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热点解读
广东非典型肺炎病人死亡率为3.6%,是目前世界上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广州医学院附一院呼吸研究所功不可没——
他们让死神望而却步
本报记者 张乐人 李士燕
最新统计显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病人的死亡率为3.6%,是目前世界上治疗成绩最好的地区之一。各医院对危重非典病人的成功抢救,有效地降低了死亡率。在救治非典危重病人的战斗中,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研究所ICU表现最为突出,他们创下了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7%的好成绩。
日前记者走访了广医一院呼吸研究所的ICU,见证了医务人员的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重症监护室(中心)——ICU病房,是医院监护与抢救危重病人的重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英东广州重症监护医疗中心,论人才、论设备,在华南地区均属一流。从2002年12月22日接诊第一个非典病人起,他们就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建立起全广东最危重、传染性最高的非典患者病区,奋力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
“作为医生,我惟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抢救他们,哪怕只有1%的希望。”ICU年轻的副主任刘晓青医生在抢救病人后对记者说。在早期对非典还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英东ICU的每个医务人员就凭着1%的希望,冒着生命危险,接治了来自其他医院的许多危重病人。
2月13日凌晨,广医附一院接到深圳方面的求救,请求派专家为一名非典病人会诊。医生徐远达、陈思蓓领命前往。会诊后,他们认为病人情况危急,应转送ICU。当时,他们根本没有顾及长途运送病人会使医护人员面对被感染的危险。在ICU医务人员奋力抢救下,病人终于转危为安。
2月18日下午,刘晓青突然接到电话,得知某医院有位生命垂危、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人需转到广医附一院治疗。病人当时已经呼吸衰竭,并带有高传染性病毒。危急时刻,刘晓青当机立断:“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尽责。”一时找不到担架工,两个瘦弱的女医生合力将80公斤重的病人抬上救护车。直到晚上9时,抢救终于告一段落,9名医护人员全都累得直不起身。
2月25日晚,从外院转来一个危重病人,患者深度昏迷,生命垂危。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们仍然没有放弃,立即调整插管和镇静剂剂量,并为病人吸出大量血性分泌物,改善了患者肺出血情况。两天后,奇迹发生了!病人症状明显缓解。3月17日,这位被许多人预言治不好的病人康复出院了。
是希望创造了奇迹!ICU危重病人大部分出现多器官衰竭。通常情况下,如果人体出现四五个器官同时衰竭,死亡的可能性就在90%以上。但是,在ICU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即使是8个器官同时衰竭的病人,也能从鬼门关里逃生!
他们靠精湛的医术,不断总结出治疗的经验
广医一院呼研所集中了一批呼吸疾病方面的专家,钟南山院士就是这个研究所的所长。他们对危重病人的救治和护理有着丰富的经验,这也是英东ICU能够成功抢救非典危重病人的一个原因。
去年12月22日,第一例来自河源的非典危重病人被送到这里。值班医生何为群立即进行诊断,发现病人肺部阴影面积较大。很快,钟南山院士和肖正伦、黎毅敏等专家也赶来会诊。当得知病人已经连续多日高烧不退,使用常规的退烧方法不起作用时,钟南山果断地下令:“注射皮质激素!”使用大剂量激素在临床中是少见的。考虑到病人肺部如果继续病变,生命就无法挽回,医生们果断地采用了这个措施。几天后,奇迹出现了,病人情况明显好转,肺部阴影明显被吸收!这个消息让医生们看到了治疗非典的曙光。
非典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加上没有现成的治疗经验可参考,刚开始工作异常艰难。特别是何时用激素、用多少剂量激素,曾令医生们感到困惑。ICU的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人变化,仔细记录各种参数。医院副院长、ICU主任黎毅敏,呼研所副所长肖正伦、陈荣昌亲自参与监测。当病人病情危重,抢救难度加大时,陈荣昌发现,部分危重病人并非死于非典,而是丧生于严重的并发症。这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呼吸研究所的同事们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治疗方法:对重症病人采取早期干预手段,如使用皮质激素清除肺内非特异炎症;对呼吸窘迫、早期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人及时使用无创通气方法给予呼吸支持。这些措施用于临床抢救后,奇迹再一次出现:两名危重病人5天后成功脱离了呼吸机,进一步对症治疗后,肺部拍片非常清晰!
