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艺文风景线
“我的梦”放飞鹏城
玉芳 廖玒
她们在无声的世界里起舞,他不识乐谱,但指挥乐队时却激情四射;他们都是残疾人,不但是生活的强者,还是出色的艺术家……
一声吉祥、悠扬的钟磬,奏响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003年首场大型公益演出,经过精心创编,重新演绎的音乐舞蹈晚会《我的梦——祝福深圳》于羊年来临之际在世界之窗登台。虽然是深圳,冬天的夜晚也寒冷,容纳四千余人的露天剧场却座无虚席,全场观众一直被极具诗情画意的场面和戏剧性的节目编导形式深深吸引,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情感被精湛的特殊艺术之美和生命的执着而震撼。
作为贺岁晚会,残疾人艺术团派出了超常规的八十人演出阵容,有些节目还由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孩子加盟。奉献给观众的“我的梦”,以人性与艺术的结合为内涵,在舞蹈的多样性和高难度表演的开掘上都力求对经典节目续写辉煌;声乐、器乐、交响乐与从艺人的故事共同谱写出叙事诗般的情怀。
每一节目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不光是艺术上的享受,更深入肺腑的是残艺人那种身残志坚的生命感召力。为了这场演出,演出前两天全体演职人员走台、布景,都在寒风中奋战到后半夜二三点,台下候场的演员堆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也一直看到午夜都不愿离开。演出中有的人是一直擦着泪看完的节目,有些家长边看边轻声为身边的孩子讲解,一位四十多岁妇女说:“这场晚会不同以往,观众没有走的,美和激情让人感动。”一对老年夫妇深情地赞叹:“这是高水平的艺术,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就晚会承办的主旨,深圳市副市长梁道行动情地对我们说,残疾人艺术团带来的不光是精彩的艺术,更精彩的是艺术中蕴藏的人格魅力,这将促进深圳两个文明的建设。
十三个节目,无疑就是十三个不同的梦,虽然各不相同,但每一个梦都经过生命的历炼,都是泪水与汗水的凝结。开场舞蹈《千手观音》婀娜多姿,观众陶醉在梦幻般的绚丽中。十八个聋哑姑娘在无声的世界里舞蹈,以特殊的艺术天分和感应能力,把观音菩萨千手千眼的神奇,表演得惟妙惟肖。今年二十岁的孙岩,是先天性白内障。他在三岁时因矫枉手术失败便被彻底地推进了黑暗。然而当他的指尖流淌出《李斯特·第六号匈牙利狂想曲》时,人们都无法相信他是盲人,准确的击键、抽离,那一波又一波的八度音程展现的不仅是李斯特的华彩乐章,还有孙岩通往梦境之旅的曲折与艰辛。诗乐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这次晚会的新节目,二十个白天鹅似的聋哑姑娘立起足尖以芭蕾的身姿,在《圣母颂》的旋律中渴望倾听自然,诉说着心中的流水、雨花和飞雪。创作人员说,这是根据一位被病魔夺走生命的聋哑学校年轻教师留下的散文诗而创作的,孩子们是流着泪练这舞、演这舞的。患有重症软骨病的王雪峰,今年十七岁。身体被严重扭曲,身高还不如二胡高,可他演奏的《二泉映月》凄婉动人,赢得观众六次掌声。他答谢观众时说,我哥哥的病比我还厉害,拄双拐都不能站起来,只能在地上挪着走。但他比我坚强,比我还要能干。他会修表、刻字。没有哥哥的带领和帮助,我不会有今天。我想在这里对我的妈妈、哥哥和爸爸的在天之灵说一句:谢谢你们给我的爱。谢谢所有关心我们的好心人……台上台下,人、琴、曲构成一段感天动地的乐章。十九岁的杨海涛从未见过天,然而,歌声里的“蓝蓝的天,绿绿的草”却让人听到了他心中的《天堂》。无臂青年黄阳光的舞蹈《秧苗青青》、由五位截肢青年演员表演的《生命之翼》、盲人集体舞《走向太阳》,无论是歌还是舞,都唱得动情,舞得激昂、飘逸。二十四岁的天生愚型儿舟舟指挥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将晚会推向高潮。
