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第8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衢州 农民培训 政府“埋单” '...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

衢州 农民培训 政府“埋单”
王建华 毛水华
  今年46岁的柑橘大户徐金峰从“素质培训”中尝到了甜头。
  去年底,回国探亲的女儿带回一台笔记本电脑,他用不来,只好当摆设。得知镇里要办20天的培训班,他兴冲冲报了名,每天抱着手提电脑,赶10多公里山路到镇上学习。现在,他能给女儿发电子邮件,还会上网看农情、市场动态。今年5月中旬,他在农技110信息网上看到柑橘虫害即将发生的信息,马上给胡柚树用了防虫药,抓住了治虫的最佳火候,减少了损失。
  徐金峰只是浙江省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受益者之一。这项政府出资对农民进行多种形式培训的工程,被称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今年上半年,衢州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80元,增幅高达20.6%,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0%强,同比增长31%。农民和乡村干部普遍认为,这和市委、市政府今年开展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一工程让农民有了平等就业及致富的机会。
  衢州“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的具体内容是:从今年起,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到2007年培训25万人,使全市大多数农户都有一位主要劳动力通过教育培训,近50%的适龄农民得到知识技能培训,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
  这项工程重在抓综合素质,既让农民学到电脑、家政、缝纫、电工、水暖安装、新型农技等外出务工的劳务技能,还懂得了礼仪、道德、法律等知识。培训在家务农农民的内容,也不再是简单的种养技术,而是绿色农业技术和各类能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营销新本领。培训,使许多农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仅今年上半年全市就有3.7万名农民身怀“绝技”进城创业。
  “农民富裕靠就业,就业靠素质,”衢州市委书记蔡奇说,“素质培训是当前帮助农民就业增收的一把金钥匙。政府要通过抓技能培训为农民创造就业机会,让农民变成工人、商人和新型农民!”
  “素质培训事关农民眼前和长远利益,”蔡奇说,“尽管衢州地处浙西欠发达地区,财政比较困难,但再穷也不能穷了农民培训,素质培训应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由政府来‘埋单’。”
  衢州市明确规定,凡第一次参加培训的农民,以及“低保”对象、残疾人、欠发达乡镇农民、低收入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参加培训,费用一概由政府支出。今后5年,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按培训任务数和每个农民不低于150元的标准,筹集资金。对土地被征用的农民,市里还专门规定,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0.05%作为培训经费。目前,全市各级从并不宽裕的财政中“挤”出钱来,已为培训农民投入近500万元资金。
  农民培训出来了,往哪输送?衢州市的做法是:按市场需求实行订单培训,输出地与输入地挂钩。江苏昆山、上海等地的一些企业,还与衢州建立了农民培训输出的合作关系。订单培训的好处不言而喻,杭州兽王集团龙游生产基地的负责人扳着手指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订单培训,农民进厂就能上岗,企业投产期最起码缩短20多天,返工率减少了20%,农民每月也能多收入600元到800元。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纵深报道

