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5-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全民关注 积极参与 '...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全民关注 积极参与
奇迪电器集团总裁 周奇展
  一个水患,一个沙患,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要建设现代化的美好家园,每个中国人都要自觉关注防沙治沙、优化沙区生态环境这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性任务,尽己所能,积极参与。
  国家林业局今年初发布的第二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一是过牧。二是滥樵、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因此,只有大家的认识普遍提高了,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参与防治沙化的积极性。
  奇迪集团是一家生产饮水机、纯净水制造设备、空调的专业电器集团,多年来以关爱人类健康、关注生态环境为己任,积极支持、参加各项有利于提高人们参与防沙治沙、绿色生态建设积极性的宣传、普及等活动。锦绣中华要靠众人绘就,我们认为,自觉的行动只能源于科学的认识。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为因素完全可以杜绝。并且用心植绿,精心护绿,实现“再造秀美山川”的伟大目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奇迪从自身的发展实践中深感这一论断的英明。饮水机国外已发展了40多年,国内是80年代中后期引进的。奇迪集团1997年进军这一领域比别人已晚了近十年,但由于紧紧依托科技创新,短短5年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32%,跃居第一,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饮水机和纯净水设备出口创汇逾3000万美元。我国要在治沙止漠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加大科技投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坚持走依靠科技防治荒漠化的道路,提高防治荒漠化科技水平,并组织科技力量对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攻关。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六个“圈”有效遏制沙尘暴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新时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 慈龙骏
  大气环流、沙源以及地表受热后产生的上升气流是形成沙尘暴的条件。这3个条件不改变,沙尘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人为活动加剧了干旱的程度,沙化的地表也不可能全部被植被覆盖,因此,完全杜绝沙尘暴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主要是采取造林或退耕还林还草,尽量减少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以减少沙源。那么,我们一直都在造林,为什么沙尘暴却越来越严重?虽然造了林,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开垦和放牧活动并不少。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这是沙尘暴产生的原因。而有计划使用土地和增加绿化面积,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沙尘暴的危害。
  就北京地区而言,沙源除高空远距离带来的尘土,就是当地起沙。以北京为中心,建立三层绿色保护圈,能起到一定作用。
  第一个保护圈是在北京燕山和京津地区的山地。这里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地表水土流失,甚至石头也裸露出来。要在这些地区建立起卫护北京的第一个防护带——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防护带。
  第二个保护圈划在北京城区外的海河流域平原。由于被开垦成农地,原来的森林和湿地也受到破坏,成了冬春两季的风沙源。京津地区的平原建立防风固沙带,以林、草、田结合的方式交错种植。
  第三个保护圈是城市自身的绿化系统。在北京西三旗到回龙观以内的城区发展各种绿化公园,由草地、水体、运河形成最后一个保护圈,以防止北京就地起沙。
  北京周边的3个圈,只是解决当地的水源和就地起沙,并不能防止高空远距离的沙尘暴。要解决后者,还需要建立3个大的风沙防护圈。第一道防线应该在西北和北方的荒漠地带。从新疆到甘肃河西一直到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交界的沙漠戈壁地带,这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库布奇沙漠等均是重要的风沙来源。此外,沙漠边缘开垦的农田,还造成了新的沙源。要在这一地带开展防风固沙,利用一些原生植被保护沙漠。保护荒漠地区的荒漠植被,合理利用荒漠土地,是第一个大圈的重要任务。
  第二道防线是草原。过度放牧、开垦和采挖植物,造成了草原的破坏、退化,又进一步造成了风沙。要大力种植人工草地,确定科学的放牧量,采取必要的禁牧、轮牧等措施,使草地得到恢复。
  在农牧交错带构筑第三道防线。多伦、张北一带的丘陵山地被大量开垦,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呼伦贝尔一带的黑土地被开垦,极易在冬春两季形成黑沙暴,破坏力极大。只有大力发展人工草地饲料地,有效地退耕还草,适当造林,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对农牧交错带草地的破坏。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恢复林草植被是治沙核心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 祝列克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防沙治沙工作。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2000年,朱镕基总理在沙区视察时指出: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自2000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四期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国家大幅度增加了对防沙治沙的投入。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这些都是我国防沙治沙事业难逢的历史机遇。
