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烂漫山花绽荆楚
——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速写
本报记者刘玉琴
10月5日至8日,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湖北荆门举行。来自全国19个少数民族的15支民间文艺表演队,携30多个绚丽多姿的民族民间艺术节目参加了展演,具有鲜明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演出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的精华。艺术节上,文艺踩街活动和中国民间工艺大师精品艺术展也精彩纷呈,工艺名家的面塑、撕纸、内画、泥画、剪纸、石画等现场表演令观众耳目一新。特邀而来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安徽安庆黄梅戏二团演出了经典剧目。民间艺术以其清新鲜活的风格和贴近百姓的内容深为群众喜爱。这里选登部分介绍与评述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
披一阵山风,踩一路鼓点,从中华大地和56个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中走来的民间艺术,像清新的诗句,散发着田间泥土的芳香;像烂漫的山花,绽放在神州大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中,民间文艺一直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10月5日至8日,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在湖北荆门举行,文艺踩街、工艺精品展览等活动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表演更编织成一道惹人瞩目的风景。来自全国各地19个民族的15支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竞相登场,鼓乐伴着歌舞飞扬,龙狮随着麒麟齐舞,演出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叙说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呈现出动人心魄的魅力。
热爱生活,憧憬未来,将幸福和快乐尽情挥洒
本届民间艺术节15支代表队表演的30多个节目,大都曲调欢快明亮,充满喜庆气氛,抒发了各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吉林演出的朝鲜舞《农乐舞》是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舞蹈。它将小鼓舞、杖鼓舞、象帽舞融为一体,激越的鼓声中,表演者边舞边摆动头部,最后让飘带在空中旋转飞扬,喜庆热闹,由衷表达了丰收和节日的欢乐。陕西的舞蹈《陕北大秧歌》热烈、活泼、奔放、诙谐,陕北秧歌的文场子、武场子、丑场子、跑驴、旱船等多种形式被糅进舞中,漫溢出当地人民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海南省的黎族舞蹈《打竹舞》、《逗娘》,则展示了变化无穷的竹竿和灵巧诙谐的舞步,黎家儿女的热情与乐观向上的神采令人兴奋不已。四川彝族的舞蹈《倮几佐》、《围彩圈》,青海的卓舞《彩袖飞舞》,广西的《壮乡秋色》等都用欢快的乐曲和舞姿表达了对幸福和未来的憧憬。
观看民间艺术表演的那一天,荆门正下着秋雨,风一阵凉似一阵。宽大的体育场里,演员在台上演,千余名观众披着雨衣、打着伞在台下看。一边看一边跟着乐。一位退休老师傅说,看着这演出的喜庆劲,心里就觉得痛快。
民间艺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从生活中吸取艺术营养,又对火热的生活进行艺术再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国人民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都是欢快而雄浑的交响,是民间艺术表现不尽的源泉。一位中学教师说,有了幸福的生活才有幸福的歌唱,我们感谢这个时代,给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龙腾鼓鸣,气势恢宏,中华民族的奋进精神跃然台上
艺术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植根于生活沃土的民间艺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生生不息地传扬着中华民族的顽强与不屈。本次展演的30多个节目中以龙、鼓为题材的节目占了1/3以上,在这种最常见、老百姓也最喜欢的表演形式中,始终蕴含着中华民族憧憬向往的图腾和顽强奋发的精神,龙腾鼓鸣之中,闪现着中华儿女气壮山河的声势。浙江的舞蹈《浦江板凳龙》声势浩大,技艺不凡。8面龙虎旗开道,40多个演员首尾相衔,高举的板凳凳凳相连,在四方阵、梅花阵的武术意境中,接成的长龙钢筋劲骨,冲天而起,看得观众心潮起伏,激情澎湃。河南的《开封盘鼓》也敲得粗犷豪迈,几十面鼓击之如雷,动之如涛,腾、挪、跃、跨,如龙出水,火爆威猛,敲出了黄河儿女的精气神。陕北的《陕北腰鼓》,山西的《三晋鼓韵》,青海的《快乐龙鼓》,广西的《贺州鼓神》,安徽的《春到鼓乡》、《得胜鼓》,云南的《傣族象脚鼓舞》,河北的《狮舞》等都敲得威风,舞得精彩。中国人民迈向新征途的万丈豪情得到了激情飞扬的挥洒。
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中华儿女在开创出一方方锦绣天地、建造起一座座温馨家园的同时,一直用鼓声击打着如歌的岁月,催生着崭新的生活。华夏儿女的奋进身影在有限的舞台上得到了无限的张扬。
继承创新,博采众长,民族和地域特色使人赏心悦目
本届展演的节目,既可以看出与古老的民间艺术一脉相传的神韵,又可以看出在继承基础上的博采众长和不断出新。节目注重技巧性和观赏性,始终保持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风韵,表现出民间艺术为民众而生、与时代同步的可贵品质。
