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书业人的生存状态
——谈“日子三部曲”之三《街谣》
蒋泥
作家出版社出版黄国荣的三部长篇小说“日子三部曲”《街谣》、《乡谣》、《兵谣》。
《兵谣》和《乡谣》早先问世,是在几年前,分别拍成电视剧、在中央台“小说连播”节目中两次播出,得到热烈反响。我个人看法,前者是迄今为止,军旅小说中优秀的长篇;后者的文学意义有待得到文学界的评价和认识。
《街谣》则是作家在书界从业十多年的经验总结。
黄国荣多年从事出版工作,参加组织了一次次的全国订货会和书市。小说张扬的正是书界那些不屈于命运的平凡人物人性与生命的精神价值,高度浓缩了几十年来书业艰辛的改革史。
艺术上,《街谣》保持了黄国荣作品的一贯特色,文字冲和平淡,芒含意中,味在字外,觉得到,摸不着,耐人琢磨。
我一直觉得他是作家堆里那种心灵仁慈的人,写得不绝不狠,舍不得叫笔底人物四面楚歌,到处碰壁。历经坎坷了,他的“好人”略略都会给出路。同为军旅出身的莫言、阎连科,一者绝,会把故事推向极致,写尽绝境下人物的性情悲欢,如《红高粱》、《酒国》、《檀香刑》;一者狠,人物毫无出路,惟余死路一条,如《日光流年》、《年月日》、《耙耧天歌》、《坚硬如水》。
《街谣》正是给好人“出路”的书。不同于《乡谣》、《兵谣》单线地围绕一人推展情节,《街谣》的主人公是三个关系交叉错综的男人。莫望山、闻心源、沙一天去了同一村插队,出场时已是十四年后,三人都回到江都市,处境却大异。
莫望山在农村娶妻落户,为返城,不得不离婚,“知青办”已撤,父母又离异,回来后工作茫无头绪,听人建议,才借款于图书批发一条街的“庙街”开书店,因别业都放开了,只书业未全开,尚有机会早占市场。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深富远见。
而闻心源又是一种命运,插队不久即入伍从军,直干到正团级宣传处长,刚刚转业,受到刁难,一大摞军功章、获奖证和发表的代表作复印件,还不抵老主任写给省宣传部长的便笺。因便笺的作用,被塞在省新闻出版局市场管理处。
最是春风得意的沙一天,却是插队时就使坏,出鬼点子得到支书信任,将爱女说给他,又把惟一的名额让给他,推荐他上了大学。后来出任南风出版社社长。
就是说,三个过去很要好的人,又同在图书发行业这个古老而新兴的行业做了弄潮儿,只是这时的“起点”已很不一样。
人的本性是变化不大的,投机的继续投机,义气的继续义气,沙一天抛弃的女人,莫望山要了,并接出一起创业,勤俭发家,渐渐做大。结果高位的在降,惯于钻营的自身也受了坏人利用,沙一天坐牢;能人在稳中有升有变,闻心源的命运始终是个悬案;而作为“好人”的莫望山因事业做得太大,现有环境已无法容纳他继续施展。
小说借人物命运的次第浮沉,围绕的都是同一核心问题展开、演绎,即:中国书业究竟缺什么?
这个问题至关重大,它关涉时代精神与文化能否发展健全以及其中所有人的命运好赖。
那么,中国书业究竟缺些什么呢?
