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医疗美容待规范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想割双眼皮,术后却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的消费纠纷不断。
为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促进医疗美容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就医者的合法权益,卫生部制定了《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医疗美容走向规范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美容酿成毁容多
所谓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在生活中,许多美容机构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一些不具备资格和条件的机构和人员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纷纷开展医疗美容,个别美容美发店甚至聘请医师到店内做整形外科手术,这是导致“毁容”的根本原因。
针对美容从业人员鱼龙混杂的情况,卫生部明确了有关执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规定,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主诊医师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执业医师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从事相关临床学科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专业培训或进修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工作1年以上等。从事医疗美容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具有护士资格,并经护士注册机关注册;具有两年以上护理工作经历;经过医疗美容护理专业培训或进修并合格,或已从事医疗美容临床护理工作6个月以上。
医疗美容服务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执业医师对就医者实施治疗前,必须向本人或亲属书面告知治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医疗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并取得就医者本人或监护人的签字同意。
依法管理是关键
不久前,深圳罗湖区发生了一起“炸脸美容”反毁容的恶性事件:一对姐妹误信广告,每人以4300元的价格,在一家美容院“享受”了“高科技炸脸”美容术。术后,两姐妹的脸上留下了许多黑斑,伤痕累累,更显苍老。当初美容院承诺的“像婴儿一样细嫩的面容”不仅没有出现,而且给两姐妹留下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创伤。
翻开报刊,许多美容广告违法夸大宣传,蒙骗消费者。诸如“国际新材料”、“纳米技术”、“DNA细胞嫩肤工程”、“高分子美眼”等等,令人如坠云雾。这其实是美容机构故意借用时髦的医学科技名词,让消费者上钩,许多名词连他们都无法解释。更有甚者,借用摄影制作技术,将“手术前”与“手术后”的照片对比,显示其“化腐朽为神奇”的手术。看来,美容业确实需要彻底动“手术”。
有关专家指出,不少医疗美容广告缺乏科学性,违反了广告法,误导了消费者,社会危害极大。因此,必须加大监管力度,严格依法管理。
按照有关管理办法,实施医疗美容项目必须在相应的美容医疗机构或开设医疗美容科室的医疗机构中进行。任何单位和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经登记机关核准开展医疗美容诊疗科目,不得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医疗美容新技术临床研究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并批准后方可开展。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王羽提醒,消费者如需要进行医疗美容,请选择医疗机构。否则,一旦发生纠纷,不能构成医疗事故,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今日新语
伤熊事件说明什么
鼎 鸣
几天前,一名大学生先后两次跑到北京动物园,用硫酸兑制的饮料投喂动物,造成5只黑熊受伤,有的熊甚至生命垂危。
伤熊事件发生后,人们在关注受伤动物安危的同时,更震惊于肇事者异乎寻常的镇静和冷漠。面对责问,这位大学生解释说是为了科学实验;面对受伤的动物,他竟然表现得那么无动于衷。被拘留后,他虽感到悔恨,但更关心的却是自己什么时候能被放出去,好让他继续完成毕业论文!
大学生伤熊事件的发生虽属“特例”,据此推断大学生队伍的整体素质难免偏颇,但透过这份令人心痛的冷漠,联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不能不对人才培养和社会价值判断标准进行反思。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突现,拥有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成为判断一个人社会价值的至关重要的标准。在这个时代,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智力的开发,而缺少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和锻造。为了教会孩子破解一道数学习题或掌握一技之长,老师和家长们会不厌其烦甚至慷慨解囊,而常常忽视了引导孩子从爱护花草动物等身边小事做起,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思考。这种人才培养方式固然可以造就一专多能、智力超群的“聪明人”,却也可能使孩子们成为心灵、人格不健全的“残疾人”。
诚然,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求知欲和创造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专门人才,但人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类自身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一旦脱离了人文精神的指引,求知欲和创造力就可能步入歧途,知识和技能不仅不会成为福祉,而且可能成为杀伤力极强的“祸根”。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大学生伤熊事件及其表现出来的冷漠提醒我们,对青少年加强人文教育已刻不容缓。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开设招聘专场 提供近千岗位
中科院虚位以待揽贤才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杨健报道:高技术产业发展局总经济师、中科院研究生院遥感科学教授、综合计划局规划处处长……近期,中国科学院将一气公开向社会招聘700多名科研和管理人才。这是记者今天从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得到的消息。
在2002年3月2日至3日召开的“北京春季人才招聘大会”上,中科院将举办“知识创新工程人才招聘专场”,70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共有700多个科研和管理岗位对外招聘,其中北京地区300人,京外地区400人。在这700多个岗位中,研究员、副研究员等高级科研岗位近200个,面向博士、硕士毕业生的岗位350多个,此外,还将从应聘者中选拔若干名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正、副处长。
自2001年起,中国科学院全面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全员岗位聘任制,努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用人制度,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约有20%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人才。此次人才招聘专场负责人陈晓钟博士说,过去有人以为科学院的招聘是内定了之后走过场,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他所在的处室有一个副处级的岗位就一直空着,找不到符合条件的人员决不将就。
