎看不清。这学期学校安排他休息。离开相伴46年的讲台,曹之江心里空落落的。他最大的心愿莫过于重返讲台,尽快回到学生中去。
(附图片)
题图:曹之江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