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编者按:农村“六小”工程主要包括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乡村道路、草场围栏。这些工程具有投资规模小、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覆盖千家万户、促进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等特点。尤其在当前强调“两手抓”的情况下,抓好“六小”工程,可以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就业机会,有事可做,有利于社会稳定。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创新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努力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效率,使农村“六小”工程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为使更多读者了解农村“六小”工程,推进这项工作深入开展,我们特组织了此专版。
节水灌溉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节水灌溉: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节水灌溉能节出一条黄河来,你相信吗?
专家的分析结果似乎不由得我们不信。据分析,到2015年,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全部实施节水改造后,在用水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亩均灌溉毛定额由现在的641立方米降低到507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率由目前的43%提高到54%,可节约灌溉用水330亿立方米,增加供水量200亿立方米,两者合计530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一条黄河的径流量。
目前我国各类水利设施年供水能力约56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70%,是当之无愧的用水大户。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到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有专家估计,按目前的用水水平,到2030年农业用水将短缺600亿—700亿立方米。通过实行节水灌溉来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势在必行。
由于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开展作物需水量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目前节水灌溉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截止到2002年,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到3亿多亩,约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6%。其中防渗渠道控制灌溉面积1.7亿亩,管道输水灌溉面积9000多万亩,喷灌面积3500万亩,微灌面积450万亩。
据初步统计,全国大型灌区通过节水改造,共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60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800万亩;新增农业生产能力(折合粮食)近90亿公斤,平均每投入1.3元可新增1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甘肃省鸳鸯灌区项目实施后,粮经比由过去的7∶3
调整到5∶5,全灌区种植优质棉20万亩,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07元。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从源头节水,控制上游用水,既可以缓解下游用水紧张,又可以遏制下游生态环境恶化,逐步恢复和保护生态。黑河流域两年来通过包括灌区节水改造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后,下游东居延海湖区水面扩大,濒死的胡杨林开始返青,各种鸟类已开始在湖区翔集。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地区:北方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以及南方沿海缺水城市郊区;工农业及城乡用水矛盾突出地区;取用水过量致使生态环境恶化的流域;通过节水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地区;受缺水困扰的“老少边穷”地区和北方牧区。(附图表)
历年全国人口、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情况图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农村水电 建一座农村水电站,繁荣一方经济,美化一方国土——
点亮农村经济前行的灯
九寨沟的美景想必让很多人陶醉过,但您知道吗?这里的灯是依靠农村小水电站发出的电点亮的。
截至2002年底,包括为九寨沟供电的农村小水电站在内,全国已建成中小水电站4.8万座,总装机容量3100万千瓦、年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全国2400多个县(市、区)中有近1600个县(市、区)开发了农村水电,分布在全国30个省(市、区)。其中四川、广东农村水电总装机超过400万千瓦,福建超过300万千瓦,浙江、湖南、云南超过250万千瓦,江西、湖北等省份在150万千瓦以上。
我国的农村水电发展的最初动力,主要是为了解决农村照明、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排灌用电。通过50年开发,农村水电共建成了近800个县级电网和40多个区域性电网,全国近1/2的地域、1/3的县、1/4的人口依靠农村水电解决了用电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村水电的开发开始转向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农村水电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地方财政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开展农村水电电气化建设的653个县的统计,这些县基本上都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用电量“5年翻一番、10年翻两番”,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新世纪,农村水电在继续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国农村水电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相对于烧煤,减少排放9000万吨二氧化碳和其它大量有害气体,减少了大气污染。农村水电供电区有2000万户,居民不同程度地使用电炊,每年减少森林砍伐13万公顷,节约木材约900万立方米,保护了森林,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全国许多中小水电站及库区都已成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区,实现了“建一座农村水电站,繁荣一方经济,美化一方国土”,发展了经济,保护了生态,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 * *
