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专页)
专栏:发展特色 争创优势
建设绵阳科技城 实现跨越式发展
——访四川省绵阳市市长黄学玖
本报记者 郑德刚
绵阳,一座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美丽的涪江穿城而过,绿树成荫、芳草成片、环境优美,这里也是通向九寨沟的门户。绵阳科技城建设3年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日前,就绵阳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建设科技城的若干问题,采访了绵阳市市长黄学玖同志。
问:绵阳是国家重要的国防和科研生产基地,科技资源及潜能十分突出,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黄学玖:建设绵阳科技城,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是绵阳赢得的一个历史性发展机遇。绵阳虽然不沿海、不沿边,但这里有国家最尖端的国防科研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有亚洲最大的风动实验基地、国内唯一的应用磁性材料研究所和涡能发动机研究院,还有国内最先进的兵器自动化研究所。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绵阳还有像长虹股份(集团)公司,九洲股份(集团)公司等在国内外有一定品牌形象的电子信息产业,而机械、食品、冶金等产业也比较齐全。绵阳还有7所高等院校,两院院士24名,各类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10万余人。1999年,绵阳市委、市政府开始酝酿“科技城”的规划。2001年7月2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绵阳科技城发展纲要》,从此,绵阳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问:目前国内有北京中关村和陕西杨凌两个科技城,请问在绵阳建设科技城有什么特殊意义?
黄学玖:中关村是首都科技力量最集中的地方,陕西杨凌是农业科技相对集中的地方,而地处西部的绵阳军工科技优势十分突出。建设绵阳科技城,通过“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技转民”,把众多科技人才的能量释放出来,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新的科技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到绵阳来创业、发展;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实现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变”的三个转变。绵阳科技城的定位很清楚,就是在绵阳城区80平方公里土地上,通过十年奋斗,到2010年,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600亿元,人均GDP达到7.5万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建成人居环境优良,山水园林城市特色明显的现代化城市。
问:绵阳建市以来,很注重城市形象的树立。很多第一次来绵阳的人都说这儿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绵阳是怎样进一步扩大在国内外知名度的?
黄学玖:现在,绵阳的知名度还是不够,仍然需要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宣传。实际上科技城本身就是一张很好的名片。我们曾成功举办过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和第二届全国体育大会,包括刚刚结束的中国2003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的成功举办,都对绵阳的对外开放形象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以后我们还要不断地通过这种大型活动来扩大绵阳的知名度。对外开放,我认为首先要从观念上解决问题,然后从环境上解决问题。要和国际经济接轨,向沿海发达地区看齐,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环境、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环境、金融环境,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的推进“三个转变”来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项目到绵阳科技城创业、发展。
问:目前绵阳拥有长虹、九洲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机制改革进程怎么样?
黄学玖:绵阳市属国有企业现在有9家,这些企业的机制改革市委、市政府正在逐一研究,每个企业都有它的特殊性,对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改制,我们将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从企业产权入手,建立“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而国有资本的退出,我认为是很关键的。长虹的国有股占企业总股本的53.6%,这种格局不利于长虹的发展。大企业改革不能简单地转让或一卖了之,应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的“三个百分之百”来实施。首先要百分之百触动产权,第二要百分之百转换机制,第三要百分之百地转变职工身份。像长虹、九洲、东材这样的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转让,我们希望与国际经济实体或国内外著名的跨国集团公司的合作来实现。在改革的过程中,首先是解决企业资产归属关系问题,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审计,把非经营性资产完全推向社会,减轻企业不必要的负担。其次要有偿解除现有的国有企业职工身份,在此基础上确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同时政府可以向国内外大型跨国集团公司转让国有股权,在转让国有股权过程中既没有数量上的限制,也没有比例上的限制。政府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使这些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把企业品牌做得更大更强。这些工作,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推进。
问:有人说,绵阳是拿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作为市长,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黄学玖:在计划经济时代,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等方面需要有前瞻性。这个前瞻性是需要付出的,是要支付必要成本的。当然这种成本的支付一定要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明天的钱是不好用的,用明天的钱要为明天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成果,这实际上是今天做明天的事。当然花明天的钱还需要有一个诚信的政府作支撑。近几年来建设绵阳科技城的投入是很大的,在科技城80平方公里内基础设施三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去年科技城实现GDP190亿元。在科技城的发展战略上,我们是“一张蓝图绘到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科技城的发展战略,从1988年提出的军转民科技兴市和工业强市到建设科技城,是一张蓝图绘到底;另一层含义是城市建设规划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因领导的更替而改变,现任市委书记杨海清同志和我本人也是秉承这张蓝图绘下去,这一政策的连惯性也影响了我们的一大批干部。绵阳科技城建设资金上的投入主要由以下三方面组成:一部分是政府的投入;一部分是土地等城市资源转变为资本的投入;一部分是负债,也就是用明天的钱干今天的事,但这个负债是适度负债。