然而,医术精湛的医生们却谦虚地说,从死神手里抢救危重病人,一半功劳应归于ICU的护士。ICU在保护病人气管畅通方面有独到的经验。护长谭婉媚介绍说,对于非典重症病人的护理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病人的监护,随时注意他们体征变化。二是严格进行日常护理,尽量减少并发症。为此,护士们随时为病人吸痰、剔除气道血痂,喷湿化液;为病人喂食(药)、洗脸、翻身、换衣……24小时不停地运转!这些危险而又琐碎的工作,来不得半点大意。护士们就像救火队员一样,刚护理完一个,又冲向另一个。正是依靠高尚的医德、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出色的护理技术,才减少了危重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他们重获新生。
团队精神、南山风格——ICU力克非典的重要法宝
ICU的医务人员说,战胜病魔,我们不仅靠医术,还靠团队协作和南山风格。
这话,形象地描绘出这个团结战斗集体的风貌。团队作战,是ICU一贯的传统;而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南山风格”则是ICU视病人为亲人,视生命为最高价值的体现。
钟南山院士说:对危重非典病人的抢救,不是某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功劳。在ICU,有任务大家争着完成,有危险大家抢着上去,病人康复出院大家一起开心。医护人员共同协作,涌现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原在门诊工作的医生郑则广是在ICU的几位医生相继倒下后调入的。同事们问他怕不怕,他回答:“是有点怕。但我是共产党员,一定要去。”进入ICU两星期后,郑医生遇到一位60多岁的非典病人严重缺氧,需要立即插管。郑则广对身边的同事说:“让我来。”插管时,病人带血的痰液溅了他一身。3天后,郑医生也病倒了。明知有危险,ICU的医生们还是迎险而上。从接治第一位非典危重病人起,ICU共有4批医生前赴后继。张挪富、何为群、陈思蓓等不幸染病的医生,康复出院后来不及多休息几日,又争着要回ICU病房工作。
是爱心和天职使ICU的40多位护士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救护工作中。配合医生接病人,护士们从不拒绝。她们主动做好家人的工作,把孩子托付给亲人。零距离地为病人拍背、吸痰,她们没有一个人退缩。为了病人,ICU的护士们一度不能正常上下班,很多人两个多月没有回家!
南山风格倡导“视病人为亲人”的人文关怀。虽然危重病人传染性很强,但ICU的医务人员从不冷落病人。他们用温情驱散病人的孤独,坚定他们的信心。遇到查房,医生护士围在病人床边,亲切地与他们交谈,给他们鼓励。护士们还常常以轻松的话题、微笑的面容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一位患者神志迷糊、几近绝望时,护士孙妃娥轻轻走到床边握住他的手,悄悄地给他讲故事、背唐诗。几天后,病人清醒了。他回忆说:“迷迷糊糊中,我觉得自己掉进了漆黑的井里。这时有人伸出双手把我拉了出来……”
是的,在病人心里,ICU的医护人员是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在他们面前,死神也要望而却步。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
北戴河 “鸟类天堂”竟成练车场
据新华社电(记者屈维英)闻名海内外的北戴河鸟类自然保护区在今春观鸟季节却成了一些人的练车场。
5月4日下午4点多,记者来到北戴河鸽子窝至秦皇岛西海滩的沿海一带看海、观鸟时,往日海鸥飞翔、“鸟迷”云集的景象不见了,代之以来回穿梭的大小汽车。
原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个鸟儿的乐园和观鸟胜地成了人们练车的地方。
据中外鸟类学家和“鸟迷”长期观察记录,在北戴河及其附近共发现鸟类412种,占全国已知鸟类的1/3。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鸟类就达68种。因此,一些外国“鸟迷”称北戴河是“观鸟的天堂”。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乡村新事
河南登封 农民配肥先测土
本报郑州5月7日电 农作物下种时节,河南登封市中岳办事处宋村农民宋东辽一大早就被老伴儿叫了起来,要他去买些化肥做底肥用。宋老汉却并没有直接去买化肥,而是先跑到自家田里,抓了把土用塑料袋装好后,才匆匆赶往镇供销社。
老宋这在搞啥名堂?
原来,去年宋东辽和袁松森两家的同一地块种的都是大豆。宋东辽用尿素施足了底肥,袁松森也做了底肥,但是用了少许复合肥。宋东辽除草打药,在管理上远比袁松森投入多。但到了收获时节,宋东辽家的大豆“棵大角稀粒瘪”,袁松森种的大豆却“枝少角多粒饱”。
宋东辽怀疑化肥有假,遂去镇供销社论理。在科技人员化验土壤和现场讲解下才明白:尽管自己施肥多,但没有“平衡”施用,使得土壤里缺少微量元素,结果是同一地块上种同一作物,收成却大不一样。
上午9时许,宋老汉来到镇供销社农技服务中心,掏出土让农技人员给测土配肥。通过测验,农技员告诉他,土壤里氮磷元素充足,但严重缺钾。宋老汉说今年打算种花生,这肥料该咋个施法?农技员说,购买十几斤硫酸钾复合肥就行。
市供销社高级农艺师何振贤告诉记者,现在,乡亲们都是先拿一把土来测试后,才去买化肥,科学种田已经深入到了百姓心中。(王明浩
宋要卫)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服务热线
农村春夏季如何预防传染病
问:我生活在农村,春夏季农村如何预防传染病?