农村水电发展目标:大力开发农村水电,“十五”期间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000万千瓦,农村水电总装机达到3750万千瓦,年发电量1400亿千瓦时。并建成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水电基地。2010年农村水电装机将达到6750万千瓦。(附图片)
水电通到彝家寨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编辑点评
“六小”工程 善莫大焉
夏珺
农村“六小”工程,顾名思义,皆小也。你看,它规模小,投资小,建设周期短,见效也快,故俗称“小水电”、“小水利”、“小沼气”、“小围栏”等等,似乎根本无法跟国家大的重点工程相提并论。
“六小”工程看上去很小,其实,它又很大很大。首先说它的意义非同小可。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大头的农业大国。农村“六小”工程,惠及千家万户、亿万农民,不仅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运行,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城乡能否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小康目标能否实现。从这个层面说,“六小”的意义并不逊于国家重点工程。
其次,“六小”效益巨大。以沼气为例,近年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已经由单纯的能源转变为与种养业结合的综合效益,既解决了能源,又兼顾了肥料,带动了种养业增收增效。其效益又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还有生态效益,如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改路、改水、改庭院结合,改变了农村面貌,推进农村社会文明化进程。目前全国仅户用沼气池总量已经超过1100万个。“六小”工程还为更多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它的社会效益更是长远而巨大的。
“六小”工程还有一种了不起的无形效益。它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民心工程”,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各地实践证明,小工程牵动大社会,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在关心他们,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通过实施“六小”工程,党和政府的威信提高了,号召力、凝聚力增强了。这种“效益”,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影响之大难以估计。
可见,“六小”工程虽是“小字辈”,却绝对不可因其小而小觑、冷落甚至怠慢之。而必须站在“三个代表”和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加大投入———不只是资金的投入,还须有各级领导精神、精力、心思的投入。这一点非常要紧,如果各级领导都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那么,“六小”这样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惠及千万农村、亿万农户。
“六小”虽小,意义重大;抓好“六小”,善莫大焉。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乡村道路 东部地区通村 中部地区通乡 西部地区通县——
国家三年投资千亿修公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部分农村公路技术等级低、路况差的真实写照。到“十五”末,这一现状将得到根本性改观。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交通运输支持,交通部日前提出,今后三年我国将投资1000多亿元,建设县际和农村公路17.6万公里,主要实施东部地区通村、中部地区通乡、西部地区通县“三大工程”。
据统计,目前全国还有184个乡镇、5.4万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在全国10..3万公里的砂石路面、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农村公路就有92.3万公里,占88.5%;还有未纳入统计的村与村之间的简易公路约120万公里,这些公路缺桥少涵,晴通雨阻,抗灾能力低,路况差,急需提高技术等级。公路建设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实现“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建设目标,交通部提出,今后三年,将重点解决农村公路的通达问题和通畅问题,也就是要提高路网通达深度,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到“十五”末,力争使全国乡镇通公路率达到99.8%,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80%以上;行政村通公路率达到96%,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达到50%以上。其中,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将实现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山东、辽宁、河北三省基本实现村村通沥青或水泥路,广东、江苏等十省基本实现乡乡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湖南、江西、黑龙江三省乡通沥青或水泥路和村通公路目标有显著提高。
据介绍,交通部今年将启动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项目5300多个,建设总里程约为7.8万公里,总投资75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96亿元。此外,今年交通部还要追加30亿元投资用于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重点解决我国乡镇和行政村不通公路问题。
按照交通部制定的规划,到2010年,农村交通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力争所有具备通车条件的乡镇与行政村通公路,县到乡公路基本达到高级、次高级路面标准,乡到行政村公路消灭无路面状况,通公路的行政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县际及农村公路建设,一是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地材供应、劳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二是可以加强城乡沟通,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三是可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完善小城镇功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多更快地转移到小城镇就业。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人畜饮水 许多过去缺水、少水的村庄来水了,村民们说——
有水的日子好过了
位于吕梁山区的山西省中阳县大石碛村的村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刻,因为原来那金贵的水,现在就盛在自家的水窖里,以往半夜起来排队打水,一桶水从做饭、刷碗用到擦桌、洒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小镜头只是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实施以来,缺水地区群众生活改善的一个缩影。