学术道德提升期待制度建设
本报记者 任建民
  2003年,学术道德继续备受关注。
  年初,有人披露,一篇署名“李某某、顾某某”的论文剽窃了国外论文,在中国学术界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动。剽窃者是顾某某指导的博士生李某某,而顾某某的身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某著名大学校长。
  同样引起轩然大波的是清华大学的“董某某事件”。有“好事之徒”刨根问底,揭发这位神奇教师的光环有不少不实之处:学位还没拿到就提前自称博士,几本专著查不着书,将一般文字说成是论文等等。
  临近年底,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一场“官司”再一次提高了学术道德的关注度。
  在几大事件性新闻发生的同时,学术界本身对学术违规行为的反思也加大了公众的关注度。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以坚持反对学术腐败而赢得广泛尊敬的邹承鲁院士做特邀报告时,将当前存在的科学工作违规行为归纳为七大表现形式,伪造学历,伪造工作经历,伪造或篡改原始实验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自己并无贡献的论文上署名等“榜上有名”。
  两大变化:实名举报 媒体介入
  今年反对学术腐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事人敢于挺身而出,实名举报。
  8月份,11名教授、讲师联名对河海大学某学院院长提出剽窃质疑。有评价说,这种现象在中国学术界极为罕见。而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几乎每天都会有揭露学者剽窃的举报信投向媒体。南京师范大学5位教授及12位教师举报该大学某学院领导存在学术腐败问题。江苏省警官学院退休副教授艾方白举报该院某系副主任剽窃他人著作。南京师范大学一位社会学教授也被指其专著涉嫌剽窃。
  媒体也一反遮遮掩掩的态度,直接介入,揭开了更多问题的盖子。一位名叫方舟子的留美学者在几年前还专门创办了个人网站,接受来自国内各方面对学术违规行为的揭发与质疑。
  时至今日,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媒体的全面介入,较之以前只在网站上“来函照登”有实质性的进步。报纸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核实,从而有利于澄清事实。而且,更大规模地将事实在社会上传播,对造假者本身会形成较大的压力。
  与一般意义上“天知、地知”的腐败行为相比,学术腐败有着本质的不同。大部分学术成果要通过公开的形式体现,造假行为迟早会被揭发。如果说以前学术腐败还只是圈里人心知肚明,媒体的参与则成为公众参与的一个重要途径,何祚庥院士就一直倡导媒体参与,认为这是遏制学术腐败的重要措施。
  一种声音:正视问题 着力解决
  今年以来,一个声音越来越强:正视学术界目前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科技部颁发的三大科技奖励,还是中科院、工程院“两院”院士的评选,或者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评审,公示并征求公众意见、接受相关举报并向公众通报相关情况,都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
  中国工程院还在今年9月份公布了新一届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成立以来对院士投诉信件的审查结果,共受理投诉信21件,涉及院士18人。虽然没有公布具体细节和院士姓名,但大家也都感到,这已经是一个可圈可点的实质性进步。
  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这五个主要涉及学术界的权威部门还在今年公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这一决定针对急功近利、浮躁,甚至违背科学道德、弄虚作假事件屡有发生的现状,决定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价制度着手,提出七方面的改进措施。其中明确规定,对于剽窃、抄袭、造假和拼凑数据等的单位或个人,禁止直接责任者在未来一段时间申请政府投资的任何科技项目。
  学术问题具有专业性,国外对于此类事件,都有专门的独立机构调查处理,这也给我国有关部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应该指出的是,对学术问题规范有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社会各界都将学术道德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处理机制已经成为可能。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

中国首台整机出口机器人落户英国
  12月18日,天津大学教授黄田在英国考文垂的华威大学实验室里观看由他牵头负责研制的“钻石600”机器人灵巧地抓取物件。华威大学从天津大学购入这种新型“抓取”机器人,用于教学和科研。该机器人是中国“863”计划科研成果之一,采用国际领先技术,设计造型独特,在食品和医药行业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钻石600”是中国第一台整机出口的机器人。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教育论坛

