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1年5月11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1-05-1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七嘴八舌的欧洲 '...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七嘴八舌的欧洲
  江建国
  西谚“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是说在较量中只有最后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一时的优势不足道。但这个“最后”和“最好”之间的逻辑关系有时也会失灵,有一回欧洲议会在斯特拉斯堡辩论,“笑到最后”的丹麦议员却成了最尴尬的人。当时发言的是一名希腊议员,讲的是希腊语。他说了一个笑话,担任希腊语和英语与法语间同声传译的译员及时而传神地译了过去,引起了在场通英语或通法语的大部分议员会心的大笑;而担任希腊语和丹麦语同声传译的丹麦译员希腊语不大灵光,不得已只好等英语译出后再译成丹麦语,这时丹麦的议员们才听懂并咯咯地冒出笑声,而全场的笑声早已落地。
  这个真实的故事再生动不过地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既十分棘手又十分迫切的难题:统一的欧洲该用什么语言互相交际?
  自从1957年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大家庭就有一条规矩,成员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欧洲经济共同体首脑会议的第一个决议就是关于语言多样性的规矩。当时的出发点是强调各成员国一律平等,通过不限制工作语言的数量以显示这个大家庭有别于一般的国际组织。当时的六个创始成员国只用四种语言(卢森堡不要求使用卢森堡语),问题也显得并不复杂。等到成员国逐渐扩大到当今的15国,官方语言扩大到11种(卢森堡语和爱尔兰语除外)时,问题的复杂性就凸显出来。这11种语言的互译结成了110种组合,欧洲议会、欧盟首脑会议和欧盟委员会的每次会议都变成一场语言大合唱,欧盟的翻译机构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翻译机构。欧盟目前正酝酿下一轮扩大,如果搞到预定的27国,将有22种官方语言,形成462种互译的组合。欧盟现在就已经为同声传译跟不上、笔译错误不断所苦,一旦22种官方语言同时上场,其结果很可能是一团混乱。
  在一些国家只属少数人使用的语言也跑来凑热闹,例如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语。1990年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议员在欧洲议会提出议案,要求把这种语言也列入正式语言,理由是只有500万人使用的丹麦语既然是官方语言,有600万人使用的加泰罗尼亚语凭什么不能占一席之地?加泰罗尼亚议员这一“闹”还闹出结果来了,欧洲议会通过决议,重要文件从此又要译成加泰罗尼亚语文本了。欧盟内部各种争吵不断,为语言的争吵是其中之一。1999年7月芬兰轮值欧盟主席国时,
  在芬兰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东道国未设德语译员,施罗德总理拂袖退出会议。德国还对其官员发出过这样的指示:在布鲁塞尔不管有没有德语译员,德国官员必须说德语。
  各成员国之所以认为语言如此“生命攸关”,既有国家尊严问题,也有经济利益和权力因素。以英国为例,语言是一门兴旺的产业,专供外国人学习英语而出的教科书、音像资料等是仅次于北海石油的第二大创汇产业,英语的音乐和电影出口也沾语言的光。从权力角度说,辩论中使用母语不仅可以充分施展口才,而且很少会“理屈词穷”。语言的使用还牵涉到法律问题,欧盟法律高于各国法律,但用外语写成的法律常常解释各异,所以欧盟有一条规定,在欧盟法律被正式译成相应的语言之前,在相应的国家不发生法律效力。
  欧盟这种七嘴八舌的状况是非改不可的了,这是很多人的共同认识。但是怎么改才能让大家都接受?
