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第15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探访“和纸之乡” '...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探访“和纸之乡”
  本报驻日本记者 曹鹏程
  在世界文化史上,日本文化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在新兴文化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着1500年历史的日本和纸就是很好的例子。
  跟随日本关西国际广报中心组织的记者团,我来到了福井县北部的今立町。正值金秋时节,成熟的柿子缀满了枝头,道路两边的农家小院一派收获的景象。今立町是一个充满了文化色彩的地方。这里不仅出产和纸,漆器、陶艺、刀具也很有名。极富悲剧色彩的古代大剑豪佐佐木小次郎也诞生于此地。虽然只是一个1万多人的小镇,今立町的和纸产量和品质却均为日本第一,理所当然的被日本人称为“和纸之乡”。
  因为福井县一带过去叫做越前国,所以日本和纸也叫越前和纸。相传1500年前,一位美丽的女神在冈太川上游附近出现,她把造纸术传授给了日本人,于是这位叫做“川上御前”的女神就被奉为越前和纸的祖先。据日本历史学家考证,公元4—5世纪,纸随着文字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到6世纪,日本政府为了大批印制佛经,模仿“唐纸”努力学习造纸并生产纸张,造纸的原料楮树也开始在日本种植。8世纪,造纸技术已经在日本普及。随着对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寻找新的造纸材料。日本特产———雁皮被用作新的造纸原料,后来又经过不断的改进,最终创造出了日本独特的“和纸”。
  走进著名造纸艺人岩野平三郎的和纸作坊,淡淡的纸浆气味扑面而来。几位中年女工匠正在仔细地挑除造纸原料里面的杂质。阳光透过窗户静静的洒在盛原料的水盆上,勾画出一幅和谐的画面。造纸的第一道工序是用大锅煮原料,把原料中纤维质以外的东西煮出来。接着就是用手工将原料中硬实的纤维以及杂质一一挑捡出来,这一作业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纸的质量主要就取决于前两道工序。第三道工序是用力拍打纤维,使之呈现浆状,这是唯一一处使用机器的地方。纸浆做好之后,要加入粘质物,然后才开始和纸独特的制作方法———“流滤”。“流滤”使用的工具是底部镶有竹帘的横木架。工匠平持横木架,用它在滤缸里掬取纸浆,同时前后左右地晃动,使竹帘均匀的粘上纸浆。达到理想的厚度之后,将横木架从滤缸中取出,把滤出的纸浆铺在木板上,每两层纸浆之间垫一层布,放在阳光下晒干。再一层层的揭开,最后还要风干才算成功。“流滤”造纸法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滤缸里纸浆不多的时候,要适时添加,最后还要把多余的纸浆去掉,这是为了防止纸的表面沾上杂质,和中国传统的“积滤”造纸法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此。
  今立町的“和纸之乡会馆”是记录了越前和纸发展历史的和纸博物馆。据介绍,目前和纸主要以楮木、黄瑞香和雁皮等植物的树皮为原料。不同的原料造出的和纸有着各自不同的特性。和纸的特点之一是结实,从这一点来说,用楮木造出的和纸最为结实,但是其纸张表面较为粗糙,和式住宅的拉门拉窗一般采用这种和纸。用黄瑞香为原料的和纸,虽然不很结实,但纸张表面较细滑,多作为印刷用纸使用,世界上纸质最好的日本纸币就是用黄瑞香制造的。而以雁皮为原料的和纸则既结实,纸张表面也较细密,保存的时间长。另外,用麻制作的麻纸质地绵韧,纹理美观,是最为贵重的和纸,又称为日本画和纸。著名日本画家平山郁夫花费了30年创作的巨型画“大唐西域壁画”所用的画纸———“云肌麻纸”就是它的一种。
