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创名牌 建名企 出名品——河北省容城县推进服装优势产业纪实
王连成 王 凯
被誉为“中国北方服装之乡”的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立足行业优势,努力开拓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现已成为全国著名“三大衬衫生产基地”之一。全县规模服装企业达576家,年产各类服装1.1亿件(套),产值逾30亿元。出口创汇连续3年居保定市首位、河北省前列。1999年、2000年该县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中国服装名城”。
近年来,为促进服装业的更大发展,县委、县政府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入手,积极鼓励服装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依靠科技上质量,创新机制增效益,举全县之力强力推进服装业“二次创业”,大力实施以创名牌、建名企、出名品为主的“三名”战略,以此带动和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该县先后组建了“丽友”、“比琦”等6个服装服饰集团,形成5个不同特色的工业小区,引进先进设备上万台(套),实施企业技改扩建项目。目前,该县有1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多年来,该县培育了一批名优企业和名牌产品,拥有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比琦”、“奔亚”两个品牌被评为国家级优等品。容城服装业被确定为“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同时,县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谋划实施了投资10亿元的“大河服装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和投资1.5亿元的“容城服装商贸城”建设项目。
为提高容城服装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率,容城县积极鼓励企业大力开拓市场。他们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销售网点5000多个,在全国500多家大型商场设立销售柜台2000多个,进一步提高了容城服装的知名度。此外,该县已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服装企业达20家,在境外开办企业、公司、办事处32家,涉及9个国家11个城市,容城服装外贸出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去年年底,全县服装出口企业达到60家,产品远销美洲、欧洲、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出口交货值7.1亿元,完成出口创汇3600万美元,人均创汇达150美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15年前开始退耕还林,如今这里山绿水清——
王沟:先绿起来的地方
本报记者 彭俊摄影报道
王沟:路如其名。从县城到村里,除了弯道,就是陡坡;越近村,路越险;到后来,小车不能行,我们只好徒步。
王沟村隶属四川省洪雅县汉王乡。乡民们曾对家乡山大沟深的地貌很有“意见”。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风口口’里面。”山谷劲风,给山上庄稼带来了很大的祸害。
把庄稼种到山上——在粮食短缺年代,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王沟人战天斗地,把一座座青山修成了一级级梯田。从山脚往上看,拾级而上的梯田,仿若接天之梯,很能引发诗人的浪漫奇想呢。
然而,庄稼种下了,植被也被破坏了。雨稍大一些,就有可能在满山梯田间肆虐成灾。山上的土冲跑了,带走了山上的庄稼,也埋死了山下的庄稼。
更厉害的是风。每年6月,玉米长得欢,山风也刮得疾。“每年都要刮倒好多苞谷。最厉害的一年,山上八成的苞谷都叫风给刮倒了。那可是一年的收成啊!”村里老人谈及往事,心有余悸。
为什么非要在山上种庄稼呢?可不可以种别的呢?粮食慢慢够吃之后,一些爱思考的王沟人开始提出问题。最先行动的是老支书王子贤:“1985年春上我种了5亩,三年就能砍了!又能绿化,又能换钱,这个竹子真的是好!”
1987年春天,王支书号召全村每人种一亩山竹。起先,人们在荒山荒坡上种,后来干脆把梯田上的玉米统统退下,种上竹子。王沟人的实践,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早了整整12年。今天,王沟村95%的山地已被翠竹笼罩,空气沁脾,景色宜人。
记者发现,王沟人热衷于种竹子的动力,在于经济回报的强大反差:侍弄一亩玉米,一年到头挣个100多元算是“丰收”,而种下一亩山竹,盛产年景能砍下2—3吨,换回五六百元。去年,王子贤家光竹子就卖了1万多元。现任村支书罗兴华说:“这不算多哩,多的人家有3—4万啰!”
不种玉米,粮食究竟够不够吃?罗支书说:山下川地里种的水稻足够了;先前是国家粮食紧张,这些年粮食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也不用做那么多贡献了,够自己吃就行了啊!
这位新支书眼下的愿望是,如何想法子把通往山外的土路修成水泥路,让王沟的竹子卖得更痛快,让王沟人日子过得更红火。
(附图片)
图①:王沟村134户人家,散居在这两山相夹的长沟里。
图②:春天,是竹子的收获季节,一车青竹,载着山里人一车希望。
图③:这一天,周学刚砍了自家500多公斤竹子,“现在价钱好,这些能卖100多元钱呢!”