  讨论来讨论去,还是脱不出区别工作语言和官方语言的路数,因为舍此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有人建议,作为民意机构的欧洲议会仍可使用各种语言,但不再译成各种语言,而是限定译成有限的几种,这对大家都公平。也有人建议,最重要的文件仍译成所有官方语言,但欧盟首脑会议和委员会的内部讨论限定为少数几个工作语言。
  但是,最困难的在于哪几种语言应该入围?英语首当其冲不成问题,因为它不仅是经济和科技方面的“世界语”,而且可以保证欧洲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在世界上占有一席地位,但仅有英语无法使欧洲的文化特性在世界上体现出来。正如欧洲议会的一位议员所说,那样欧洲就成了美国的小伙伴了。法语也有足够的理由入选,它在历史上就是外交官的语言,焦点集中在德语上。法国一位语言学家认为,为了抗衡英语的强势,法语还需要德语这个伙伴,英法德三种语言是最佳组合。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德语希望不大。
  欧盟的语言问题随着欧盟的东扩已经摆上改革日程。不能想象,在各种交流障碍逐渐消除的同时,语言却越来越成为交流的障碍。欧盟委员会宣布2001年是“欧洲语言年”,“语言年”里说语言,欧洲何去何从? y3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辛辛那提的控诉
本报驻美国记者王如君
  4月中旬,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因一名黑人青年被白人警察开枪打死而引发了一场严重的种族暴力冲突。该市曾一度连续四天实行宵禁,最后在联邦政府的干预下,事态才暂告平息。美国一位民权组织领导人评价说:黑人受歧视,被忽视的情况已经太久了。骚乱是对辛辛那提和这个国家的控诉。
  此次一名黑人青年因违反交规就被白人警察随意开枪射杀,是美国人权状况又一笔不光彩的记录。过去40年,美国发生了数十起骇人听闻的种族歧视事件,最为著名的是1968年,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惨遭暗杀,引起全美125座城市黑人暴乱。一直到90年代,种族歧视案件仍频发不止。1992年4月,因白人警察殴打黑人司机,触发了洛杉矶黑人群众大暴乱,造成59人死亡,2300人受伤;1995年,百万黑人在首都华盛顿举行大游行,提出了增进黑人团结,反对种族歧视的主张;1996年10月,佛罗里达州一名白人警察杀死一名黑人司机,当地发生骚乱,致使15人受伤;1999年2月,黑人迪亚洛在纽约被4名白人警察连击41枪当场毙命,但杀人者竟被判无罪,数以十万计的黑人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抗议浪潮。
  此次辛辛那提骚乱绝不是一次偶然事件,是美国长期存在的种族歧视而造成的恶果。尽管美国立国之本《独立宣言》200多年以前就宣布了“人生而平等”,美国前总统林肯130多年前就颁布了《废除黑奴宣言》,现行法律中也有许许多多有关消除种族歧视的内容,但种族歧视至今十分普遍。
  在美国,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被称为是“第一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处于社会的最底层。黑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3%,而在各级选举产生的职位中只占5%。黑人和白人在教育、就业、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黑人的失业率是白人的两倍,居住条件很差的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几乎得不到政府提供的住房补贴或购房贷款。即使当个囚犯,也要分出种族差别。据美国国务院发表的报告说,在美国监狱,在押黑人和被判死刑的黑人比例明显高于白人。各州监狱黑人囚犯约占47%,拉美裔囚犯大约占16%。1977年至1998年,在5709名被判死刑的人当中,41%是黑人。据联合国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在美国,犯有同样的罪,黑人及有色人种往往受到比白人重2至3倍的惩罚,杀害白人被判死刑的黑人是杀害黑人被判死刑的白人的4倍。此外,警察滥用暴力,侵犯人权,甚至对黑人施用私刑、捏造罪名、非法强行拘留等现象也是见怪不怪。
