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12月4日人民日报第13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12-0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巴基斯坦 信息联网 拯救贫病 '...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巴基斯坦
  信息联网 拯救贫病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 陈一鸣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环境卫生较差,贫困人口众多,疟疾、伤寒等各种传染病与地方病长期折磨着许多人。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后,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巴政府逐年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拨款,努力改善穷人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从全国范围来看缺医少药的情况依旧普遍存在,许多农村和偏远地区仍然是传染病的高发区。
  1990年,巴政府和医务工作者决心全面总结40多年来医疗卫生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更加切合巴实际的公共卫生方案,以使全国的医疗条件得到彻底改观。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医务人员发现巴在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尽管中央和各省政府多年来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在全国建立起50多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医疗中心,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医务人员,但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却受惠较少;中央和各省政府也很难掌握基层和边远地区的医疗资源状况,无法对全国医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于是,建立“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处理系统”便提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
  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设计方案。1992年,巴卫生部和各省的卫生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共同讨论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处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方案。广大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医学专家参加了讨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际开发署也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经过集思广益,各方为巴量身定做了一个旨在对全国医疗设施、药品储备和疾病防治进行监测的卫生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由四级监测机构组成,分别为中央、省、地区和基层医疗单位。系统中包括了医院床位、医师状况、各种药物的存量、医学研究机构数量、传染病发病和治疗情况等方面的118个指标,由下一级监测机构向上一级监测机构定期报告,并根据各项指标的不同情况将报告的频率分为每周、每月、每季度和每年等几种。
  加强帮助指导,提高基层能力。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处理系统从1994年开始正式实施,同时一套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统计数据进行跟踪、记录、对比和分析的程序也投入使用。截至2002年,全国120个地区中已有117个地区实现了定期上报数据,基层医疗单位的数据上报率也已经达到80%以上。建立公共卫生信息处理系统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促进边远省份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此巴卫生部特别注意发挥省和地区两级政府卫生部门的主动性,要求他们不只简单上报数据,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实现本区域内卫生事业的平衡发展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各省和地区的疾病防控能力均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系统有效运转,发挥巨大作用。公共卫生信息处理系统实施近10年来,对疾病监测、合理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和促进基层与边远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即使是在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等贫困边远地区也基本杜绝了主要药品和医疗设施不足等问题,全国农村建立了数百个医疗站或防治所,每个县都建立了至少一个设备良好并有较多床位的医院。巴卫生部也通过这个系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全国疾病流行和卫生资源分布的状况,近年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疟疾、小儿麻痹症、肝炎和艾滋病等多项疾病的防控规划。广大农村地区的疫苗注射、定期体检和健康宣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使得巴基斯坦在最近10年来没有发生严重的疫病流行。
  由于巴基斯坦经济底子薄、农村人口多,一些贫困地方仍然人畜杂居,疟蚊成群,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是,公共卫生信息处理系统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各级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视,医疗资源的科学调配、疾病监控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公共卫生知识的普及,已经并将继续促进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附图片)
  一名利比里亚儿童在首都蒙罗维亚一处医疗中心等待治疗。(新华社发) wC5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背景速递
