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革命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评电视连续剧《延安颂'...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革命历史与现实精神的共振
——评电视连续剧《延安颂》
李准
  40集电视连续剧《延安颂》是中央电视台、中央文献研究室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领导小组共同推出的一部重中之重的优秀之作,是创作者们向党和人民献上的一份深情厚意。
  看《延安颂》的完成片,我始终沉浸于少有的兴奋和激荡中,在感受巨大的精神震撼和审美愉悦的同时,不由地想起了杜甫《望岳》中那两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艺术创作当然不可能有最终意义上的顶峰,但它可以而且应当有一个时代的思想艺术的制高点。我以为,《延安颂》就是一部登上了当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思想艺术制高点的力作,是继《长征》之后又向前迈出新的探索步伐的一个重要收获。
  胸有全局,举重若轻,是《延安颂》的首要艺术特征。党中央到延安的前九年,中国历史头绪纷繁、变化频仍,整体反映它一向被视为畏途,但编剧王朝柱是个例外。由于他既能占有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又能站在当代思维的高度实现从历史思维向审美思维的转换,从而在一部《延安颂》中,第一次真实地艺术地再现了包括党领导全民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斗争、党自身在艰难中走向成熟、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在全党的确立等方面在内的前所未有的宏大的历史内容。由于创作者站到了吃透全局的制高点,因而对每个局部的审视和表现都能举重若轻,全剧谋篇布局从容不迫。比如,全剧直接写战斗就有直罗镇、山城堡、平型关、阳明堡、广阳、黄土岭、冀中游击战、百团大战等几十次,都能从各自在全局中的地位加以把握,凸现特点,以简当繁,形态各异,相映成辉。片中写到的重要会议也有瓦窑堡、洛川、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七大、延安文艺座谈会等几十次,或实写或虚写、或侧写或略写,都能从全局高度抓住要害,收到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效果。发生在那十年中的著名历史事件,从红军东征到共产国际解散、从西安事变到开罗会议,有近百个事件在剧中得到了生动反映,这更显示出创作者全局在胸、举重若轻的非凡功力。特别是描写诸如叶挺、卫立煌、黄炎培、梁潄溟、丁玲、冼星海、萧军、陈嘉庚、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戴维斯、赫尔利等众多中外名人在延安活动的戏,因创作者能高屋建瓴地审视和提炼,都写得看似信手拈来、随意挥洒,实则匠心独运、摄魂传神,大大丰富了全片的人文色彩和史诗内涵。
  居高临下,把历史的难点拍成了艺术的亮点。延安九年中的有些事情,如中央对西安事变的方针的形成过程、洛川会议、十二月会议、长江局、张国焘问题、王明问题、关放许世友、黄克功事件、“抢救运动”等,因情况复杂和意见分歧,长期以来是敏感的创作难题。但《延安颂》的创作者却敢于迎难而上。由于他们从整体上深入把握了这段历史的本质并长于审美转换,对这些敏感点的艺术表现都可谓分寸得当、角度巧妙,既增强了全剧的揭秘感、真实感,又从独特视角讴歌了党的伟大。比如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与张国焘、王明的冲突,只抓住关键环节点出分歧的实质,不去写更多人在冲突中的站队,而是以较多篇幅从人格对比中揭示张、王二人在错误中不能自拔的原因,写得令人信服,更引人深思。又如对关放许世友的描写,创作者在牢牢把握这一事件的独特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用极洗炼的方法把关审许世友的复杂原因和具体经过一笔带过,集中去写许世友对毛泽东态度的转变。特别是毛泽东批准许世友带枪去见他的那场戏,在毛泽东博大胸怀和自我检讨的感召下,原来说过“姓毛的你不是好人”的许世友扑通一声双膝跪地:“主席,我许世友这一生就跟定你了!”这重重的一笔,就像一把巨斧,一下子劈出了毛泽东和许世友这两个顶天立地的形象,那团结奋斗的共同心声更让人热血沸腾,给观众以极大的震撼和感染。其他像在黄克功事件上主要描写毛泽东如何在矛盾中保持清醒,在抢救运动事件上突出表现毛泽东发现扩大化问题后带头讲话纠正,脱帽鞠躬请大家原谅,都是用局部观照全局,写得很有智慧,精彩而又动人。凭借勇气和智慧,把历史评价上的难点写成了艺术创作中的亮点,这经验格外令人高兴。
  总揽历史发展潮流,赋予领袖形象塑造以更丰厚的社会和文化内涵。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作为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他们行动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里,而是从那把他浮在上面的历史潮流里汲取来的”。革命领袖形象的塑造更是如此,因为领袖本身就是由历史潮流造就的。《延安颂》的优势就在于,它从制高点上对历史潮流的整体把握和多重揭示,为毛泽东等领袖形象非凡人格魅力和丰富内心世界的揭示提供了至为深厚了的历史依据。
