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专页)
专栏: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一切为了农民的利益
——湖北省荆州市农村减负增收工作纪实
罗盘 傅先萍
春耕时节的江汉平原,满目金黄的油菜花一望无际,醉人的花香飘散在空气里,让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孕育着新的希望。走进荆州市,农家大院里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庄稼地里,农民们种上了高科技农作物,双低油菜、中国香稻等优质品种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学习农业科技成为新时尚,农民们家家有技术,人人有特长;各村各户发展起了热腾腾的副业,养猪大户、甲鱼村、养鸭大王层出不穷;农民盖上了楼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什么让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来,荆州市委、市政府把农村减负增收工作纳入工作重点,全市上下形成合力,扎扎实实打了一场“减负增收战役”,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短短一年时间,荆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比上年增加118元。
负担问题让农民怨声载道,荆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寻找减负的办法荆州是江汉平原的农业大市,也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是国家的商品粮、商品鱼、棉花、油料、水产品基地。然而,近年来,人多、田多的荆州市却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农业结构单一、农产品市场低迷、农民负担屡减不轻等问题影响着荆州市的经济发展。
2001年1月,在荆州市委办公会上,一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责任书》放在了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的面前。市委书记刘克毅说:“荆州农民的负担重,这千斤重担,我们要扛起来。现在是一年之首,我和大家签一份责任书,一年内见不到减负效果,我向人民负荆请罪。”在这份“军令状”上,明确规定了减负的工作目标、措施、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来自各县、市、区的党政一把手和荆州市主要负责人都在责任书上签下庄重的承诺。责任书同时还落实到荆州市县、乡、村各级。
荆州市委、市政府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基层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是加重农民负担的直接原因。仅1999年,荆州市2940个村的20220名村干部,其村级行管费开支就达到13725万 元,摊到各村平均4.66万元,而村组和村办小学各项开支平均下来达到1808万元。巨大的负担压在了农民的头上。2001年,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荆州市大刀阔斧地展开“撤、并、减”工作。他们撤消乡镇所辖的管理区机构,调整合并部分农村中小学及规模太小的村和乡镇,精简乡镇超编人员,减少村组干部数,从而达到了减人、减负、减效的目的。半年后,荆州市359个管理区,撤消了339个,精简临时聘用人员2671人,合并中小学662所,精简村干部4932人,当年即减支、减负1.26亿元,农民人均减负30元。
各种不合理收费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荆州市将农民意见列为工作重点,开展专项治理。2001年9月,市委领导收到石首市大垸乡一名中学生的信,信中反映,大垸乡中学每年都会向学生收取额外的费用80多元,无形中增加了家里的负担。这封信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责成石首市委有关部门专门对这所学校存在的乱收费问题进行查处,对多收的25.2万元全额退还,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农村中小学收费、农村电网改造及电费、农村共同生产费、报刊征订和达标升级成为荆州市全年治理工作的重点。一年时间,荆州市为农民减轻不合理收费2500万元。
为把减负工作抓好、抓落实,荆州市委、市政府明察暗访,督促整改。他们建立了领导检查督办、大规模的全面检查、专题检查督办和重点乡镇跟踪督办四个层次的检查督办体系。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到各个乡镇、村组进行减负工作暗访。2001年9月,市委书记刘克毅来到公安县章田寺乡雷家村,听到群众反映,部分村民还有
300多元的组级共同生产费未
交。经过仔细核算后,刘克毅发现,这个村300元的组级共同生产费严重超过了规定标准,他当众对村民们说:“这笔负担不合理,户均300元的共同生产费应取消。”
2001年,长时间的伏秋连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地危害到农民的生产生活。荆州市迅速组织了5760名干部进驻到2942个村,开展“百日减负增收战役”。他们先后投入抗旱资金9018万元,狠抓以抗旱治虫为重点的田间管理,组织农户多养“一头猪、十只禽、百条鱼”,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狠抓农产品促销增收。全市3028名工作队员奔赴全国各地,积极为农民跑市场,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达5.44亿元。
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农民增收。怎样让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这道课题摆在了荆州市决策者的面前。农民要增收,农村产业结构就要进行大调整,荆州市狠抓农业产业化,为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路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荆州市按照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对象的“四定”方案,对农户进行了农业技术培训,同时还组织农业专家将技术送到农户的田间地头,让全市所有农户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目前,全市已建有10个农业科技园,乡镇一级超过20个。这些农业科技园在全市农民中示范、推广了180个新品种。在公安县埠河镇农业科技园,周边1万多农户经过组织、培养、示范带动,户均增收100元。如今,到外地观摩学习成为热潮,带动了荆州市农业结构调整。2002年春节后,荆州市就有15个村、700个农户赴周边县市参观考察新技术。
