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3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更上一层楼 '...

第14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

更上一层楼
  编者按
  对社会治安实施综合治理,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长期以来把这项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上。从40年前的浙江诸暨“枫桥经验”到现在的天津南开区“五网五模式”,时代在变,党和政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群众安全的宗旨不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探索综合治理工作的新经验、新路子,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今天,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一线采访回来的5名记者:吴兢、柳晓森、徐运平、石国胜、张涛,向读者报告采访的收获。
  天津南开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
  山东烟台市:良好治安打造“城市名片”
  山西晋城市:注重矛盾排查调处
  湖北荆门市:农村综治协会显身手
  宁夏泾源县:四道“防线”为民保平安
  认识到位:综治工作的保证
  对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牵扯面很大,涉及部门很多。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首先需要各地主要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视,认识要到位。
  烟台:现有“平安港”的美誉。近年来,这里94.2%的村居和95.8%的单位无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矛盾调处率达98.2%,群众对烟台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5%以上;刑事案件连年下降,今年1—10月,全市刑事案件发案率仅为万分之二十三,连续三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良好的社会治安,已成为烟台市最过硬的投资环境,最有吸引力的“城市名片”。
  吴兢:我到烟台采访,深切感受到烟台市委、市政府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项工作认识到位。烟台市委书记焉荣竹这样表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有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否则,就不可能集中精力抓改革、抓开放、抓发展,就不可能形成和谐安详的社会发展局面。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和保障;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和吸引力。稳定,既是最过硬的投资环境,也是最醒目的‘城市名片’。”这一点,全市上下已达成共识。而且,全市上下把共识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
  南开区:老城厢是天津的发源地,被称为“津门故里”。那里的拆迁工程,总面积达到1500亩,共拆除各类房屋73万平方米,搬迁居民3万余户,这项工程是天津自危改工程以来拆迁面积最大,拆除房屋最多,资金一次性投入最多,搬迁人口最多的拆迁项目,8万多居民受益。大家知道,现在拆迁工作中,常出现许多问题,本来是党和政府为群众办的好事,却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干群矛盾,形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南开区综治部门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成立4支保障队伍。一是抢险队,及时排查和消除不安全隐患;二是信息队,为上级部门提供拆迁居民中发生的各类矛盾、隐患的信息;三是服务队,针对困难群体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四是保障队,由公安派出所、居委会联合巡逻,保证交通畅通,减少发案和纠纷。通过大量细致的工作,及时化解了在拆迁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对此评价很高。
  柳晓森:天津市南开区今年9月底在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上,作为先进单位代表,第一个大会发言。此次我到天津南开区采访得知,他们把社会治安工作的好坏,放到是否影响党的执政地位,是否体现群众利益的高度和层面上来认识,认为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法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几任区委书记、区长对综治工作常抓不懈。现任书记刘长顺、区长佘清文上任不久,就下到基层了解情况,解决综治工作的具体问题。对综治工作认识到位,要体现在对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利益的结合上。这一点南开区综治部门在区里今年开展的老城厢拆迁改造工程中认识很清、做得到位。
  长效机制:综治工作的制度保障
  通过制度建设,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各项目标,保证这项工作长期坚持不懈,是各地做好这项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
  烟台:这里最有名的,是奖罚到位。他们进一步落实上下贯通,刚性制约、奖惩激励的领导责任机制,把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抓社会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实绩,列为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对268个单位实施“一票否决”,对89名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有83名各级党政一把手因工作突出,被优先提拔使用。
  吴兢:长期以来,烟台一直致力于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除了上文所说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之外,还包括——
  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齐抓共管,配套联动,形成合力。一方面,形成财政、城建、电信、政法等多部门配套联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倡导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投身于“打造最安全城市”的热潮之中。
  政策倾斜的保障机制。认真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对维护稳定工作要在组织上、工作上、资金上加大支持力度,舍得拿钱、拿人、拿时间,切实解决好政法部门警力不足和经费保障问题,逐步建立健全财力投入和物质保障机制,把社会治安经费逐步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供更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晋城:1993年以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10年中两次受到中央综治委的表彰,连续6年被省综治委评为先进市。多年来,全市没有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重大治安灾害事故,没有发生影响大的恶性刑事案件。
  徐运平:如此业绩,奥秘何在?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王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得很生动:“有人管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
  “有人管事”。晋城市按照“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把矛盾纠纷划分为四类:比较小的矛盾纠纷和潜伏性矛盾隐患为第一类,由村级民调小组负责疏导、化解;发生的一般矛盾纠纷为第二类,由乡镇领导负责,乡镇矛调中心协调调处;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影响、危害比较大的矛盾纠纷为第三类,由县级领导包案调处,以挂牌督办或派驻工作组的形式加以解决;在全市影响大、历时长、难解决的矛盾纠纷为第四类,由市领导包案,派驻工作组解决。
  “有钱办事”。明确规定综治专项经费:市级按全市人口人均0.1元列支,县级按所辖人口0.5元列支,乡镇一级按所辖人口1元列支。各级财政全部将综治经费列入预算足额拨付。今年,市委进一步加大了政法综治工作的投入。
  “有章理事”。一是定期排查制度。市、县两级按月进行排查,乡镇一级每半月排查一次。二是台账制度。各级对排查的矛盾纠纷和调处情况形成规范、统一的台账。三是定期报告制度。县级每月在月底形成书面报告,连同当月排查、调处台账、报表统一报市。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每月形成书面报告,上报省办。四是情况通报制度。市矛盾纠纷调处办公室每季度对各县、市、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行点名通报,各县、市、区每月对乡镇进行通报。五是“零报告”制度。如果县一级当月排查情况为零,则由政法委书记签字上报,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六是考核督查制度。市综治委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纳入目标管理的内容,一年四次督查,年终实行百分考核,对工作不力,日常工作不规范的均按规定予以扣分,依照责任书进行奖惩兑现。
  2001年以来,全市8个单位被“一票否决”;市、县两级因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开展不力,14个部门被“一票否决”,6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受到党政纪处分。
  与时俱进:解决综合治理新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新矛盾,必须有新办法,新举措,才能取得新成就。
  南开区:在基层创安活动中,尤其是居民小区的安全创建中,充分利用物业管理模式,把物业管理队伍作为保障社区安全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在街道建有物业社区治安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每年与物业公司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形成街道、派出所、物业公司“三位一体”防范管理模式。全区物业社区建有83个防范工作站,做到“五建立”,即建立工作目标和职责、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合巡逻制度、建立治安情况通报制度、建立督查考核制度。物业管理结合治安治理的新模式的建立,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
  柳晓森:通过利用物业管理模式实现小区的基层创安目标,这是南开区近年来在综治工作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路的一个具体体现。他们就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否定以前曾经长期有效的做法,及时采取新对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针对网络中不良信息对学生的影响,综治部门与学校联手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与公安机关、学生家庭紧密联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南开区政法委还与该校联合开展了“法律进家庭”活动,把治安管理工作落实到群众的自觉行动中去。 pyf品论天涯网


