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不要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
——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来信
本期关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权利
编者的话:日前,本版编辑收到一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来信,信中叙说了他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时屡受歧视的经历,虽然言辞有些偏激,但读后让人深思。目前,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难以想象这么多人中,类似的境遇会有多少。尽管医学一再表明这个群体对于他人的安全性是有保证的,强调他们应当有正常工作生活的权利,然而,社会上仍一再发生这个群体屡受歧视的事情。这给他们本人、整个群体,乃至社会道德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带来的不良影响值得警惕。本版刊出这位读者的来信,并配发专家观点和评论。我们期望着全社会重视这个问题,更加关心这个群体,尊重他们的权利。
人民日报健康时空版编辑:
我是一名大学生,出生在边远山村的农民家庭,6岁时,母亲去世,父亲为了供我和姐姐上学,吃尽了苦。中学6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列班级前五名,曾两次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1998年我考入大学,其间我曾获得两次“一等奖学金”、四次“二等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团员”。2000年6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但2002年毕业时,我经过激烈的竞争到一家企业(非食品行业)实习,实习期过后,单位组织体检,我因被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小三阳)而被拒绝录用。当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命运跟我开了这么大的一个玩笑。一个月时间,5次反复面试,录用后又被拒绝,都不是因为能力不够。对此,我想不通,很不甘心,可我除了接受又能如何。歧视和可恶的病毒让我觉得自己的存在是对这个世界的污染。
可我错在哪里,我只是携带者,并不是乙肝患者。而我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连这种病毒何时侵入体内我都无法知晓,却要背负这样一个无法对任何人申诉的沉重负担。我身体很好,中学6年、大学4年,从来没有得过病,父亲、姐姐和我在一起生活,也没有被传染。大学期间,虽然医生说我这种情况不需要治疗,而且传染性很小,每6个月复查一次就行了,但我还是吃了许多听说来的有效药,还得像做贼一样偷偷地吃,只盼摆脱这个“恶名”。
经过将近半年多无奈的休整,今年4月我应聘进了现在的单位(非餐饮业等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从事的行业),一切似乎还顺利。然而,今年9月单位有一次年度例行体检,对此我却极为恐惧,我的情况一旦被查出,因为还在试用期,我很可能会被解雇。我该怎么办啊?
不仅仅我。我知道的张先生2002年参加当地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成绩在所报职位中名列第一,后因体检查出为“小三阳”,根据该省的国家公务员录用体检办法,被视为不合格而被拒录。张先生称自己现在压力很大,不敢和别人谈落榜的真正原因:“传出去的话,可能连现在的工作都保不住。”
我还知道,一位上海某高校的毕业生,报考了北京某研究机构心理所2002年研究生,取得笔试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因同样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被该机构拒绝录取。按有关部门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该生报考的专业不在限制之列,按规定应当被录取。为此,该生申请行政复议,但心理所认为“携带乙肝病毒”就是体检不合格,复议的结果仍然是拒绝录取。
我还知道原在国家机关工作的李小姐,在一次单位组织的职员体检中查出患有“小三阳”,在随后的机构调整中,人事部门以“身体不好”让她下岗,周围的同事也开始避而远之。不久,李小姐南下广州找工作,在人才市场中遇到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对方欣赏她的才能,在得知她的身体情况后仍聘请她担任公司文员。虽然李小姐勤奋尽职,但一个月后,老板却为难地告诉她:因为有其他员工知道了李小姐的“小三阳”,害怕被传染而要求辞职,公司不能因为一个人而影响员工队伍的稳定。
不仅以上种种,据我所知还有结婚前体检,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常常是受害者,因为来自对方家长的压力往往空前巨大。另外,企业、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认为国家行政管理机关都不录用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我们拒绝录用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就是合理合法的。
因为没有法律的保护,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会受到限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保障。我多么希望这个社会能认同我们。然而,一次次残酷的事实,使我们除了在冰冷的世界一天天沉沦,又能如何?父母养育了我们,国家培养了我们,可社会却不接受我们。我们工作的权利被剥夺,难道非要牺牲我们这1/10的群体,社会才会纯洁,才能健康地发展?
