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2月5日人民日报第12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2-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侯钦孟舞台摄影艺术展在京举办 '...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侯钦孟舞台摄影艺术展在京举办
  日前,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摄影学会联合主办,北京观视艺术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用激情燃烧灵性——侯钦孟舞台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侯钦孟现在中国文化报从事文化新闻摄影工作。1967年,侯钦孟与他人合作,在国内首次拍摄成功立体摄影图片。有多幅作品参加过国内外摄影展览和“中国摄影名家作品展”,在全国性的评比中多次获奖。
  近10年来,侯钦孟专心于舞台摄影艺术。他的《中国现代舞》(组照)曾获得中国艺术摄影年会“特等奖”,另一组作品获得中国艺术摄影2000年“金路奖”。这次摄影艺术展共展出近50幅作品,他从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出发,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摄影艺术世界。(附图片)
花雨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人物春秋

  大自然王国的探险者
  金波
  记得2000年10月中旬,在安徽的一次笔会上,刘先平提出弘扬“大自然文学”的口号。其实,此前的20多年,他一直是一位大自然王国的游走者,并相继出版了《云海探奇》、《呦呦鹿鸣》、《千鸟谷追踪》以及《大熊猫传奇》等100余万字的作品。最近又高兴地读到了他另一套“探险系列”,包括《寻找魔鹿》、《寻找猴国》、《寻找香榧王》、《寻找相思鸟》等4部作品。先平的“大自然探险系列”,题材丰厚,内容新颖,思考深邃,大大丰富了古今中外“大自然文学”的宝库。
  刘先平的“大自然文学”,我认为他有两点值得我们深思,其一,“万物之灵的人只是大自然万物中的一员”,即“人类属于大自然”。随着人与自然所建立的新的关系,“大自然文学”的内涵必将不断丰富。其二,他认为大自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共存”。他的这两点主张,其核心是人对大自然的亲近感。正因为他获得了人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平衡,也就更容易“融入自然,相互对话和交流”,我想,正是他多年的探险实践和文学实践,促进了他的理性思考,由此可以想见,我们的“大自然文学”必将超越古人创作的狭小天地,而展现创作的新繁荣。
  刘先平游走于大自然,不是为了躲避“嚣闹和骚扰”,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他这4本“探险系列”,每一本书名都冠以“寻找”二字,表达了作者亲近大自然的目的。他的《寻找猴国》,分明写出了作者对黑叶猴家族的了解,它们的机智、母爱以及尚待探究的秘密。他的《寻找相思鸟》,不只是“寻找”捕鸟人的踪迹,主要是想探寻人在大自然面前所暴露出的人性的弱点。
  刘先平迈开双脚,在大自然界大步游走。他的胸怀阔大,目光敏锐,思考深刻。他的一只彩笔,描绘的不仅仅是一花一叶,一禽一兽的美丽形象,他深入到它们的内心世界,开掘出大自然普遍存在的规律。面对一株“奇特而又神化的高山榕树”,它的气根、板根疯狂地吸取着青梅的养料和水分,“一个生命杀死了另一个生命——高山榕的成长是建立在青梅树的死亡上”!他用“人类的眼睛”观察这一切,用“心灵的眼睛”感受这一切,他发现了大自然界为争夺“生存的权利”,却常常令人遗憾地“将善和美与恶和丑如此地集为一身”,作家为之唏嘘、哀叹,甚至无奈,让我们感同身受。他是带着哲学家的头脑去“思考”大自然的,因而能看到许多我们看不到的形象。
  刘先平的“探险系列”还始终充满着大自然的“运动力”。这是作家以探险家的姿态对大自然的发现,他从大自然的“运动力”中发现了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共荣共存。铁杉的树干上,寄生着各种蕨类植物,甚至在一棵横架在山溪的枯木上,也盛开着五六棵杜鹃,这蓬勃的生命力给人鼓舞,令人惊喜。发现竹子的习性,用18%的竹子,保护82%的森林,这既是对大自然生命规律的尊重,又是人与自然的相济相荣。在昆虫世界中,茶和竹子居然不受虫害,这虽然还是一个谜,但是这个“深奥的命题”一旦得到答案,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增加了一分。刘先平就是这样不断地发现着大自然的“运动力”,将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其中,营造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家园。
  刘先平几十年高扬“大自然文学”,他身体力行,历尽艰辛,以自己的双脚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为我们创作出优秀的大自然长篇小说和纪实文学。
  有人问他:大自然文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他回答:探险。
是的,探险是勇敢者的品质,是对未知的探索,是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我们的青少年需要探险精神的培养,这是性格成熟的标志,是民族精神的闪光,这也是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的灵魂。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公安部春节晚会