  此次辛辛那提骚乱是美国长期存在社会不公的产物。据统计,在整个90年代,美国高收入家庭的实际收入平均增长了15%,但少数民族家庭的处境却没有多大改变。记者来美工作两年多,一个印象颇深的感觉是美国太过“白黑分明”。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只要看到一幢幢漂亮的别墅,鲜花绽放,绿草茵茵,不用问,这一定是白人居住的街区;而黑人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房屋破败,涂鸦处处,垃圾遍地,显露着贫穷的迹象。美国大大小小的公司企业中,当头的绝大多数是白人,而干体力活的十之八九是黑人或是拉美裔。在美国的“钱地”华尔街,虽然证券交易所现在也冒出一些黑人交易员,但大投资公司中占据高级职位的很少有黑人踪影。美国企业500强的掌门人更难见到黑面孔。
  美国种族歧视由来已久,至今十分普遍,是一个严重的人权问题。但美国政府对自己的人权状况不思检讨和改善,而且还要充当一番“人权卫士”的角色,年年要发表一份所谓的“国别人权报告”,对世界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评头品足。这实在是不智之举。
  种族歧视是困扰美国社会的痼疾,如果还不着力解决,正像辛辛那提的一个有色人种协会的发言人在为受害黑人举行的葬礼上所警告的那样:“辛辛那提的这一幕还会在美国的任何地方重演!” y3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散记

把乡村搬进城市
  ——悉尼农展会巡礼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李学江
如果问,澳洲最大的节庆是什么,这里的人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你:悉尼农业展览会。它于每年4月复活节期间举行,历时两周,又称“复活节皇家农展会”。
  农展会已有178年的历史。说起来,它的创办要归功于一个名叫詹姆斯·鲁斯的英国窃贼。1788年被判了刑的鲁斯和其他数百名罪犯被菲利普船长率领的第一舰队押送来澳洲服刑。英王室给舰队的指令是,到达殖民地后要自给自足。但舰队里只有鲁斯一人当过农民,船上仅有数件简陋农具,连把铁犁都没有。后来,鲁斯硬是带着罪犯们白手起家,在澳洲发展起了农业,并于1822年成立了农业协会,于1823年搞起了首届农展会。
  经过百年历程,悉尼的农展会越办越盛。1988年,会址迁入奥运公园后,参观者已连续三年超过百万人次。当记者走进今年的农展会场时,只见到处是畜群流走,人头攒动,似乎整个农村被搬进了城里——鸡鸣狗叫,牛欢马嘶,热闹得很。一问,农协的组织者说,今年参展牲畜达16500头,其中马2000匹,牛1200头,羊900多只,狗5000有余,鸡鸭猫兔更是数以千计……参赛瓜果梨桃,菜蔬花卉品类多达22000余项。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让城里人目不暇接。
  今年从各地前来参赛的农牧民有10500人,争夺共1000个奖项,总金额40万澳元。竞赛分类进行,由各个门类的农业专家们评审,优胜者被授予金银铜牌、蓝色绶带和证书。来自新州北部的果农詹姆斯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他已参赛40年,曾多年获奖;今年他的重214公斤的大南瓜夺得了头奖,当场卖了100多澳元(1澳元约合5元人民币),买者用一辆小卡车才拉走。而一头得了金奖的黑色肉牛当场即以9000多澳元的高价成交。农展会的奖项被人们视为农牧业的最高荣誉,一旦获奖,产品便身价倍增,订单随之源源而来。没得奖的人也并非空手而归,他们在竞赛中比出了差距,在交流中学到了技术。因此参赛的品种一年多过一年,质量一年胜过一年。这对推动农牧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农展会更是城里孩子们学习农业知识的生动课堂。在今年的百万参观者中,有40多万是少年儿童。他们可以走进羊栏兔舍,抚摸拥抱,亲手喂食。这些很少有机会去农村的孩子瞪着好奇的眼睛,看牧羊犬驱赶羊群;鸡鸭如何生蛋;牧工怎样抓羊剪毛;农妇如何纺纱织布;牧女如何挤奶喂猪等等。参展的300头奶牛,在两周展会期间共挤出牛奶4万升。一个看表演的孩子回头说,“妈妈,原来奶和可口可乐不一样,不是工厂自己造出来的呀!”这里还附带各类讲解,如羊驼为何喷射食物;小鸡是怎样孵化出来的;羊毛在剪去之前的厚度相当于穿了8重毛衣;猪并不出汗,它的皮有人皮的17倍厚,等等。同时孩子们还可以兴致勃勃地观看巧克力、蛋糕和饼干等是怎样做出来的。这些都让城里的孩子们大开眼界。