书业最缺中间环节,产供销严重错位,市场无序,出版社不再做总发行,而在当推销员,低水平推销,网点不全,货源短缺,太原始、不成气候。
如此,《街谣》完全当得一部主题鲜明的史书,是一部埋伏了深刻忧思激愤的佳作,还是一部“实验”的书,将作者萦绕心头十数年来的难解之结,以艺术的形式谱写成“生命谣歌”,形象地展示了当代都市书业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了作家要与芸芸众生“一起过日子,品味百姓日子的酸、甜、苦、辣”,并为之代言和呐喊的誓言。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张炜新作《丑行或浪漫》
张炜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不久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小说描写上个世纪中期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说:“张炜是最早寻找到‘民间’世界的作家之一,他的民间就是元气充沛的大地上的自然万物竞争自由的生命世界,《九月寓言》曾把他的民间理想主义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张炜没有把民间世界视为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他仍然坚持了《古船》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的现实批评立场,创作出一系列引起争议的中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是一曲现代民间叙事诗……”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大象漫步书系”第二辑出版
大象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大象漫步书系”第二辑推出新老作者风格自由的书话、杂文、随笔等七种,有姜德明的《猎书偶记》、舒展的《腐败肿瘤》、伍立杨的《语文忧思录》、周立民的《另一个巴金》、凸凹的《书性与人性》、丁亚平的《老电影时代》和王开林的《表演与旁观》。这套书系为四十开小本,装帧雅致。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
刘统著
《中原解放战争纪实》是解放战争历史纪实丛书之一,记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等领导中原解放军,遵照党中央、毛主席所提出的坚决与国民党、蒋介石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的方针,东拼西杀,南征北战,逐鹿中原,进军西南,直至解放西藏的主要历史过程及其间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本书史料丰富确实,多为第一、二手资料;叙述以史实为基础,无想象和臆造,实事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刘邓大军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不畏困难,不怕牺牲,为推翻蒋家王朝和建立新中国而屡建奇功的历史。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中华青花瓷》
李德金 周世荣等著
本书资料翔实,论述独到,对作为器物、文物和艺术品的中国早期青花瓷进行了多角度的介绍与探究,着重探讨了青花瓷在唐代的起源、宋代的发展及元代兴起的原因,阐述了“蓝、白”两色与各民族约定俗成、渊源久远的习俗和宗教的关系。崭新的观点、鲜为人知的大量中国和波斯的历史和科技的第一手资料,将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历史情形和流传情况面貌全新地介绍给世界各国同道,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以上两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苏联外交秘闻》
奥列格·格里涅夫斯基著李京洲等译
本书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美苏围绕中东问题展开的情报战、各国最高领导人的秘密会晤以及改变了世界面貌的一次次计划和阴谋,首次披露了苏联出兵阿富汗这项可悲决定的炮制过程以及做出该决定的原因,客观再现了当时生活和工作中的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乌斯季诺夫、葛罗米柯的形象,揭开了克里姆林宫就苏联最紧迫的外交问题做出决策的内幕。(东方出版社出版)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昆德拉作品新译本问世
赵武平
198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韩少功和韩刚合译的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位捷克作家逐渐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之后,每一部昆德拉作品中文版的出版,都引起了中国读者的反响。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昆德拉已经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出版社一直没有拿到昆德拉作品的系统授权。而不久前由昆德拉首次授权的,从昆德拉指定的法文“定本”翻译而来的,并且得到昆德拉自己认可的十三部作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开始出版。这次的译者马振骋、余中先、郭宏安、董强和蔡若明等都是我国最具声望的法国文学专家、教授和翻译家。
