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3年2月21日人民日报第14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3-02-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绿手印论坛

  如何保护野生动物
  不要“一阵风”而要“常开弓”
有的地方,保护野生动物只是“一阵风”——上面有要求了,就打击一阵子,随后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又死灰复燃。打击不要搞“一阵风”,而要“常开弓”,惟有这样才能给野生动物营造一个安乐窝。
江苏射阳县 李德全 刘德林
  执法莫成“只罚”
  现在,滥捕滥猎者往往只是被没收工具、罚点款就了事,其损失很小,对处罚的畏惧远远敌不过暴利的诱惑。因此应严格执法,重罚滥捕滥猎者,使其得不偿失,“失”得没有条件和胆子“重操旧业”;同时,也能惩一警百,从而有效保护野生动物。
  湖北孝感市 鲁力
  抵制不良的“吃文化”
  有的地方吃野生动物成风是导致滥捕滥猎现象的重要原因。“猴脑益智”、“龟蛇延寿”、“羚羊壮骨”——很多人受到了这些传统或现代的不良“吃文化”的误导。我们应广泛宣传吃野生动物给人身健康造成的危害(如容易感染细菌、寄生虫等),以及对自然生态的破坏。
河南滑县 张世普
  宣传“吃野生动物可耻”
  有人把自己吃到了珍稀野生动物作为一种“资历”到处炫耀,认为很有“面子”。这说明,“吃野生动物可耻”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如果喜食野生动物者有一天被大众声讨,相信他们会收敛的。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以不吃野生动物为荣。
  安徽泗县 陈宏梅
  从消费“终端”入手
  有消费需求,就会有人在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要保护野生动物,就得从消费入手,管住食客的一张嘴,遏制他们的“华服”欲。媒体是否能做到不宣扬野生动物肉做成的美食,不展示兽皮制成的华服?一些新出版的权威词典在动物词条中已去掉“肉可食,皮可制革”之类与环保宗旨相悖的内容,是一个值得称颂的举动。
湖北武汉市 康渐
  当务之急是修改相关法规
  近年来,滥捕滥杀以及吃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相关法规本身的不完善、不健全,甚至存在严重的缺陷,这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参照国际惯例,修改现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使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健康地发展。 北京 李小溪
  不妨设个“举报奖”
  豫西某县设立500至2000元的保护野生动物“举报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地一度泛滥的捕猎行为得以遏制,昔日遍布街头的野味店也销声匿迹。对举报者给予一定奖励,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对刹住滥捕滥猎和吃野生动物之风应该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河南淅川县 李云超
  给动物让地盘
  近年江西乐安、宜黄和宁都三县交界处的原始森林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三县政府及时动员深山里的农户们搬下山来,给华南虎留下了一片方圆数百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只要野生动物还没有到“泛滥”的程度,又确实有保护的必要,人类不妨大度一些,给动物让让地盘。
江西乐安县 詹平相
  让“生计型”狩猎者转产
  在边远地区,不少缺乏致富技能的人为生计而狩猎。可以通过结对扶贫、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救助等办法,让这些人放下猎具,转行从事其他劳动,如搞特色种养业、外出务工等。这样,这些狩猎者也许能转而成为野生动物的保护者。
  云南 彭竹兵
  下乡游玩莫打鸟
  如今城里人爱到农村游山玩水,但让人气愤的是,经常有人带着气枪、鸟铳来乡下打鸟兽,破坏了鸟语花香的好环境。希望城里人到农村游玩,不要携枪带铳,而要多带点对鸟兽的爱心,多带点对环境的热爱。
江西南康市 刘春水
  保护野生动物也要领导带头
  保护野生动物,领导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个别领导有狩猎野生动物的“爱好”;有的会笑纳别人送来的“野味”,在饭桌上也好“野味”这一口。如果这些领导带头拒猎拒吃野生动物,将对人们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 邢红有
本期“绿手印论坛”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封来信、传真或电子邮件,感谢读者朋友的支持。下期的话题是“义务植树应该如何开展”,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心声。 ——编者 BD4品论天涯网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

  动物保护走向春天
  欣文
  冬日的鄱阳湖,雁鸣鹤舞,数以万计的鸟儿在这里觅食嬉戏。在这个被誉为“候鸟王国”的全国最大淡水湖里,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观鸟者们流连忘返。