图5:王沟竹的品种名扬山外,隔山的仁月圆(前)专程到王沟背竹种。
图⑤:今天的王沟,翠竹满山,放眼皆绿。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春耕时节,重庆市丰都县农村信用社积极组织资金,为农民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提供贷款。图为该县包鸾信用社为农户办理贷款手续。 邱世义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滨州农民用上放心电
本报讯山东省滨州市提前4个月完成了农网改造任务,供电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农村电价大幅度降低,农村用电实现了电量公开、电价公开和电费公开。这里的群众说:“俺们用上了放心电、明白电、安全电。”
(尹明波 王智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怀宁涌现五千农民经纪人
本报讯安徽省怀宁县大力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到今年全县已涌现粮油、蔬菜、茶叶、芦荟、畜禽经纪人5000多位,他们为该县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仅去年全县各类经纪人就销售农产品5亿多元。 (吴良伦)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村误”也应公开
范 伟
某村曾出了这样一件事:村干部外出考察引进一个快速致富的枣树新品种,回来就大张旗鼓推广起来,要求家家户户都必须种,对不从者还实施了强制措施。不料枣树栽下地却大面积死亡,白搭一年工,农民苦不堪言。然而在村务公开中,村干部只是张榜公布一下账目或夸夸其谈一番政绩之类,对工作失误所造成的惨重损失却只字不提,村民意见很大。
诸如此类的事在农村一些村屯中常有发生,人非圣贤岂能无过,工作中出现失误总是难免的,问题是出了差错不能文过饰非,遮掩搪塞。尤其是实行村务公开,村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力,村干部的全部工作都应置于村民监督之下,正反两方面都要透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村务公开,“村误”也应公开,以便接受教训尽快纠正。村干部只有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为人,才能得到村民拥护。
在这一点上,应学习大连市甘井子区凌水镇村务公开的做法,他们不搞评功摆好,而是要求干部自觉亮“短”,采取调查问卷等办法鼓励村民揭“短”,镇村干部虚心听取大家的批评意见。尽管有的干部淌了眼泪冒了汗,可改了毛病卸掉包袱后,干工作身更轻、劲更足了。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年揽订单万余份 销售金额上亿元 瑞金农业信息网作用不凡
王先文
鼠标轻轻点,商机滚滚来。江西省瑞金市的农业信息网为农民增收立下汗马之功,依托网络这条快速便捷的通道,2001年,该市揽下农副产品订单1.2万份,销售金额1.06亿元。
在瑞金市,首先尝到信息网甜头的是叶坪乡横岭村的果农们。该村是个李子生产专业村,李园面积5000亩,年产鲜李2000多万公斤,过去,因为信息不灵、销售手段落后,果农们几乎年年被“卖难”所困。去年年初,几位头脑灵活的果农在政府的帮助下,将李子“搬”上网络,并迅速与广东一大型蜜饯加工企业建立了购销关系。李子俏销,增收后的农民乐得直夸网络“神”。
横岭村的成功探索启发了瑞金市的领导,他们把农业信息网站的创建放在与培植流通组织、龙头企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建起市乡两级10余家农副产品信息网站。各网站坚持每天向农民及时收集和发布农副产品购销信息,指导生产,联系销路。据了解,去年一年全市各网站累计向农民收集、发布信息6万余条,通过网络促销成功的农副产品有水果、蔬菜、白莲、香菇、肉鸭、獭兔、水产品等30多种,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结构调整。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让世人看到希望
天 山
作为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始于1999年;而作为山区农民的探索与实践,退耕还林的时间坐标,恐怕要往前推移10年,甚至20年,王沟村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缩影。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水土流失日趋加剧的现状作出的重大战略性决策。它的目标,说抽象点,是改善生态环境;说具体点,是用10年左右时间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4亿亩,防风固沙面积4亿亩,年均减少输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2.6亿吨。
破坏生态易,恢复生态难。林业工作者冠以退耕还林工程四个“最”——涉及面最广、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群众参与度最高。人们更关心的是:退耕还林能恢复业已破坏的生态环境吗?