广东的《黄阁麒麟舞》表现的是大小麒麟欣逢盛世、欢跃喜舞的热闹场面。在舞蹈技艺上突出了其原有的绕头、耍尾的舞法,起伏翻腾,错落有致,但又借鉴南派武术中的“打长棍”的技法,音乐上加入脍炙人口的广东音乐《得胜令》,使麒麟舞有分有合,亦文亦武,充满了热烈喜庆气氛和浓厚的广东番禺地方韵味,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广西的《贺州鼓神》以壮族真铜鼓为道具,将壮族蚂拐(青蛙)铜鼓舞、瑶族长鼓舞、苗族银饰铜鼓舞有机结合,融进舞蹈、音乐、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活泼有趣地反映了广西厚重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浓郁的岭南特色。古与今、历史与现代相映生辉。
参加展演的还有不少民间绝技。四川川剧演员的变脸令人惊叹不已。表演者将川剧的变脸、吐火、变獠牙三项绝活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面对观众不需遮掩的13张变脸绝招。福建的“挑幡”是将幡杆立于足尖,向上一挑,跃上肩膀,尔后伴随鼓乐,掌耍、肘抛、头顶、齿托、鼻撑、腰掸,上下翻腾,左旋右转,表演招式多达10余种。手指哨、布袋木偶等也都展示了各地的奇技绝艺,洋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
民间艺术从民间来,融入民间去,它以其独特的风情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又以其不断变化的容颜再现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在新时代的灿烂阳光里,民间文艺必将更加璀璨夺目,生命鲜活。(附图片)
开幕式文艺演出张洪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戏剧节36台参演剧目已定
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南宁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将于11月9日至26日在广西南宁、柳州举行。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戏剧节是检阅当代戏剧创作成果的艺术盛会。本届戏剧节共有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解放军艺术团体的80余台剧目申报参演。本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宗旨,现已确定参演剧目为36台。川剧《金子》、评剧《胡风汉月》、话剧《“厄尔尼诺”报告》、蒲剧《土坑上的女人》、粤剧《驼哥的旗》、京剧《春秋霸主》等都是近年来创作的优秀剧目。这些参演剧目涵盖了昆剧、越剧、闽剧、壮族、歌剧、舞剧、音乐剧等22个剧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注重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10月15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的小剧场演出季,是第七届中国戏剧节的分会场演出。它集中了近年来创作的11台小剧场戏剧,使第七届中国戏剧节更加精彩纷呈。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评介
划动时代的大龙舟
——评大型现代花鼓戏《闹龙舟》
毛华李书新
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当下中国农民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色彩斑斓、微妙复杂。在这样一个深化改革的时代,人们无不骤然地感到生活在发生着裂变,内心深处涌动一种不可名状的潜流。那么,生活在最基层的中国农民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改造自我,跟上时代步伐,真正成为时代的桡手,划动我们时代的大龙舟?这个耐人寻味而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在由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花鼓戏《闹龙舟》(以下简称《龙》)剧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龙》剧的情节十分简单:德阳村普通村民邹耀七带领村里的龙舟队,在一次划龙舟比赛中,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皆大欢喜。上级决定由他们的龙舟队代表本地区参加即将举行的国际龙舟大赛,邹耀七也被任命为筹委会副主任,并被增补为县政协委员。面对突如其来的荣誉,邹耀七被弄得晕晕乎乎,闹出了许多笑话……和那些刻意编造的喜剧故事作品不同的是,《龙》剧以颇具传奇色彩的情境、真实的人物形象、平实机智的语言、浓郁自然的乡土气息,于小人物、小事件的频繁冲突和善意的讥讽中,展示了当代农民精神变化的历程。
《龙》剧的主要人物邹耀七是一个性格丰富多彩的典型。他不是那种口号加概念式的脸谱化人物。他没有脱离那个特有的生活半径(德阳村和德阳村龙舟队),又实实在在地走到了那个半径之外(认识了不少政协委员、参加国际龙舟大赛);他比他周围的人更多地体验到了外部世界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一种与时俱来的思想撞击与诱惑;在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他既表现出传统农民在时代巨变中的诸多不适应,又展示了新时代农民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与时俱进的强烈上进心;他的言行提供了更多可以说服观众的新时代农村的信息,又在笑声中更多地引发人们积极的思考;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他既有“精神胜利法”自宽自慰的一面,又有始终不忘党的基本政策的一面,牢记“为人民服务,干部本来就是人民的老黄牛”。就是这样一个可圈可点、喜剧色彩很浓的人物,让我们真实地捕捉到了现代农民心灵深处的世界,体会到了变革中的时代脉搏。