  “和纸之乡”有80多家和纸作坊,半数以上还保留着手工造纸的形式,机器制造的和纸主要是印刷用。考究的原料,细致的手工,使得和纸的价格居高不下。当问到在造纸业十分发达的今天,和纸如何保持它的生命力的时候,和纸博物馆的加藤良夫馆长说:“和纸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很多场合都离不开它。”的确,和纸在日本的建筑、饮食、包装等领域,在仪式、祭祀等场合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日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和纸延续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纸应用的领域又在不断的扩大。如用和纸制造的机器零件、在和纸里添入了化妆品的面膜,甚至和纸时装等等。在今年的东京时装展上,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桂由美就展示了她运用揉纸、纸板等和纸工艺技术设计的独特时装。不断拓宽的应用领域,赋予了古老的和纸新的生命。
  纸是文化的载体,它生在中国,传播与发展在世界。宣纸、土纸、藏纸,这些中国独特的纸文化产品现在有的偏安一隅、有的日渐消亡、有的已经离我们远去。看看今天依然风光的日本和纸,思索传统文化的人们应该可以得到一些启迪。(附图片)
  福井县一家制造和纸的作坊里,老技工在用传统的方法抄纸。
  (本报记者 孙东民摄) ntj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海明威与海
  徐秉君
  许多人是通过《老人与海》认识海明威的。海明威不仅热爱写作,而且还酷爱河流和海洋。他一生的爱好,除了写作就是渔猎。写作是他艺术智慧和生命能量的释放,渔猎则是他紧张写作之后的一种调剂和放松,这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部分。
  读海明威的作品,总是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宣战、抗衡的勇气和力量,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作者自身的生活。海明威的许多时光是在水上度过的,一见到湛蓝的海,他就心花怒放。他认为,海洋是迷人的、诱人的,使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因此,他的生活注定离不开水,更离不开海。
  据海明威的母亲格莱斯·霍尔回忆,海明威在3岁生日那天,就跟着父亲去河边钓鱼。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很快掌握了起钩的时机,并能把鱼钓上来,可以说他是最小的渔翁了。成人之后,他的许多空余时间都是与海相伴。离开芝加哥后,他的足迹遍及四大洲。职业的生涯促使他走到哪儿写到哪儿,写到哪儿就钓到哪儿。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他定居在佛罗里达的基韦斯特渔岛时,还特意向纽约布罗克林船厂订购了一条渔艇,并命名为“皮拉尔”号。正是在这条渔艇上,一位帮他钓鱼的助手卡洛斯对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个穷苦的渔民,为了生计独自深入大海,他孤独地在海上漂泊、寻觅、期待和忍耐,终于逮到了一条大鱼。他经过几天几夜的搏斗,才把那条大鱼制服了,可是那条大鱼最后却被鲨鱼吃光了。这个故事激发了海明威的灵感,当时他就觉得这个故事能写出一部好小说。
  后来的钓鱼经历,对海明威完成《老人与海》起了重要作用。
  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出海钓鱼,不久他的鱼钩就钓住了一条数百公斤重的大鱼,那个庞然大物哪肯轻易就范,发疯似的拖着他的渔艇游了8海里之多。这时的海明威俨然是一位搏击的勇士,他腰缠钓绳,与那条巨型鱼展开了顽强的较量,这场人鱼之战,持续了近两个钟头,正当胜利在望时,只听“咔嚓”一声,鱼竿突然折断,那条已经快被拖上船的大鱼趁势往海里一翻,逃得无影无踪。这种失败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愤怒地坐在船上咒骂了半个多小时,直到精疲力竭。
  那时的古巴,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国际钓鱼锦标赛。海明威也如期参加。这一次,他又出手不凡,出海不久就钓住了一条大鱼。这回他吸取了教训,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不急于求成,耐心地放下长长的钓线,任凭大鱼左突右窜,他时而收线,时而放线,长时间地消耗大鱼的体力。几小时后,他把手伸进船舷旁的水中,发现船速已明显减慢,凭经验他知道大鱼的力气已快耗尽,这才紧收钓线。当他竭尽全力把大鱼拖上船后,所有的参赛者都惊呆了。一称,奇迹出现了,那条大鱼重达354公斤,一举创下了海钓重量的世界新纪录。