说起晚会的创意,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刘小成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把2003年首轮演出放在这里,是为了向长期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的深圳人民表示深深谢意。谈起残疾人艺术团的发展,团长刘永泽说;“为了使‘我的梦’有更高的艺术表现力,在保留老节目的同时,还要不断排演新节目,让真情和艺术告诉人们,残疾人艺术家在用有限的身体挑战艺术的无限……”是的,正如艺术家们吟诵的:生命总是有梦的,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也想献出全部的芬芳;哪怕是一棵受伤的树,也要献出一片绿荫……他们虽然身残,但心灵并不残,唱出的是生命的最强音,观众的热烈掌声,迎接的是生命与激情凝聚成新的一年更美好更精彩的艺术。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闪光的足迹·散文特写征文
府河涛声
李常成
在地图上,府河是又短又细的一条蓝线,它的名字是不被标示的,府河不大距江城武汉只有一百多公里,不大的府河近年来却因一个特殊的人物而声名远播。
这个特殊人物其实并不特殊,他只是个种田的。1984年至今,就“种”出了各级政府给予他的一百六十多次表彰和奖励,最高荣誉是七年前获得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三十五岁那年,他任长岭公社农科站支部书记、站长。此前,他已在这个站呆了七年。这个站在府河边,一个叫澡龙潭(龙洗澡)的地方。“底层是黄沙,上面是泥巴,漏水又漏肥,难得长庄稼。”这样一个河滩就是农科站,后来改名曙光农场。
1970年,长岭人民改河造田,在总面积二百二十亩的河滩上改出了九十亩稻田。呆在曙光农场三十二年的他接过了长岭人民的锄头,年年挖土填滩不止,将面积扩大成二百多亩。从1984年起,他承包这片沙滩田,每年向国家交粮五万公斤以上,最多达十万公斤。从1994年至今,他先后培训当地农业技术员五千余人次,为华中农业大学和湖北农科院完成了九十多个水稻品种和五十二个小麦品种的鉴定试验任务。
八年前,初次见到他时,一米四几的身高,让我在心里重重地惊讶了一声,脑海里闪电般想到:如果这是真的,愚公移山一定不是寓言。我甚至想到,那个出使楚国的晏子跟他比一定魁梧许多。漫步在他曾用肩挑板车驮造成的田埂上,我还想起我们这里的一句土语:山大无柴,树大无桠,牛大压不住虱子。
1966年,二十四岁时,他就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三十六年来,他热爱祖国,农场生产的粮食,除留种子和口粮外,他一粒不剩地卖给了国家。他关心孤寡,十四位孤寡老人中,若过世一位,他立即再找一位替补上。
他乐于奉献,每年试验试种的新品种,失败了他自己背着;成功了,他将种子技术推广给周围群众,仅此一项,周围八个村的农民年增收十多万元。
他艰苦朴素,第一双皮鞋他是1986年参加省专业户座谈会时买的,今生他只穿过四双皮鞋。平常他穿中山装,新三年,旧三年。那年进京领奖,头天听说第二天国家领导人要与湖北劳模团共进午餐,劳模们都劝他去买套西装,他才去买。他讷于言敏于行,与国家领导人共进午餐后,江主席问他是干什么的,激动中他吞吞吐吐说出三个字:种田的。
我已是数探曙光农场,每次我都少不了这样问:“余场长,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持久这么不计报酬地去做?”
