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标题

农科:为增收助力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3 00: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农科:为增收助力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年终专稿(6) 农科:为增收助力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

农科:为增收助力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环境)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年终专稿(6)

农科:为增收助力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农业面临的竞争就是科技竞争。”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
  “竞争力”和“拉动力”的弱小,构成了今日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部分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两年,此前很多人担心的农产品价格并未受到太大冲击,农产品进口压力也没有事先预想的那么大。在普通人看来,最近中美之间围绕贸易平衡的一系列争议并未直接涉及农业,然而要来的迟早会来,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人家在钢铁、纺织等领域的步步紧逼,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大举进入中国农产品市场作铺垫。
  回望国内,占总人口62%的农业人口是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市场空间,而今天,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缓慢,这一市场的需求还无力拉动如此巨大的发展。
  “竞争力”和“拉动力”的弱小,构成了今日中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部分,也成为今年贯穿始终的“农业科技年”的最主要动因。
  从年初开始的“全国农业科技年”,农业部确定了实施“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等8项重点工作,重点攻克11种优势农产品的关键技术;在全国推广50项重大农业新技术,对500个优良农作物新品种进行展示和示范;对120万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和进城务工技能培训……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纷纷拿出最好的农业科技成果,派出最好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朋友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让广大农民在参与农业科技年的活动中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占领制高点,辐射一大片。”
  农业科技的突破和推广,为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量”和“质”、“普及”与“提高”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农业科技乃至整个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金秋十月,袁隆平院士主持的超级杂交稻二期工程传来喜讯——百亩示范田里,新品种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而且打出的超级稻米质上乘,口感很好。
  提起盐碱地,别说长庄稼,就是人喝了这里的水也容易拉肚子。面积这样大的盐碱地真的就没治了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在今年的农业科技年活动中,让广大农民充分感受到科技的威力:他们硬是在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挖鱼塘,用盐碱水养鱼虾获得成功。这项首创的成果不仅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还成为河北黄骅市的一大支柱产业。
  7月16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这一天,我国小麦育种技术获得重大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刘秉华课题组完成的“矮败小麦创制与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建立”研究项目通过农业部主持的成果鉴定。矮败小麦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而是一个育种工具,育种材料通过它可以源源不断地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品种。它的出现,为良种小麦提供了一个超级“孵化器”。
  8月22日,河南安阳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育种基地,转基因抗虫棉“中棉所45”和“中棉所41”、“中棉所29”等优良品种全新亮相。“中棉所45”是最新培育成功的双价转基因抗虫棉,具有高产、优质、抗虫和抗病等优良特性;“中棉所29”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抗虫杂交棉,一问世便占据了我国杂交棉市场90%的份额;“中棉所41”是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利用国产基因培育的抗虫棉,有望成为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主导品种……
  “占领制高点,辐射一大片”。农业科技的突破和推广,为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技推广体系要相对稳定,更要推陈出新。“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的出现,在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今年初,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对面的北京友谊宾馆专家俱乐部里,几十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来自全国各地64家农科院、农业大学的负责人商定:共同实施农业科技工作大联合、大协作,构建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
  从数量上看,我国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学院30多个,地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300多个,县级农业科学研究所2000多个,高等院校67所,农业中等学校375所,农科队伍数量堪称世界第一。
  从体制上看,这些科研力量却分属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来往较少,导致了许多课题重复研究。科研经费“撒胡椒面”的现象十分突出,有的课题组平均科研经费才几千元,“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在一些科研单位内部,甚至还出现了“夫妻店”、“父子兵”式的课题组,浪费了十分有限的农业科研经费和科研资源。
  农技推广体系要相对稳定,更要推陈出新。“全国农业科研协作网”的出现,在促进全国农业科技资源的整合,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现代农业特点的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