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国际)
专栏:通讯
让“爱水”承诺变行动
——记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
本报驻日本记者 管克江
日本京都国际会议中心大厅墙上贴着一张巨幅照片:一双双黑色的、白色的、稚嫩的、干枯的双手,虔诚地捧着一汪清水。照片前放了一个水箱,但龙头却拧不出水来。照片上的小字写着:珍惜水,就是珍惜生命。这是记者在京都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上看到的一幕。从本月16日到23日,来自近180个国家的2.4万人聚集在这里,探讨世界面临的水危机和未来的发展之路。
大会前提交的世界水报告指出,尽管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但真正可为人类利用的却寥寥无几。地球上97.5%的水是海水,既不能直接饮用也不能灌溉。剩余2.5%的淡水中,大多数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能够利用的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世界淡水总量的0.3%。如果把地球的水装在一个5升大的水桶里,可供人类使用的只有一汤匙。
一方面是水资源缺乏,另一方面人类的用水需求迅猛增长。从1950年到1990年人类用水量增长了3倍,此后35年内还将翻一番。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与水有关的疾病。预计到2025年,全球2/3的人口将生活在不同程度缺水的地区。水资源缺乏不仅对人类健康和粮食生产造成危害,而且极易成为国家与地区冲突的导火索。据统计,过去50年间因水导致的暴力冲突有37起。
正是意识到水问题的严峻性,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行动议程》中提出的建议,通过了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1996年世界水理事会成立,并决定在世界水日前后每隔3年举行一次大型国际会议,这就是世界水论坛会议。1997年3月22日,第一届水论坛会议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来自63个国家的500名代表与会,会议提出了制定世界水蓝图的设想;2000年,第二届水论坛会议在荷兰海牙举行,来自156个国家的5700名代表出席会议,114个国家的部长出席了部长级会议,世界水蓝图也在这次会议上问世。
水论坛会议的召开唤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1998年,巴黎召开了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提出,最迟到2015年,将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的比例减半。2002年约翰内斯堡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要求,在2015年之前,将无法保证基本卫生设施人口的比例减少一半。
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会议将“落实行动”作为口号。正如世界水理事会主席阿布·扎伊德所说:“我们已经意识到了世界水危机,我们也提出了解决危机的蓝图。关键是下一步怎么办?”本届水论坛会议组委会主席桥本龙太郎强调,解决世界水资源危机应当从现在做起,具体落实“何时”、“何人”、“如何做”等问题。
在8天的会期里,各国政府官员、民间组织代表和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论坛按水与环境、水与发展、水与和平、水与农业等38项主题召开了351次分组会议。日本大阪市和滋贺县大津市作为分会场,也举行了各式各样的水展览活动。大会最引人注目的是22日至23日举行的部长级会议。该会议通过了《部长宣言》和集纳了各国提交的水行动计划的《水行动计划集》。
《水行动计划集》共包括422项水行动计划,大多与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有关。中国提交了关于解决农村居民饮水行动等10项计划,日本提交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91项计划,荷兰承诺帮助非洲10国开展水利建设等。《部长宣言》被认为是与会各国对落实行动的承诺。各国部长一致同意在水资源的管理与利益分享、卫生与安全饮用水、水与食品和农业发展、防止水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减灾与风险管理五个方面采取措施。
《部长宣言》指出,水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驱动力,优先解决水问题是全球面临的紧迫课题。宣言说,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的目标,需要在水供给和卫生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宣言呼吁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水投资的环境。各种资金来源,包括官方的和私人的,国内的和国际的,都必须动员起来并得到有效利用。
中国的治水经验受到大会关注。中国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作为部长级会议的两位发言人之一,介绍了中国的水资源现状及治水思路。他在会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水资源领域面临着四大挑战: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和水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此外中国的水利发展还存在着管理体制不顺,发展机制不活,建设资金不足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中国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要求,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中国的治水方针和治水思路。中国以占全球6%的可更新水资源、10%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球22%的人口的温饱和发展问题。长江灾后重建、黄河断流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和西部大开发水利建设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会议结束后,世界水理事会副主席考斯格罗夫对记者说:“我在8天的会议期间和几百名代表进行了交谈。他们都表示本次大会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经验、建立合作网络的绝佳机会。”一名来自南亚的非政府组织成员说,承诺已经做出,无论是政府机关还是民间人士,大家都要从现在做起,为了人类自身的未来,让“爱水”承诺变行动。