老余笑笑:“因为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不这样做我就觉得对不起党和政府。”对他的回答我并不满意。老余又说:“从根子里讲,是喜欢种田,因为有田种。”老余接着讲,他家祖辈三代是匠人,没有一寸土地。他记得小时候来客,家里还用荆条叶拌饭待客的情景,记得过去母亲把酒盅藏到袖筒里去借盐的情景。所以有田种了,就高兴,就拼命种。对他的这种解释,我还是将信将疑。
府河虽不大,但每年汛期,一百多米宽的河面上,洪水奔涌,也很骇人。有一年,洪水漫卷过来,铲去了曙光农场一半以上的秧棵,他痛心疾首。“记得绿罗裙,年年怜芳草。”如今,年年汛期,他都会睡不着觉,心如洪涛般在河边巡视他的稻田、他的秧苗,而顺服的洪涛也一定不服这个它曾经肆掠过的一米四七的小个子人物——广水市长岭镇曙光农场场长、全国科技致富能手、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余光恕。
(作者单位:湖北省广水日报)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三阳开泰(剪纸) 任志国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凤翔木版年画
王云奎
在陕西一带的农村,每年春节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从院门到房门,到处都花花绿绿,煞是好看。这种农民们非常喜爱的年画、古朴、夸张、色艳、品种多样,大多都来自木版年画的故乡之一陕西省凤翔县。
凤翔县的木版年画,有文字记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明正德二年(1507年),这个县的邰氏家族,就有八户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起初,他们的名称叫“万盛画局”,后来改为“荣兴画局”,再后来又变为“世兴画局”。木版年画的事业,也像他们祖祖辈辈希望的那样,越来越繁荣兴旺。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百多家,画局也有十多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改革开放以来,凤翔木版年画又获得了大发展。村上成立了研究会,几百人从事生产,年产量超过了千万张。不光发售到西北的几个省、区,还到了辽宁、湖北、河南等省。
凤翔木版年画,主要分为门画、十美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家宅六神画和窗花画六类;品种最多的时候有六百多种,现在经过木板年画的第二十代传人邰立平数十年的恢复、挖掘、整理和创新的有三百多种。
陕西八百里秦川自古就是农业发达地区,风俗画中的“男十忙”、“女十忙”、“谷雨图”、“四时报喜”等,画面朴素而又生动感人,反映了平常农家人的生活场景。栩栩如生的花卉窗格画,更增添了人们的生活情趣。戏剧故事画更加丰富多彩。如《西游记》、《白蛇传》、《三国演义》、《回荆州》、《火焰驹》等,这些年画大多都是成套成组,形象生动活泼,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凤翔木版年画的构图古朴、夸张、粗犷、威猛、颜色对比鲜明,主要是手工制作,工艺流程十分复杂。从画墨线稿、贴版、站版、刻版到设套色、刻套色版、印刷,至少要十三四道工序。凤翔木版年画是在古老文化传统和人民生活的沃土中成长起来的。在那些具有魅力的优美画幅中,我们可以看到仰韶彩陶装饰,先秦铜器纹样,秦汉砖石花纹以及唐宋绘画的影响,从而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她在民间普及的同时,近些年频频走上了艺术的殿堂,进而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几次去京、沪、杭展出,又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参加了“99巴黎·中国文化周”展出并演示。17幅印有凤翔木版年画的横幅,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美术的标志性作品,悬挂在展厅里,受到法国观众的喜爱。多年来,凤翔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几大家之一,曾经四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部分画张分别被国内外五十多个艺术院校和单位收藏。现在的凤翔凤怡年画社社长邰立平先生,被授予国家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现代科技给人们的欣赏和视觉带来了新的亮点,也给传统的手工制作的民间工艺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木版年画的市场也不够景气。可是,邰立平先生毫不气馁,他和自己的妻子锲而不舍地耕耘在传统民间工艺的园地里,他相信,原汁原味的传统的民间工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的文化认知总是要回归的。在不久的将来,凤翔木版年画一定会更加辉煌和普及。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三阳开泰 盛世吉祥
山风
继生机勃勃的马年之后,我们又迎来了喜庆吉祥的羊年。
每到羊年,人们总爱互道“三羊开泰”,以表新年的美好祝福。
其实,这里的“羊”应为“阳”,即“三阳开泰”。