在此,呼吁人事、卫生等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体检合格标准时,考虑一下全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就业权益。
呼吁全社会不要歧视全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生存空间。
急待帮助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晨光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专家观点——
他们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本报记者 孙秀艳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一直是这个群体和周围的健康人关注的话题,为此,记者走访了北京佑安医院肝病三科主任孟庆华。
“他们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孟主任言简意赅,“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要对健康人群做好必要的保护,他们不会对人群有危害。”孟主任介绍说,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和体液,从这个角度讲,传染概率并不是很高,只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保证体内的抗体水平,即使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夫妻关系,都能保证在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不被传染,一起工作的同事传染概率更低。只要按照国家规定不从事幼教、餐饮等行业的工作,乙肝病毒携带者并不会对工作有影响。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和恐惧,都缘于对相关知识的不了解。
一部分携带者终生都不会发病,另一部分肝脏会逐渐出现损伤,这些都和体内病毒活动状况有关。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进行每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检测体内病毒的活动情况,这对于监测病毒对人体的侵害程度,防止携带者转为肝病患者以及尽早治疗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孟主任说,病毒携带者要积极预防癌症的发生,例行检查一定要结合B超检查,这可以为早期肝癌的发现提供依据,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对于病毒携带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根治的办法,携带者也不要相信江湖医生的骗术。
对于健康人群,即使身边没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也应该定期注射乙肝疫苗。尤其对于经常出差、外出就餐的群体,要提高自身的抗体水平,保证自身的免疫。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不吐不快
1.2亿人的权利
亦欣
一个品学兼优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遭遇令人深思。我国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1.2亿人,这意味着我们身边每10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携带乙肝病毒。在保证公众健康的前提下,如何保障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乙肝病毒携带者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表现在多方面:用工的限制、入学的阻力、婚姻的障碍,来自社会的歧视常常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导致人们谈“阳”色变的原因无外乎两点:对携带者情况难以把握;担心携带者患病给单位增加医疗负担。其实这两个担心大可不必。专家介绍,乙肝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只要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完全可以保障与乙肝病毒携带者交往的安全性。而病毒携带者中不少人终生不会发病,可以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任务。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在公务员招考中有对“大小三阳”限制的规定,而在医学已经对携带者的传染性作出定论的情况下,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选择职工时有什么担心的必要呢?公务员招考是一面镜子——如果连国家机关都觉得携带者存在问题,那其他用人单位更有了拒绝的理由。
健康是每个人的希求,这1.2亿人也不例外。携带乙肝病毒已经很不幸,他们的肝癌发病率高于健康人群,在自身健康方面要投入更多的财力和精力。他们在承受这一切的同时,还要承受社会的歧视与不公正待遇,这是他们个人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歧视与不公正待遇只能导致携带病毒者对病情的隐瞒,这更容易对社会造成危害。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并未将乙肝病毒携带者纳入其中,他们有自由行动、工作、学习、生活的权利。应该说,保护全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合法权益的时机已经成熟。今年,国家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也在积极为员工注射乙肝疫苗,我国在2050年基本消灭乙肝成为可能。
给予携带者关爱,保障他们的权利,不仅体现公民对医学科学的尊重,更体现了社会的温暖。1.2亿不是个小数字,这样的群体就在我们身边,只有全社会都来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谈“阳”色变的现状,让乙肝病毒携带者能够享有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名医风采
金梅:小儿心脏的保护神
本报记者 王淑军
金梅: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2002年完成全国首例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引导介入治疗心房间隔缺损手术。今年率先应用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引导6例心房或室间隔缺损病人的介入手术获得成功,开创了在国内介入治疗手术中采用新的无痛、不需全麻配合的监测方法之先河。
在医学界,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几家儿童心血管疾病诊疗基地,北京安贞医院的诊疗和学术水平赫赫有名。而近年来,说到刚刚兴起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该院小儿心脏科的水平更为业内公认,这就不能不提到该科的年轻学术带头人金梅医师。