  正是由于有这种非凡的经历,海明威才能写出像《老人与海》那种挑战极限的作品。由此可见,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对于作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没有那种极限体验的经历,就写不出那种让人体验极限的作品。《老人与海》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54年,《老人与海》首发在《生活》杂志上。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几十种语言的版本风靡世界。时隔不久,《老人与海》给海明威带来了最高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了《老人与海》,才知道海明威为什么酷爱大海。因为大海是他激情的涌现、创作的源泉,还是他为自己开辟的精神家园。海明威不仅把他熟悉的大海融入自己的作品,还在创作理论上用海上的景象作比喻。在谈到人物描写时他说:“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靠技巧编造出来的角色,他们必须出自作者自己消化了的经验,出自他的知识,出自他的头脑,出自他的内心……所以每个人从生活里得到的一点新东西是十分宝贵的,这是他留给后世的唯一遗产。”接着海明威首次把创作比喻为“冰山”,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1/8露在水面上。”就是说,作家把7/8的思想情感隐含在形象背后,见诸笔端的虽只有1/8,但读者却能强烈地感到这1/8背后的分量。这正是《老人与海》的那种内在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1961年7月2日,是一个令全世界痛楚的日子。这天凌晨,海明威用他心爱的猎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并亲自扣动扳机,把自己从世界文坛上击落了。对于海明威的死,原先我一直不能理解,像他这样一个意志顽强的硬汉,怎么能轻易向疾病和命运妥协?只有当你读懂了海明威内心的海,你似乎才能明白他为什么会做出那种选择。
  其实,海明威只不过是畅游于文学之海的一条无拘无束的大鱼,当重病和伤痛无情地限制了他思维的自由时,无疑是剥夺了他赖以生存和自由驰骋的海,对于一个敢于蔑视一切,而且从不低头的硬汉来说,无疑是一种毁灭。 ntj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卖鱼卖出个景点
  温宪
  情境相生。那日清晨,西雅图阴雨迷蒙,心情竟也有些灰暗。然而,当抹去一脸雨水,湿漉漉地踏入西雅图大市场的派克鱼店时,眼前的景象恰似融融春日:高高的柜台前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鲑鱼、巨蟹之类的海鲜品;有着五短身材的鱼店伙计比尔在与一名顾客谈好买卖后,操着极富磁性的嗓音一声低吼:“一条鲑鱼飞向明尼苏达!”随后将一条几近一米长的鲑鱼凌空抛向柜台。正在柜台内忙活的3名伙计闻声齐声附和:“一条鲑鱼飞向明尼苏达!”说时迟,那时快,其中一位伙计眨眼间竟将七八米外抛来的大鱼稳稳抓住,引来围观者一片喝彩。
  真新鲜,鱼还可以这样卖!再定神观察一番,这家鱼店的名堂还多着呢:除了生猛海鲜外,这家创建于1930年的鱼店以自己的品牌开发出的海鲜制品、礼品、调料、衣帽、书籍琳琅满目;除了现卖以外,各地顾客还可以通过电话或网上订货,在确保质量和包装箱没有滴漏、异味的前提下,派克鱼店可在48小时内通过指定的快递公司将订货运至美国任何一个地方;鱼店伙计像个大孩子似的不时抛出一条假鱼或拉动绳索使一只巨鱼张开大嘴吓唬小孩子,引来阵阵欢笑。周围观者如堵,人们争相与鱼店伙计合影。再看那鱼店伙计们身上的围裙都印有“世界闻名的派克鱼店”的标识。卖鱼还真是卖出个景点!
  在几近嬉笑打闹的欢快气氛中,鱼店伙计们完成着一笔又一笔生意。其实那里的货物价格并不算便宜,但每位顾客离去时脸上都难掩欢愉。几年来,这家鱼店的经营模式引来了人们深深的思考,众多美国企业管理学专家将其作为典范进行剖析。除了那本名为《鱼!》的专著早已被《华尔街日报》评为工商类最佳畅销书外,一本题为《抓住!———停止挣扎,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变得更有活力》的新书又即将问世。卖鱼,这是一个被不少人认为脏、累、乏味乃至不光彩的工作,怎么会被这些人干得如此热火朝天?