第14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

  防患于未然
  健全网络,注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是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错综复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成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晋城:两年来,该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领导小组共对35起较大矛盾纠纷实行了挂牌督办,六县、市、区领导也对236起矛盾进行督办解决。市、县、乡三级共派驻工作组400多个,有效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全市集体上访事件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3.6%。
  徐运平: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的重要意义是防患于未然。山西晋城市在实施“排查调处攻坚工程”中,根据群众举报,严肃查处了原泽州县东沟镇段都村党总支书记范晚会重大经济问题。以此为突破口,市纪检部门一举挖出了13名贪污和挪用公款的村干部。民政部门对第六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摸排调处,使换届引发的矛盾纠纷较上届减少了45%。
  他们构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四级网络,全市上下齐抓共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格局初步形成。包括:
  村级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在各行政村成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十户联防”,每一个联防组设一名纠纷信息员,小问题及时疏导,大问题及时反馈。全市2236个村(居)委全部落实了组织、人员,全市现有基层民调委员会达2565个,纠纷信息员达两万余人。
  乡镇一级排查调处网络:90%的乡镇、办(街道)规范达到了“一委、两办、两所、一室”的标准,即综治委、综治办、排查办、派出所、司法所、信访接待室。“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患于未然。
  县级排查调处网络:县、市、区成立专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落实了3至5名专门工作人员。实行矛盾纠纷信访接待值周制度,协调落实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解决矛盾纠纷。
  市级矛盾排查调处网络: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办公室紧紧依托司法行政、教育、团委、工会等部门和组织,一年来先后举办了“法进万家”大行动、“村官”法律知识竞赛、“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竞赛”、学校周边整治等活动,大大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朝依法、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未雨绸缪,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烟台:立足超前防控,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按照早发现、早控制的要求,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内部和初发阶段。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排查出矛盾纠纷1.1万余起,处结率达98%,没有出现重大群体性事件和大规模越级上访。
  吴兢:在烟台,排查调处工作可谓真正起到了社会矛盾“泄洪闸”的作用。除此之外,他们还立足治本预防,从提高群众法律意识着手,减少矛盾纠纷。他们印发了大量的法律宣传材料,开展“法律进万家”、“法律进社区”、“送法下乡”等活动,在全市展开深入广泛的法律宣传教育,有效地遏制了矛盾纠纷的发生和激化。
  泾源:充分发挥乡调解中心和村级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措施,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两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66起,成功1092起。
  张涛:泾源还在“县城防线”中进一步加强了各单位治安室和联防队的相互联系,督促县城单位落实了技防、物防、人防措施,110接处警迅速,居民楼院看护率达到90%以上,使县城治安环境明显好转。同时,通过组建政法综治联动工作队,及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 pyf品论天涯网


第14版(立法与执法)
专栏:

  农村稳天下安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在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一些矛盾激化,形成了社会治安的难点和重点。如何能够保障农村地区的稳定,荆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荆门:农业人口占66%的农业大市。近年来,该市农村社会治安形势总体趋好,但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总量仍然较多。针对这一状况,该市组织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治安积极分子、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等成立综治协会。
  石国胜:我在那里采访的一位村民——李万河,最近有些忙。忙啥?忙着做综治协会的会长。他说,可别小看了这个会长,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官,威望却不小呢,谁家闹矛盾了,哪里有纠纷了,他都管着。他是湖北荆门市五里镇宜桥村村民,现在领导着一个在这里农民都知道的民间组织——综治协会。现在,有了综治协会,村子是“派出所不进村,司法所不进门,村组干部少操心”。
  协会会员的主要任务是当好“六员”,即:当好宣传员。经常深入小组、农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政策、法律和道德观念;当好调解员。协助村治保调解组织排查、调处辖区内的民间纠纷;当好信息员。将发现、了解的各类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及时报告给上级有关部门;当好帮教员。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及其他有劣迹人员的教育转化工作;当好示范员。自己带头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美德,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当好监督员。协助搞好村务公开和治安联防等工作的监督。
  协会会员的作用大,但是也有调解矛盾的“规则”:协会调解民间纠纷要依据法律、法规、政策和村规民约进行调解,依据社会公德进行调解,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对调解的纠纷,综治协会要进行登记,大的纠纷还要在村治调会的主持下制作调解协议书;不得收费,不得徇私舞弊,不得侮辱当事人,不得阻止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不得接受当事人吃请送礼。
  在湖北省荆门市,像这样的“综治协会”已经在全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市1524个村全部建立了综治协会,共有会员68169人。
  2002年全市农村综治协会共排查较大的矛盾纠纷2316起,调处1978起;今年上半年,协会共排查较大的矛盾923起,其中重大纠纷151起,共调处纠纷785起,调处成功723起,其中重大矛盾纠纷123起,防止民转刑案件25件35人。
  湖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鲁志宏认为,农村综治协会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和组织形式,能够将大量的农村社会矛盾防患于未然,消除在萌芽状态,是排查矛盾、调处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是基层组织、基础工作的必要补充,是维护农村稳定、村民自治的有效形式。
  切合实际,构筑少数民族地区防控体系
  泾源: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积极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确定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打防结合、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工作思路,在全县构筑了四道防线,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网络体系,取得良好的效果。
  张涛: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位于宁夏南部,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县。他们这些年来着力构筑四条“防线”。
  一、建立“农村防线”。以村级治保、调解组织为骨干,在全县范围内构筑村级防范为主,体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防线”。
  即在全县114个行政村组建了以党支部、村委会及治保会、调解委员会为基础的防范组织。及时充实健全了党支部、村委会班子,成立村级治保组织114个,确定治保成员522名、调解人员397名。各村组建“五户一长”传牌巡逻小组,五户一组成员在组长带领下,坚持夜间在村内巡逻(每组每月轮流一次)。为了充分发动群众参与治安防范,营造陌生人进村有人问,干警进村有人配合,邻里之间互相照应的群防群治氛围,推行了“老年人治安值勤”制度等防范机制。
  二、建立“乡镇防线”。以乡镇综治办为龙头,派出所、司法所、司法调解中心协调联动,构筑起自防自治的“乡镇防线”。
  近几年来,泾源县不断加大对乡镇综治办的建设力度,做到人员、制度、措施、办公场所四到位。7个乡镇配齐了专管政法综治工作的副书记,设立了乡镇综治办,确定了18名专职人员;设立公安派出所7个,配备干警35人;设立法律服务所、司法所、调解中心(三块牌子一套人)7个23人。
  三、建立“县城防线”。以单位、部门治安室为依托,72名专兼职保卫干部责任落实,县城治安联防大队、城管综合执法大队牵引互助,坚持昼夜巡逻值勤,构筑起县城各单位协防协管的“县城防线”。
  在全面开展安全文明创建活动中,泾源县以单位、部门治安室的建设为切入点,统一要求,统一规划,在县城各单位建立治安室72个,确定专兼职保卫干部72名,强化了软、硬件建设;从各单位抽调人员组建了治安联防大队,坚持昼夜巡逻,杜绝了防范漏洞;从各执法部门抽调18名工作人员,组建了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对市容、市貌的管理,使市场秩序良好,车辆得到规范管理,外来客商安全放心,有效地维护了县城治安秩序,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四、建立“警务防线”。以政法各部门为主体,构筑起严防严打的“警务防线”。
  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泾源县出台了政法部门包乡、政法部门领导联乡驻点和政法干警驻村联户等三项制度。
  实践证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四道防线为维护泾源县的社会稳定、促进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良好效果。“乡镇防线”和“农村防线”的建立,充分发挥了乡调解中心和村级治保调解组织的作用,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措施,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两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66起,成功1092起。“县城防线”的建立,进一步加强了各单位治安室和联防队的相互联系,督促县城单位落实了技防、物防、人防措施,110接处警迅速,居民楼院看护率达到90%以上,使县城治安环境明显好转。同时,通过组建政法综治联动工作队,及时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纠纷。目前,全县政法综治联动工作队已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由县城辐射到乡镇农村。(附图片)
  公安干警向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 py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