  农展会还是培养孩子们果敢刚毅品格的锻造场所。不少比赛,比如伐木、驯牛和赛马等都设立了少年项目。看那一排12—15岁、稚气未退的少年赤膊立定,运斤成风,在不到1分钟内将一根根直径30厘米的圆木拦腰砍断,你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力量与技巧。而一群年仅10岁的小骑手,正跨着1米高的矮种马在赛场上进行越野赛,几个掉下马背的孩子爬起来还想上去,也让人忍俊不禁。最危险的要算是悍牛赛。那些烈性悍牛,一入场便剧烈地前立后蹶,最好的成人骑手也坐不稳10秒钟便会被狂掀下来。一位12岁名叫克拉克的少年竟然坚持了七八秒钟之久,夺得少年组桂冠,获4000澳元奖金,立时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当然这些危险的比赛两边都有成人监视保护。
  悉尼农展会还设有各种游戏和表演场所,餐饮娱乐,样样俱全,颇似中国的庙会。所不同的是,悉尼的农展会将展出、比赛和游乐融为一体,使其不仅成为农业技术观摩交流的会场、生产成果转让交易的桥梁,同时也是培养少年儿童勇敢顽强精神的熔炉,向城里孩子传授农业和农村知识的课堂。其实,全澳各州每年秋季都举办自己的农展会,只不过悉尼的规模为全国之最罢了,它有很多成功经验确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附图片)
  右图为农展会上的小男孩。李学江供稿 y3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真的猛士”
  洪左君
  在越南胡志明市烈士陵园中,有一座陵墓的碑文特别引人注目。用越南文书写的碑文告诉人们,在这座陵墓中长眠的烈士不是越南人,而是一位华侨女学生。碑文这样写道:“陈佩姬,堤岸福建学校女学生。学生会干部。1932年生,中国福建人。在堤岸被敌人逮捕,1950年5月12日在牢中牺牲。”
  佩姬生于永隆省城的一个爱国华侨商人家庭。1948年底,佩姬转学到福建学校。这时佩姬已是越共领导下的“西(贡)堤(岸)华侨学生解放联合会”成员,福建学校学生会干部。她和一些进步同学的活动受到校方的注意。一是1950年3月,他们参加西贡学生发动的抗议法国殖民当局枪杀爱国学生陈文思的示威大游行;二是同年4月,他们组织集会,欢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岛的胜利。校方为惩治这些学生,决定停办初中部,以让他们失学。学生闻讯后,即开会向校方请愿,要求撤销这一决定。这是1950年5月6日。就在这时,校方召来法国警探,将100多名学生全部逮捕,并严刑拷打。佩姬不忍看到同学受刑,便挺身而出,说她对此事负全责。当警探转向审讯她时,她则一言不发。气急败坏的警探兽性大发,施尽各种酷刑,活活把她折磨到死。在这一场生与死的搏斗中,佩姬视死如归,从容就义,表现出一个爱国青年的忠贞傲骨。
  在佩姬牺牲的那一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即授予她革命烈士光荣称号和“二级抗战勋章”。越南南方解放后,越南政府将堤岸市福建学校改名为“陈佩姬中学”,还将佩姬的陵墓迁入胡志明市烈士陵园。2000年4月纪念越南南方解放25周年时,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追授佩姬“越南人民武装力量英雄”荣誉称号。
  佩姬是福建人,自小在越南长大。她既热爱自己的母国中国,也酷爱她的侨居国越南。中越两国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那样息息相关。我想起胡志明主席《致华侨兄弟信》中的一些话:“我们中越两个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字相同,而且国土接壤,山水相连,尤如唇齿相依。近百年来,帝国主义侵略远东,法寇强占我国土,并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我东方两个兄弟民族,更同受被压迫与侵略的苦难。”基于这种分析,他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越原是一家人”,因此中越两个民族“更应紧密携起手来”,佩姬的行动不正是完全体现了胡主席上述所说的真谛吗?