值得注意的是,《龙》剧中“龙舟”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道具和一条展开剧情的线索,而是一个结实的艺术符号。民间划龙舟是一种自发的、以纪念屈原为主的活动,虽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步成为一种娱乐、竞技活动,但与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相连,始终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当这种传统的、民族的活动项目走上国际竞赛的大舞台,其原有的内涵迅速放大,除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外,更突出了面向全世界的合作竞争精神。从田头河边玩龙舟到走向世界赛龙舟,这种跨越,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更多的还是从旧有的生活方式到适应新时代的超越。“邹耀七们”能够而且成功地完成了这种跨越,标志着中国农民已经挥动着时代的双桨,走上了新的历史舞台。同时,《龙》剧对地方剧种有着最好的把握,巧妙地运用地方语言和地方戏独特的表现形式,充分挖掘人物的内心与人物所处的时代中最为深厚的情结—中国老百姓身上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并把这种崇高与质朴的精神发扬光大。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北昆举办昆曲展演
为庆祝中国昆曲艺术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北方昆曲剧院从10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人民剧场举办5场昆曲公演,并以此作为北昆11月赴台巡演的热身演出。此次公演将演出昆曲歌舞剧《贵妃东渡》,这出戏曾在北京和日本的十多个城市演出,受到观众普遍好评。旅日艺术家吴汝俊在剧中扮演杨贵妃,他的精彩表演令人再一次体会戏曲男旦的风采。昆曲《李慧娘》是北昆的看家戏,历经“文革”,几度沉浮。此番40年后再度复出,当年参加演出的老艺术家对此感慨颇多,并在剧中有出色表演。
本次演出,浙昆的汪世瑜和北昆的蔡瑶铣将联手演出《狮吼记·跪池》,新版的《棋盘会》、一批老艺术家主演的《华容道》、《十五贯·男监》、《青冢记·昭君出塞》、《金锁记·羊肚》、《琵琶记·南浦》等也将一改往日昆剧风格进行新的尝试。(冼跃生)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弘扬民族文化展示艺术瑰宝
郑少三许克振
中华民族有着令世界景仰赞叹的悠久文化,在五千年文明的灿烂历史中,植根于群众生活热土的民间艺术,无疑是其中最瑰丽的一朵奇葩。它包含着炎黄子孙代代相传的智慧和力量,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它是华夏振兴和繁荣的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久经风雨而不衰、饱受沧桑而愈坚的力量源泉。
此次在荆门市隆重举办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湖北省第六届金龙泉啤酒节,就是要展示辉煌灿烂的民间艺术,继承民间艺术的精神和传统,弘扬民间艺术所包涵的精神和文化。
荆门,乃楚天门户,是荆楚文化的发祥之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钟祥明显陵和有着2700多年历史的纪山楚王陵就在这里。荆门出土的战国古尸、郭店竹简、纪山古墓群、双龙玉带钩、越王州勾践剑等国家重点文物都早已声名远扬。这里民风古朴,地灵人杰,民间文化根基厚实,荆门艺术剧院演出的现代花鼓戏《闹龙舟》和《荷花洲头》就曾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文华奖”优秀作品提名奖。
在历史文化的光环中,荆门这座中等城市的现代文明也在改革的阳光中蓬勃兴起。环境建设、经济秩序的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的日益加强,使其成为荆楚大地一颗耀眼的明珠,其美丽与巨变正是古典文明与现代文明完美结合的体现。
荆门市人民政府鼎力申办这次盛大节会,其初衷就是要以民间艺术为基点,传播荆门古老文化,宣扬悠久的民间艺术,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借文化的优势来建设和发展荆门,推出特色产品,招商引资,拓宽经济发展渠道,实现荆门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这也是一次体现和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构想和行动。
传承和弘扬中国民间艺术是人民的心愿,更是我们作为承办者的重要责任。只有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精髓深深地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之中,融入到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将更好地促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相传,李白曾在荆门写下“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的诗句。沧海桑田,如今的荆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次盛会,借新中国成立52周年喜庆的东风,借经济与文化联姻的喜气,荆门必将加大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时我们也相信中国民间艺术的花朵将越开越艳丽!