荆州市大手笔地对农业结构作出战略性调整。他们根据市场需求,发展粮油、棉花、水产、生猪、禽蛋等9大农业产业。在监利县,单纯的水稻经济格局被打破,调强盘大水产业成为结构调整的“重头戏”。2001年,监利县开发低湖田18万亩,水产放养面积达到29万亩,水产品总量达9.3万吨,农民人均增收额中,来自水产业的收入已占45%。农业结构调整让监利县尝到了农业增效、财政增资、农民增收的“三增”甜头,年财政收入2.14亿元,增幅达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8元,是近5年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白螺镇联盟村农民段前程,承包了1350亩低湖田,短短一年时间即获纯利86.8万元。段前程高兴地说:“党和政府给了农民好政策,农民如今也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品牌农业,成为荆州市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大特色。荆州市发挥企业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引导企业到农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村作为“第一车间”。在江陵县熊河镇,1万亩特色农业基地里培育出的民主牌西瓜、国强牌番茄是国内叫得响的品牌,平均市场价格高出同类品种的1倍,仅此一项,就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70元。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荆州市各类农产品种养面积达到1400万亩,农产品商品率超过60%,其中连片千亩以上的基地达到800多个,一批农业名牌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
龙头企业的牵引,为荆州市农业结构调整注入了强劲动力,带动了农业中介组织的发展。荆州市引导企业抓住有利时机,以资本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实行低成本扩张,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湖北银欣集团先后通过租赁、兼并监利县新沟镇12家经营不善的乡镇企业,盘活存量资产2500多万元,粮食年加工能力由原来的1000多万公斤增加到2.5亿多公斤。在荆州,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成为市场中介组织。荆州区纪南镇养鸡协会由养鸡大户胡华锋牵头成立,网络养鸡户200多户,年饲养肉鸡350万只。这个协会通过双向合同的形式,在龙头企业和养鸡户之间搭起桥梁,与正大集团等鸡苗孵化、饲料企业签订鸡苗、饲料供应以及部分产品回收合同。截至2001年底,荆州市各种农民专业协会有800多个,网络农户4万多户。
为确保农民的合理的利益,荆州市不断创新利益机制。他们采取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托管制四种机制,既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松滋市沙道观镇毛家尖农民薛本昌创办了一家金藤葡萄种植公司,这家公司是农民带资、带土地入股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实行统一投入、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销售,对农户在投资的第一、二年分别按每亩1000元、1500元保底收入入账,从第三年起,与农户按利润的50%对半分成。2001年,这个村的农民种植1亩葡萄就获纯收入2000元,加上分红,每亩纯收入达到了3000元。
2001年,荆州市共融资40多亿元投入龙头企业建设,建成年产值过千万元的重点龙头企业6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18家,带动商品生产基地300多万亩,带动农户40多万户,占全市总农户的40%。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3元,比上年增加118元。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荆州市农业全面增产丰收
2001年,荆州市连续战胜多种自然灾害,想方设法保证了主要农产品增产丰收,棉花、蔬菜、瓜果、生猪出栏和水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01年,荆州市农业总产值98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民增收幅度是1997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农产品优质率的提高,为农民开拓了新的市场空间。2001年,荆州市国标优质稻面积发展到209万亩,比上年翻了一番;以鄂杂棉为主的优质棉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同时,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市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04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14个,10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称号。(附图片)
油菜花开
荆州古城风貌
荆州特色农业基地
荆州市天颐食用油车间
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4月30日人民日报第10版
一切为了农民的利益——湖北省荆州市农村减负增收工'...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