  这使它从根本上区别于为写性格而写性格的肤浅做法,也超越了已有的重大题材作品。人们从剧中看得很清楚: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何以能及时实现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方针的转变?固然是出自他们的远见卓识,可说到底则是中华民族命运要求在领袖身上的反映。在统一战线过程中,毛泽东为何能顶住共产国际的压力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这无疑与其喜欢挑战的性格有关,而其力量源泉则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支撑。一向敢于碰硬的毛泽东,为什么对顽固坚持错误的张国焘和王明却一再等待?这说明毛泽东的性格在磨炼中走向沉稳,但终极原因却是维护党和军队团结的时代需要。凡此种种,由于历史潮流与伟人性格的内在联系的多方开掘,剧中描绘的毛泽东的挑战性格和忧患意识、他那特有的坚韧和智慧,不仅格外真实可信,而且充满审美张力。乃至像毛泽东与贺子珍分手的描写,也因将其置于东西方文明撞击、传统与现代交替的潮流中加以审视,就使它超越了一般的性格冲突的刻画和具体是非的评判,而写出了一种真正的人性深度和崇高的文化意味。周恩来、张闻天、朱德、刘少奇等形象的塑造成功也提供了相似的启示。
  综观全剧,其历史文化内涵的博大与深厚、革命历史与当前现实的精神共振点的有力打通、领袖形象特别是毛泽东形象塑造的艺术突破、宏大叙事与精彩细节的相得益彰、二度创作各环节的高标准乃至全剧史诗品格的追求,都是此前重大题材作品中所少有或没有的。它的成功标志着创作者们对重大革命历史影视剧创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了新的自觉。在此制高点上,回顾二十多年来重大题材影视剧创作走过的历程,审视探索前进中的成败得失,犹如登上泰山南天门回望上山的路一样,看得格外分明,有豁然开朗之感。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会帮助人们满怀信心地向更高境界攀登。
(附图片) JM3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点评

从珍贵的史料到艺术的创造
杨冬权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110集的文献电视片《百幅手迹怀伟人——毛泽东的110个故事》,由中国档案出版社推出,光盘和同名图书也同时与广大读者和观众见面。文献电视片从珍贵史料到艺术创造的艺术转化过程,给我们提供了可贵的艺术创作经验。
  中央档案馆不仅保存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机构的重要档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国家机关的重要档案,而且保存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档案。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录音、照片、图书等重要档案,更是集中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馆藏的两万多件毛泽东手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广大观众极少见到又极想见到的。《百幅手迹怀伟人》每集以一件毛泽东珍贵手迹为引子,讲述一个与这件手迹有关系的毛泽东故事。每集反映毛泽东同志的一个生活断面或侧面,通过这110个断面与侧面,全面地、立体地、多角度地反映毛泽东,又创下了我国人物传记类文献电视片的长度之最。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既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又同国内外、党内外的各方面人士有着异常广泛的人际交往。他既有高瞻远瞩的伟大思想,又有热烈丰富的动人情感;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杰出的书法家、诗人;既经历过顺境,又经历过逆境。《百幅手迹怀伟人》所选择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题目,既有表现他辉煌政治业绩的,又有表现他杰出军事指挥才能的;既有表现他伟大思想的,又有表现他高雅情致的;既有表现他和孙中山、鲁迅、周恩来、宋庆龄、李宗仁、张治中、胡志明、蒙哥马利、斯诺等各方面人物的交往的,又有表现他与爱妻杨开慧的爱情、与子女们的亲情、与老师同学们的友情、对普通群众的深情的;既有表现他在顺利条件下引领人们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又有表现他在艰难困苦中坚忍不拔、带领人们曲折前进的。因此,这部文献电视片,是到目前为止表现毛泽东各个方面最为广泛的文献电视片。特别作品还发掘了一些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观众从这部文献片中,不但能看到一个伟大的毛泽东,而且能看到一个平凡的毛泽东;不但看到一个作为领袖的毛泽东,而且能看到一个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不但看到毛泽东高超的政治艺术、军事指挥艺术,而且能够看到毛泽东杰出的书法艺术、文学艺术;不但能看到顺境中的毛泽东,而且能看到逆境中的毛泽东;不但能看到一个熟悉的、人所共知的毛泽东,而且能看到一个新鲜的、人所罕知的毛泽东。