那么,何为“三阳开泰”呢?据《易》记载: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宋史·乐志七》:“三阳交泰,日新惟良。”明张居正《贺元旦表》:“兹者当三阳开泰之候,正万物出震之时。”
“三阳”指农历正月,亦指春天。南朝宋孔皋《会稽记》:“三阳之辰,华卉代发。”宋王安石《谢林肇长官启》:“三阳肇岁,万物同春。”此外,《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三阳”还指《乾》卦。中医谓太阳、阳明、少阳三经脉为“三阳”。当然,这些都是“三阳”的其他词义,与“三阳开泰”中的“三阳”全无关系了。
羊,通“祥”,吉祥之意。《汉元嘉刀铭》:“宜侯王,大吉羊。”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羊之为言犹祥与。”“吉祥”其实是“吉羊”的谐音。在我国,人们常把羊作为美丽吉祥的象征物,在剪纸、刺绣、砖刻、木雕等民间美术作品中,都有可爱的羊的形象。在我国的陕西、甘肃、河北、山东等地的民间,还有一种十分隆重的“送羊节”的风俗。每年的七月十五送羊节这一天,妈妈要为出嫁的女儿塑面羊,并派人把这种象征美丽吉祥的面羊送到女儿家。通常,人们都认为羊年是吉祥如意、万象平和的一年。因“羊”与“阳”同音,所以每到羊年人们爱用“三阳开泰”来作贺岁之辞。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羊致清和,羊兆吉祥。在羊年里,我们国家和人民定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让我们大家共享羊年的喜庆吉祥!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忙年
王本道
旧历年是我国人民生活中最隆重最神圣的节日。特别是北方,每近年关,伴随着纷纷扬扬的雪花,人们的脚步迈得更快了,似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要过年的味道。
记忆最深的是儿时忙年的情景。一进腊月,各色店铺早就在门前搭起了临时的货摊,摆满了各种商品,吃的、穿的、用的,加上年画、对联、鞭炮应有尽有,满城大街小巷顿时变成了色彩纷呈的万花筒。大人们在摊床前转来转去,孩子们兴奋地在摊床的间隙串来串去。学校广场上,更是忙碌:排秧歌、扎花灯、做高跷、扎旱船……我们家最忙碌的就是任劳任怨的母亲了。她每天都自言自语地说着:“快过年了,快过年了……”同时一双手也不停地干着:扫院子,擦家具,把家里所有的被褥都要浆洗一遍。还要赶在除夕之前,把全家人吃的主食从初一到十五全部备足。这样,从腊月开始,母亲几乎每天都要忙着包饺子、蒸馒头、做粘豆包,一屉一屉地冻好,然后装到一个大缸里随吃随取。爸爸每天下班回家总要带些年货:花灯笼、鞭炮、春联、年画等等。尽管家里生活不富裕,可是过年时父母总要为每个孩子做一身新衣服。姐姐和妹妹的衣服是母亲买布,在灯下一针一线地缝制。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爸爸坚持让我穿制服。为了节省布料,还要合身,爸爸拿着布料,牵着我的手走街串巷去找那些会算计的老裁缝。
1968年秋天,我到辽南山区插队。因此连续三年感受了山区年关的氛围。尽管当时“破旧立新”的口号喊得山响,人们的心头也笼罩着一层阴霾,但是每到年关,人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忙碌着。乡下人过年,重头戏是杀年猪。穷苦的山里人,农事稼穑,苦巴巴地过了一年,就盼着年关那几天的荤腥。杀猪的当天,一般的农户总要切上一块上好的猪肉,灌一堆猪血肠,再配上满满一锅的酸菜、粉条,招呼亲朋好友来家吃上一顿。许多人家干脆把一个个方桌摆在院子里,请来的客人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每人手里端着一大碗香喷喷的炖菜,稀里呼噜地吃着。要是谁家再端上自酿的米酒,那气氛就更加热烈了,吆喝声,洗碗声,加上一阵阵笑声,把腊月的寒气驱赶得一干二净。
做豆腐是辽南农村年关的另一道风景。几百斤重的大磨盘,由七八个汉子推着,随着磨盘的旋转,一股醇清的鲜豆浆味远远地弥漫。那七八个汉子边推磨,边聊天,充满了温馨与真诚,即使平日略有嫌隙,也会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雪化冰溶。做豆腐的全过程往往要通宵达旦,这中间,常有盼年心切的孩子将手中仅有的几颗爆竹点燃,清脆的乒乓声使寒冷的夜空也热闹起来。
岁月流逝,事物嬗变。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一个成员的命运都得到了改变。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的丰富,许多人过上了天天饺子月月年的日子,那种大人煞费苦心置办年货,孩子扳着指头期盼的忙年方式也早有改变。如今,每近年关,看到的是远在外地工作的人像鸟儿归巢似地忙着回家与亲人团聚;老人或孩子忙着排练过年时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中、青年人忙着到花店买上几盆水仙或迎春点缀自己的新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则忙着到基层去,到山村送年货,送温暖,欢欢喜喜过大年。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是岁末忙年时盎然兴起的那种亲情交织、其乐融融的氛围却永远似清醇的陈年老酒,让人痴迷让人醉……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春节佳话
王二路
春节的过法有诸多讲究,其传说亦多种多样。现就民间的习俗及典籍的记载略述一二。