(作者为中共荆门市委书记、荆门市人民政府市长)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直言录
改进作风由“细节”开始
周士君
讲话冗长,办事拖拉,应酬繁多,作风疲塌,一直是一些党政干部间流行的通病和痼疾。有不少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忡忡,长呼短吁;有不少立志改革者,奋而整治,既要搬文山,又要填会海,可效果都不甚明显,所以一些人或老老实实地随波逐流,或悄没声息地偃旗息鼓。结果呢?文山依旧有,会海仍未平。
如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要“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改进会风和文风”。同时还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不参加各种名目的应酬性庆贺、剪彩和迎来送往活动。”这既从“原则”上做了规定,又从“细节”处让人容易把握,以确保把改进作风落到实处。据《报刊文摘》报道,辽宁省在整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风时,既将浪费时间提高到就是浪费生产力的高度,又着重抓其“细节”,突出整治政府公务员缺乏时间观念的各类恶习。如会见客人不准超过30分钟,宴请客人包括外宾不准超过50分钟,汇报不准超过15分钟,对其他人汇报的评论发言则不准超过5分钟。将官员的行为以文件或规章的形式规范化,使得整治工作有条文可依,有规章可循,也更易操作和着手。如此整治,可能会被一些人认为是小题大做。但是,这些措施,注重从“细节”上做文章,避免了以往“空对空”的应付,对机关痼疾而言,毕竟是动了真刀真枪。
之所以说其动了真刀真枪,是因为还没有哪个省把官员们的疲塌拖拉之风能提高到浪费生产力的高度来认识,更没有哪个地方针对官僚和形式主义作风以规章的形式定量和限时。如今,在一些官僚及衙门习气较盛的地方,依然能看到不论大事小事,汇报起来大一、二、三、四,小(一)(二)(三)(四),中间还套着1、2、3、4和a、b、c、d,遇着能侃的主儿,内容还会更繁多,层次还会更“丰富”。而若是再往酒席间一坐,可能就酒不再论巡,菜更不再按味,那酒不至烂醉、菜不吃个腻味可能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别说招待外宾限时50分,即使招待内宾,哪怕是单位间的“自我招待”,50分钟,100分钟,200分钟,够吗?恐怕很难说。
精简才能高效。试想,连奥运会如此浩繁的工程,申办陈述也仅仅半个多小时,而联合国一些会议发言甚至被限定在数分钟之内。而我们那些泡会族呢,一点小事都要“背景”、“意义”和“措施”一一讲到,“动员”、“实施”、“总结”都不能少。如此拖拉怠慢,浪费的不是生产力又是什么?
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必须把总体要求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这也同样告诫我们,整治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歪风,既要把握整体,更要关注“细节”,在整体上立足,在“细节”处下刀。只有具备了这种务实的态度,革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之类的恶习,才不至于走过场!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华人纵横天下》讲述华人故事
有人说有阳光的地方就有中国人,他们以无比坚韧的品性,以令人叹服的智慧,让世界为之瞩目。电视系列片《华人纵横天下》选择杨振宁、贝聿铭、李嘉诚、邵逸夫、赵小兰等100个杰出人物的100个故事,以访谈、纪实等手法,展现了华人科学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等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和坚毅精神。作品中,他们的生活、梦想及不平凡的经历显得生动感人。
由北京纵横天下工作室即将摄制完成的系列片《华人纵横天下》,以人物的命运和感受为线索,以人物业绩、个性与价值取向等为核心,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视角,令人信服地塑造了一系列杰出华人形象。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文艺踩街”表演张洪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
舞蹈《简颂》剧照张洪摄
第12版(大地·文化纵横)
专栏:艺与人
放飞希望和富裕
——访风筝艺术家侯顺福
上官玉洪
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一只长达56米、由100节组成的大型风筝—“日月乾坤龙头蜈蚣”在山东潍坊诞生。
艺术节期间,笔者有幸采访到了来荆参加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中国民间艺术家、风筝大师侯顺福先生。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是大型风筝——“日月乾坤龙头蜈蚣”的创作者,幼时自学国画后任小学教师最终在风筝艺术上获得成功的他谈起风筝时满怀深情——
相传在五代时,有个叫李邺的人,在人们手工制作的简易飞行器上拴上竹笛,微风吹动,发出如弹拨古筝般的声音,因而将其命名为“风筝”。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美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慢慢地,风筝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图案,逐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幸福的追求。如今,风筝做工更加精细,形式丰富多样,音响也愈发悠扬悦耳,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娱乐工具,放风筝也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
来自享有“国际风筝之都”美誉的山东潍坊的侯顺福先生现在一家都以风筝制作为业。除以家庭为根据地常年制作、出售形式多样的风筝外,他的4个孩子大多时间都在全国各地制作风筝并参加各种民间文艺活动,收入不错,一家人生活得忙碌而充实,富裕且幸福。
在当今时代,民间艺术不仅可以大大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完全可以进一步地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侯顺福先生表示,希望下次再来时,能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荆门见到更多充满文化气息并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