  片中穿插的有情节、有细节、带趣味性、有吸引力的故事,使得本片既有严肃性,又有趣味性:毛泽东为黄埔军校招收第一期学生的故事,为枣园村老人们祝寿的故事,让人为历史上妇女不生小孩的延安侯家沟村化验水从而使这个不育村传出婴儿声的故事,为演员们送卸装油的故事,夜送醉友的故事,用一纸新闻吓退傅作义十万骑兵、上演了一出现代“空城计”的故事,在北京郊区农村“微服私访”的故事,在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佩带驳壳枪的故事,看戏看到入神处竟然拍案而起的故事,他知道延安有一个农民骂他后不但不予追究、反而为边区人民减粮的故事,外国朋友学着他吃辣子而被辣得一夜睡不了觉的故事,他的警卫员为他的衣服数补丁、数着数着不小心又在衣服上弄出一个洞的故事,批示拨款在北京建一所防治传染病的隔离医院的故事,把特赦释放后的末代皇帝溥仪请到家里做客的故事,不计前嫌地对早年曾经要开除自己的校长予以接济的故事等等,都饶有趣味,引人深思。由于有着许多故事,因此,本片不但好看,而且好听。
  这部文献片运用的资料,不但有电影纪录片、照片、人物采访、毛泽东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的实景拍摄,而且有毛泽东的手迹、录音、藏书等珍贵资料,而这些都是由中央档案馆唯一收藏和独家拥有的,因此,它们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独家性和孤有性。这部电视片中共使用了毛泽东手迹几百幅,录音十几段共几十分钟,照片上千张,电影纪录片几百分钟。本片是国内外迄今为止运用毛泽东手迹和录音最多的一部电视片,也是我国以电视形式集中展示毛泽东手迹和录音的第一次尝试。通过这些手迹和录音,毛泽东的独特书法艺术和独有的讲话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喜爱毛泽东书法和声音的观众,可以大饱眼福,大饱耳福。
  通过深入挖掘,毛泽东现存最早的一篇手迹——中学作文,毛泽东到火车站迎接从上海到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的宋庆龄的电影资料,毛泽东在上海和武汉同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两次会见的电影资料、毛泽东建国以后在杭州等地活动的电影资料,他亲自过问的黄克功案件的档案等珍贵史料,都在本片中一一展现,使本片具有不可多得的珍贵性。
  本片每一集以一件手迹开头,用它引出相关的故事。巧妙的切入,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新颖性,也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是手法运用上的一个创新。片头的音乐背景用的是毛泽东的一段讲话录音,这在其他文献电视片中也从没有人运用过,也是一种手法上的创新。
  文献电视片《百幅手迹怀伟人——毛泽东的110个故事》,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从珍贵的史料到自由的艺术创造的艺术之路,为我们从“史”到“文”乃至电视艺术的相互结合、相互转化拓展出一条富有启示意义的新路。 JM3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愿文明春风吹遍祖国大地
——读《改陋习讲文明》漫画集
刘祖禹
  打开这本《改陋习讲文明》(中央文明办秘书组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漫画集,许多具有相当思想穿透力和震撼力的作品冲击着人们的视觉神经,发人沉思,启人悟性,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急于从某种落后状态中摆脱出来的紧迫催促。
  今年春夏之交那一场令人刻骨铭心的非典疫情,除去留给人们伤痛和灾难之外,也留给人们一笔不菲的精神财富。人所共知,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经受了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以后,往往能带来巨大的历史进步,这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演进的一个法则。在战胜非典之前,人们就曾经预言,国人的生活习惯在战胜非典之后,会有较大的改观和进步。应该说,这个预言没有完全落空,例如人们讲究卫生,注重体育锻炼,让野生动物远离餐桌,等等,人们的某些新观念和某些好习惯正在逐步形成和养成,这反映了人们对革除各种社会陋习的要求是至为迫切的。但是,说实话,上述预言也确有不少没有兑现。实践反复表明,巨大历史财富的取得还有待于积累,这将不会是一个短促的进程。千百万人历经千百年形成的习惯势力恐怕是这个进程中最顽固不化的势力了。曾几何时,惰性发作,许多事情故态复萌,对某些人来说,好像这个世界上就压根没有发生过非典一样。正如漫画集许多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挞伐的那样:街头巷尾痰迹依然斑斑,公交车辆上有人占着老幼病残孕的座位不让,墙上和人行道路面“牛皮癣”隐而复现,把持着公用电话无尽无休地煲电话粥,夜深人静时高声喧哗,光着脊梁满街周游,用宾馆的白床单把皮鞋擦得锃亮,把马路中央的隔离墩变成了田径场上的“跨栏”,餐桌上觥筹交错,相濡以沫……以上种种,实非鲜见。而一些人对此“见怪不怪”,甚至麻木到浑然无动于衷。