  《盛世金盾情》别开生面
  由公安部政治部、中央电视台主办,金盾影视文化中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承办的公安部2002年春节晚会《盛世金盾情》,将于大年初二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晚会本着“新世纪、新警官”的主创思想,着力展示用科技强警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新警察的形象。晚会的主线讴歌了人民警察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风貌和一心为民、以民为本的警民鱼水情,穿插介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二期英模班23名学员和打黑英雄王立军的感人事迹;辅线由“我要演警察”6个系列小品构成,轻松风趣,笑料不断。歌唱演员宋祖英、卢秀梅、刘斌,笑星冯巩、侯耀文、石富宽,近年来成功塑造过民警形象的影视明星濮存昕、尤勇、王奎荣等将与警察演员联袂演出。晚会由黄一鹤、张凯华担任总导演。(杨锦 李春强摄影报道)(附图片)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时空

  贴一幅窗花 逛一逛庙会
感受年俗新景观
  本报记者 刘玉琴
  文化时空又一年新春翩然而至,过年的习俗:剪窗花、贴年画、逛庙会等又愈发变得显眼起来,实在生动起来,红彤彤的剪纸,烫金的春联,庙会上的捏面人、抖空竹等,将过年的气氛渲染得暖暖的、浓浓的,勾起人对家的留恋,对未来岁月的憧憬。
  过年,过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气氛,一种喜庆。新春临近,年俗里漫溢出的新景观,伴随着街面和胡同里传出的吆喝声,以及“宝炬争辉,玉珂竞响”的热闹场面,让人再一次感受到万物勃发的生机和传统文化的韵味。
  剪纸依旧风光
  剪纸是我国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乐意用剪纸来营造现代生活气氛,而且花样年年翻新。
  剪纸,又称剪花、刻纸、窗花。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有“剪桐封弟”故事,记述周成王用梧桐叶剪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汉晋时,民间妇女就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形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后来演变成民间美术形式,有了专业艺人和专门的剪纸手工业。剪纸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现在剪纸的种类很多,黑白剪纸、套色剪纸、分色剪纸、刻金彩衬等。内容也很丰富,花鸟虫鱼、瓜果飞禽、民间故事、历史人物、戏剧脸谱等。近几年来,剪纸的发展变化更大。采访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赵光明时,他感慨地说,剪纸的变化太大了。题材宽了,“社区新貌”、“申奥之夜”等现实生活内容能在纸上迅速得到体现;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介入,借鉴国画、年画等表现形式,融入现代工艺设计趣味,除大红纸和金纸外,又配以电光彩纸衬托,剪纸变得新颖精美,金碧辉煌,渐渐朝着高档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现代剪纸不光具有观赏性,还有时代性,装饰性,受到现代家庭包括年轻人的喜爱。他说,陕北已办起剪纸博物馆,剪纸还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剪纸已在不少国家办过展览,剪纸不光承载着欢乐与理想,还走向世界一展风姿。
  年画春联紧跟时代
  过年,年画春联也会红火一时。年画是民间的一种绘画体裁,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和民族风格。传统的年画,多用木版水印,以单纯的线条、鲜明的色彩表现热闹、欢快的场面。
  年画起源于汉,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明清时最为著名的年画是天津西郊杨柳青镇的年画,全国各地也都有年画生产。由于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不同,年画亦各有自己的特色。而杨柳青和桃花坞以古法炮制颜料,所绘年画古雅艳丽,经久不褪。年画题材相当广泛,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民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应有尽有。
  研究了几十年北京民俗的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王文宝说,老北京时代,每年一进腊月,街面和胡同里就有了背着布卷卖年画的小贩,他们随走随吆喝道:“画来,画来买!”有史料说,每至腊月,繁盛之区,支席搭棚,售卖年画,妇女儿童争购之。亦所谓点缀“年华”也。