(甘肃靖远县 王巨)
答:春夏季是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与虫媒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非典型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有霍乱、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等;虫媒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预防传染病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锻炼,均衡饮食,睡眠充足,减轻压力和避免吸烟;有条件的地方,可接种相应的疫苗和流行期间药物预防;要开设传染病专科门诊,尽早发现疾病,及时进行处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要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加强通风,多喝水,不要到医院探访有传染性的病人。出现病人的家庭,要立即把病人送医院隔离治疗,家人应进行医学监测,并对居室进行消毒;预防消化道传染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腌的海产品,注意喝开水和餐前洗手。水果、蔬菜要反复清洗,肉类和海鲜食品一定要烹饪熟透;预防虫媒传染病要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灭害虫,包括苍蝇、蟑螂、蚊子、老鼠等)为中心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免疫中心 冯子健)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瞬间
非典前线的非常婚礼
5月6日,天津市肺科医院非典隔离病房的医生白大鹏(左)和范立萍(右)在医院隔离区内举行了一场简朴而独特的婚礼。当天下午5点,新郎新娘从“红区”(被隔离的非典病房污染区)走到“黄区”(半污染区)内,接受站在十几米外的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新婚祝福。这对新人表示,一定尽到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救治更多的非典型肺炎患者。(魏孝明摄)(新华社发)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人物
当年,他跟随邓小平同志参加并领导了震惊中外的龙州起义,前不久刚刚度过百岁生日——
何自坚:笑度人生一百年
本报记者 罗昌爱
春暖花开,踏着稳健的步履漫步青秀山公园,一双有力的手握得年轻人直喊疼——当年跟随邓小平参加并领导震惊中外的广西龙州起义——原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何自坚老人,4月15日在广西南宁笑度他100岁高龄的生日。
下午,广西农工民主党为何自坚老人举行了隆重而又热烈的庆贺座谈会和祝寿晚宴。本报记者受邀参加,特地赠送老人一份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时制作的“创刊号”珍藏纪念品,老人十分高兴,紧紧握住记者的手,称赞这是他100岁生日收到的最珍贵的纪念品。记者向老人祝寿,老人也幽默含蓄地笑着对在座的人说:“我100岁还年轻,人民日报才50多岁更年轻,更有发展前途呀!”的确,老人虽已年届百岁,但满面红光、腰杆挺直、银发中竟又长出乌黑的新发。与老人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老人之所以健康长寿,得益于他对人生的自信、对追求的执着,还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锻炼身体。
老人始终没有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直到如今,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天到晚乐呵呵的
问起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老人爽朗地笑着说:“没有什么‘秘诀’的,都是些人们知道的‘土’办法:‘保持良好心态’、‘坚持自觉锻炼身体’之类嘛。”“不过,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是很难的。”老人补充了这样一句话。
的确,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何自坚老人最可贵的品质。记者以前未曾认识何老。原以为老人德高望重,又是红军司令,住的地方一定是小院小楼,环境很不错。谁知竟是拥挤在“平民居”中的一栋70年代修建的很普通的居民住宅。老人的家住三楼,屋内没有任何装修,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十分简陋,两张70年代买的人造革沙发满是补丁。
但老人住得很开心,也始终没有向组织提出特殊要求,直到如今,老人还是住在这样简陋的房子里,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与邻居相处得也特别好。
锻炼得好,睡得香,精神够,一觉到天亮
何自坚经过长期摸索,总结出“三句话十二个字”的“秘诀”。即:保持清洁、坚持锻炼、心胸开朗。何自坚锻炼身体有个雷打不动的“日程表”:每天22时30分入睡,睡前和早上起床后,按照自己摸准的穴位各进行40分钟的自我按摩;每天进行3组、平均每组为80下的鞍马锻炼。在饮食方面,老人长期坚持“粗茶淡饭”,以青菜为主,少吃多餐。他还有个自创的“自然锻炼法”,那就是他喜欢“舞文弄墨”,酷爱书画。排除杂念,陶醉其中,聚精会神之处,便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他创作的书画先后被选入《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优秀作品选集》和《新中国百人书画系列集》等。何老不仅自己身体健康,受其影响,他和结发妻子钟素琼养育的3男6女及1个养女,也皆健在。四代同堂,共70多人,儿孙中不乏各条战线的佼佼者。老人透露,这些年来,由于他坚持锻炼,平时吃得好,睡得香,精神够,一觉到天亮。
百岁之际,何老欣然作诗抒怀:“跨越两个世纪,身经六个朝代,历尽沧桑风雨,放眼展望未来。”言语中不无一股豪迈气概。何老笑着对前来祝寿的人说:他要向世界最高龄的老人进军,争取比他们活得更长久、更健康!