问:请您规划一下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前景。
黄学玖: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还有四川省委、省政府对绵阳科技城的建设倾注了极大的关爱和支持。我们将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把绵阳科技城建设好。谈到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前景,我借用一位国家部委领导的话说:绵阳科技城建设令人充满信心,充满希望!这里是一方投资的热土!(附图片)
第12版(专页)
专栏:
体制创新是建设绵阳科技城的灵魂
蒋仁富
体制创新是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关键环节和不竭动力。绵阳地处祖国西部内陆,既不沿边也不沿海,但这里却聚集了很多国防科研单位和科技人才,科技资源及潜能十分突出,如何充分释放绵阳的科技潜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实在在地摆在绵阳市委、市政府的面前。绵阳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体制创新实际上是要解放生产力。农村的体制创新在于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城市经济体制的创新是解放城市生产力,科技城的体制创新就是要解放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这就是绵阳科技城体制创新的特殊意义,也符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
体制创新必须理清思路,找准突破口,制定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既综合配套又突出重点的创新方案。绵阳市委、市政府遵循“绵阳实际+国际惯例+创新”的要求,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以机制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的方针,组织各方,集思广益,制定了既有创新性、突破性,又可操作、切合实际的行政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投融资体制、国企体制等五个方面的创新方案和实施意见。
体制创新的强力推进要求整合各方力量,建立工作体系。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制创新工作,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和五位副市长负责的五个专项体制创新工作小组和办公室,明确了各个小组的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形成了通力协作、全方位推进体制创新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效。在五个创新中,更具绵阳科技城特色的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行政体制创新。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行政服务中心,以减少行政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提高行政效能。近年来共砍减行政审批事项660项、占原审批数的65%;建立了中介组织监管新体制;着力推进社区建设;启动科技城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工作,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办法,建立了市政府采购网站;实施国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全面推进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制定了市政公共设施及附属无形资产市场化经营办法;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速度;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进行了探索。通过行政体制创新,对绵阳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也起到了大大的促进作用。
科技体制创新。建立军地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军地结合;促进国防科研院所创新体制,实行“军民分线”,释放科技潜能,发挥人才优势;成立“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走出一条以军转民为突破口、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使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的路子。
教育体制创新。已建成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教育的完整教育体系。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开放式、联合办学新体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发展迅猛。西南科技大学校园面积扩展到3000余亩,在校学生发展到24000人,形成了包括19名院士在内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组建了绵阳师范学院。受科技城良好创业环境吸引,清华、北大、川大、电子科大、西南财大等10余所大学来绵阳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高。近几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和万人上线率均居全省第一。民办教育蓬勃兴旺,共聚集社会资金7亿多元,吸引外地学生15000余人,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经过体制创新,绵阳的经济、科技、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70亿元,财政收入27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四川省第二位,在西部12省(区、市)大中城市中,居于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兰州5大城市之后,名列第六位。
绵阳创新体制,实施聚才引智战略,有力地推进了“三个转变”。建设科技城3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8503人,其中博士、硕士及副高以上职称人才511人,海外留学人员85人,本科学历4084人,有107名博士(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在绵阳市创办了98家科技型实体。3年来,科技城各创业园区共引进项目756个,到位资金69亿元,其中高科技孵化项目437个。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