7月22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刚从手术台上下来的金梅医生。穿着20多斤重的防辐射铅衣持续两个多小时的手术,已让金梅略显疲惫。但来不及休息的她又与另一位大夫,对着电脑上显示的一名患儿的心脏动态冠状造影影像,讨论已做诊断的合理性,直到搞清所有的疑问。金梅对记者说:“这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责任。每次手术前,我不能容许存在有关患者手术的任何疑问。”
今年42岁的金梅,从首都医科大学毕业即来到安贞医院,从事儿童心血管疾病专业至今近20年。所治过的患儿有多少,她自己也说不清。说到当初为何选择小儿科时,她说因为特别喜欢孩子,对每个患儿都天然有一种爱和同情。每治好一个孩子,就感觉又救了一个“希望”。正是对孩子的这种特殊情结,成为一种动力,让金梅勤学不辍,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诊疗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金梅一直从事小儿心脏内科的诊疗,在常见及复杂小儿先天心血管畸形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重症治疗上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但为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救治患儿,在近年来新技术的应用上,她又敢于尝试,从不墨守成规。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技术,是指从动静脉导入心脏病变部位进行治疗,以其不开刀,损伤小,不输血,治疗简单,住院时间短(术后3天出院),恢复快,可使相当一部分患者从外科开胸治疗的无奈选择中解放出来,因此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但应用新技术,免不了要冒风险。金梅迎难而上,较早地参与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心房间隔缺损及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工作。2002年,她走出国门,赴美开展介入治疗经验丰富的芝加哥儿童医院学习,由于她扎实的临床和导管技术功底,外国专家邀请她同台手术,短短6个月参加200余例手术,使她技术上更趋成熟。金梅的勤奋好学和真诚谦善,也赢得了外国专家的信任和友谊,她归国后多次邀请并成功举办了外国专家讲座,为国内同行提供了共同交流和进步的机会。
金梅回国至今,积极推行最新介入治疗技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规范操作规程,由她主持实施介入手术近200例,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受到医学界的瞩目及患者的欢迎。金梅仍不满足,今年初,她又开始了首都医科大学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主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每周要拿出周末的一天。她说:“虽然累一些,但想到多学点东西,就可能为患儿多做些事情,便不觉得累了。”
采访她时,不断有患者来访或被病房的事情打断,但金梅始终面带微笑,说话轻柔,态度谦和。忍不住问她有无烦心的时候,她说不多。“我的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孩子们,我喜欢他们,是他们给我进步的动力,也给我一个好心情。”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
藏医巨著《四部医典大详解》首发
日前,由著名藏医专家、西藏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撰写的藏医药巨著《四部医典大详解》首发式在拉萨举行。该书是措如·才朗通过从医60多年的实践对医学巨著《四部医典》的注释,全书6卷,300多万字,是一部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
上图:措如·才朗(中)接受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授奖。
下图:展示的《四部医典大详解》。 新华社记者 格桑达瓦摄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我的就诊经历
病中三味
安徽省霍邱县龙潭中学 刘家宝
前段时间,本人就遭受到了病魔的一次“骚扰”,并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生病的个中滋味。
一味惊。本来身体未觉任何不适,然一日早起,忽觉颈间似有赘物。用手一摸,不禁吓了一跳:原本绿豆般大小、用手摸时若有若无的淋巴竟在不知不觉中大如鸟卵。对镜而视,已突兀而起。于是,心中之惊又增添了几分:这个不速之客不痛不痒,定为不祥之物!
二味惧。对于这个横卧于颈间的肉球,我没有小视,于是,不敢有半刻耽怠,遍访小镇名医。然而,服消炎药,不见效果;输液,无济于事。再加上一好友见状,告诫我一定要当心,说淋巴是身体出现病变的信号站,某某就是因为淋巴出现肿块,久治不愈,最后一动手术,却导致了身体中的癌细胞扩散。这下,惧怕真如轻纱般悄无声息地蒙上了我的心头。虽然在一些朋友偶以我颈间之物玩笑时,我都会笑答:“修短随化,何所惧也?”但心头仍时时觉得沉沉的,并常暗自思忖:莫非此物真乃肿瘤不成?
三味喜。欣喜来自于病愈。在久治未果的情况下,我便慕名至省城一老中医处求医。当我说出心中的困惑后,老中医笑着说:“你这是淋巴发炎而已,肿瘤之说纯属无稽之谈,我给你外敷膏药,内服消炎药,两周即好。”令我叫绝的是,两周后,那个数日来缠得我心神不宁的肉球恢复了原貌。于是,人整个儿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走路都感觉轻快无比了。
说起这些感觉,其实是缘于自己医学知识的贫乏。但由此观之,生病不仅是对人身体的损害,同时也更是对人心灵的摧残,我此次生病幸亏得遇负责任的大夫,否则那第三味不是喜而是哭了。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赛诺菲关助工程
避免瞌睡驾驶有诀窍
疲劳驾驶是一个人们不大仔细考虑的问题。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调查报告显示:瞌睡驾驶要比你想象的更严重。大约一半的美国成年驾驶者或者将近1亿人承认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过瞌睡驾驶,20%的人说他们在驾驶时睡着了。另一项调查表明,57%的人承认在精疲力竭的时候驾过车。长时间工作和长途驾驶是最常见的原因。当然,瞌睡驾驶不仅发生在晚上,被调查者中的25%说在过去一年中在上下班途中每月至少有几天在驾驶时有瞌睡,4%的人说他们几乎在每天驾车上班时感到瞌睡。瞌睡驾驶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尤其是18—29岁的年轻男性。有孩子的父母也不例外,有孩子的成人瞌睡驾驶发生率为59%,高于无孩子的成人(45%)。
避免瞌睡驾驶有几个诀窍:在上路前事先做好安排并有足够的睡眠,每人每晚平均需8小时的睡眠;长途驾驶应当找个伴侣,乘客可以帮助及早发现驾驶者疲劳的信号或者在必要时轮流驾驶,此外应有规律地停车休息;喝咖啡或者其他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因能促进短期警醒,但是咖啡因进入血液需30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开大收音机、开窗或者其他相似的“窍门”并不能起作用;要避免应用能影响行为的酒精和药物(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酒精能和疲倦相互作用,增强其作用,非常像在空腹时饮酒。