春节源起我国原始社会中的“腊祭”。传说那时每逢腊尽春来,人们便要杀猪、宰羊,祭祀祖先和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避祸免灾。人们用朱砂涂脸,鸟羽装饰,又唱又跳,热闹非凡。《尔雅》一书中就说春节“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据此看来,春节在不同的时期是有不同的称呼和含义。汉代,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定为春节;南北朝时,人们又将整个春季都定为“春节”;殷商时,春节叫元日或祀日;汉武帝时,春节又叫朔日。中国人过“年”,很早以前不是在腊月的最后一天,而是在“腊日”,即农历腊月初八。到了南北朝以后,才把“腊日”移到岁末。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遂决定实行公历纪年。由此,便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正式将此节规定下来,通令全国施行。在民间的传统习惯上,春节的节日活动实际上是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春节的一大特征是除旧迎新。一进腊月,民间就开始举行清洁大扫除。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日为高潮。北方叫“扫房子”,南方称“掸棚尘”。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述道:“不论大小人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民间也流传着:“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七,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土都搬走”等谚语。同时,人们还喜欢用红纸或金纸制成各种吉庆饰品张贴、悬挂在大门、厅堂、居室、家具、用器上面,将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喜气盎然。旧时习惯,除夕之夜,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幼,必须换新衣。旧时民谣云:“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老娘们要裹脚布,老头要顶新毡帽”。
春节期间的吃喝也是有讲究的。譬如: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糖瓜祭灶”,便有“甜言蜜语”之意,意欲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除夕夜的“团圆饭”,必不可少的是鱼,乃取“年年有余”之口彩。除夕之夜,在新旧交替的子时,家家都要吃“长岁饺子”,亦取“交子”之谐音,并祝新的一年里幸福顺利。正月初五吃的饺子,面皮要捏成花边的样式,意喻捏住“小人”的嘴,阻止他们煽惑谣言,挑拨是非,以图新的一年平安顺心。吃粘糕则取“年”与“高”谐音,包含着“年年高”和“年高”,是对健康长寿的希冀。
过春节最为盛行亦最具诗情画意的当属“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春联了。以文字形式表现的春联究竟发端于何时,众说纷纭。“春联”一词的出现,据清代的陈云瞻在《簪云楼杂话》中记述道:“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一道圣旨,就把“题桃符”变成“贴春联”,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百姓门户。春联既可高悬于大雅之堂,又可张贴于茅屋之中、柴扉之上,因此备受世代民众的喜爱,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每当春节来临那朱红的春联总是普及千门万户百姓家。尽管风格各异,内容不同,异彩纷呈,但都各自寄托着祈祥纳福的愿望,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同时也积淀和发扬着华夏的文明。
“拜年”是春节期间人们普遍的一项活动。在欢娱祥和的氛围里彼此祝福,互致问候——少者祝长辈“寿比南山”;老者希望后生来年“更上层楼”。节日的喜庆热烈气氛最浓的还是民间举行的一系列娱乐活动。“过大年,唱大戏”。还有各种龙灯会、花灯会、高跷会、旱船会、秧歌会、狮子会等也是极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游艺活动。腊月农闲,各路社团便开始演练,除夕以后,直至元宵之夜达到高潮。花会的演出没有固定的舞台,走街串巷,进村入院,锣鼓喧天,熙来攘往,所到之处,热闹非常。
春节的文化活动较上档次的,我以为当属猜灯谜了。古时,将猜谜活动分为两类;一是民间谜语;二是灯谜。民间谜语多为事物谜,采用俗语、民谣、民歌、童谣等形式,语言浅显易懂,谜底大都是自然、人体、器物、工具及少量常用字。灯谜则多为文人雅士所编制,语言典雅深奥,文学色彩浓厚,谜底大都是诗词曲赋、文章典故、人名术语等。据考证,灯谜产生于南宋。每逢元宵佳节,公卿文士便将谜语写在纱灯上,供人猜测助兴,时人雅称这种灯谜为“文虎”、“灯虎”,意喻其十分艰深难猜,由此,又将猜灯谜叫作“射虎”、“打灯虎”。如今,两者已经混而为一,各种灯谜晚会既有民间谜语,又有灯谜,还有许多喜庆活动,更有述说不尽且美丽动听的传说。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花卉艺术摄影
美的排列 陈保民
第15版(大地·文艺副刊)
专栏:
纳祥童子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