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编者按:我国有2亿多少年儿童,他们的成长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我国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发育状况已今非昔比。但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失学、意外伤害、身心疾病等问题仍困扰着许多少年儿童。
柳州市中学生程柳凌子帮助同龄少年克服困难坚持上学的作法值得称赞。她的稿费也许在许多人看来微不足道,但她的一片爱心像温暖的阳光沐浴着贫困女童的心。多一分爱心,多一分希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千千万万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儿童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全国各地纪念世界卫生日
本报北京4月7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我国儿童成长环境不断改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目前,我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世纪90年代的50.2‰、61.0‰下降到2001年的30.0‰、35.9‰;计划免疫“四苗”(麻疹、脊髓灰质炎、白百破、卡介疫苗)接种率均在90%以上。这是记者从首都纪念世界卫生日座谈会上获悉的。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指出,《母婴保健法》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颁布,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法制和政策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2001年—2010年中国妇女、儿童两个发展纲要,使儿童健康事业纳入到各级政府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儿童优先”、“母亲安全”等道德准则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城乡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和以妇女、儿童为主要对象的诸多卫生合作以及科研项目,为保护和促进儿童健康提供了基本保证。我国儿童的营养、常见病防治等状况都有了很大改善。
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口号是“营造未来生活”。全国各地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旨在动员全社会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我用稿费助小妹上学”
——一位初一女生与山区女童结对助学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 邓苏勇
这是广西柳州市龙城中学初一(1)班同学程柳凌子写的一篇纪实文章,读后让人十分感动。12岁的程柳凌子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写作挣来的稿费,资助了一名比她小两岁的贫困山区女童韦晓谁,并与她结成助学对子,让韦晓谁重返校园。
征得程柳凌子父母和本人的同意,现将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1月22日,我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乘车去广西武宣县探望我用稿费资助上学的小妹妹。
去年,我利用课余时间,刻苦学习写作,先后在国内8种报纸杂志上发表了20多篇文章,收到了600多元的稿费。一天,我看到《桂中日报》上“爱心桥”
的消息,便在爸爸和武宣县妇联的帮助下,于去年10月和禄新乡三里小学三年级韦晓谁小妹妹结成了助学对子,并用稿费为韦晓谁交齐了一年的学费。
结对后我了解到,韦晓谁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孤儿,爸爸在她一出生时因病去世,妈妈因为嫌弃这个贫穷的家,撇下韦晓谁改嫁了。可怜的韦晓谁开始是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爷爷死后,只好和奶奶一起跟叔叔、婶婶生活。叔叔家也非常贫困,在我与她结对前,韦晓谁因交不起学费准备辍学。
第一眼看见韦晓谁,我惊呆了——她一身破旧的衣服,而且还是多件单衣套起来穿,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竟然只穿一条单裤和一双塑料拖鞋,连袜子都没有穿。我赶忙从车上拿出给韦晓谁带来的十几件衣服、一些本子、文具和书包送给她。走进她的房屋,屋里没有桌子,我只好把礼物放在床上。当我的手摸到韦晓谁和她88岁老奶奶睡的床铺时,发现大冬天里居然没垫棉被,只是在草席上铺了一块黑乎乎的床单,盖的是一床薄薄的旧旧的棉被。
韦晓谁的生活条件虽然非常艰苦,可学习却非常刻苦认真,每次考试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而且还是班长。她非常勤劳,仅9岁多的她,每天一放学就帮叔叔、婶婶砍猪菜、做家务。和她相比,我自愧不如,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下午5点钟,我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踏上了返程之路。韦晓谁,请多珍重,认真读书,好好地把握自己。我一定以你为榜样,更加努力学习;同时,用功写作,争取多发表文章,多挣稿费,用我微薄的力量继续资助你上学。
(据新华社南宁4月7日电)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意外伤害:儿童的第一杀手
本报北京4月7日讯 记者施芳报道:意外伤害已被列为21世纪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危险因素。根据日前公布的妇幼卫生项目县的局部抽样调查结果,意外伤害已占0至14岁儿童死亡顺位的第一位,意外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26.1%。意外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依次为车祸、溺水、烫伤、中毒、跌落、窒息、自杀及他杀。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让儿童拥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世界卫生日到来之际,北京王府井大街现场举办咨询活动,医学专家就儿童保健、营养、心理、家庭教育和儿童生长发育等向群众提供咨询,同时发放宣传材料。图为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向医务人员进行咨询。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引进优质资源 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部部长周济谈中外合作办学
本报记者 丁伟 施芳
国务院最近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引起海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重点领域有哪些?怎样保证引进教育资源的质量?如何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者的权益?就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教育部部长周济。
周济说,我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历程。近10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十分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增加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缓解当前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即全面、优质、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课程、教材、教学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一步改革,提高教育整体水平;有利于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
周济指出,随着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中外合作办学将以更快的速度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按照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要求,国家鼓励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鼓励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鼓励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引进国内急需、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的课程和教材。结合我国的实际,要特别注意借鉴和学习外国教育机构的办学特色和成功的管理经验,使我国教育机构真正具有比较优势。