  现在,年画售况已远不如昔了。留意如今的年画摊儿,印刷更精美,内容更丰富,只是画摊儿前少了当年那种痴情的观众和热闹的争相选购的场景。其实,年画折射出一种心境,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时代在变,发展中的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美更大的文化生活空间,王先生说,从这个角度讲,画摊儿的冷场,又令人欣慰。
  我国广大城乡,特别是农村,每逢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不光自己贴,还要送给别人贴。现在的春联题材丰富多彩,有科技春联,法制春联,揭批邪教春联,甚至还有网上春联,有的乡村,车队都贴上了红红火火的春联。今年的春联与往年相比,祝福吉祥的老词旧话少了,歌颂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多了,“三代坚持三代表,九州齐庆九州春”,“盛世欢歌兴国祚,春风浩荡满新程”,极其富有时代气息。中国楹联学会顾问白化文说,今年的春联品位更高,文化科技味道更浓。现在虽然城里贴春联的少了,居家由传统的两扇门变成一扇门,不好贴,但在农村却依然很火。近日团中央开展的以“学讲话、颂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挂主题年画,贴时代春联”活动,据说响应者颇多,佳作不少。含蓄的中国人将满心的欢喜都写在了纸上,这是欣逢盛世佳节的由衷喜悦。
  逛庙会有了新乐趣
  过年时的庙会像一道流动的风景,惹人心醉。庙会里悬旗结彩,百货杂陈,戏曲开场,人潮如涌,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们。在庙会里逛上一趟,你可以窥见当地的风土人情,领略传统节日的欢快热烈气氛。
  庙会是民间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的优势在于杂而全,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什么都有,咫尺之间,万物皆备。有人指责如今庙会里的东西良莠不齐,积压品多,吃的东西太多,有味道的民俗少。但王文宝说,尽管这样,过年的乐趣依然可以从中“掏”出来。
  这几年北京新增加的著名庙会是和平门外的“厂甸庙会”和西便门外的“白云观庙会”。“初一逛厂甸,十五闹花灯,燕九白云观,三十雍和宫”。这是老北京人春节逛庙会的日程表。据说今年的北京石景山游乐园、朝阳公园要办“洋庙会”。庙会上名车、时装将成为亮点,有奔驰、保时捷等世界名车的身影,专业模特将在T型台上演绎时装经典。还有热情四射的巴西桑巴舞、迪斯尼风格的童话故事彩车、南美草裙舞及德、美、意大利等著名的迎春娱乐活动。传统庙会被注入新内容,人们的兴奋神经或许再一次被激活。
  民俗文化浓缩了整个民族繁荣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集中张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自信,使人们在精神上把现在与过去连接起来。近年来,虽然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古老悠久的民族传统艺术,依然在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上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已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传统的东西不能完全丢弃,任何一种民俗文化都要有自然的调整力,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调整其内容,但变化不可怕,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根。也正如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说过的,浓厚的民俗中,人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充实,是不可缺少的民族凝聚力。(附图片)
  杨柳青年画 《白蛇传--盗仙草》
  延安剪纸 猴耍牛
  年画 廖开明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和梦一起上岸》
获国际现代舞大奖
获国际现代舞大奖最近在白俄罗斯文化古城维杰勃斯科举行的国际现代舞大赛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位选手各显神通,展开了激烈角逐。由中国舞蹈家、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张继钢创作的,总政歌舞团青年舞蹈家邱辉表演的舞蹈《和梦一起上岸》艺压群芳,一举夺得比赛的最高奖——大奖。
  《和梦一起上岸》以一个受伤生命的重新选择为主题,以表现理想为总体构思,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新价值。该舞蹈以深邃的创意、奇特的编舞和精湛的表演得到了国际评委们的高度评价,6位评委中有4位打出了满分12分,这在国际比赛中是极为罕见的。评委认为,这是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形体表达与思想境界的完美结合、作品与表演的完美结合。(陈文)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长安戏院贺岁大戏连台
新春北京长安大戏院的京剧演出,一派火热景象。不少人把“过年送礼一招鲜,买张戏票到长安”做为孝敬老人的一种时尚。
