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与高尚同行——写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4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与高尚同行——写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 第1版(要闻) 专栏: 与高尚同行 ——写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 本报记者 胡果   这是一项与高尚同'...

与高尚同行——写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

第1版(要闻)
专栏:

与高尚同行
——写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十周年
本报记者 胡果
  这是一项与高尚同行的事业。“仁者爱人”的先贤格言中寻得到它的渊源,雷锋日记里能觅见它的辉光,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用这样一句话锁定它的时代内涵:志愿精神的核心,就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这是一种与时代共进的幸运。
  1993年12月19日,两万铁路青年职工在京广线第一次亮出“青年志愿者”大旗。10年过去,1亿人次的中国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一面旗成猎猎风。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0年,恰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同步。回望间,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项青春事业的成长轨迹,更有世纪之交,一个东方古国探求文明进步的坚实足印。
  从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到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务10年历程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求效率、利益与竞争,也注重爱心、道义和公平
  1993年12月7日,隆冬的北京寒风袭人,21世纪饭店却温暖如春。
  几天热烈讨论,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通过《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带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
  这是时代的殷殷呼唤,更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回应。
  此时的中国,开始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重要转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持续多年的学雷锋活动遭遇尴尬。
  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将把怀揣何种价值观的一代青年带入新的世纪?直面现实,看到窘况也发现生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利己和利他双重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应尊重他人利益、符合公众利益。
  应运而生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始积极探寻。
  1994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1998年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诞生,2003年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挂牌。国家支持、共青团承办、项目化管理、社会化运作的志愿服务良性发展模式,浮出水面。
着眼发展,着力建设,35个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形成网络,10万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遍布全国,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527万人。
  5000多万青少年保护母亲河,1000多万大中专学生“三下乡”……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青年志愿者行动,满足了当代青年自由选择的主体意识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作为我国新时期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互助。社会分工和劳动交换,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互助,同时又不能完全覆盖社会互助,任何社会,都有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能否践行互助原则,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互助原则,正是一个社会的文明所依、力量所在。
  1994年春节刚过,首都师范大学3名青年学生叩开北京城建集团职工郜三喜烈士的家门,为烈士子女义务家教,寒冷冬日,顿添暖意。
  这轻轻一叩,也拉开了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扶贫济困的序幕。10年过去,全国青年志愿者“一助一”结对总数达250多万对。上海,“一助一”服务惠及半数以上孤老病残群众。南京,结对帮扶覆盖100%的民政优抚对象。唐山,4000名青年志愿者与1104户截瘫残疾人、529户孤寡老人结成对子。爱心与奉献,铸造着新唐山的魂魄:灾难可以摧毁一切,但只要有爱,废墟上一样能够长出希望、站起丰碑……
  10年执著与艰辛,留下与时俱进的深深印记,昭示我们:我们的市场经济讲求效率、利益与竞争,同样也注重爱心、道义和公平。奉献、互助与发展市场经济并不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是蓬勃发展,越需要道德准则的规范、时代精神的支撑。
  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服务和育人有机结合,引领青年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志愿服务成为激励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小康社会,人才为本。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从单向的“施”与“受”迈向互动和双赢,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10年开拓,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吕梁山区的山西静乐,干旱、贫瘠。1996年8月,22名青年志愿者来到这里,住窑洞、睡土炕,勇敢举起扶贫接力第一棒。
  青春与爱心的对接,扶贫与接力的组合,深化了志愿服务的内涵,丰富着扶贫开发的形式。从最初一个试点到如今300多个贫困县,从22名开拓者到1.3万名接力者,一批批有志青年蘸着汗水与热血,写下一首永在延续的长诗。
  这支青春之歌一开头,就比想象的要深沉许多。
  昏暗的油灯、黄土垒成的书桌——初到宁夏西吉,头回家访,东北师大的康振辉就愣住了。城里的孩子嚷嚷着“减负”,这里的学童回到家得先下地干活,能多抠点儿时间温书,是他们每天最大的心愿。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宁夏西吉,研究生支教团到了三合中学,带出该校第一批大学生;贵州铜仁,青年志愿者让鲑鱼等名贵海鱼在大山安了家,为苗家侗寨找到脱贫新路……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名成员在日记中写道:“每一天,我们都会为所见所闻震撼。我们理解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理解了现阶段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也理解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意义。”
  价值观的培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靠宣传,更靠实践。
  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言,志愿奉献之后收获的是一种充实。奉献社会、服务他人,就是锤炼意志品质、提升精神境界、不断进步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可以培养敬业意识、团队精神,慢慢积淀出对整个社会的责任感。这,正是未来社会衡量人才的精神指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中华民族对于文明进步的崭新认识,为志愿服务事业搭建起广阔的实践平台
  文明的发展引领青年进步,青年的进步促进文明发展。
  青年志愿者行动,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十四届六中全会、十五届三中全会先后将其写入决议。
  迈进新世纪新阶段,这项与高尚同行的事业又一次迎来发展机遇。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写进十六大报告。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华民族对于文明进步的崭新认识,为志愿服务事业搭建起广阔的实践平台。
  让我们把视线拽回2003年春。
  非典突袭,在全社会最早发起爱心捐助的是青年志愿者,除医护人员外最早奔赴防治一线的是首都的医学生志愿者,全国各地参与抗击非典的志愿者达1200万人次……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需要发达的组织网络和人力储备;深广的社会参与度,恰是志愿服务的鲜明特征。从社会组织管理的角度去度量,志愿服务呈现出新的价值内蕴。
  抗击非典的实践同时表明,推动社会发展,政府不能也不该包办一切。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公民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今年6月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提供了新的启示。4万多名青年学子踊跃报名,1万多名志愿者在全国300个贫困县积极服务。将创业理想与就业实际相结合,加强了东西部交流沟通,实现着人才优化配置。
  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唤起越来越多公民奉献社会的精神追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志愿者提供帮助的人也在增多。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志愿服务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扶贫接力计划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保护母亲河行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际志愿服务开辟青年外交工作新途径,体现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人类跨入了一个新的千年。21世纪的文明,在孕育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必然要求经济与社会的有机协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真诚友善。与高尚同行的事业,会在可持续发展中走得更远。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