呼唤高水平的教育科研
周远清
  纵观高等教育国内外的发展,我国在21世纪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很难建设高水平的高等教育。
  一所高等学校,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产生和形成自身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是一个大学科,一门大学问,涉及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我们高等学校自己不去研究,谁去研究?高水平的大学要为学校自己的发展形成思想、形成理念,这是一个现代化大学成熟的标志,也要为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甚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必须提升高等教育的经验,研究其共同发展的规律,形成教育的理论。
  现在,我们对专家、科学家、企业家喊得很响,惟有教育家似有似无。教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广大的实践场所,教育是很有作为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高度计划体制下高等学校缺乏办学的自由权,使得高等学校对教育科学的研究未予以足够重视。所以,我国教育科学特别是高等教育学科发展迟缓。我国一些主要的高水平大学都还没有高等教育学科的博士点,许多高校的教学科研所人员很少,经费很少,方向不明确,甚至把不好安排的人安排到那里,这一学科的发展在一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脑子里没有地位、可有可无。
  教育的领导不是一个凭经验的领导,应该是一个科学的领导。教育的决策,哪怕是学校的一个重大决策不是一个人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决策,应该是一个科学的决策。历史的经验教训难道还少吗?还不应该吸取教训吗?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难道还不应该吸取吗?一个大学的校长应该是教育家,至少应该高度重视教育科学的发展,否则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校长。我们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甚至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现在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者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连高等教育学的博士点都没有,难道相称吗?我们呼吁,高等学校要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做出新贡献,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贡献,为形成学校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做出贡献,为培养我国优秀的教育家、教育工作者做出贡献,视教育科学的发展为己任。
  应该看到,近些年来,我国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上有很大进展,教育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建设和完善,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教育科研也在积极开展,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许多决策并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所以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隐含着一定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决策者要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治教的意识。在重大决策出台前要组织队伍调查研究,要有科学的论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非常快的时候,强化决策科学化的意识更为迫切和重要。教育行政领导包括大学的领导也应该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甚至应带头亲自参加研究,经常地联系教育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使他们更了解当前教育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乃至一起进行研究。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教育研究,不重视教育科学发展的行政领导,很难说是一个合格的领导。
  我们的教育研究人员也要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要在宏观决策的层次上多做工作,要主动接触教育行政部门,多开展调查研究,为我国教育的科学决策多做贡献;同时,要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把教育学科当成一个系统学科来研究,敢于发表意见;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先进的理论,更要研究中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应该是教育思想创新、理念创新、理论创新,从而带动教育体制的创新、实践的创新,并且把教育实践的创新升华为理论的创新。要看到和承认我们的不足,共同努力为繁荣我国教育科学做出历史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编余短论

关键是政府重视
文言
  农民的钱袋子怎样才能鼓起来?浙江省衢州市的管理者明白一个道理:“农民富裕靠就业,就业靠素质”。于是,在衢州不仅政府“埋单”抓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而且积极牵线搭桥,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衢州的农民变成了“工人、商人和新型农民”,经济上去了,农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其实,衢州的管理者明白的道理,许多人也都明了。但是,常见的是,在一些地方“提升农民素质”经常被领导挂在嘴边,但迟迟不见行动。原因很多,培训要花钱,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农民素质的提升“看不见、摸不着”,怎样显示政绩……衢州在浙江是“欠发达地区”,但是该市决策者的答案却是“再穷也不能穷了农民培训”,政府真抓实干,农民真正受益。
  衢州的做法告诉我们,只要政府重视、方法得当,农民培训大有可为,农民致富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
  解决“三农”问题,教育必不可少;解决教育问题,政府责无旁贷。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点击中国信息化

看病不吃亏 医生自己选 人才留得住
都江堰:信息化催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本报讯 记者刘裕国报道:“我们现在看病再也不怕吃亏,而且还可以自己选医生”。这是记者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农村采访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该市把现代电子信息网络与农村基层合作医疗有机结合,改善了在低谷中徘徊了几十年的落后医疗机构。
  都江堰市卫生局局长田树环介绍说,今年上半年,都江堰市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点,采取各级政府补贴一半,农民自支一半的方式,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全市36.8万农民人手一证。同时,他们将所有合作医疗卡全部录入微机,每一个人每次就医的处方、费用等情况都能在各级计算机系统查阅。村乡市三级医疗机构实行逐级报账制,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系统,对报账单位的住院费用逐一审查,对门诊费用进行抽查,一旦发现开了差错药、“黑心药”,不仅不予报销,还要实施处罚,追究领导人的责任。
  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的信息网络,覆盖了都江堰市的28个乡镇,每一个乡镇医院都有一个操作平台,有专人管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宁生说:“为农民搞信息化服务,花这笔钱值得。”
  有了合作医疗网,农民不仅可以挑自己喜欢的医院去看病,还可以自己选医生。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在全市2700名医生中评选并授予25人“名医”称号,从今年5月起,这些名医的基本情况全部进入了新型合作医疗信息网。被农民选中的名医,各医疗点信息员迅速在网上查看该医生当时的位置和工作情况,并通过网络向信息中心预约诊治时间。
  合作医疗信息网络还成了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及时掌握和处理区域性疾病、流行病等情况的好帮手。全市各乡镇报病系统、防疫站与市卫生局、市政府信息网紧密相连,38台微机同时运行,昼夜不停机。一旦发现情况,村社信息员只需把情况传递乡镇中心站,市信息中心就能很快上报市政府有关领导,农民群众的健康有了根本性保证。
  村镇医疗机构信息灵了,医疗条件变了,对人才也有了吸引力。100多名新来的大中专毕业生主动要求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夜访中兴镇医院,记者见到梁涛、梁霞两名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年轻姑娘,她们和一位1969年就开始行医的老“赤脚”医生共同为这一带的群众服务,梁涛说:“现在信息灵通,交通便利,在乡村或城里上班没什么两样,我乐意呆在这里。”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信息时代