有时,对某些行为不文明者稍有规劝提醒,一些人则强词夺理,说别人小题大做,更有甚者,则恼羞成怒,反唇相讥。文明的对立面是愚昧甚至野蛮,卫生的对立面是疾病甚至疫情再度滋生。这也并非耸人听闻。不要让“好了伤疤忘了痛”成为一种社会通病。当前,不文明不卫生引起的切肤之痛确实比之非典肆虐期间要淡漠得多了。对此,我们自也不必大惊小怪,但却万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我们还是要执着地锲而不舍地向全社会进行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教育,把它当作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去做。要努力帮助人们坚持不懈地去改变某些旧观念,改变一切不文明行为,努力防止已经有所遏制的陋习出现反弹。“三讲一树”是社会文明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我们的漫画家们正是通过对形形色色典型事例和社会现象既生动又深刻的剖析,告诉人们什么是文明的,什么是不文明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什么是应该提倡的,什么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引导人们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更加强烈地呼唤革除社会陋习,树立文明新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个精诚就是精神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当然也包括法律的力量。凭借这股力量,人们必定能扫荡一切旧观念、旧陋习,哪怕它坚如磐石,硬若铸铁!巨大的历史进步终将用我们的双手和智慧力促其实现。
  这本漫画集的问世可以被看作非典带给人们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中的一部分,是在全社会继续开展“三讲一树”活动的有益读物。握笔的许多漫画作者都是蜚声海内外的漫画艺术大师,一些年事已高,其道德文章为世人服膺的大师专为此书作画,漏夜笔耕,不辞劳苦,表现出巨大的社会责任心,其精神和热忱,令人钦佩。为各幅画所配文字短小精炼,文笔辛辣犀利,且饱含善意,又能唤醒人们,刺痛人们,也属难得。
  衷心祝愿《改陋习讲文明》漫画集的出版将随同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的活动如同春风一般吹遍祖国大地。
(附图片)
  1、封面漫画 郑辛遥
  2、进烟 吴祖望
  3、忍无可忍 孙以增 JM3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

转战陕北(国画)
石鲁 JM3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鉴赏

沧桑饱阅纪春秋
——序《邹继海诗词评论集》
张锲
  黄遵宪说:“吾论诗以言志为体,以感人为用。”他主张诗歌要创新,要成为时代的镜子,要有诗人的独特风格。诗歌能铸人魂魄,益人心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体现。
  广东是诗歌的沃土,珠辉玉映,代有名家。广东阳江是著名的中华诗词之乡,赛歌赛诗,蔚然成风;诗社林立,人才辈出。读过《邹继海诗词评论集》,使我大开眼界,受益良多。在政务之暇,痴迷于诗词创作,写出了颇具功力的诗词作品,令人感佩。邹继海在自序里说:“余自幼爱读书,偏好文学,对诗词尤感兴趣。”“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曾用诗词,兴谈人生体味,褒扬好人好事;执教授徒之日,时刊诗歌专栏,编撰歌剧演出,受大众之所爱好。”可见,他的创作绝非朝夕之功。
  邹继海诗词的最大特点在于他的识见。黄遵宪论诗以言志为体。“诗言志”是中华诗词应该继承的传统。邹继海的诗词,“抒先忧后乐之志,喻怀乡报国之心。”其志高远,如昭昭日月,亘亘星汉。这种志向,在他的七律“登宝光塔”一诗中,表现得淋漓酣畅,使人读后精神一振。其诗曰:“沧桑饱阅纪春秋,几度峥嵘岁月稠。
  矩地停云铺绣锦,规天遏浪镇江流。满城华彩豪情纵,四海风雷浩气遒。挥塔蘸金描巨卷,雄篇再续志高州。”诗句铿锵有力,雄健豪迈,充分表达了新一代中华儿女要改天换地的决心。写于我国“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之际的《世纪抒怀》,也是一首让人拍案击节的好诗。其诗曰:“喜迓千禧万象新,神舟破宇展经纶。百年扭转乾坤面,列国重新认主人。”作者的视野已经不仅限于中华大地,而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直指茫茫寰宇。
  邹继海的诗词特点,还在于他对于乡土、亲友和祖国的一往深情。有真情而后有真诗。诗人林岫评论说:“真情能见是诗行”,是颇有见地的。作者热爱自己的家乡,他把对家乡的爱和对祖国的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爱我中华五百章》,其诗曰:“锦绣河山映艳阳,风流人物气轩昂。文明古都多吟咏,爱我中华五百章。”因为爱祖国,他也就更加希望国家统一、人民康乐,所以他对致力于民族融合、岭南进步的南越历史人物冼夫人充满尊敬,在《咏冼夫人》一诗中,他满腔热情地歌唱道:“英姿雄发镇高凉,显赫功勋日月光。平叛除邪安社稷,肃贪惩虐靖南疆。融合汉越民康乐,拓展农桑国盛昌。圣母爱民风范在,千秋景仰一红妆。”在《悼莫伦同志》七绝三首中,他为了高州市的一位多才之士、博学之儒的不幸逝世,深惜长叹,写出了“绝弦遽是人琴去,哽咽声声泪不停;”以及“但愿魁檠长不灭,英灵夜夜返高凉”等令人哀恸欲绝、不忍卒读的悼诗,更足见其是一位性情中人。