(本报东京电)(附图片)
图为日本的小朋友用书法表达对水的热爱。本报记者 管克江摄
第7版(国际)
专栏:
北约签署新成员加盟议定书
本报布鲁塞尔3月26日电 记者吴云报道:北约成员国常驻代表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外长26日在这里共同举行签署入盟议定书仪式,从而启动了这7个国家正式加入北约之前最后的审批程序。
北约秘书长罗伯逊说,有关审批程序完成之后,北约将在2004年5月举行的首脑会议上欢迎它们成为北约正式成员。
在北约总部举行的签字仪式上,上述7国外长分别发言,表明各自国家的政治立场和对北约的承诺。随后,北约19国大使级常驻代表分别在这7国的入盟议定书上签字。根据北约内部程序,准备入盟的7国外长不直接在议定书上签字,但他们代表自己的国家同意北约成员国的签署行为。
罗伯逊在仪式后对记者说,上述7国的入盟议定书将由它们的议会和北约19国的议会审批。他说,这是北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组织扩大。北约经过改造,已经从冷战的工具转变为在未来发挥安全作用的组织。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大观
争得航天领域一席之地
姚立
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菲力普·比斯甘不久前指出,“欧洲在科学和经济领域的成就同其航天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比斯甘的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航天事业在欧盟经济发展中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
欧盟认为,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空间技术是一个基本的要素,是酝酿和推动欧盟技术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源泉。为此,欧盟在2000年的里斯本首脑会议上就提出要将欧盟建成一个世界最有竞争力的知识经济社会。眼下,欧盟正在就制定一项全面的空间发展政策广泛征求意见,预期在5月前后出台一份发展欧盟航天事业的白皮书,进一步推动和巩固欧盟在世界航天领域的现有地位。
欧洲航天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贝尔纳·亚格先生对记者说,欧盟虽然在航天领域拥有自己的优势,但仍存在经费缺乏的问题。因此,面对美国和俄罗斯两大航天强国,欧盟只能选择一条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特色的航天工业发展道路,将有限的经费集中在火箭推进器和卫星的研制上。正因如此,欧盟迄今还没有发展载人航天的计划。比斯甘在最近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欧盟已完全掌握了载人航天的技术,但考虑到载人航天所需要的经费,欧盟目前更看重的还是国际合作途径,即和美国与俄罗斯加强在国际空间站方面的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宇宙空间,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对气候预测、农业生产和环境探测等方面的科学需要。
亚格说,美国一直是通过政府投资开发空间军事技术来推动美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而欧洲在这方面几乎很难和美国相比。亚格举例说,仅科研一项,美国每年的投入就相当于欧盟国家总体的6倍。因此,30多年来,欧洲尽力通过技术发明弥补资金不足的欠缺,使欧洲的航天技术在某些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亚格举例说,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同步通信卫星的稳定技术,欧洲就是最早的实践者。80年代,当美国的卫星还在使用C频道传输通信信号时,欧洲的卫星已开发了KU频道。
欧盟的航天工业近年来处于一个不断重组的过程。欧盟国家清醒认识到,基于经济和财政的原因,欧盟的各成员国都不可能在航天领域单独发展,只有走联合开发之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欧盟(当时为欧共体)于1975年成立了欧洲宇航局,并于1983年开始启动了由欧盟10国共同参加的阿丽亚娜火箭研制计划。20年来,阿丽亚娜火箭虽也经历了一些失败,但已在国际火箭发射市场上赢得了自己的地位。最近,欧洲宇航局局长安东尼奥·罗多塔表示,欧洲将对阿丽亚娜火箭的研制做出调整,暂停开发大推力火箭的研究,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更重要的领域。
此外,2000年,欧盟和欧洲宇航局共同决定开始两项对欧盟来讲具有重要意义的航天研制计划,这就是伽利略地球定位系统和地球环境及安全检测系统。伽利略计划预计将于2008年开始实际应用,2005年前为研制发展阶段。这两项计划的实现对进一步巩固欧盟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年伊始,欧盟又有了新的征服太空的计划,这就是欧盟要在今年6月1日启动首次登上太阳系中距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的计划,发射一枚名为“快速火星”的自动探测器,探索火星的秘密,在火星上寻找生命的痕迹。此外,欧洲宇航局还要向维尔塔宁彗星发射一颗科学卫星,研究了解太阳系中地球和其他行星的进化演变过程。
可以预见,面对航天领域的激烈竞争,欧盟的航天工业仍将进行不断的调整,并在调整中发展、壮大,保持自己在航天事业中的一席之地。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