当你有以下疲倦信号时,应当停车休息:难以集中精力,频繁眨眼或者觉得眼皮沉重,保持抬头困难,不断打哈欠,不能回忆刚驾驶的路程情况,错过出口或者交通标志,偏离你的车道,跟车过紧,或者撞在路肩的隆起带上。如果你有这些情况,应当找个安全、光线好的地方,打盹休息15—20分钟。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拥有了私家车,安全行驶成了当务之急。今年,中华医学会和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公司联合举办了“世界睡眠日”活动,其目的就是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引起对睡眠障碍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重视。睡眠卫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因此人们对睡眠和失眠问题作为疾病进行治疗势在必行。(赵雷)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塔
糖尿病也是心脏病
近年来,人们对糖尿病危害性的认识已逐步深化。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口号,使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成为心血管医生和内分泌科医生共同关注的焦点。
首先,糖尿病不仅是糖代谢异常,而且是糖脂代谢异常。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早在发病之前的糖耐量受损和空腹血糖受损阶段,除有胰岛素抵抗外,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明显增高。也就是说,高血糖常与血脂、血压异常和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共存。在糖尿病发生之后,心血管病变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加。
其次,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中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2至3倍。一项长达7年的随访研究发现,糖尿病人群相应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则分别为45%和20%,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第三,糖尿病实质上是心血管疾病。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糖尿病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对于糖尿病人群,最大威胁因素不是与高血糖直接相关的微血管病变,而是大血管病变,如心血管疾病和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近80%糖尿病患者的死因也在于此,而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未曾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关注与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与肾病的未来威胁。
在临床表现上,同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特点是发病年龄早、发病隐蔽、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高,病变广泛,预后差。此外,绝经前妇女对冠心病的性别保护作用消失,冠心病发生的危险性与男性相似。
糖尿病患者如果单纯控制血糖,只能减少眼睛、肾脏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没有减少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因此,只有同时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才能阻止糖尿病心血管病的发展。这已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概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胡大一
第14版(健康时空)
专栏:医学瞭望塔
专家呼吁重视丙肝防治
在刚刚结束的欧洲肝病年会上,丙型肝炎再次成为全世界肝病专家学者关注的中心话题之一。会上,我国肝病专家、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向社会呼吁:重视丙肝的预防和治疗。
病毒性肝炎是当前威胁人群健康的最主要的传染病之一。中国是病毒性肝炎大国,全国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口已逾1亿。由于对乙肝的宣传工作比较普及,社会对乙肝十分关注。然而,同属病毒性肝炎的丙肝在我国的感染率也不低。早在1992—1995年,卫生部主持的“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就显示,约4000万人感染过丙肝病毒。但是此次调查距今已近10年,且当时诊断试剂的灵敏度也不高,因此翁心华教授推测,目前我国的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高。
丙肝被称为“隐形杀手”,初期急性丙型肝炎一般症状较轻,很多是隐匿型感染,常被误诊和漏诊,往往被发现时已到晚期,极难治愈,80%的丙肝病人则会发展成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和肝癌,给病人及其家庭、社会带来长期痛苦和巨大的经济负担。有鉴于此,从1993年以来,我国强制对血制品进行丙肝抗体的筛选,我国因输血制品获得感染的新病人也已经大幅下降。但是调查显示,中国有大量患者未被诊断,加强对患者的筛检与治疗势在必行。
翁心华指出,对于最终发展成肝硬化的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就是进行肝脏移植,但是在肝移植手术不能普及的情况下,预防病毒感染的发生和对慢性丙肝进行早期治疗必须得到重视。α干扰素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已在中国上市的派罗欣即是这样的一类药,该药的独特之处在于为各种基因型病人提供比常规干扰素更长效的治疗,能使病人获得真正的长达7天的病毒抑制作用,并能直接作用于患病的肝脏。据悉,经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批准,由专家撰写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出台,以规范和指导我国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施蓉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