国家自2000年起,在全国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到2002年底,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58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10万处,单户供水工程48万处,新增日供水能力240万吨。基本解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剩余的2423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山西吕梁、河北坝上、甘肃定西、广西凭祥等一些革命老区、干旱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多年没有解决的严重饮水困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有水之后,取水工日节省了,劳动力解放了。据调查统计,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建成后,平均五口之家每年用于挑水的工日可从70个减至20个。节省的劳力和时间可以用于劳务输出,也可投入生产和其他创收活动。
有水之后,疾病减少了,居民的健康水平提高了。饮水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减少了水介传染病的发病率,而且通过促进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改善,降低了与卫生条件有关的疾病发病率,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
有水之后,庭院经济发展了,农民开始脱贫致富了。饮水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畜产品的成活率,提高了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饮水工程的综合利用,还为适量发展庭院种植业和加工业提供了水源保障。
有水之后,良好的政府形象树立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受益地区群众将饮水解困工程称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爱民工程”,将之称为“三个代表”在基层最直接、最现实的体现。
* * * *
农村饮水工作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底,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问题,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至2020年底,农村基本普及自来水,其中乡镇实现自来水化。(附图片)
新建的蓄水池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农村沼气 全国每年新建沼气池一百万个以上。农民写对联说——
建起幸福池 走上小康路
前不久,湖北恩施市农民群体上路“拦截”领导要求建沼气池,石桥子村的何金显、石永月夫妇感叹地说:“党的干部无私地帮助我们建沼气池,那么辛苦,可连我家的饭都没吃一次,要问我们还缺什么,就是干部欠吃我家一顿饭。”江西赣南一农民写了一副对联:“干部帮扶建起幸福池,综合利用走上小康路”,横批是“感谢共产党”。广大农民对沼气建设积极性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近年来,全国农村沼气建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全国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100万个以上。各地以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与改路、改水、改庭院相结合,改变了农村面貌。据统计,到2002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总量超过1100万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处,城镇污水沼气净化池近10万处。
各地引导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等多种能源生态模式,建设生态家园,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深受群众的欢迎。全国90%以上的县设有农村能源管理和推广机构,人员超过3万人,并有1万多名农民技术员获得了“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农村沼气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据专家介绍,我国的沼气技术从池型设计到使用管理逐步成熟,目前,沼气工艺和综合利用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原来的独眼池已发展成多种先进池型,由大进料大出料发展到随时进料、自动半自动出料。提高了发酵效率,使用管理简便,劳动强度低,安全可靠。沼气由单纯的能源转变为与种养业结合的综合效益,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等多种能源生态模式,既解决能源又兼顾肥料,带动种养业增收增效。土法上马,干打垒等建设方式转变为按标准图集、规范化施工、专业队伍建设,保证了建池质量和成功率。小板凳+四型灶转变为自动电打火沼气灶、沼气灯和脱硫器、稳压器、压力表、阀门为一体的“四合一”集成产品,由专业厂家实行品牌生产。沼气建设管理日益规范。目前已经制定并颁布了包括标准图集、工艺规程标准等10多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到2005年新增户用沼气池1000万户,全国沼气池总量达到2000万户以上,使近1/10的农户受益。到2010年全国沼气池总量达到5000万户以上,使超过1/5的农户受益。在布局上重点向西部地区和革命老区倾斜。(附图片)
沼气进农家。(沈达摄)
第15版(三农天地)
专栏:
草场围栏 划区轮牧 封育围栏——
让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草场有界,放牧无界”,这是过去草原牧区的一种普遍现象,使生态脆弱的草原雪上加霜。如今,随着草原围栏建设项目的进展,这种现象有望成为历史。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三省(区)日前完成天然草原围栏建设项目招标采购工作,工程任务量的七成业已完成。
草原围栏建设项目2002年立项,中央投资3亿元,涉及内蒙古、新疆、青海三省(区)的37个县(市、团场),其中划区轮牧围栏面积378.5万亩,封育围栏面积834.4万亩。
近年来,各地以草原围栏建设为基础,开展了禁牧休牧试点工作。目前围栏区内草地植被覆盖率比非围栏区内提高18—20个百分点;在严重水土流失区,平均减少水土流失中的泥沙量0.5吨/亩,增加蓄水量1.2吨/亩。牧区实践证明,草原围栏建设是恢复草原植被,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有效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坚持“承包到户、围栏到户”,使草原承包政策真正落实到户,解决了草原的合理利用问题。
据了解,三省(区)都建立了主管部门领导责任人制度,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了项目协议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严格执行项目“五制管理”,即国家规定的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项目开支定额报账制以及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等,突破了旧的管理模式。
为保证围栏质量,新疆畜牧厅制定了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草原生态建设项目围栏标准”,并请自治区技术监督局对围栏产品质量进行检查,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建设项目。各地结合草原家庭承包,明确围栏的管理、维护、收益等责、权、利关系,推行划区轮牧、禁牧休牧制度,努力实现草畜平衡,调动了广大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