  我同佩姬有过一个学期的师生缘分。
  那是1948年春夏我在她班上教国文课。她罹难的噩耗我是1950年6月9日在北京看了当天《人民日报》的报道才知道的,一时悲痛莫名。至90年代,我有机会重返阔别了40多年的故地胡志明市,在越共胡志明市市委办公厅的协助下,到陈佩姬中学向烈士塑像敬献一束鲜花。此行还见到了佩姬的胞妹,她讲了佩姬生前的许多情况,并送了几张佩姬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她被捕前两天才拍的,这张照片尚未从照相馆取出来,她便殉难了。
  佩姬牺牲时才18岁,至今已过了半个世纪,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来回忆这段往事,令我悲怆。佩姬称得上是“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有这些猛士,中国革命才能胜利,越南革命才能胜利。而佩姬更用自己的鲜血浇灌了中越友谊之花,使她开得更加绚丽。鲁迅先生说得对:“死者倘不埋在活者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佩姬没有死,她永远活在中越人民的心中。我由此而得到无限慰藉。 y3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读书是美丽的
  杨叙
  有些梦是会一次又一次来拜访你的,它们像老朋友一样,甚至没有叩门就大摇大摆走进你的梦乡。对我而言,魂游图书馆就是这样一个梦。在梦中,幸运突然就眷顾了我,让我无翼而飞,转瞬间置身于书海之中,一排排高大的书架触着天花板,一本本书籍亲密地挤在一起,亲密到失去了空隙。我低着头,躬着身子,不厌其烦地寻觅翻看,于是,像《马特列也夫在学校和在家里》这样少年时的最爱就会蓦地映入眼帘,使我的心中陡然充满阿里巴巴发现宝藏般的惊喜。一梦醒来,这种感觉依然像小猫似的舔着我的神经,那时,清早的阳光会从窗帘的缝隙间和颜悦色地照进来,我便伸手遮住眼睛,希望自己能重回梦境,重温那份夹着淡淡惆怅的亲切和温馨。
  我希望重回梦境,因为奇怪的是在梦境以外并不容易拾到那种难以言传的感受。大街小巷的书店一日比一日多了,然而书店里的顾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像多了些现代人的实际,少了些“呼童开酒荐杯羹,欲睡携书就枕”的闲适。图书馆大楼也越来越巍峨壮观了,但是图书馆里的读者手不释卷,目不斜视,似乎多了些时不我待的紧张,少了些“图书一室,香暖垂帘密”的情趣。
  读书是美丽的。美丽不仅在于听书倾诉,与书交流,让书答疑解难,美丽更在于灯光亲吻书页时的脉脉温情,风儿吹拂书页时的沙沙声响,人读书页时心无旁骛的安宁。
  在北欧,我和我的梦不期邂逅。从我家到办公室的路上,有一处优雅的房舍,乳白色的墙壁,橘黄色的屋顶,叶绿果红的冬青茂盛地将它环绕其中。虽然没有醒目的标志,我还是一下就知道了,这是一座图书馆,因为它的一侧别致地延伸出一间完全透明的玻璃房屋,有几个人正倚在沙发上捧卷而读。这是哥本哈根市海劳普区的公共图书馆,我很快就成了它的常客。
  这样的公共图书馆在丹麦多得不计其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8世纪末,经过200年的发展,今天的公共图书馆已经成为男女老少学习、休闲和娱乐的文化中心,馆内总库存达3200万册以上,年平均借出图书近1亿册,连新出生的婴儿也算上平均每人借阅近20册。
  除此之外,丹麦还有许多专业图书馆,比如建于1754年的皇家丹麦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14万;建于1773年的丹麦兽医与农业图书馆,馆藏45万;建于1887年的国立教育图书馆,馆藏85万;建于1942年的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及图书馆,馆藏73万。
  丹麦最大的图书馆当数皇家图书馆,它1653年由腓特烈三世国王建立,1793年对公众开放,拥有440万册图书、手稿和图片资料,是丹麦研究东方文化的重要中心。