  今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到初七,除晚上继续演出贺岁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外,长安戏院每天日场仍有令人目不暇接的传统京剧精彩演出,让人过把戏瘾。北京京剧院的当红名角,杜镇杰、朱强、王蓉蓉、李宏图、陈俊杰、李玉芙、赵世璞、仉志斌、康静、侯连英、谭孝曾、阎桂祥、郭伟等实力派明星,将演出经典名剧和流派大戏《龙凤呈祥》、《穆桂英挂帅》、《状元媒》、《赵氏孤儿》、《吕布与貂蝉》和《四郎探母》等。初六演出的《王宝钏》采取京剧、河北梆子“两下锅”的形式,由知名表演艺术家刘玉玲和王英会共同主演压轴戏《大登殿》。此次演出既有老艺术家,又有人气正旺的后起之秀,他们为春节的首都舞台增添了一道风景。(刘福明)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文化点评

  明星尤要讲艺德
王衍诗
  文化点评时近春节,全国各地的文艺舞台已是一片繁荣景象。然而其中也有一点不和谐音,即一些艺德不佳的各类“问题明星”,竟纷纷堂而皇之地“复出”,走上前台。这不免使人感觉到香喷喷的米饭里掺进了老鼠屎。
  文艺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活动,文艺工作自始至终都改变不了影响人、教育人的意识形态属性。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即是对文艺工作本质要求的高度概括。事实上,文艺工作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工作,演员是一种社会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的这种特性就决定了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当德艺双馨。只有这样,文艺工作才能完成好社会赋予的使命。试想一个见钱眼开的歌手,她唱出的“纯洁”岂不是弥天大谎?一个屡次偷缴、漏缴个人所得税款的人,她唱的“奉献”又有谁相信?一个信念与理想并不坚定高尚的歌手,她唱的主旋律里能有几多真诚?有人把文艺工作者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些连自身灵魂都不洁的人岂有担当此任的资格?再说,文艺界人才济济,不管什么样的演出,导演在演员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空间,何必把眼睛只盯在那三五个人身上?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明星属于公众人物。而公众人物一般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行为导向性,公众人物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等,都对社会群体,尤其是青少年个体产生较大的引导作用。他们往往在一些问题的取舍和行为准则的选择上以公众人物的标准做参照系。因此,不论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来讲,还是从青少年群体成长的需要来看,对公众人物的道德要求都应当严格。另外,文艺工作也是一项“美”的活动。“美”的活动的自身规律也要求“美”的传播者和受众必须是“美”的。不管其间哪一个环节违背了“美”的规律都会影响到“美”的传播效果。因此,那些有了问题的明星,不宜再继续充当公众人物。这并非对“问题明星”们无情,而是文艺工作本身的需要。
  当然,对“问题明星”,我们也不是“一棍子打死”,应允许人家学习、改正、进步,从事一些适宜的工作。 Qpk品论天涯网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永远的李白
刘雪枫
  农历岁末,一个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一千三百岁。
  一千三百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一千三百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将近一百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今年,同时是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和马勒去世九十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逸出传统程式的异数。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的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便不仅是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文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横跨一千三百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弹琴》等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上采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他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一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而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台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Qpk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