  中国有句老话:“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说的是不能在不安心的地方感到快乐,也不能从不喜欢的地方得到满足,这确乎人之常情。但派克鱼店的伙计们以其行动向人们昭示,在现实当中,任何一件必须做的工作都可能是乏味的,更不必说并非每人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一味抱怨不顺心的工作环境,其工作场所就可能成为一所压抑生机与活力的监狱,这无异于人生钟表的停摆。当此之时,不做任何事情的风险可能大于行动起来的风险。当你对工作本身没有选择机会的话,你总会有机会选择对这项工作的态度。“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反应,”派克鱼店的伙计告诉人们,“在脏、冷、潮湿的鱼市中,你可以选择懒洋洋的平庸,也可以选择成为‘世界闻名’。我们选择了‘世界闻名’,干起活来感觉就不一样。”
  当心境调整好的时候,成果便显现出来。工作态度的积极选择有助于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人们选择热爱所做工作之后,就能够每天挖掘出其潜在的欢乐、意义和满足,就会为他们所做工作感到自豪,进而发现每人都有的潜能、创造力,热情,挖掘出你从未尝试过的能力、天赋、勇气和才艺。积极的工作态度可以创造出一种最具活力、创新、高效的工作环境,导致更多的生机、热情、生产率和创造力。派克鱼店员工每日快乐工作的秘诀还在于他们懂得,要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那样待人;以一种自尊的方式寓工作于娱乐,既能多卖鱼,又能与顾客交朋友,进而使每一位顾客在派克鱼店的经历都能变为终身的愉悦记忆。
  望着眼前被抛来抛去的大鱼和巨蟹,我真切地感到,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如意事常八九,关键还是一个心态。假如都如派克鱼店伙计们那样乐呵呵地对待工作和生活,这个世界上会增加多少笑靥?
  情随事迁。踱出派克鱼店时已是中午时分,外面仍是一片阴雨迷蒙,但我的心境却一下子明快了许多。 ntj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地中海橄榄油趣闻
  西班牙著名剧作家兼诗人洛佩·德维加曾著文热烈称颂橄榄,他写道:“美丽的圣母,橄榄/你的花给我们油,给我们生命/纯洁的曙光,是太阳的衣裳/天空和大地披满霞光。”诗人炽热的言语折射出橄榄在地中海人民心目中崇高的地位。
  追溯橄榄油在地中海文明史中的踪迹,可以发现它几乎无处不在,自始至终就被当地居民视为神赐的礼物。古希腊传说中,智慧女神以剑触地,播下橄榄树的种子,为新生的雅典城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罗马传说中,大力神行走在地中海沿岸,手持的橄榄手杖一路留下树根,自此橄榄油融入地中海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存放橄榄油的陶罐和榨油的石制工具。壁画中描绘了3000多年前地中海人用橄榄油祭神的场面。种种证据表明,在古地中海人的眼里,橄榄油的妙用无穷:除食用外,希腊人为运动员涂抹橄榄油舒缓肌肉,女子用橄榄油保养皮肤。可以说,地中海文明的成熟与橄榄油的浸润密不可分。
  要说橄榄油是上天赐予地中海的礼物,不是没有道理的。直至科技昌明的今天,橄榄油仍是这片土地的重要物产和骄傲。据国际橄榄油理事会近年来的统计,98%的橄榄油产自于地中海周边国家。其中西班牙是全球最大的橄榄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每年的橄榄产量在60万吨以上,50%用于出口。而希腊人禀承了老祖宗爱油用油的传统,年均人消费橄榄油20升,居全球第一。