  白鹤、灰鹤、鸿雁、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能在这里安然越冬,与当地政府的大力保护是分不开的。从去年12月16日开始,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旨在切实保护我国鸟类资源的“候鸟行动”在江西、湖南、北京等全国14个省、市全面启动,严厉打击了破坏鸟类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使空中精灵们无忧无虑自由飞翔。鸟儿们振翅飞向草长莺飞的温暖春日,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也正在步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候鸟行动”只是保护野生濒危动物的众多工作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效果。2002年,我国全面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由于加大了保护力度,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的新疆且末县,又见到了绝迹几十年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俗称黄羊);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不断发现野生东北虎、华南虎、远东豹活动的踪迹。此外,我国成功地在麋鹿的原始栖息地——长江中游的故道湿地恢复了世界上最大的麋鹿野生种群,目前种群数量已达300多头;人工繁育成活12只大熊猫,迎来了人工繁育大熊猫的高峰期……为了给野生动物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今年我国将继续推进野生动物保护法制建设。今年是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15周年,国家林业局将推进该法的修改进程。1988年我国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这部法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确实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些条款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作出一定修改,例如加大对猎捕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罚力度等;此外还要填补一些空白,例如体现动物福利的理念等等。
  今年,我国还将对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和开展标记试点工作。从5月1日起,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生产加工野生动物制品的试点企业的试点产品,将要使用“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这一标识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中与野生动物制品运输、销售证明具有同等效力,试点产品的经营利用单位不再申办运输、销售审批手续。林业、工商等部门还将对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为原料的生产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加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及其产品的市场管理,防止野生动物资源过量消耗。
  此外,今年我国将全面启动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推进保护工程进展,重点进行大熊猫、野马和藏羚羊等15个物种的保护工程以及30多个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项目,保护大江大河的源头和西部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系统。
  人们环保意识的显著增强,也是野生动物保护步入春天的一个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如今人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观念正逐渐深入人心。(附图片)
  我国将投资上千万元保护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驯鹿,目标是10年内使驯鹿数量达到3000只以上。驯鹿目前仅存700多只,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图为鄂温克族小女孩在和驯鹿嬉戏。
刘兆明摄 BD4品论天涯网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关注

  春天,沙尘还会如此“迷”人吗
  本报记者 刘毅
  全国范围内雨雪天气普遍较多,这是今年冬天留给人们的一个深刻印象。那么,较多的降水能减少春天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吗?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林业局有关专家认为,由于今年冬天降水较多、春天植被覆盖面积有望改善等原因,今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日数总趋势将接近常年或偏少,出现异常偏多的可能性较小;华北和西北地区沙尘天气日数将接近常年或偏少,其中新疆地区偏少。
  气候条件不利于沙尘天气形成
  沙尘天气形成的基础条件是气候因素,没有干旱的气候,没有强烈的冷空气,就没有沙尘暴。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王永光介绍说,从气候条件来看,作出今春沙尘天气天数、次数可能减少的预测,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从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来看,近50年来我国沙尘天气总体上是呈减弱趋势。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高发期,到90年代中期以后下降到近50年来的最低谷。虽然近两年来沙尘天气日数有所回升,强度也有所加强,但从大的背景来看,还是处于一个沙尘天气比较少的阶段。
  降水有利于提高土壤墒情、改善地表植被状况,这对沙尘天气影响很大。从春季降水预报及今冬降水实况来看,不利于沙尘天气的出现。一方面,根据气候预测,今年春季我国降水正常偏多,多雨范围可能比往年偏大一些。另一方面,2002年我国北方地区降水稍多于前几年,连续多年的旱情有所缓解。2002年冬季,我国西北地区连续发生几次大范围降雪,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较好。