  邹继海诗词的特点,更在于其总体而言,他对于所写的内容有较高的艺术追求。他不满足于平庸,不满足于徒具诗的艺术形式,还要有诗的构思,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并且有我国古典诗词较为严格的格律和韵脚。虽然有些诗还不算十分完美,还有这样那样的瑕疵可以挑剔,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确实有自己的艺术想法,许多的篇章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JM3品论天涯网


第14版(大地·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评论

作家的使命
——读《谁与历史同行》
阎真
  读冯伟林的散文集《谁与历史同行》(作家出版社出版),宛如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行,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轮廓,它的沧桑,它的光彩,它的广博和厚重;它又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得以在今天,遥遥关注曾经有过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坎坷人生经历的历史人物。而始终在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作者熟稔称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气息。
  作者在历史、文化和人生之间展开了自己的笔墨,将自己的情思浸淫在那些伟岸人物的生命之中。历史是广博的,淹没涵盖了一切我们称为伟大的俊杰人物,然则历史的鲜活正是由这样的一些伟岸、独特的个人参与创造的。作者让我们再一次在历史的河流里感受到民族曾有的伟大心灵和人格。魏征、郑板桥、陶澍、魏源等等。一连串的历史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政治生涯,不同的处世方法,而不变的是对国家、民族执着的感情。
  这是一群在历史中勇于担当的知识分子,深受孔孟儒学的熏陶,以天下为己任,铁肩担道义,将自己的一生在历史上写下了忠贞为国的字样。
  他们是一群政治家,是一群实干家,有着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强大的实践能力。在他们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政绩卓著,为人刚正清廉,常有的悲剧却是因为自身太过于超前的思想和不容于同僚的刚直。这一群人又有着自己独立的知识分子的人格结构,在内心深处,也有着政治和自身文化的冲突。然而,为国为民成为他们价值体系中核心的部分,而这正是基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沉淀和自身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历史是由这一群人物书写的,他们的力量来自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这种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文化人格。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之外,作者似乎更属意于我们独特的湖湘文化。他所选择的这样一群精英人物大都和湖湘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广博而深厚的湖湘文化孕育了这样一大批有自己独特人格的知识分子,他们在历史上有所作为,为国为民,史书垂青,反过来又光大了湖湘文化。千年的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和支点,是它成就了湖湘文化,而那一群精英的知识分子正是源于斯,盛于斯,造就了湖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从古到今的不朽功勋。
  作者禀承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广博和沉重构成了他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湖南本土的热爱,对湖湘俊彦杰士的由衷折服和钦佩;古人为国为民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在湖湘文化的承载中潜移默化了他。谈古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面对古人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今天的自己。对作者而言,身处在现代社会,从现代文明的高度审视古人,有其特别的意义,而在这样的一种审视中又完成了一个继承的过程。这一脉相承的文化,也必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传承下去。 JM3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