  橄榄油之所以眷顾地中海这片土地,与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直接相关。橄榄树喜欢温暖干燥的生长环境,不能忍受低于零下12摄氏度的低温。地中海地区冬季温暖漫长,夏季炎热干燥,日照充足,土壤多为沙地,非常适宜橄榄树的成长。橄榄树通常在5、6月份开花,花季后6到8个月,也就是11月到来年3月进入橄榄成熟收割期。大部分地中海地区的橄榄采摘仍沿用古老的手工方式完成(见图),因为成熟的橄榄在受到撞击等伤害后发酵,会影响橄榄油的质量。手工采摘方式是造成橄榄油价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采集的橄榄要经过清洗、切碎搅拌、加水后压制、油水分离等几道工序才能变成清澈的橄榄油。它是唯一不经过任何化学方法直接压榨出的纯天然果油,保留了橄榄中大量的营养成分,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橄榄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是当之无愧的绿色保健食品。科学家研究发现,橄榄油有着其他动植物油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含胆固醇,却含有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维生素,对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都有预防作用,此外它还能增强消化能力,帮助骨骼生长,治疗烫伤……甚至有人作出结论:克里特岛上百岁寿星多,就是因为他们食用橄榄油。其实橄榄油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独特的口味。和葡萄酒一样,橄榄油的口味会因其生长土壤、气候、品种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变化。各地出产的橄榄油会有本地特有的口感,或带有花香,或含有果味。总的来说,颜色越深的橄榄油味道越淡,而颜色越绿的橄榄油味道越浓,越辛辣。在烹饪中加入不同的橄榄油可以为菜肴增添独特的风味,无怪乎它受到美食家的青睐。(张蕾/编译) ntj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拾贝

  安加尔斯克
  钟表博物馆
  安加尔斯克是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座小城,距离伊尔库茨克约50公里,人口只有10多万,但却以拥有钟表博物馆而享誉全球。也因为有此博物馆,小城成了旅游胜地,招徕了许多游客。
  走进安加尔斯克钟表博物馆,听到钟表嘀嘀嗒嗒的声音,仿佛进入了钟表交响音乐会的殿堂。该博物馆陈列了从17世纪到现在的1500多种世上绝无仅有的钟表,最引人注目的古代计时器有:日规、沙漏和漏壶等。
  在此您可以一睹18世纪法国生产的形状为蒸汽机车的时钟和19世纪俄国钟表匠布洛尼科夫制作的摆钟的风采,这台摆钟最奇特之处在于钟内全部构件均为木制,直到今天仍走时准确。这里陈列的座钟、挂钟、摆钟、自鸣钟、大小怀表和手表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另外这些钟表的造型也千姿百态,有宫殿型,有塔楼型,有镀金镀银的,有嵌入宝石的等等,总之,来到这个钟表世界,会使你留连忘返。
  通过观赏,人们不难看出,这里汇集的中国、日本、瑞士、波兰、荷兰和俄国的钟表,凝聚了多少代钟表匠人的心血,其做工令人叹为观止。看到这些陈列品,你不仅会想:这些钟表倾注了钟表匠的多少感情投入,贯注了钟表匠的多少丰富想象力,与此同时,您也会想到曾使用过这些钟表的主人,陈列品中有俄国著名作家阿列克赛·托尔斯泰的挂钟,俄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的座钟,还有俄国沙皇及其他达官显贵使用过的钟表。
  所有这些精美钟表都是由安加尔斯克自学成才的钟表匠库尔久克收藏并进行修复的。他一生从事钟表的收集和修复工作,后来将收集到的所有钟表集中起来,设立了安加尔斯克钟表博物馆,以便让人们记住那些流逝的岁月。
  (解红/编译) ntj品论天涯网


第15版(国际副刊)
专栏:

  巴西故都——萨尔瓦多
  巴西东北部大西洋岸重镇萨尔瓦多,自1549年至1763年曾是葡萄牙南美殖民地的首府,是当时巴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萨尔瓦多老城区分为海边的“下城”和高坡上的“上城”,上城佩洛里尼奥区今天仍保留着南美洲最大的一片殖民时期建筑群。1985年那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2、保留着殖民时期风貌的老城区,现已没有居民,修饰一新的房舍一部分作为酒吧或旅游纪念品商店。
3、连接上下城的电梯。
4、制售传统小吃的非洲裔萨尔瓦多妇女。
  (本报记者 李志明摄) ntj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