  10月27日,由中国倡议的《关于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大会获得通过,并得到156个国家的联署。该决议指出,贸易全球化和人员流动的增多,加快了疾病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和蔓延,对公共卫生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决议关切各种重大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强调有必要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呼吁完善全球公共卫生应急、预防和监控体系。决议敦促各国进一步将公共卫生事业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决议要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有关内容,写入千年首脑会议后续行动执行报告,并提交第五十九届联大审议。
  中国的这一提案主要出于三点考虑:首先,制止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是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联合国有必要采取积极行动。第二,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完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对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国际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医疗水平。
  针对这一决议,联合国将采取以下后续行动:一是明年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上展开区域性的讨论;二是提请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专门机构,把决议内容纳入各自的工作计划;三是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把这一问题反映到每年的报告中去,从今年起步,落实各国、各机构的执行情况。
  (邹德浩) wC5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合作共建公共卫生网
  ——访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
  本报记者 章念生
  公共卫生环境关乎每个人的健康,经历过非典时期的我们对此更是深有体会。为改进全球公共卫生体制,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中国倡议的《关于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决议草案。作为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代表,贝汉卫博士对中国此举赞赏有加。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中国通过联合国决议的方式与别国共享本国取得的经验教训,此举令人钦佩,显示了一个国际社会领导者的风范。”
  非典的教训11月26日,在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办公室,贝汉卫与记者侃侃而谈。非典时期虽然已经过去,但人们对这场疾病的担心犹在。于是我们的谈话从非典留给人们的教训开始。他认为人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教训:其一,类似非典这样的病毒很容易跨越国界,因而对付病毒不光是某一个国家的职责,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所有成员的职责;其二,各个成员作出强烈的政治承诺至关重要,有了它才能战胜疾病,中国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典范;其三,现行《国际卫生条例》已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进行重新修订;其四,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需要增加;其五,尚未为人所知的新疾病今后还可能会出现,在与这些新疾病抗争时,采集信息与证据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各国互相交流,共享信息。
  建立疾病监控体系迫在眉睫
  贝汉卫表示,针对新的形势,世界卫生组织将在总部、地区总部与成员国代表处这三级体系完善网络建设、加强信息交流,在疾病诊断、实验室研究和治疗等几个环节进一步密切全球合作。当前的主要任务一是严密监视以往疫区,防止病毒卷土重来;二是注意血液安全;三是密切关注野生动物族群。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群中流行的新传染病有75%来自野生动物。
  贝汉卫说,要想摆脱非典,使其不致成为人类健康的威胁,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从宏观角度来说,应在以前的疫区建立一套严密的监控体系,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从微观来看,在从事非典病毒研究的研究所或实验室等科研场所,应时刻防备病毒的扩散。贝汉卫强调,对于一般实验室里的非典病毒要么进行彻底销毁,要么将其转移到防护措施非常严密的实验室。
  发达国家应援助穷国
  在公共卫生投入方面,许多国家都面临着资金问题,关键是如何将有限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地方。贝汉卫认为,关于公共卫生投入问题,不能以市场的方式来运作。政府应有一笔资金用于监督体系的建立,随时注意传染病的苗头,既要及时救治患者,又要让救治机构得到足够的钱来维持医疗救治服务。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与各成员政府一起合作,共寻对策。
  在谈到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时,贝汉卫表示,各国卫生部门总的来说都处于弱势,要得到政府的财政拨款并不容易。各国政府不能光让一个卫生部来承担所有的义务,而应由各个部门联合组成高级小组,来共同讨论公共卫生问题,保证必要的资金支持。对公共卫生体系还不健全的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远见卓识,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际社会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迫切需要,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伸出援助之手。从非典的流行可看出,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富国如能帮助贫困国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最终也能从中受益。 wC5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哈萨克斯坦
  整治生态 全民健身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力