  多年来,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全国1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治理,治理区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践说明,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沙化土地是可以治理的,土地沙化扩展是可以遏制的。总结几十年来我国防沙治沙的经验和教训,防沙治沙必须以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以“防、治、用”为根本。
  要搞好防沙治沙工作,首先要坚持以防为主,保护好沙区现有林草植被。以防为主,要突出一个“管”字,管住人为破坏。当前,造成我国土地沙化扩展的主要原因是“五滥”,即滥垦、滥伐、滥牧、滥采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994年—1999年全国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耕地达1.7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被撂荒成为流动和半固定沙地。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防止“五滥”的发生。
  其次,要对现有沙化土地进行积极治理。治理要突出一个“综”字,运用综合措施、采取综合行动。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参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改良措施要综合运用;种乔、种灌和种草要综合设计,决不能以某一个气候指标来简单决定初始植被,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要重视灌草,特别是灌木的作用。
  沙要为人所“用”,这是我们防沙治沙的最终目标。物尽其用,才能更快地发展。中央决定实施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一系列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既是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解决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各地要紧紧抓住并利用好这一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经济林果业;加强现有天然草场保护,加快畜种结构调整;天然草场要由过去的畜牧业生产主战场的功能逐步向生态和旅游服务功能转变;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农区。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内蒙古林科院院长、研究员 杨俊平
  我国防沙治沙应该区别情况,首先采取各种法律和政策等举措,迅速遏制新的荒漠化的产生。其次要针对广大的荒漠化地区,区分重点治理区与一般治理区,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规律,因害设防,分类治理,走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区域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
  在防沙治沙建设总体布局上,处理好重点建设与普遍保护的关系。针对我国土地沙漠化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其危害和国民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当前防沙治沙建设的重点布局应该是围绕保护城市、厂矿、铁路公路、江河源头、农牧业生产基地、沙尘暴多发区、沙漠化危害严重地区或沙漠化强烈扩展区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区域,进行倾斜投资,重点治理。概括讲,就是抓好点、线、面、圈的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建设。所谓点就是在北京和北方地区的城市,包括边境口岸城市,结合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绿色屏障生态工程。所谓线就是沿公路、铁路和江河沿岸分别建设景观型防护林绿色通道工程和水源水保护防护林体系。所谓面就是以农业基地、牧业基地、沙尘暴多发区为重点,开展以农防林、饲料林等多林种相结合,造封飞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相结合,防治用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所谓圈就是沿沙漠边缘进行锁边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防沙治沙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生物生态工程建设。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一定要依靠科技进步,按自然规律,大力发展近自然林业。防沙治沙工程要实行全程科技化,就是从规划、设计、整地、种苗、造林、抚育管护各个建设环节全部科技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完善政策
推动治沙
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 卢琦
  土地沙化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治沙止漠已是刻不容缓。要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急需政策支持。
  一是税费问题。林业现行的3种税和17种费总共收取金额要占木材销售价的75.65%。留给林木所有者(村集体或林农)的只有24.35%。问题还在于,除了这20种硬性税费一分也不能少交之外,一些地方还经常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乱摊派。林木所有者拿到的这笔钱要付采运工资,要用来修路投资,这样左扣右扣,真正能装进口袋里的钱微乎其微,有的甚至负债。值得注意的是,林业税费呈加重之势。1995年林业税费共15种,收取的金额约占木材销售收入的68.9%;1999年林业税费共20种,占木材销售收入的75.6%。无论是种类数量还是其在销价中所占的份额均有增无减。一棵幼苗长成大树20年,林木生产者要付出多少辛劳!林农算过一笔账,按现行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平均每年每亩林木物化和活化劳动所得到的回报约为0.5元。这样下去,还有人种树吗?种粮无利可图,粮农就会将农田撂荒;种树无利可图,林农就会毁林开荒!