“先绿起来”的王沟,给了人们肯定的答复,也让世人看到了希望。15年前退耕还林的他们,今天所交出的绿色答卷,就是今天退耕还林的人们,15年后将要描绘出的秀美画卷。至于干旱少雨的西北大地,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劣,恢复生态的任务更为艰巨。但是,只要把山上的粮食退下来,选准新的林草品种,再现青山绿水绝非空想。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退耕还林知多少
截至目前,退耕还林工程试点扩大到20个省、区、市,完成造林绿化88.50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39.89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48.61万公顷。
今年将新增退耕还林面积227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面积266万公顷。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你拨通电话 我送贷上门 罗田农信社服务春耕有求必应
吴远征 永迪 进军 有源
“喂,是镇信用社吗?我是夏家坳村6组的一级信用户龚爱明,买鱼苗还缺2000块钱,能不能给解决一下?”“好我们马上就到”。
3月15日上午9时30分,正在值班的骆驼坳镇信用社分管信贷的副主任高楚平放下电话,立即招呼农贷员杨兵带上借据和现金,两人骑上摩托车就直奔夏家坳村去了。不到5分钟,信贷员小杨就将现金和借据交到了龚爱明的手中,这是湖北省罗田县农村信用联社开通电话预约上门送贷款业务的一个缩影。
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为及时方便农民,不误农时,县信用联社还在县电视台公布全县22个基层信用社农贷热线电话号码,并承诺:凡是信用社评定的三级以上的信用农户,只要电话一打,信用社马上派人登门服务。据县农信联社介绍:自开通农贷热线业务这一个多月来,全县共接到热线电话5000多个,信用社信贷员共登门送贷近2000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你诚信 我支持 小额信用贷款证惠及临西民众
崔书军 赵春华 侯佩斌
3月20日,河北省临西县千户庄村农民陈保福拿着“小额信用贷款证”和“身份证”,不用抵押和担保,很快就从县农村信用社贷款5000元。他高兴地说:“俺的诚实守信,换来了信用社的支持,这是俺做梦也想不到的事呀!”
为了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临西县信用联社组织各级信贷员,对申请小额贷款的农户的信用度和资金需求量进行了摸底,建立起“农户资信档案”。并根据农户资信状况,发放相应级别的“小额信用贷款证”,对5000元以下的贷款,可持证随用随贷;对5000—30000元的贷款,可采用“农户联保”的方式予以解决。“小额信用贷款证”不仅方便了群众贷款,更增强了群众的诚信意识。截至目前,该社已为3000多个讲诚信、善经营的农户发放了小额贷款证,累放贷款1100多万元,受到了全县农民的欢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眼下,正是春耕大忙季节,也是农业生产急需周转资金的旺季。农村信用社普遍推开的小额信贷,给焦急的农民解了燃眉之急,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但是,贷款是要还本付息的。信用社的资金只有按时偿还、循环使用,农民才能源源不断地得到贷款,保证再生产的持续进行。
这一组稿子不约而同地谈到了“信用”问题,小额贷款是用信用作担保的,信用社按农民的信用状况发放贷款,守信用的农民已经尝到了甜头。从某种程度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大家都守规则,重信誉,经济运行才有良好的环境。现在,已经有不少地方在实施“农村信用工程”,愿更多的农民在市场风浪的摔打中,成长为“信用农民”。
——编者
穷可贷 富可贷 不守信用不能贷 石柱培养“信用农民”
谭明福
“穷可以贷,富可以贷,不守信用不能贷。”这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今年以来对农民发放贷款的新举措。
以往,石柱县少数农民获取贷款后,不用在专项生产上,用在吃喝玩乐上,有的即便用于生产,赚钱后也不守信用,导致信用联社资金无法回笼。
对此,该县今年以来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争创“信用户”活动,以此深化农民的信用意识。对评上的“信誉户”,信用联社免费颁发给其贷款证,利率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实行优惠,同时在技术等方面重点支持。
目前,该县农村信用联社已收回农民陈欠贷款500余万元,农民信用户达4.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42%。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镇平玉雕致力产业形象
本报讯 河南镇平县积极探索,以增加文化内涵抓产业形象,提高玉雕工艺水平。该县由县玉雕局等单位联合举办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引导玉雕设计加工人员提高工艺水平。目前,全县玉雕专业村已发展到48个,专业户达到1.5万户。
(枫 林 晓 亚 杨 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北小营招商连打环保牌
本报讯 北京市顺义区北小营镇,招商引资连连打出环保牌。拒绝污染企业、保护水资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等四张环保牌子一打出,汇源果汁、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2008年奥运会水上运动比赛场等环保产业纷纷落户北小营。(宋海燕)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呼唤电视科教片
编辑同志:随着农村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们对特色农业的种植、养殖知识需求明显提高,一些科技书籍不是过时了就是在实践中有偏差,而电视科教片以最直观的方法,使农民们受益匪浅。大家迫切希望各级电视台的编播人员尽量多选播些适应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运用最新科学方法进行种植、养殖的科教片,以指导农民弄懂、弄通新技术,科学、合理地发展好特色农业。
江苏省射阳县 许书琴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