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第9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人才强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

第9版(理论)
专栏:

人才强国: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郝铁川
  主要观点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实际工作中,须着力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二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三是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四是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实现。
  胡锦涛同志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们党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继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其中人才强国战略是“制高点”和根本保证,因为没有足够的人才支撑,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缺乏不竭的动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着独特的有利条件。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大国,人口占世界的21%,劳动力占世界的26%,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奋斗的经历,造就了我国劳动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追求光明、奋勇前进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空前提高。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但只要我们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国由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大国,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人才强国之路是完成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途径——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
  现代科技革命的实质是智能革命,这是现代科技革命区别于以往科技革命的根本标志。与之相应的是,人类逐渐意识到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联合国曾做过一项调查,以一个文盲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为基数,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可提高108%;而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则可提高300%。另一项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在人的体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间,获得体能、技能、智能社会所需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社会得到的收益分别为1∶10∶100。这就是说,一个仅具有体能的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只能维持其本人的生存;如果同时具有技能,创造的财富则高出仅具有体能的人10倍,能够养活10个人;再具有智能,创造的财富又提高10倍,可以养活100个人。这些研究成果表明,虽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的智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优先开发物质资源还是优先开发人才资源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做法:一是实施物质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20倍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二是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即国家对于物质资源开发的投资仅7倍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两种不同战略带来的结果是,后者的优势明显地大于前者。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物质资源并不丰富,只能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之路。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量的1/4;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仅为1/10,目前石油供应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30%,今后还可能进一步上升。而目前我国主要用能产品的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出25%至90%,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0%左右。面对如此严重的能源和其他资源的短缺,我们除了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之路,别无他途。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积极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方向——努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看,存在着这样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即人力资源依次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然后再转移到第三产业。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的实质,是用机器减轻或替代农民的体力劳动,把大多数农民转变为工人,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其关键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信息化的实质,是人脑的解放,是体力劳动的减少和脑力劳动的增加,其关键是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把工业社会转变为信息社会。
  先搞工业化,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再搞信息化,把体力劳动者变成脑力劳动者,这本来是两个不同阶段的事情,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把这两个阶段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必须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紧紧围绕我国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换,努力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和整体推进,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产业结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的,需要的人才也是多层次的;人才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造就的人才也是包托老、中、青在内的人才。在对人才队伍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中,特别要重视培养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而且要有正确的组织路线,关键是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的优秀领导人才队伍。要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中高级领导干部,使他们不仅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而且首先成为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较高的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的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政治家。这是关系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战略任务,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
  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职业化是企业家的基础,现代化、国际化是对企业家的更高要求。在职业化方面,应把创办和发展企业作为终身职业,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毕生的奋斗目标,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很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现代化方面,应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善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善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推动企业发展;在国际化方面,应具有国际化经营理念,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惯例,善于运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创立国际知名品牌,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前沿中的原始性创新往往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飞跃,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要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重点科研基地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一大批在世界范围能引领学科发展,进行原始性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突破性、全局性变化,占领世界科技竞争制高点的拔尖科技人才及其团队。这些高级专家应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觉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合作精神,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良好的科学道德素质。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价值实现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大学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优胜劣汰、开拓创新、注重实绩等市场经济意识,为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机会平等、公平竞争、契约化管理等市场机制,为领导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三是人才市场为各类人才的流动和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人才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当前,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人才市场机制,努力培育一个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应加快人才市场发展的步伐,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和人才的自主择业权,推动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发挥人才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的作用,维护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消除分割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因素,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打通地区、行业间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合作的渠道,鼓励跨区域服务,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完善人才市场的法律法规体系,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交易行为和实施宏观调控。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可以在两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一是保证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切实有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有利于形成各方面的共识,从而使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富有成效。要制定政策和法律,积极引导人才向第三产业和西部地区流动;引导大城市人才向中小城市流动;鼓励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间以及科研院所和人才匮乏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鼓励农业技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基层开发创业,逐步解决人才积压和人才缺乏并存的矛盾。二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选择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和涉及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工程项目,集中优秀人才,协同攻关,力求有所突破。从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无不证明了这一方针的正确性。 Un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扩招”更要“扩用”
桑士达
  几年前,为了培养更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中央作出了高校“扩招”的决定,并通过采取建新校、扩老校等多种措施,使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能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扩招,圆了万千学子的大学梦,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也大大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但由此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加大。解决这个问题,一个重要的思路和途径就是“扩用”,即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扩大其使用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说,扩用比扩招更为重要,扩招解决的是人才培养问题,而扩用则是解决真正发挥人才作用的问题。只有解决好用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激发莘莘学子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气和热情,免除大学生乃至家长的后顾之忧。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今年是高校扩招后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212万人,比2002年增长46%。今后,这个数字还将大幅度增加。毕业的大学生多,也就意味着人才多,这是好事。人才辈出,正可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不过,喜中也有忧,就是人才济济,队伍长长,跨出校门,不知何时能走上工作岗位?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早有端倪,尽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多数高校毕业生如愿以偿地走上了工作岗位,找到了施展才华之地,但也有不少毕业生的就业并不那么理想,找工作难成了他们的心头之忧。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应作一些分析。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国的就业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就大学生来说,昔日的统招统分已转变为社会需要与自主择业相结合。这实际上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愿望,发挥自己的才智。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新的标准、新的要求,昔日人才的“卖方市场”已转变为今日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主要是看水平、看能力,而不是看学历、看身份,因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在客观上又决定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途不会平坦。辩证地看,这种状况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提出了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并着力解决的课题,也提出了一个需要高等院校和大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从社会的角度说,应当把重点放在扩用上,努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途径;从大学生的角度说,应当适应社会变化,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还比较低,远不如发达国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全社会看,大学生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很不够;不是不需要大学生,而是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今后,我国的大学毕业生队伍必将日益庞大,人才队伍将越来越长。“人才是第一资源”。高校毕业生是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力量,是建设富强国家的人才大军。搞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用好这部分重要的人才资源,关系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把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全社会应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这部分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工作。特别是要克服重名气、轻能力,靠关系、看人情以及性别歧视等现象,通过各种办法为莘莘学子制定优惠的创业、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和用武之地。
  大学毕业生也有一个开阔视野、转变择业观念的问题。时下,有些大学毕业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和心高气傲的思想,都想进大城市、好单位,非高收入、好岗位不就。从近年来各地举办的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的情况看,约有2/3的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到农村、到外地。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调整心态,转变观念,自觉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Un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干部说干事