  二是沙区群众的出路与生路问题。
  温饱、能源、财源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之前,“前堵出路、后断生路”的惩罚性措施终将显得苍白无力。我们在制定政策时能否“先指出路、再断后路”。在薪柴与能源问题上,优先支持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优惠供应沙区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等;在农民与农业问题上,实行沙区放粮、统一供给,增加收入、提高效益;在树木与森林问题上,发展薪炭林、饲料林和经济林;在牧草与牧业问题上,划区轮牧、以草定畜、舍饲圈养、个人承包等。
  此外,在管理上也存在问题。无论是水资源管理,还是防沙治沙,均是政出多头、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缺乏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规划和安排。
  在治沙工程上,尽管主管部门也有规划和计划,但行业割据、各自为政,荒漠化管理中心很难行使统管全国治沙事业的职能。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林木覆盖率从1.8%提高到32.5%
榆林治沙 林进沙退
榆林市委书记 郭永平 榆林市市长 王登记
  榆林市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总面积4.35万平方公里,其中沙区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56.1%,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地区之一。
  解放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仅60万亩,林木覆盖率约1.8%。流沙已越过古长城南侵50多公里,吞没农田牧场21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流沙包围之中,390万亩草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重视下,榆林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广大群众开展了持久不懈的大规模治沙造林活动,沙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1999年底,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19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32.5%,固定、半固定流沙600万亩,恢复和改良草场230万亩,治沙造田140万亩,发展养鱼水面18万亩。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面积176万亩的四条大型防护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165块万亩以上的成片林。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漠化趋势受到遏制。
  我们多年治沙实践的主要做法是:一、政策激励,以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治沙原则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为根本动力,调动全社会防沙治沙的积极性,制定和实施了“谁承担、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拍卖荒沙、荒滩使用权,荒沙地承包治理和股份制治沙造林等措施,明确了责、权、利。二、把科技摆上首要位置。推广应用了多项抗旱造林技术,营造“窄林带、小网格”护田林网和“宽林带、大网格”护牧林网及片、带、网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体系。三、强化领导,沙区各级领导全部实行治沙目标任期责任制。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关注沙尘暴 探索可持续防沙治沙道路
  土地沙漠化是全球十大生态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连续发生较大的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值此“6·5”世界环境日和“6·17”世界防治荒漠化日即将到来之际,本版特刊登一组有关专家、学者的文章,为防沙治沙献计献策。——编者
  相关链接
  ●我国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18.2%。据监测,20世纪末,我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2%。
  ●我国沙化土地扩展速度30年增长一倍多。20世纪70年代,我国沙化土地扩展速度为每年1560平方公里;90年代初期,为246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期,为3436平方公里。
  ●我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0亿元。土地荒漠化被列为全球各种生态灾难之首,造成的直接损失每年约423亿美元;在我国也被视为头号生态灾难,每年直接损失达540亿元。
  ●我国防治土地沙化中长期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重点地区沙化扩展趋势;到2030年,全国沙化土地逐年减少,60%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2050年,凡能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附图片)
  专页照片为沙漠边缘的大型防沙基干林带。(郑华摄)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统筹规划 系统布局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 曹清尧 屠志方
  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对全国沙化土地治理进行了统筹规划、系统布局,提出了“保护优先、积极治理、适度开发”及“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治理思路。根据我国沙化土地现状,社会经济及自然状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沙治沙措施,我国沙化土地治理按五大类型区进行。
  第一,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类型区,主要分布于贺兰山以西、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以北。建设重点是要保护好现有荒漠植被,绿洲外围建立综合防护体系,阻止沙漠对绿洲的侵袭。
  第二,半干旱沙地类型区。包括贺兰山以东、长城沿线以北以及东北平原西部地区。主攻方向是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减少地表扬沙起尘。