  从温度情况来看,据气候预测,今年春天的温度可能比常年偏高。温度高会加大地面的蒸发量,不利于抑制沙尘天气的形成。但更重要的是,温度的偏高意味着冷空气活动偏弱,蒙古气旋偏弱(气旋在春季比较活跃,往往会形成大风起沙),大风天气减少,这对抑制沙尘天气是极为有利的。大风是沙尘的“驱动装置”,没有它作为动力,沙尘天气难以形成。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沙尘天气总体呈现减弱趋势,原因之一正是这个阶段我国冬春季期间温度普遍偏高,冷空气活动频次出现减少的趋势,大风天气也相应减少了。
  植被增多有望抑制沙尘
  气候因素是沙尘天气形成的基础条件,但沙尘天气的形成及其强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形成区及通过区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况。
  国家林业局荒漠化防治中心总工程师杨维西介绍说,前两年我国沙尘天气偏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地表植被状况不好。连续10多年的暖冬及1999年到2001年连续大旱,加上多年来严重超载过牧,北方地区的地表植被状况极差。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西部,曾连续几年出现直到8月份牧草仍未发芽的现象。据有关资料,2001年内蒙古草原部分地区的产草量比1998年下降了四成。
  2003年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如何?杨维西分析认为,情况将会有所改善。原因之一是2002年北方多数地区雨量较前年偏多(如毛乌素沙地降水比2001年增加了50到80毫米),沙漠边缘的植被覆盖率一般比往年提高15%—20%,长势也要好一些。加上禁牧和季节性休牧,草原牧草状况也普遍较2001年好,即使退化极为严重的草原,其植被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2002年12月份至今,北方地区降雪较多,为近年来所少见,这些都将对2003年春季的植被恢复起到好的作用。
  其次,近几年大力开展的生态建设增加了地表植被覆盖。
  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四期、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草原保护与治理试点工程等,对于保护和恢复地表植被都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封沙育林育草和沙区飞播造林种草,往往当年就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各地陆续开始实施的禁牧及季节性休牧也将对春季的植被覆盖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内蒙古大部、陕西榆林地区、河北坝上及甘肃的部分地区等。
  杨维西估计,2003年春季的地表植被较2002年要好一些,草原植被覆盖率有望提高一成左右,这将有利于缓解沙尘天气。因此,在同等气候条件下,即如果不出现特别有利于沙尘天气产生的气候条件,今年春季沙尘天气的强度应该会有所减弱。
  “不过,我们的期望值不能过高。”专家们提醒说,由于草原植被长期严重退化,短期内难有根本的改善;生态建设的总面积与荒漠化总面积相比,仍然很小,且其效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北方地区春季耕地裸露的状况仍然照旧,约11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的情况也与往年相似;况且,有相当沙尘暴源于境外,国内多为加强源,对这些因素都要有充分的估计。相关链接——
沙尘天气包括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类。从我国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来看,集中在以4月份为中心的春季;从区域分布来看,集中在西北、华北西部及北部。(附图片) BD4品论天涯网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天地人

两千野生马鹿“回家”
  王国文
  地处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北部的黄岗梁林区因降大雪,两千多头野生马鹿迁至山下一些村屯觅食,与当地人相处近百天,无一头马鹿受伤害。
  去年入冬以来,黄岗梁林区连续降了三场大雪,林区内的两千多头马鹿迁移到厂区和村屯附近,有的到老百姓的饲料地、玉米地觅食,有的到农牧民冬季贮草场和院外的草垛觅食。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没有对马鹿进行驱赶和伤害。他们说,“野生马鹿‘回家’了,我们高兴还来不及呢。”
  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地处大兴安岭主峰黄岗梁林区,总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这里分布有四个乡镇、一个林场和一个矿区、几十个行政村,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繁衍聚集了大量的野生马鹿。
  克什克腾旗委、旗政府对野生马鹿保护非常重视,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实施了“三禁”措施,得到了全旗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林业部门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在马鹿出茸季节和产崽繁殖季节,组织收缴枪支,严厉打击偷猎分子。通过在全旗大力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人们生态保护的意识,保护野生动物,特别是野生马鹿,已经成为全旗人民的自觉行为。经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全旗野生马鹿迅速增多,全旗南北两大林区,据测算已经有四五千头野生马鹿,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马鹿栖息地。(附图片)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野生马鹿栖息地。野生马鹿在离农舍不远的地方活动,这样的情景在当地经常能够见到。
