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创新的主体
第16版(科教周刊)专栏:教育论坛
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创新的主体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2002年教师节前夕,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庆典上,首次从国家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就教育创新问题做出了深刻论述,为教师教育创新与高师院校在新时期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进行教育创新,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为提高教师培养水平,适应时代的要求,高师院校正进行着多方面的改革。我们认为,教师教育创新与高师院校改革,应该坚持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要珍惜和保持高师院校的传统优势与特色。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方面长期积淀形成的宝贵教育资源,决定了高师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创新的主体。
高师院校历来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国高师院校从事教师教育已经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分级创建,目标明确,训练集中的做法,形成了较为严密而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支撑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各级高师院校以师资培育为己任,秉承了治学严谨、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教师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师资力量方面,高师院校拥有雄厚的教育类学科专任教师队伍。他们经过长期教育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师教育经验,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能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理论,使我国的教育科学化程度得以提高,使教师职业中所依赖的教育科学理论成分越来越多,这对于正在走向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高师院校有比较完备的教师培养体制。在管理上,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努力培养师范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观念和能力,尤其注重师德的培养。在学科设置上,在注重学科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强调教育专业训练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的培养;注重学生的教育实习,以便将教育理论运用到他们的教育实践之中;随着学科与课程结构的调整,一些高师院校已经逐渐形成了以文理基础学科与教育理论学科优势为特色的师范教育学科体系。
作为承担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师范教育在我国曾经是教师教育的代名词。虽然教师教育机构已经逐渐走向综合化,但高师院校在未来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仍未改变。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据统计,2002年全国在校本专科师范生有140多万,其中近100万分布在高师院校。而在183所高师院校内,除极少数重点师范大学外,师范生比例仍然大于非师范生,这一局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改变。因此,我国各级教育的教师队伍数量的满足和质量的提高,仍有赖于高师院校发挥主导作用。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教师教育,以满足社会对教师数量的需求为出发点,独立设置师范院校,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免缴学费、定向分配,这种体制在特定时期起到了特定的作用。现阶段,高师院校的规模和数量已基本适应中小学发展的要求,而教育的质量和培养规格还远不能满足需求,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已由数量上的满足转向质量上的提高。当前,部分综合大学涉足教师培养领域,高师院校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促使高师院校必须认清形势,锐意改革。
高师院校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关键是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培养体制,加强学科结构综合化和专业设置多元化。信息化时代对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科结构综合化是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的基本前提。高师院校应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重视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教学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学科的连贯性和相互渗透,使整个学科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
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也是当前高师院校面对的重要课题。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应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包含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二是综合性的师范大学;三是相对独立的师范院校。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应在教师教育体系创新的大背景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整合。北师大率先提出“4+2”人才培养模式,以“大学+教育学院”方式,培养研究生层次,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学校在坚持教育特色的前提下,向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为主要特色,文、理、工、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掀开了中国百年高师转型的序幕。尽管不同的高师院校具体情况不同,应选择适合学校情况的不同改革道路,可是高师改革却是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