这次十三部得到授权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即《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原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朽》、《慢》、《身份》(即《认》),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论文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从未译过中文的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最新作品《无知》。昆德拉的重要作品全部榜上有名,几乎算得上“昆德拉作品全集”。据介绍,昆德拉发现他作品的英译本问题很多,定居法国后,法语已有一定造诣的昆德拉全力以赴,与他的法文译者一起全面修订了他的作品,并授权给法国著名的伽里玛出版社作为定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权部门有关人士说:“所有的样书都是从昆德拉家里拿出来的。”
在获得了昆德拉授权后,上海译文社第一批推出的《身份》、《雅克和他的主人》、《被背叛的遗嘱》、《慢》四部共十六万五千册,二十天中便基本售完。
另两部重要作品《玩笑》和《不朽》,将于今年6月出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则在暑期与读者见面。其余作品将陆续出版,到2004年出齐。
新版的昆德拉作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一是将避免从前英文转译本中不准确的地方,二是体现昆德拉本人重新增删修改的内容,三是将补齐以往中译本不恰当的删节,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全译本”。出版社介绍,此次出版的所有中文译本的封面和字体都需经过昆德拉首肯,足见这位世界当代文坛大师的重视。昆德拉在宣传方面极为收敛,除了他本人推荐的一位加拿大作家写的后记外,不准中方译者另加前言后记,而且在书中的作家简介,也只允许一句话“米兰·昆德拉,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市;自1975年起,一直在法国定居。”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引导孩子结识大师
母国政
第一次接触齐白石先生的画,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帅府园中央美术学院的展厅中。画的题目忘记了,是一幅牵牛花——青藤缠绕,红花似火,现在我好像还能感受到弥漫在画面上的生命的喧闹。以后,在那个展厅中,我还不止一次看过林风眠先生、潘天寿先生以及古今中外大家的作品。也是在那个时期,我看过梅兰芳先生的《贵妃醉酒》、裘盛戎先生的《赤桑镇》、张君秋先生的《望江亭》;读了曹雪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我更喜欢契诃夫。
遗憾的是,当时我只是个中学生,没有能力细致入微地欣赏这些大师们的佳作,但它们的优美、奇妙以及使我如醉如痴的奇特感觉,却强烈地震撼着我,并且久久地驻留在心中——那是永生不能忘记的。
后来,当我学习写作时,才渐渐明白:大师们的画,我没有白看;大师们的演唱,我没有白听;大师们的小说,我没有白读。当年,虽是懵懵懂懂地结识,却不知不觉间受到不少熏陶。最主要的是,我知道了什么是最好的。
前些日子,小恙缠绵,躺在床上读了一套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丛书——“走近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没想到,又感受了一次亲近大师的兴奋和美妙。
丛书共十册,分别介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惊动世界的十位伟大的欧洲艺术家。书名是:《永恒的沉思者——鬼斧神工话罗丹》、《超级天使下凡尘——最后的贵族拉斐尔》、《生命之美——维梅尔的秘密》、《寂寞的天才——达·芬奇之谜》、《流浪的异乡人——多彩多姿的高更》、《金黄色的燃烧——梵高的太阳花》、《孤傲的大师——追求完美的塞尚》、《拿着画笔当锄头——农民画家米勒》、《非常印象非常美——莫奈和他的水莲世界》和《石头里的巨人——米开朗琪罗传奇》。有关这十位大家的传记、评传,早已见诸世面,但多厚重艰深,使有兴趣的少年读者望而生畏,而这套丛书的定位是少年儿童。把世界级的大师介绍给孩子们,是件好事。
丛书的作者,均为旅居海外的华人诗人、散文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他们尊重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用浅显、生动、活泼的语言,展现了这十位大师的生平——他们的品格,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坎坷以及他们对自己挚爱的事业的卓绝贡献,而这一切,都是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表达的,童心童趣,洋溢在字里行间。
