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学生
如同进了北京城名校老师面对面
主持人:“校校通”工程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神奇的网络世界教给孩子们丰富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请跟随本报驻地记者的脚步,听孩子们的述说——
驻宁夏记者杜峻晓:做课间操的时候,记者走进了银川三中初一(9)班的教室。讲台上的讲桌已与往年的大不相同,郑庆德老师拉开旁边的一个抽屉,说那叫实物展台。上课时,老师可以把任何一件实物放在展台上,通过投影仪,让所有同学看个清清楚楚。13岁的陈博航说:“我们太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了,它把抽象的变成了具体化的,把枯燥的变成了有趣的,把单一的变成了多样的,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高质量的电脑教学,也让银川三中的师生们创作出了数以百计的精彩作品,连续3年,银川三中老师的课件获奖作品在宁夏都是最多的。学生们创作的《多彩多姿的鸟类世界》、《现代武器》、《动物百科》、《环保》等电脑作品也曾在宁夏获奖。
驻福建记者赵鹏:“最有意思的是化学、物理课,电脑上的各种实验我们不仅可以人人亲自动手操作,而且还不怕打破各种瓶瓶罐罐,节约了时间,还能反复操作,最好玩了!”“我说还是我们学校的电子图书馆最好。有20多万册书,还有清华老师讲授的多媒体课程,爱怎么听就怎么听,太方便了!”刚刚上完计算机课的福州一中高一(8)班张景和同学说。
驻湖南记者吴兴华:实施校校通工程以来,湖南省长沙市砂子塘小学学生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只拿英语一项来说,今年,全国中小学英语知识能力竞赛,该校就有26名学生获得了全国一、二、三等奖。五年级(1)班张蕾同学告诉记者,校园网帮助她学习英语,建立异国友情,使她越学越有味。她说:“我通过学校的英语网站,矫正自己的英语发音、记忆单词,进行会话练习,阅读英文。我还在英语网站的‘聊天室’跟一个英国的小朋友经常聊天,我的英语成绩提高很快。”
声光、图像缩短了城乡之间、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对此,西部地区的中小学生感受最深。
驻甘肃记者李战吉:地处深山的古浪县黄羊川乡职业中学,建起了微机室、控制室和校园“网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教育平台。乡亲们纷纷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在校生由2000年的300人猛增到现在的600多人。天水市的360多所边远山区小学建起了乡村多媒体教学点,其中202所学校有了完整的同步教学软件。实施电化教育后,这个市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车古村小学2002年入学率达到了100%。2000年3月建设了校园网的靖远县三中,今年又与北大附中共建远程教育示范学校。高三学生张文兴奋地说:“有了网上远程教育,我可以面对面地听北京的老师讲课,向他们提问题,我感到自己也成了北大附中的学生。”
驻贵州记者胡跃平、孙海涛:黑神庙中学坐落在贵州省息烽县大山深处。走进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年轻的女教师正在给初一(1)班的娃娃们上思想政治课,大屏幕上放映的历史镜头、卡通画面和一个个问题,使教室里充满热烈的交流气氛。
黑神庙中学是贵州校校通工程的试点学校。今年初,省里投资20余万元,为该校建起了卫星接收站、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在教学楼内,大型投影仪显示出一幅幅生动的图像,30多台电脑前,学生们正进行英语口语的训练。同学们高兴地说,他们和北京的学生上一样的课。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IT时评
点评
设备不要睡大觉
期盼更上一层楼
主持人:从教育部和各地反映的情况看,“校校通”工程实施两年来,全国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要看到,我国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许多。
采访记者: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化热潮中,一些问题的确需要引起注意,其中软硬件投入比例严重失调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学校硬件投入几百万元都可以,软件投入几万元、几千元却舍不得。网络化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和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和实质,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比校园网的建设更重要。
一些地区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学校千辛万苦投入巨资建起了电脑教室、校园网,却大门一锁、万事大吉,除非上级领导参观或学校开设观摩课,先进的设备就放在那里长年睡大觉。据统计,一些学校电脑开机率平均每天才1小时,即使能够开机,学生也很难学到什么内容。原因很简单:缺乏实用的软件。虽然在软件市场上也能看到许多教育软件,但大多还停留在教材的电子化或题库建设的低水平上,真正符合教学需要的软件简直是凤毛麟角。
主持人:如果把教育信息化比喻为一个三条腿的板凳,其中一条腿是设备,一条腿是软件,再一条便是合格的教师。有了三条腿,就是板凳,可以坐,少了一条腿,就不成其为板凳,而只是木头或材料。目前除软件上存在问题外,教师队伍是否能够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要求?