2003:手机用户首超固定电话
新华社记者 冯晓芳
  2003年,手机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平均5人1部手机的拥有量首次超越固定电话,随身携带手机成为许多人自觉不自觉的习惯。
  七八年前,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拥有手机更多是身份和奢侈的象征。现如今,手机已成为中国老百姓太平常不过的通讯工具。刚刚进入今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用户就突破2.5亿户大关,手机被列为最频繁使用的通信工具,可以说,中国人已进入手机时代。远程调度、短信问候、照片速递离不开手机帮忙,友情、亲情、爱情在手机间“荡漾”。
  中国成为世界手机用户第一大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手机普及率已高达60%至80%,这些城市的部分家庭,几乎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手机。
  在北京团结湖农贸市场,辽宁人刘俊峰来京卖菜已有3年,手机在他的生活中如影随形:从清晨五点的闹铃提示、到联系菜农批发蔬菜,从互传零卖点价格变动信息、到大宗买卖的计算等全靠手机帮忙。
  蓬勃发展的世界第一手机用户大国,无线移动通信市场的“蛋糕”正越做越大。
  世界各主要手机生产厂商纷纷看准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摩托罗拉公司计划到2006年在华投资总额100亿美元,诺基亚兴网工业园拟再投入100亿元建二期工程……毕竟,全国手机普及率还仅为20%左右,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手机用户的发展潜力仍然很大。
  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在创造移动通信有效需求的同时,也分流了固定电话话务量。信息产业部统计表明,前三季度固定电话本地网内区内通话量同比下降7.1%,而移动电话本地通话时长同比增长52%。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手机业务正成为电信业利润增长的重要源泉。
  在媒体工作的“拇指一族”张翼每天平均收发近十条短信。他说,短信既比话费便宜,又能保留,何乐不为。事实上,近两年兴起的短信业务正日益成为运营商和互联网门户网站效益的增长点。仅今年1至10月,我国手机短信息发送量近1100亿条。
  手机销售市场依然火爆。在位于北京西单的手机营业厅里,同时具有短信、彩屏和摄像功能的手机占领大部分柜台,部分外形别致、设置“出格”的个性化手机也成为时尚青年的钟爱。不久前还传出部分手机制造厂商手机摄像头告急的消息。从广东起家的中域电讯扬言三个月之内在京城布局40家手机连锁店。
  目前,我国手机产能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前三季度,我国手机新增用户近4400万,而手机产量则达1.15亿台,产销比已出现连续数月的负增长。信息产业部就此发出警示,提醒在均衡、有序的状态下发展我国手机产业。
  尽管如此,各方面仍然看好中国移动电话的发展潜力。因为我国农村移动通信的需求还没有完全激活,中国手机还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fIQ品论天涯网


第8版(科技周刊)
专栏:

  十二月十七日,解剖学教授俞秉巽(前一)在给中医学专业台湾班的学生上人体解剖课。
  位于福州的福建中医学院从一九八八年招收第一名台湾学生开始,已有十一届近三百名台湾学生在这里毕业。 fI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