周济强调,发展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核心是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将严格审核外国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为中方合作者提供更加充分的信息服务;将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办学质量,杜绝乱收费现象;将积极引导各类教育机构特别是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真正将引进的外国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使我国教育事业真正实现优先、优质的发展。
权益保护一直为中外合作办学者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特别关注,周济就此表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者和办学机构的合法权益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当前,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贯彻落实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规定的这些权益。首先,要抓紧制定具体的优惠措施。其次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规定审批时限、程序,规范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行为,保障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主办学。三要建立健全行政救济渠道,保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投诉和复议,能够得到及时、依法处理。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今日新语
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
乔兰
春天来了,花开了树绿了,许多家长领着孩子去植物园远足踏青。走在春意盎然的园中,随处可见不知名的花草树木,看看旁边的说明,家长们还真长了不少的见识。
我忘了自己是怎样学习动植物知识的,反正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知识少而又少,能够叫得上名字的植物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几种,至于它们的科目属性等更多的知识更是一窍不通。总而言之,和自然有关的知识我知道的都不多,和所掌握的文史知识相比,我算得上是一个科盲。
朋友从国外回来,聊起外国普通人家的书架,喜欢养狗的家里必有关于动物的书籍,喜好园艺的则堆满了植物和园艺类的书,而大部分的人不是喜欢养狗就是喜欢摆弄花草,所以动植物的书几乎家家都有。剩下的大部分是百科全书或者专门的辞典,专业的、文史类的书籍并不多,要看的话大多去附近的图书馆借阅。而他自己的书架,堆满了专业类和文史类的书,独独缺乏与日常生活、大自然相关的书,仿佛自己“不食人间烟火”。
这位朋友的话对我触动很大,看一看自己一面墙的书,真的没有一本关于动植物的,倒是有许多考古、宗教、艺术等看起来很高雅的书。想起来,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结构并不合理,所学的知识似乎只在工作中用得上,衣食住行等具体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几乎没有,生了病只能依靠医生,一旦装修住房就不得不信任装修公司,家里的电器稍有毛病就要向售后服务呼救。
好在如今的孩子们对于动植物颇感兴趣,海洋馆的鱼类、天上飞的昆虫、远古时候的恐龙、动物世界的奇闻逸事他们常常如数家珍,他们现在掌握的这些知识已经远远超过家长们。但有的家长却觉得知道这些没什么用,宁可自己的孩子多掌握些文史、理工科知识。孰不知自然的知识、生活的知识对于孩子的成长往往更重要。缺了这些重要的知识,人生同样也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我想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指掌握足够多的文史知识与理工科知识,同样包括生活常识。倒是很多家长需要调整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识结构,否则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提问难免哑口无言。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新觉醒
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将举办
本报北京4月7日讯 记者杨健今天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悉:由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和著名理论家郑必坚教授倡导举办的“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将于4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科院研究生院所属人文学院院长郑必坚教授主持了论坛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国内外众多学者积极响应和支持论坛的举办。于光远、任继愈、刘吉、李政道、邢贲思、何祚庥、启功、杨振宁、吴敬琏、周光召、季羡林、席泽宗、龚育之出任论坛的高级顾问,并将陆续在论坛上发表演讲。
论坛秘书长邓勇介绍,这一论坛旨在为国内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科学者提供一个研究交流的平台,让自然科学成果更多地为人文社科学者所关注和吸纳,让人文社科的思维方式更多地进入自然科学家的视野,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新联盟的形成,进一步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新觉醒。
论坛一年分为四个单元,每单元有“科学与人文”主题报告4—6次。第一单元的主题报告包括周光召的《发展学科交叉,促进科技创新》,熊光楷的《谈谈军事变革问题》,吴良镛的《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思考》,徐冠华的《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郑必坚的《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走向》。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
外企参与北京绿色社区建设
本报北京4月6日讯 记者赵永新报道:今天上午,米其林(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祖杰和中国环境记协秘书长于岳峰在北京市海淀区为米其林恩济里绿色社区揭牌。据悉,这是我国首个由外企支持的绿色社区。
米其林公司是法国具有百年历史的轮胎制造企业,“尊重环境”是其五大核心价值观之一。自2002年8月起,米其林与中国环境记协联合支持位于海淀区的恩济里小区创建绿色社区,在该小区建立了分类垃圾箱、环保宣传栏和环保图书室。
第11版(教育·科技·卫生)
专栏:服务桥
不用开刀 不用住院
十分钟治愈鼻炎
本报讯 近日,29岁的马小姐在解放军304医院耳鼻喉科接受了目前世界上最新的技术——等离子体低温消融治疗鼻炎。从开始麻醉到治疗结束,前后不到10分钟,困扰她20多年的顽疾顿时解除。当出诊的周成勇大夫告诉她治疗结束时,她做了一个深呼吸,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说,“通了,通了。”
马小姐的鼻炎是儿时一场感冒落下的。一天到晚擤不完的鼻涕,尤其是受凉、上火后更加痛苦,鼻塞、头疼、晚上睡不好觉。她的咽炎就是因为长期用口腔呼吸引起的。日前,她听说等离子体低温消融治疗鼻炎效果很好,慕名前来求治,从而成为该院采用这一新技术成功治疗的第三十六位鼻炎患者。
等离子体低温消融术是21世纪国外的一项新技术。在低温下利用等离子原理进行消融,使肥厚的鼻甲组织皱缩,同时将被作用的组织分解成分子形式吸收,消融过程仅仅15秒。术中不出血,无疼痛,对鼻粘膜损伤小,术后不用填塞鼻腔,病人术后即可上班,4—6周后达到最佳效果。
据周成勇介绍,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约占耳鼻喉科门诊病人的20%。传统的治疗方法有三种:一是药物治疗,主要是缓解鼻塞症状,但长期使用会导致药物性鼻炎。二是激光、射频治疗,通过高温烧灼鼻甲,但对鼻甲表面粘膜损伤大、术后反应较重。三是手术治疗,把肥厚的鼻甲切去一部分,效果较好,但创伤大,对鼻粘膜正常功能有一定影响。
等离子体低温消融治疗鼻炎,病人不用住院,在门诊即可治疗,尤其适应慢性单纯性鼻炎、慢性肥厚性鼻炎以及过敏性合并有鼻塞的鼻炎。这一技术治疗打鼾效果也很好,他们用这一技术治疗40余例鼾症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
(王淑军 张献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