动真情 办实事 求实效
李旭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标准,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是生活富裕、幸福和美满。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愿望,是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增强综合实力;通过制定富民政策,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使人民群众逐步富裕起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努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造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的环境,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如此,我们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才能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拥护和赞成,人民群众才能由衷地感到高兴和满意。
  从人民群众最关注的事情抓起,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人民群众最反对的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一是“虚”,不干实事,热衷于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二是“浮”,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作风漂浮,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三是“粗”,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四是“假”,欺上瞒下,虚报浮夸。形式主义的要害是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官僚主义的要害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当官做老爷。官僚主义引发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官僚主义,是妨害我们事业发展的一大祸患。因此,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必须努力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注重实际,解决徒慕虚名的问题;注重实干,解决作风漂浮的问题;注重实效,解决只重形式的问题。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真调查研究,不搞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评价一个干部,主要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他做什么;衡量一个干部的工作,不是看采取了什么形式,而是看工作的实际效果,看是否促进了发展,是否给群众带来了实惠。要把评判干部的标准交给群众,把得到群众公认、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政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那些不负责任、弄权渎职,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严重损失的干部,要严肃查处,决不能让其一“走”了之。
  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抓起,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遇到了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目标,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第一追求。群众利益无小事。为群众办实事,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一些事情,在干部来看可能是小事,但在群众眼里可就是大事。小事连着大事,小事连着民心。因此,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情,切不可以为事小而不为,而必须认真关心,切实解决。当前,特别要重点解决好下岗职工失业保障金足额发放、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足额发放、减轻农民负担、创造就业岗位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寻找新的就业渠道、帮扶困难群众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
作者为中共辽宁省盘锦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Un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加强党员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
杨天雄
  在新形势下,不仅要加强党员政治、思想和组织纪律性等方面的修养,而且要加强党员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这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修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成果、新技术层出不穷,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华民族的发展与前途。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造就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特别是造就大批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努力提高广大党员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要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不仅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要靠党的领导,靠全体党员和全国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因此,党员不仅要努力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
  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修养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才能更快地发展,才能取代资本主义;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为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和本领,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Un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书写艰苦奋斗的新篇章
葛泉滋
  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指出,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艰苦奋斗精神在公私关系上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崇高境界和奋斗志向,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物质利益的诱惑,如何处理公私关系,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严峻考验。领导干部要十分珍惜手中的权力,自觉做到廉洁奉公,不谋私利。以权谋私,终将导致权力变质,这是最大的危险所在。每个领导干部对此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觉。
  勤俭办事,厉行节约。这是艰苦奋斗精神在干事兴业上的一条基本原则,集中反映了对党的事业、国家财产和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当懂得,我们手中掌管的钱财,无论亿万之巨还是毫厘之微,都是人民的血汗,都要精打细算,用到国家建设上,用到促进发展上,用到为人民谋利益上。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这是艰苦奋斗精神在生活作风上的一项基本要求,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美德。古人云:“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是指身处太平盛世,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危难,力戒奢侈,倡导节俭。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还处在艰苦创业时期,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艰苦奋斗,继续保持节俭朴素的生活作风。
  埋头苦干,奋发有为。这是艰苦奋斗精神在工作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共产党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必须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必须有“更上一层楼”的事业标准,好事办好,争创一流,不能得过且过、甘于平庸;必须有“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效率,全力投入,高效运作,不能推诿扯皮、贻误时机。 Un6品论天涯网


第9版(理论)
专栏:短论苑

让困难群众在再分配中真正获益
蒙杰强
  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政府运用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等手段,保护和救助困难群众,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收入分配的两个层次中,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直接提供生产要素的社会成员之间进行的分配,再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或实物转移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让困难群众在再分配中真正获益,是对困难群众实施保护和扶持的重要举措,也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让困难群众在再分配中真正获益,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关心和扶助城乡困难群众。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在内的社会保障,属于收入再分配的范畴,是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不够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高的情况下,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政府可适当拨出专款,对特困地区人口在大病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实施救助,使这些地方的困难群众也能与其他地方的群众一样,公平地享有疾病治疗和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发挥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功能,加大中央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比重。中央财政支出向发展较慢的中西部地区倾斜,特别是向落后的农村倾斜,有利于这些地区的发展,困难群众亦可从中获益。三是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物质基础。其中,个人所得税是当前调节人们经济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税种,它可以在缩小过大收入差距的同时,提高政府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更好地体现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协调好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关系。 Un6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