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南国春来早 全民植树忙
今年开春,广东各地广泛开展以“绿化南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各地把义务植树和消灭宜林荒山、改造疏残林、建设生态公益林和绿色通道工程以及城乡绿化、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到3月初,各地已经出动1870万人次,义务植树7569.3万株。图为军民共建义务植树基地。
彭尚德 陈尖摄影报道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宏观调控目标:为何八个变四个
曹玉书
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所做的《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将我国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目标从八个调整为四个。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意义又何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长期探索,特别是随着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进一步调整并逐渐完善。1993年,提出了八大主要目标: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财政、外贸进出口和外汇储备、商品零售、物价、经济效益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数次调整,1997年宏观调控八大目标确定为:(1)经济增长率,(2)固定资产投资,(3)价格,(4)财政收支差额,(5)货币发行量,(6)外贸进出口总额,(7)人口自然增长率,(8)城镇登记失业率。
1998年以后,这八个目标的体系被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定了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目标体系的定位将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宏观调控目标体系明确为四个基本目标,一是内涵丰富,覆盖面广。经济增长是衡量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减最终会体现到经济增长的变化上来。增加就业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这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稳定物价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化一般都会引致物价的变动。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随着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实现外部平衡,可以为内部平衡(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是借鉴了国际经验。大多数西方学者认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目标主要集中在效率、稳定和公平三个问题上。由于通货膨胀(或紧缩)、失业以及国际收支失衡,都会导致利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重新分配,是造成经济不平等、导致影响稳定和公平问题的原因。因此,为履行好现代市场经济的政府职责,各国基本上都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列入基本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
三是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四个基本目标更具宏观性、战略性,是第一层次的目标,把它们作为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国家计划的着眼点将更加集中到抓大事、谋大局、促发展上来。
同时,为在宏观调控下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处理好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各种经济政策还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即其他辅助性指标。这些指标也非常重要,宜在各项工作任务中列出。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背影资料
2003年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为:
——经济增长率7%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岗位800万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
摘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十届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增长率7%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2%;
——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有所增长;
——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3098亿元以内;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13%左右,现金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摘自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九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关于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访谈之五:
合理配置西北的水资源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项目组顾问徐乾清
本报记者 江夏
水资源开发过度,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合理分享水资源
记者:对西北干旱缺水,大家都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但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水资源问题对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程度如何?
徐乾清: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整个研究范围内,年平均降雨只有200毫米,其中广大内陆河流域仅150毫米左右。即使将来降水增加10%到20%,西北仍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的总体局面是不能改变的。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生态环境的需水,广大内陆河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面积扩大;沙漠边缘地区大量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由于土地利用不当,草原超载放牧,造成大面积草原退化,山地滥垦、滥伐,陡坡开荒,林地缩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城乡、工矿排污加剧,水源污染,减少了可利用的水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趋尖锐。
在这个区域内,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维持都须依靠水资源。内陆河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广大平原绿洲和荒漠植被没有河流和地下水的补给,就会退化萎缩。因此,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是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现存生态环境平衡的关键所在。
记者:在目前西北地区总体缺水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吗?
徐乾清:要解决这个矛盾,根本的出路只能是: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方针,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合理分享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内陆干旱区要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半干旱草原区要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黄河流域区要注意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
记者:怎样才能合理配置西北地区有限的水资源呢?徐乾清:根据自然环境的不同,西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片:贺兰山以西的内陆干旱区(简称内陆干旱区);贺兰山以东的半干旱草原区(简称半干旱草原区);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黄河流域(简称黄河流域区)。这三大片水资源条件差异很大。
内陆干旱区:除海拔很高的山区外,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高山降水和冰川融雪形成的径流主要满足人工绿洲经济社会用水,西北地区90%的人口都集中在这些人工绿洲。其余的水才是生态环境用水。
半干旱草原区:这个区域绝大部分属于半干旱区,天然降水形成的土壤水和地下水,可以维持草原的天然植被,但不能形成可集中开发的地表或地下径流。
黄河流域区:位于半干旱和半湿润区,年降水量200—800毫米。流域内的降水首先为当地的植被所耗用,剩余的才形成可供开发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黄河干支流增加的用水,都将减少黄河下游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
记者:对这三个不同区域,水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要求?徐乾清:这三种不同性质的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点也各有不同:对内陆干旱区,要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我们研究认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各占50%为宜。社会经济平均耗水率为引用水量的70%,今后内陆河流域,最高开发利用水量不宜超过70%。贺兰山以西的内陆河流域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基本控制在现状范围内,保证生态环境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为此,农田灌溉要厉行节约用水;部分地区适当压缩灌溉面积;城市和工矿企业用水的增加,除少数地区由外流域调水适当补充外,主要由农业节水和提高重复用水解决。
对半干旱草原区,要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经济建设或植树造林。
对黄河流域区,要注意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建设要合理安排,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进一步依靠人工灌溉扩大或提高植被建设是不适宜的。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危机,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
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型社会,是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关键
记者:虽然西北地区水资源紧缺,但是用水效率却不高,人均用水量、农田灌溉用水定额、单位GDP用水量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类问题怎样才能解决?
徐乾清:水资源既要合理配置,又要高效利用。在西北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但在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比重偏大,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粮食作物比例偏大,整个农牧业都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
因此,要在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将目前以农为主的结构尽快调整为农牧结合的合理结构,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农业体系;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规划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只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实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控制合理发展规模,实行高效、节水、防污的水资源利用方式,防止人口的快速增长,合理配置水资源,是完全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国家认监委等九部委联合通知
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
本报北京3月6日讯 记者原国锋报道:国家认监委、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体系实施意见》,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实施意见》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借鉴和引入工业产品认证认可的经验和做法,统一认可制度、认可机构、认可标准和认可程序,实行统一的农产品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国家认可制度。对从事农产品认证、认证咨询和认证培训等业务的机构要办理审批和登记注册;农产品认证机构应当取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授权的认可机构的资质认可;对农产品认证培训机构、农产品认证人员实施注册、备案制度。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民生银行与华安保险签订合作协议
本报讯 记者王比学报道: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银保双方的共同发展,中国民生银行总行与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在京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民生银行可代理保险产品,提供融资和保险代理业务等。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农业部等五部门联合部署农资打假
本报北京3月6日讯 记者夏珺报道: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日前联合发出通知,部署2003年农资打假工作。
据了解,今年农资打假工作将突出重点,严厉打击9种违法违规行为:一是无证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二是生产、销售过期、失效、变质和标签不全、不合格以及国家禁用农资产品的;三是生产、销售无登记证(或推广许可证)、批准文号、品种审定、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产品质量合格证农资产品的;四是生产、销售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五是生产、销售假冒他人产品商标、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的各类农资产品的;六是假冒伪造或者买卖生产、经营许可证、批准文号或者产品登记证、合格证的;七是伪造、涂改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名称、地址、有效期和有关质量标识的;八是利用各种广告或媒体对农资产品质量、服务、功效、适用范围等作虚假宣传的;九是农资生产销售中计量违法的。
第10版(国民经济)
专栏:
商场超市压力锅质量令人满意
本报讯 记者李丽辉报道: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近日公布了2002年度压力锅商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在对北京、天津、石家庄三大城市中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销售的38种压力锅商品的抽样检测中,样品合格率为84.2%。其中抽查的21种铝压力锅,合格19种,合格率90.5%;抽查的10种不锈钢压力锅,合格6种,合格率60%;抽查的7种电压力锅全部合格。从抽查的经销单位来看,商场、超市的样品合格率100%;而批发市场的合格率仅为55.6%。压力锅商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密封圈的卫生指标不合格。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