  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的塞米巴拉金斯克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试验基地,原苏联于1949年至1989年间在那里进行了500多次核试验,这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和自然环境造成极大损害。据统计,该州肿瘤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率几乎是全国的2倍,结核病等发病率也很高。当地许多居民缺乏免疫力,未老先衰,患有种种癌症;一些新生婴儿没有四肢,或是没有骨头……塞米巴拉金斯克人就这样在恐惧和贫穷中走过了几十年。
  1991年8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签署总统令,关闭了这个核试验基地。次年,哈政府制定了塞米巴拉金斯克恢复计划,得到了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及其他国家的支持。该地区在环境治理和恢复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环境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潜在的危害仍没有消除。
  哈萨克斯坦的公共卫生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哈国家疾病预防和保护生命健康中心官员说,近10年来,哈国家男性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了9%,女性下降了7.1%。男性的平均寿命只有60.4岁,女性则为71.2岁。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年龄人口(16岁至62.5岁)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男性人口每10万人死亡11.7人,女性则为8.6人。据调查,男性人口身体素质令人担忧:患肺结核、癌症等病的人口较多;25%—30%的男性患有前列腺炎;30%的男性患有不孕症。
  这一切与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关联。因此,哈萨克斯坦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把它提高到国家安全的层次,制定了水资源利用、大气保护、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一系列相关法律,建立了环境监测系统对环境变化实施全面监控,并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与和帮助下对环境污染的重灾区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生态保护。哈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长萨马科娃说,近来在里海发现大批鸟类死亡事故就可能与石油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有关。不久前,哈政府以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为由给在里海勘探的外国石油公司开出了一张罚单,数额高达1亿坚戈(1美元约合146.4坚戈),并将卡沙甘油田2005年开采计划推迟到2007年。
  面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威胁,哈民众已逐渐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哈前首都阿拉木图周围大多是未被开发的“自然公园”,每逢节假日这里都是亲朋好友相聚的好去处。聚会后人们总不会忘记把垃圾装好,放到指定地点。当地的一位朋友说:“这是上苍赐予我们的优美环境,应该格外珍惜。”
  目前,哈农村居民的生存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据统计,5500个居民点没有集中供水系统,1370个居民点没有“最基本的”医疗机构。为此,哈政府计划至2004年从财政拨款150亿坚戈,改善全国7660个村庄的700万人口的生存状况,并追加26亿坚戈在农村开设电视医疗频道,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哈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保障和加强中青年健康的计划。在国家和一些国际、社会组织的赞助下,中学、大学里专门开设了有关健康的课程。今年上半年在一些国家发生的非典疫情过后,哈倡导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曾有一次,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广场上聚集了30万人,共同参加健身活动。 wC5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主持人语
  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与每个地球公民密切相关。今年上半年发生的非典疫情,使各国政府更加意识到完善本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加强国际与区域合作的必要性。最近中国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决议草案在联合国大会获得一致通过,并得到156个国家的联署。本期《国际周刊》的几篇文章旨在探讨各国在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疾病监控以及公共卫生应急机制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资借鉴。 wC5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阿根廷
  各取所需 各尽其责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范剑青
  你听说过“药品银行”吗?在阿根廷,如果有人患上了需要长期服药的重病而又买不起药,就可以向“药品银行”求助,领取免费药品。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政府都面临着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源来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挑战。阿根廷是拉美地区相对比较富裕的国家,它较早就开始了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努力。在向工薪阶层提供医疗保障,并向最底层的弱势人群提供医疗援助等方面,阿根廷作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穷人有“药品银行” 富人有私立医院
  建立“药品银行”就是阿医疗援助的范例。对于既买不起私人医疗保险、又没有被纳入公共医疗保险系统的贫困家庭,如果某个家庭成员得了癌症之类的重病,无疑是全家的灾难。为了向弱势人群提供医疗援助,阿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药品银行”。病人只要出具医疗机构的处方和税务部门的低收入证明,就可以向当地的“药品银行”申请免费药品。设立“药品银行”是一项比较大的开支,但其支出受到立法保障。每年卫生部向国会申报的预算中,有专门一项开支就是用于提供免费药品的。根据阿卫生部“药品银行”负责人介绍,目前每年平均开支约3亿比索(约合1.1亿美元),全国平均每年有3.5万人从这个援助体系中受益。
  “药品银行”针对的是全国医疗保险网之外的人群,而大部分有稳定收入的中产家庭则主要依靠全国性的医疗保险体系。学生和有固定工作的人,加入医疗保险实际上是强制性的。至于经济条件特别好的上层家庭,他们往往不愿求助于公共卫生机构。收费较高、服务质量也相对较好的私立医院和健康保险公司应运而生。阿政府鼓励国外医疗机构在阿开设医院,并将其中许多医院也纳入全国卫生网络中。