王国文摄 BD4品论天涯网


第14版(人与自然)
专栏:名家特递

  “人退”才能“沙退”
蒋高明
“人进沙退”还是“人退沙退”
  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个很响亮的口号即“向沙漠进军”。然而,50年过去了,除了少数治理成功的样板外,似乎沙漠的力量远比人类想象的强大。
  人口增长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20.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91万人,净增加近3.5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现代化生活的追求,牲畜数量更是迅速增加,从160万头增加到2300万头,净增加14倍多。
  当前西北地区草场畜牧超载率为50%—12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300%;已有近70%的草场因过度放牧而退化。如果牲口数量少,造成的破坏还能够天然弥补,但到处在放牧,草原就被压制,生长不起来了。年复一年,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欲治理荒漠化,必须从解决人的因素入手,解决人的生存与出路是治本,其余措施是治标。在那些治理难、成效不显的“硬骨头”地区,最好的办法是“人退”,减少人为的压力,让自然去修复。即使在那些古老的沙漠地区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因为那些戈壁上有一层天然硬壳、古沙漠上有一层天然面膜,只要我们不去碰它,是可以保护土壤不被风吹走的,因此要我们“善待沙漠”。沙漠如此,自然环境条件要好得多的草原与沙地地区,“人退”后的恢复效果则会好得多。
  既然“人退”有利于“沙退”或至少“沙止”,怎样做才最有效?实际上内蒙古自治区采取的“围封转移”或“转移发展”战略,都是有利于天然草场恢复的。但是,转移出去的人怎么安置?在新的土地上会不会造成新的破坏?这些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我们理解的“人退”不一定要搞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而是将国家进行生态治理的费用补贴他们,利用资金、政策、科技等多方面的优势提高牧民的经济收入,减少牲畜数量或休牧3—5年,大面积的退化土地凭借自然的力量实现恢复。只要土壤不继续损失,自然分布的各类繁殖体(种子、孢子、果实、萌生根和萌生苗)就能够“安家落户”,并自然繁衍。
  以地养地是关键政策调整是出路
  在退化沙地草地生态治理中,我们提出了一种“以地养地”模式,这个思路主要是基于用少量的土地,加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腾出大量的土地使其“休养生息”,借助自然力实现退化草地的恢复。利用的土地与自然恢复的土地比例可为1比100。这是由于目前在退化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一般很低,如退化草地上的产草量只有30—100斤/亩(鲜重,下同),而通过一定技术措施后的饲料产量可达6000斤/亩以上。这样做的科学依据是建立在有水肥保证的集约化土地不会退化,内地五千年的农业文明一直没有衰退,主要原因是那里的土地没有退化。在草原区,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保护好土壤不被风吹走。
  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当然“转移”有利于天然草原的恢复,但毕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故土难离”,“生态移民”能否有效尚需认真研究。相反,如果我们将大量的费用集中在1%的土地上,集中在社区居民上,帮助他们形成产业链,即逐步形成种草、养草、收获、储藏、运输、舍饲、产奶、产肉、再运输、城市人群消费,并形成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畜牧业和订单畜牧业,牧民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用不着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
  目前在广大的草原地区,现行的政策是:退耕还林有钱,可以管5年;而还草的钱则很少,且只管两年。这样有的地方领导就在不适合造林的地方也搞造林以得到国家的生态治理费用。这种政策如不及时纠正,将会在更大规模上加速草场退化。应当通过利益的关系和土地使用功能的转变,使当地社区的居民由被动参与生态治理到主动参与,从而使他们由生态的破坏者转变成生态的保护者,这是关系到治理能否成功的关键。
  我国大部分生产力较低的沙漠、沙地、草地地区,它们的生态价值可能远大于它们的直接利用价值。在这方面,我们必须算一笔账,即直接利用收到的经济价值与破坏了以后的治理费用,哪个更大。
  我国有草地60亿亩,占国土面积的40%,其中内蒙古草地90%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退化,直接加剧了沙尘暴,并造成不可挽回的土壤损失,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在林业上,国家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际上,“天然草原保护工程”、“退牧(耕)还草工程”同样意义重大。【作者简介】
  蒋高明,198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生物系,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恢复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生态学合作研究。现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目前参加或主持“973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等多项课题。(附图片) BD4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