这套书的一半篇幅,是精美的图片,全部是这十位大师作品的影印件,大大小小,粗算有四五百幅之多。难得的是,印制效果非常之好,颇能使我们领略原作的几分风采,特别是那些将作品局部放大的图片,更令人神往。这数百幅图片,按时间顺序收录了十位大师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名作件件皆在,完整地展示了他们艺术追求的历程和辉煌成就。
这套书,虽是少儿读物,却是一座走近艺术大师的桥梁。孩子们不仅能从大师们不凡的人格力量中得到启迪和鞭策,更能从他们精美绝伦的作品中感受美,享受美,从而激发他们向更广阔的领域去追求美——追求高水准的美。
如今的家长都关注自己孩子的素养,孩子们的素养从何提高?引导他们结识大师——无论哪个领域的大师,这是不可或缺的。(附图片)
(下图为《孤傲的大师——追求完美的塞尚》封底)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论著简评
鲁迅研究的新著
——读《中国鲁迅学通史》
赵小琪
在过去的鲁迅研究中,从史的角度梳理鲁迅研究的著作虽然出现过,但系统、深入的整体研究非常不够。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讲,鲁迅学史还不能称其为一门学科,有关的文学史观、对象范畴、价值范式、逻辑框架等学科建设必需的思想范畴一直没有得到完整的阐释。因而,鲁迅学史要获得严格的学科性地位,就必须在理论范式和文学史观等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创建。张梦阳在《中国鲁迅学通史》(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中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观念和学科格局。
在这本新著中,作者不仅对什么是鲁迅学史,鲁迅学史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而且对鲁迅学史的研究原则,研究宗旨也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在作者看来,“一部中国鲁迅学史,其实就是一部‘鲁迅映象’与‘鲁迅本体’之间不断背离又不断契合的历史”。因而,鲁迅学史写作的宗旨,就在于对鲁迅本体的科学性还原。这意味着,著者在确立了鲁迅学史的建构原则时,已经将鲁迅学史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探讨和把握,他关注的目光不再停留在本体还原层,即对鲁迅精神文化实体的还原,而是在坚持对鲁迅学史进行研究时的一种基本原则和方法时,在本体还原的基础上,将研究触角延伸至历史反思层和现实观照层,在历史和现实的语境中,考察鲁迅的价值及其局限性。由此,作者就既突破了那种一味强调主体性的构建学术史的模式,又避免了那种只求客观性却反对主体思维的传统的构史范式,它在强调还原本体的重要性时,又给予了构建鲁迅学史主体的思维以应有的重视。应该说,这种对鲁迅学史本体还原层,历史反思层,现实观照层三个层面的构想,在深刻地揭示出了鲁迅学史本体和鲁迅学史构建主体的张力性关系时,也揭示了学科建构的一个重要使命,即研究主体应在对学术史矛盾客体的探寻和辨析中,力求把握其内在和外在的统一性和联系性,进而从本体哲学的高度建构一种主客体相互融合,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文学通史。
新著的价值也表现在它的深刻性上。受机械唯物论和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我国的鲁迅研究中曾出现过两种极端化倾向:一是基于政治功利考虑对鲁迅进行神化,一是基于个人功利的考虑对鲁迅进行丑化。对于这两种极端化倾向,作者都加以了拒斥。与之相反,作者强调“排除成见”,“面对实事本身”,“从人类精神文化史的广阔视域审视鲁迅这一精神文化实体在历史上的地位和现实中的意义”。作者摆脱了极端化主观认识论的束缚,在现代辩证思维和结构关系思维中,对鲁迅学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考察,挖掘出了鲁迅学史中一些更为深层、本质的东西。例如,长期以来,围绕鲁迅与梁实秋的论争,抱着不同目的和不同意图的人或依据阶级论,或依据人性论对之进行了不同的阐释。而作者在对这场争论的阐释过程中,坚持不将其当作一个封闭的对象孤立考察,而是从时代精神及政治经济基础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出这场争论的实质在于鲁迅平民精神与梁实秋贵族精神的冲撞。这样,就在对鲁迅学史中某段特定现象的考察和发掘中,通过这种趋近性还原方法,完全更新了文学史中对鲁、梁之争中那几个有据可查的概念的固定含义。又如,苏雪林在鲁迅逝世后,态度大变,转而攻击鲁迅,令人困惑不解。书中并未就事论事,而是将苏雪林的鲁迅映象和胡适的鲁迅映象加以比较,在比较分析中,肯定了胡适的那种对待论敌的极为可贵的学理精神,总结了苏雪林政治立场对学理精神的妨害的经验教训。这种不满足对于鲁迅学史的外在描摹,在一切学术史的联系之中,对某种特定学术问题的认知逻辑、思辩方式进行深入挖掘,进而总结出学术上的得失及学术规律的科学的思维和方法,不仅是对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超越,而且也促进着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和永恒性质的鲁迅学史的生成。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