据介绍,中科院的创新单位今年将陆续有大约1300个创新岗位对外招聘。此外,中科院今后每年也将招聘应届毕业的研究生、大学生2000人左右,其中,北京地区单位约1000人,京外单位约1000人。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记者来信
应保留这样的学术遗址
从北京大学东门往前走不远,就是成府蒋家胡同3号。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国的历史地理学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当年,位于燕京大学东门外的成府,有不少造工考究的四合院,燕大校方出资租下一些给学校的教授居住。蒋家胡同3号正是燕大为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提供的住所。从1929年至1936年,顾先生一直居住于此。当时顾先生在燕大和北大讲授“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为了繁荣学术发展,在1934年,与当时燕大研究生院毕业生谭其骧共同出资,筹备禹贡学会,并同时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此刊英文译名起初是“TheEvolutionofChineseGe-ogrophy”,即中国地理沿革,稍后改为“TheChineseHistorialGeogrophy”,即中国历史地理,日后学界将此视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端。该杂志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文章,在国际上也很有知名度。而蒋家胡同3号的东厢房就是学会的办公地点和杂志的编辑出版地。禹贡学会的同人除谭其骧外,冯家升、史念海、侯仁之、翁独健、周一良、吴丰培等也经常出入此间。1935年,顾廷龙、钱穆两人都曾在此帮助顾颉刚先生编辑《禹贡半月刊》。“七七事变”后,《禹贡半月刊》随之停刊。但就这短短3年的时间中,禹贡学派已经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培养了整整一代人。现在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成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带头人。
北大著名教授侯仁之先生多次讲,蒋家胡同3号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根,复旦大学的谭其骧先生也曾主张在蒋家胡同3号的大门口挂一牌子,上书“禹贡学会筹备处”几个大字。北京大学的历史地理系一直想以这一处院落为基地,成立一个“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将顾先生开创的历史地理学发扬光大。
蒋家胡同由3座相连的四合院组成,东边的一处院落因建筑完整、造工考究已经被海淀区文物局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蒋家胡同3号这样有着特定学术文化内涵的院落,却因为算不上是任何级别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太多建筑价值而不在保护之列。从民国开始,以清华、北大、燕京大学为核心,海淀中关村一带就是学者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在中关村这块寸土寸金的地方,保留蒋家胡同3号这样的学术文化遗址无疑会造成一些经济上的损失,也许还会影响整体的规划。目前北京大学正在兴建成府北大科技园区,我们相信北京大学作为著名的学府,一定会有远见卓识,以学术的继承与发扬为出发点,保留这一处不寻常的院落。
本报记者 杨雪梅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光通信技术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 记者任建民报道:2002光网络新产品展示暨新技术高层研讨会昨天起在京召开。会议以技术研讨及产品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中兴通讯在光网络高端产品研发上的最新技术成果。
近年来,中兴通讯形成了完整的光网络产品系列和整网解决方案,覆盖从低端网络到高端网络的所有应用领域。2001年以来,中兴通讯全面进军高端和干线市场,相继承建了中国电信西部五省干线、铁通东北环国家干线、网通京太西干线、吉林电力省干线、辽宁广电省干线等一批重大工程,并已进入多个海外国家干线。
作为当前重点发展的三大领域之一,中兴通讯在2002年继续加大其对光通信领域的研发投入。新年伊始,中兴高端光传输设备频频实现重大市场突破。中兴通讯独家承揽重庆移动大容量高端骨干传输系统项目,并中标铁通东南环及六条链骨干网络工程项目。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建起“铁打的营盘”留下“不走的兵”
宜昌送建结合繁荣农村文化
本报讯 湖北省宜昌市把送文化下乡与建农村文化队伍、农村文化阵地相结合,在农村建起“铁打的营盘”,留下“不走的兵”,使农民深深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宜昌建设农村文化阵地“铁打的营盘”,主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建立以传授先进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农民小康学校”;二是建立乡、村两级文化活动室,现在宜昌农村每个乡镇和村都有了自己的文化活动室;三是确定了一大批以农村文化骨干分子为基础的“文化中心户”。
有了“铁打的营盘”,还要有一群“不走的兵”。宜昌市群艺馆长年有20多名工作人员活跃在乡村第一线,发现、培养有文艺特长的农民文化骨干,他们建立了15个文化辅导站,对这些文化骨干从服装设计、道具制作、节目编排、舞美设计到演出,进行系统培训。从这里“毕业”的100多名乡村文艺骨干都能独当一面,组织演出活动。
现在遍布全市乡村的有民间故事家、民间曲艺家、民间诗人、民间歌唱家、民间摄影家等10多类人才。文化部门还帮助这些乡村文化骨干出作品、出精品。从1996年以来,宜昌市连续5年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共有7篇作品获奖。这些飘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文艺精品,大多是“送”“建”结合的产物。
(勇 峰 永 胜 刘 毅)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市建国里中学日前从北京力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获得多媒体教学系列软件,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图为老师在辅导学生上课。 本报记者 徐 烨摄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少年性教育势在必行
中英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举行
本报北京2月25日讯 记者王淑军报道:面对当前我国性教育滞后与青少年性问题日益突显的矛盾,在青少年中间积极开展性教育,使其进入学校,并动员家庭和社会资源的充分参与,已势在必行。这是在日前召开的中英青少年性教育研讨会上,有关专家学者达成的共识。
中国性学会秘书长胡佩诚认为,近些年来,婚前性行为的增多、性病和艾滋病的低龄化趋势、少女怀孕的增加等问题,使得青少年性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学校性教育远未引起足够重视,相关教材和师资缺乏;而成年人尤其一些家长观念上存在误区,或教育方式不当,或谈“性”色变,消极回避。有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孩子的性知识近70%来自与色情有关的出版物,而仅有3%左右来自最有责任承担义务的学校和家长。
专家指出,青少年性教育的好与坏,微观上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宏观上关系到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从学校、家庭到社会全方位共同构建一个良性的青少年性教育体系。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性学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东方华禹交流中心共同主办。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