  第三,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类型区。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多数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沙化土地集中分布于青海省柴达木和共和盆地、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主攻方向主要在做好现有植被保护的前提下,对人类经济活动集中地区的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减轻风沙危害。
  第四,黄淮海平原半湿润、湿润沙地类型区。包括太行山以东、燕山以南、淮河以北的黄淮海平原地区。主攻方向是全面治理沙化土地,适度开发利用。
  第五,南方湿润沙地类型区。包括秦岭、淮河以南的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广大地区。主攻方向是对沙化土地进行开发性治理。
  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防沙治沙工程,即在我国沙化面积最大、对全国生态建设最具影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布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在西藏人口集中、经济活动相对较活跃的一江两河地区布设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在黄淮海平原黄泛区布设黄河故道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南方湿润沙地布设治沙试点项目;在南方石质山区布设石漠化治理示范项目。
  在我国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四期工程构成了我国防沙治沙的主体工程,建设范围涵盖了我国90%以上沙化土地。这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重中之重。
  布设沙化土地动态监测网络体系亦是防沙治沙格局的重要一环,是科学防治土地沙化的基础工作。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沙化监测三个体系的建设,定期公布各地的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进行沙尘暴灾害预警和灾害评估,分析土地沙化原因,确定治理对策,为防沙治沙决策服务。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植树造林是必由之路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理事、研究员 景爱
  大量的治沙实践表明,植树造林是防沙治沙最重要的手段,可以说是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因为森林植被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分、影响局部降雨等多种生态功能,对防沙治沙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风沙活动、沙尘暴,是强风作用于沙质地表的结果。因此,防风是治沙的最基本要求。春天的强风是大气环流的结果。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来自蒙古的强风是无法避免的。森林具有透气性,强风被森林所阻,便会大大降低速度。当风速降低到起沙风速(4米/秒—5米/秒)以下时,便失去了挟沙运动的能力,所挟带的沙土就会在林前降落,使林后的风沙活动减缓。
  风沙活动与地表状态有密切的关系,裸露的地表最容易发生风蚀作用,松散的沙土很容易被吹扬。森林往往是乔、灌、草并存,有植被的地方,大风不能直接作用于地表,从而避免风蚀作用的发生。
  风沙活动、沙尘暴与地表的干湿程度有关。越是干燥的地方,沙土越松散,容易随风活动。潮湿的地表,由于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沙土具有团聚性,不容易被吹蚀。森林具有良好的蓄水作用,被称作“绿色水库”,可以增加地表湿度、降低地表温度。由于林地,甚至林地附近地表比较湿润,所以能够避免风蚀作用,减缓风沙活动。并且,森林还有影响局部地区降雨的重要作用。植树造林不是权宜之计,需要长期坚持下去,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去努力,加快加大植树造林的速度和力度。 7q5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生态建设要因地制宜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王礼先
  为了全面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必须明确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问题。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是生态环境的保育,指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因此,生态环境建设是指水、土、气、生等自然资源(或再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多样。根据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确定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
  但是,每个大区的面积仍然太大。如何落实《规划》提出的各大区生态建设的措施配置,仍然存在着“因地制宜”的问题。
  以“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为例,《规划》明确指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边缘地区,采用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的扩大趋势。“三北”风沙区包括我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各个沙漠边缘地区不仅自然条件差别很大,而且社会经济条件也很不相同。
  因此,我们建议在各个大区之内还有必要以省(或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着重考虑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程度的内部同质性与外部分异性,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分区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目标(如林草覆盖率、乔灌草比例、治理程度、允许侵蚀模数、人均口粮、人均纯收入、实施年限等)。在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多年来治理与开发的典型经验,确定各区的生态建设模式,包括土地合理利用模式、综合防治措施配置模式、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等。 7q5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