  世界上像丹麦人这样酷爱读书的民族或许真的为数不多。统计数字说,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国家每年要出版各类书籍10万种以上,每个人平均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在45分钟左右。数字是枯燥的,但丹麦人与书相伴的情景却美丽如画。一瓶啤酒、一本书,也许还有两三知己、一条形影不离的狗,他们或坐于湖畔,或卧于草坪,或倚于大树下花丛间。“山一带,水一派,流水白云长自在。”丹麦人之读书正恰似溪间潺潺的流水,犹如天上散淡的白云,无羁无绊,闲适飘逸,不需案牍之劳形,亦无急功近利之追求。读书不再是漂泊者饥渴时的一杯水,也不是夜行人黑暗中的一盏灯,它是农夫收获后在金色田野中的愉悦,是一家人在斜阳中共进晚餐的温馨。读书之美,概莫大焉?
  我如往日一样,短衫短裤,信步走进海劳普图书馆的玻璃房,一位老人忽然从书本中抬起头来,微笑地对我说:“哈罗,你很美丽。”“谢谢你”,望着他淡淡的头发和红润的脸膛,我想,你也很美丽,和书在一起的人都会染上书的美丽。
  读书是美丽的,读书令整个世界一起美丽。 y3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国际礼仪ABC(21)

  恰当安排商务日程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时间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了解访问国家工作时间及假日情况,对恰当地安排商务活动日程、顺利地开展业务十分必要。
  每周工作日不同多数国家的工作日是周一至周五或周一至周六。但由于宗教原因,以色列的工作日是周日至周五,因为星期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这一天是全国法定休息日;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工作日是从星期六到星期四,因为穆斯林的休息日是星期五。
  回避节假日特殊的节假日情况也须弄清。例如穆斯林在斋月时的工作日程安排较宽松,这时与之谈生意万万不可操之过急。欧洲人十分重视节假日,每年都会有四至五周的休假时间,尤其是法国人常在炎热的七八月份外出度假旅游,如果这时打扰他们或打乱他们的度假安排,会令对方非常恼火。有些节假日的时间并不固定,比如斋月、复活节等同中国的春节一样,每年的公历日期都不相同,应尽量避开在这些日子里进行商务活动。
  上下班时间各异美国人的工作时间一般为8:30至16:30或9:00至17:00。中午有半小时至一小时的午餐时间。韩国人的工作时间是从9:00至18:00。意大利人从每天早上9:00工作到晚8:00,其中下午1:00至4:00为午餐时间。在欧洲上班时要全身心投入,但超时工作却不可取。在日本和中国的香港则相反,人们工作起来不分昼夜。日本的工作时间虽然规定为9:00至17:00,但为生意上的成功加班加点也是家常便饭。
  守时与不守时对多数欧洲人和美国人来说,让别人等候是不礼貌的行为,即使你的客户迟到,你也应按时赴约。而有些国家对此就不大在意。俄罗斯人在时间安排上就比较随心所欲。在中南美洲以及一些中东国家,预约也都是大概时间,按约定时间前往,你常常要等上一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对阿拉伯人来说,工作远不如家庭、朋友及宗教来得重要,他们对时间的感觉是“看上帝的安排”。亚洲人很守时,他们常常会比约定时间提前几分钟到场,但菲律宾人经常迟到。
  (晨曦) y3T品论天涯网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雕塑集萃
  图为巴黎街头的雕塑。  邸抗非摄 y3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