快乐的脚步
杨晓光
在我看来,爱上登山的人都是诗人。
第一次知道登山家马洛里那句著名的关于为什么要去登山的回答“因为山在那里”,是从一个中学生嘴里听来的,因为这句话,因为一场登山报告,他们全班男生都疯狂地崇拜起中国登山队。
但是,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见过马洛里同样著名的那张留在珠穆朗玛峰上的遗体照片。1922年,马洛里在攀登珠峰时遇难。1999年,一批美国、德国登山家在珠峰上找到了他的遗体。我看到这张照片的第一反应是震撼:那实在是属于马洛里式的告别。
这张照片成为“山在那里”的最好注脚。“因为山在那里”,所以年轻的马洛里就永远留在了那里。这张照片,让我对登山家的生活有了质感的认识。
“因为山在那里”,这句话所有的诗意就在于它的朴素,硬邦邦地把听者全部的遐想钉在那高处。没有了喧嚣,没有了零碎,没有了表白,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愿望,纯净的上升。
那样的一种生活,今生无缘了。所以,王灏铮是让人羡慕的了。她可以像数北京的景点一样絮叨出诸如厄尔布鲁士、文森、阿空加瓜、麦金利之类我辈说不上来的遥远的山,好像那是她常去的地方。因为那是她的好朋友李致新和王勇峰常挂在嘴上的地方,因为她也曾梦想去见识那些伟大的山,还因为,后来她终于和他们同行登了一次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
结识李致新和王勇峰以及中国登山队的一帮男子汉,是她很珍惜的一段经历。拓宽了她的视野,丰富了她的经历,甚至影响着她的生活。李致新和王勇峰成了她做记者十年来最重要的朋友之一。跟踪采访他们几年写成的书《危险的脚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也是她最用心的作品。
我们可能无缘结识那些伟大的山,可是我们可以看看《危险的脚步》,一个富有男孩性格的女记者记录的登山者的足迹。人活在世上只能完成一幅草图,只能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几种可能性,有很多的角落、很多的可能只在我们的梦中招手,有更多的角落,更多的可能隐藏着、飞翔着,你永远都不能了解。所以,写书和阅读是一件度己度人的快事。
作者把李致新和王勇峰这对登山“双子星”攀登七大洲最高峰的经历叫做“危险的脚步”,但我读起来却感到它的潜台词应该叫:快乐的脚步。一辈子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足慰平生。就像别人羡慕她能够和中国登山队最棒的大腕一起登山,而她一定是羡慕那些血气方刚的男子汉们的快意人生。
我们都被城市的生活羁绊着,常常不得不扮演好分配的角色,需要作秀,需要表白,需要推销,需要策划。让自己尽力到达那个想象中的高度。因为中途的诱惑太多,爬上去的过程往往最后不知怎么的变成了一场滑坠。按照登山家的权威说法,滑坠是无可救药的。
所以,近两年,关于野外的读物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客厅和写字楼。开起车的人们越来越时髦地劳动自己的腿脚。李致新和王勇峰及其追随者们热了起来。登山家不再寂寞了。(附图片)
南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路线图
第7版(大地·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儿童读物“简装”为好
王树人
九岁的外甥女过生日,我去了一趟新华书店,欲买一套儿童读物给外甥女当生日礼物。走进新华书店,来到专营儿童读物的书架前,我虽然常光顾新华书店,但却从没有浏览儿童读物,这回一看大吃一惊,发现书架上摆放的儿童读物不但大多数都穿着“精装”,而且一本书的书价还都在二十元钱以上。我“挑选”了老半天,买了一本定价为五十九元八角的《365夜儿童成长故事》。从售书员手中接过书后,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给儿童看的读物为何不着“简装”呢?
我发现儿童读物“价高”,并不是因其内容特别丰富多彩或是文笔优美,而是因多是采用铜版纸印刷、多色套印并穿着“精装”造成的。我认为,儿童读物是不应该穿“精装”的,一是一本好的儿童读物绝对不是单纯指印刷好、装帧精美而言的,重要的是看其内容和语言文字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就是再“精装”,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肯定也是无人问津的;二是因为儿童读物的阅读对象不是收藏家和成年人,再“精装”的儿童读物到了“还都不太懂事”又“不知道爱惜书籍”的儿童手里,翻看完后难免“面目全非”,“精装”使书价“水涨船高”地越来越“贵”,这样,负担过重的家长只能“咬着牙”限制性地给自己的孩子买书或者干脆就“望书兴叹”,因而就会出现儿童没有“精神食粮”可“吃”的局面,这对儿童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如果出版社多出版发行一些“物美价廉”的儿童读物,那会皆大欢喜:家长们会给自己的孩子买书,出版社可以薄利多销,孩子们也可以从书中受到教益。如果儿童读物总是穿着“精装”在书店里“亭亭玉立”,那么到头来只能落个“孤芳自赏”的“可悲”下场,所以,儿童读物还是穿“简装”为好!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