* * * *
何自坚小传
何自坚(原名何家荣),1904年4月生于广西陆川县一个贫苦人家。1921年,17岁的何家荣不满黑暗统治,投笔从戎,改名自坚,意为“意志坚定、自勉自励、执著追求”。
在李宗仁部下当过文书,后毕业于粤军干部学校的何自坚,凭着为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热情和追求,毅然率领手下人马编入李明瑞、俞作豫部下的警备大队,历任副团长、团长。1930年初,在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下,何自坚参与了龙州起义的组织、发动和策划工作。龙州起义取得成功,工农红军第八军由此宣布成立。作为龙州起义的主要将领之一,何自坚被任命为红八军第一纵队司令。此后,他响应党的号召,紧紧跟随时任红七军和红八军政委的邓小平转战百色、河池等地,亲自护送邓小平赶赴东兰县指挥百色起义。尔后,何自坚服从组织安排,先后辗转香港和上海,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前身),投身推翻蒋介石政权的民主革命运动和抗日战争。
全国解放后,他主动放弃优越的生活环境,举家从香港搬回广西,投身于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1957年,时为广西政协常委的何自坚到北京开会,与小平同志阔别已近30年的何自坚问小平同志还认不认得他?小平同志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说:“认得认得,你叫何家荣,何自坚嘛!”(附图片)
本报记者罗昌爱给何老赠送纪念品。(唐步康摄)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海南陵水建成我国最南端赤潮监控区
据新华社三亚5月7日电(记者王英诚)我国最南端的赤潮监控区日前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建成。它的建立对于我国掌握和应对南海海域赤潮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陵水赤潮监控区共设立5个常规监测站点,实行日常巡航和专项监测制度,在南海海域发生赤潮时可以做到“率先发现,率先监控,率先通报”。这个监控区还设立了微生物、鱼病病理和生物毒性实验室,可进行水质、生物和水文气象监测,并制定应急响应体系,当有赤潮或赤潮征兆发生时,可以立即启动应急程序,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赤潮灾害造成的损失。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哈尔滨毁树者受严惩
据新华社哈尔滨5月7日电(记者曹霁阳)哈尔滨市日前公布了6起违法砍伐损毁树木案件及查处结果。这6起案件的肇事者有4家是企业,也有科研所和大学的基础建设部门。行政执法部门依据《哈尔滨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对这些单位分别进行了处罚。
其中,较为严重的是哈尔滨油漆厂为扩大厂房擅自砍伐院内的286棵榆树和柳树;黑龙江省北亚房地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私自砍伐、移植大云杉80棵、丁香65墩、云杉篱96株,毁坏绿地918平方米。前者被处以罚款36720元,后者由于涉嫌触犯刑法,已移交公安部门,有关人员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上海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亮相
据新华社上海5月7日电(记者俞丽虹)不用洗衣粉也能洗干净衣服?一种运用超声波技术的新型洗衣机日前在沪亮相,这种洗衣机让人们彻底“抛弃”洗衣粉。
与传统洗涤方式不同,超声波洗衣机主要利用超声波的“空化”作用,产生巨大能量,将污垢从衣物上“震”下来溶解到水中,然后再通过内筒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摔打和水流穿透,洗净衣物。用超声波洗衣,最大的优点是环保。超声波洗衣机不仅无污染,而且比普通洗衣机节水1/3。据了解,国际上研制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已成为潮流。
第5版(视点新闻)
专栏:各地新闻点击
香港研制出世界上最细小纳米硅线
据新华社电(记者王燕萍、白冰)相当于约五万分之一人体头发直径的纳米硅线,日前在香港城市大学研制完成。这项世界上最细小的纳米硅线科研成果,已刊登在国际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并被用作封面图片。
主持这项研究的香港城市大学超金刚石及先进薄膜研究中心李述汤讲座教授说,他们是通过“氧化物辅助生长”新方法,成功制造出直径小至1个纳米的纳米硅线。由于硅是广泛使用的电子材料,所以纳米硅线在电子及光电子学的应用上具有光明的前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