  传染病强制通报 救护车分级出动
  除了建立一个尽可能包括大多数人口的医疗保险体系之外,阿根廷还较早建设了一个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系统。
  早在1966年,阿根廷就通过了一项法律,建立了一个传染病强制性通报制度,规定在正常情况下,各地医院必须每四周上报一次传染病发病情况,紧急情况则特例特报。1992年,南美个别国家发生霍乱,阿根廷进一步强化了其紧急通报体系,要求各医院在发现异常疾病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上报症状及化验数据。今年上半年,一些国家暴发非典疫情,阿根廷虽无病例,但还是认真制定了一套预防措施和发现可疑病例后的应对程序。阿向机场、港口、陆地关卡派驻监测人员,指定了专门的化验室和隔离治疗医院。
  阿根廷的紧急救护网也比较发达。记者刚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对救护车之多印象深刻,开车出门常能遇到救护车。后来才了解到,这里的法规对救护车出车的要求比较低,加上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免费的(由医疗保险公司支付),所以有些人,即使只是扭伤了脚,也会叫辆救护车。卫生部规定,只要患者“感觉到身体出现不正常情况,可能威胁到生命”,就可以打电话叫救护车。接电话的医生会根据患者陈述的情况对其紧急程度分等级,非常紧急的定为“红色”,紧急的定为“黄色”,普通的定为“绿色”。前两种等级医院必须立即派出救护车去接病人,即使是“绿色”等级,医院也要尽快派人到患者家中进行必要处理。
  当然,阿根廷的公共卫生体系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开支庞大,导致财政压力增加。最近两年,阿发生金融危机,政府的财政收入严重不足,目前卫生部和公立的医疗保险机构共欠全国各类私立医院27亿比索(近10亿美元)。此外,公立医院也存在着效率偏低、医疗质量下降的问题。一些公立医院设备陈旧,水平较高的医护人员又被私立机构高薪挖走,个别公立医院甚至只能主要依靠医学院的学生。
  中国向联大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球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的议案通过后,阿根廷对此非常重视。即将访华的阿外长别尔萨表示,他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中国学习公共医疗体系的建设经验。(附图片)
布宜诺斯艾利斯一所公立医院前的一排救护车。
  (本报记者 范剑青摄) wC5品论天涯网


第13版(国际周刊)
专栏:

  以色列
  卫生国度 预约健康
  本报记者 黄培昭
  爱干净的民族
  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并非特别优越,但其城市整治得洁净有序,景观优美,地上看不到痰迹,人头攒动的旅游景点也鲜见废弃物。
  以色列的整洁美丽正是以色列人讲究环境卫生的结果。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爱干净的民族之一,《圣经》中就有对洁净的许多要求,而堪称犹太民族智慧基因库的《塔木德》,更将爱整洁视为人的美德。饮食方面,犹太人只吃根据犹太教规处理的新鲜食物,不吃自死物。他们认为动物一旦死亡,会迅速腐败,难免滋生病菌。犹太人还不吃血液,也是为了防止病毒传染。饮食上的严格限制,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人们身体健康的效果。
  古时,中国人在举行重大仪式前,都要毕恭毕敬地“洒扫庭除”,然后沐浴更衣,犹太人也有类似传统。犹太教徒在诵读经书前先净身,再换衣,然后才虔诚地打开圣卷。由于每天数次吟读经书,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公共卫生意识强
  以色列人闲时喜欢举家出游,徜徉于海滩、公园或森林。玩累了便支起烧烤工具,烤起肉串,美餐一顿。酒足饭饱后,他们自觉地把垃圾收拾干净,装在塑料袋里,扔进附近的垃圾桶内。这都是出于一种自觉的公共卫生意识,一种对自然环境的呵护。
  政府在普及公共卫生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许多年前,以色列黑朦性痴呆症发病率较高。这种病是隐性遗传病,如果夫妇俩携带了致病基因,生出的孩子可能又瞎又傻。为了根绝这一疾病,政府动员青年人接受婚前基因筛查,并通过产前诊断进一步预防。不懈的努力使以色列早已告别了这一病魔。
  数十年来,以色列政府把营养教育列为卫生工作的重点,为此还专门成立了营养司,着力于改进和优化国民的饮食结构,以从根本上预防许多疾病。现在,以色列人吃大量的水果、蔬菜、橄榄油和鱼类,这种“地中海式饮食结构”被国际营养专家认为是最合理的,而以色列人中癌症和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的确较低。卫生部的营养教育丰富多彩。遍布全国的医疗网络组建了大大小小的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均配备有医
  生、营养师、护士、食品技师等,调查国民营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计划。在人口密集的社区还建有家庭卫生站,尤其针对妇女和婴儿等进行保健指导。
  医疗服务体系全
  以色列的医疗卫生事业起步较早。英国委任统治时期(1918年至1948年),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初步形成了预防、诊断和治疗三个环节的医疗网络。以色列立国后,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惠及全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949年,以色列只有120万人口,1999年人口达到610万,以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资也随之逐年增多,医疗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眼下,全国已有各类医院350多所,诊所、妇婴保健中心、康复中心等渗透到了各个社区。以色列的“红大卫盾会”相当于一些基督教国家的红十字会和穆斯林国家的红新月会,专门负责紧急救护工作,在全国设有86个急救站。
  以色列重视对卫生人才的培养,现有4所医科院校,2所牙医专科学院,2所药剂师学校和20所护士学校。从医人员众多,有医生38000人,药剂师6000人,护士44000人。许多医生在心血管病、脑外科、整形外科等方面经验独到,医术精湛。政府也十分重视医学研究,在精密医疗仪器的研发上走在世界前列。
  1995年,以色列对医疗体系进行改革,出台了《医疗保险法》,设置了医疗服务的各项标准。《医疗保险法》是继《国家保险法》(1954年)和《社会福利法》(1958年)之后,政府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出的又一重要法律。前两个法律规定,国民有权享受国家保险协会提供的各种福利待遇,各地方政府必须设立提供卫生服务的部门,其基金的75%由劳工和社会事务部解决。新的《医疗保险法》则规定,只要投保人每月交纳不超过其收入4.8%的医疗保险税,不论年龄和健康状况如何,都可享受包括就医和住院在内的标准化医疗服务。虽然以色列医疗费昂贵,外国人看个普通感冒也动辄要花费上百美元,但以色列国民有了医疗保险,心里很踏实,几乎没有看不起病的现象。
  得益于完善的卫生体系、一流的医疗设施和国民自觉的公共卫生意识,以色列各方面的公共卫生指标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婴儿死亡率仅为5‰,平均寿命男子为76.7岁,女子为80.9岁。 wC5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