采访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制约信息技术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环节。在很多地方,良好的硬件设备早已具备,学校也不乏购置软件的资金,可学校的老师们特别是老教师迟迟难以应用。信息化需要整整一代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现代教学设计的教师。有的教师出于习惯和思维定势,明明资源很好、环境很好,但不会用、也不愿用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
主持人:据我们了解,有些家长和老师担心,电脑开放的时间长了,学生要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甚至登录色情网站怎么办!由于有这样的担心,一些学校压缩了计算机开放数量和时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采访记者:其实大可不必杞人忧天。只要把握得当,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也可激发学生使用电脑的兴趣,锻炼基本的操作技能。有些学校禁止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这样一来,学生反倒觉得兴味索然,宁愿到网吧上网。我认为,对于学生的上网兴趣宜导不宜堵。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堵也堵不住。同时,学校可开发形式多样的电脑活动课,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学习电脑技能上来,把那些沉迷于街头网吧的学生拉回来。
比如有些学校开设了电脑作曲、电脑绘画、电脑影像制作、网页制作等选修课和活动课,在“用足”电脑的同时,还培养出一批电脑小高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一网飞架神州
校校变通途
主持人:“校校通”工程实施两年了,人们对这一工程十分关注,“校校通”工程目前在全国的进展情况如何,在缩小东西部差距上做了哪些工作?
教科文部记者温红彦:“校校通”工程的目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州校校变通途的美好图景。记者在教育部采访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助理巡视员郑增仪说,教育部制定了“校校通”工程的具体步骤,即2005年之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
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硬件进入了中小学校园,多媒体电子教室、校园网、天网、地网,都不再是遥远的名词。实现了“校校通”,学校可以在开放的环境下共享优秀教育资源,突破传统教育教学的时空局限。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技术装备处处长蔡耘告诉记者,从全国的情况看,东部地区搞的比较好,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省市,有的地方达到了平均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一台计算机。但是西部地区差距较大,贵州平均110多个学生一台计算机,云南平均180多个学生一台计算机,东西部差一个数量级。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数字鸿沟”,而在我国,东西部地区也存在“数字鸿沟”。因此,国家的重点是扶持西部的“校校通”工程,例如,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中,将“校校通”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教育部给西部的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贵州、广西等8个省区的5000个小学配发了电视、DVD机和语文、英语的光盘,给5000个中学配发了语文、英语和计算机光盘。用香港李嘉诚基金为1万所中小学建设了远程教育接收点,还在西部农村建设了88个计算机教室。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教师
粉笔写满黑板
不如鼠标一点
主持人:作为网络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如何评价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教学信息化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挑战?本报驻地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中小学校长和教师。
驻宁夏记者杜峻晓:自从使用电脑教学后,银川三中的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让学生替老师备课!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么一来,并非老师不备课了,而是老师调动学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寻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中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驻内蒙古记者吴坤胜:伊金霍洛旗新街镇小学三(1)班语文教师李艳红说,以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教案满堂灌,天天都是老面孔。现在不同了。现代远程教育让老师和孩子们尽享先进的教学资源,真是帮了教师、活了课堂。如在讲解《黄山奇石》时,为了让学生知道“金鸡叫天门”、“仙人指路”、“仙人晒靴”等那些奇石的特点、样子,老师曾费尽了口舌,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现在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找到相关的资料,通过电视给学生放出来,直观、明了、易懂、效果好。
驻湖南记者吴兴华:长沙市砂子塘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徐幸操说:“校校通使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形象化,比如,我在教授《在南极的日子里》一课时,学生对南极很陌生,我就要同学们从互联网中查找、下载南极的风光、动物等图片和资料,看关于南极的电影,请同学们办一个南极知识的综合小报,同学们很有兴趣,印象深刻,也记得牢。
驻福建记者赵鹏:地处市中心的福州一中是一所具有180多年悠久历史的著名中学。已经在福州一中教了整整18年数学课的卓道章老师,用他的亲身经历介绍了电脑教学给他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前讲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时,定理抄了一黑板、粉笔末落满身,可还是有一些同学听得似懂非懂。现在利用电脑课件,不仅直观生动,而且同学们接受起来也容易了许多。”
驻云南记者张帆:宜良县狗街镇第三中学教了20年初中数学的汪绍生,一年前连电脑的键盘都没摸过。12月17日上午接受采访时,他正在利用网上下载的资料通过学校的背投电视为初三的学生讲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近两年来,像汪绍生式的“电脑盲”发生突变,在狗街三中并不稀奇,校长吕荣和介绍说,“虽然县上给我们的支持有限,但教职工们都认识到,信息化教育是对我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技术的一次革新,我们不能失去这次机遇。”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各地政府
多方筹资金
搭乘信息车
主持人:各地政府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看作推动本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手段,纷纷采取措施,加大中小学信息化投入力度,追赶信息化大潮。下面,请本报驻内蒙古、甘肃和海南的记者介绍一下当地中小学信息化的情况。
驻内蒙古记者吴坤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工程实施方案,从2001年到2005年,力争建成满足全区各级各类教育实际需要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初步实现全区教育的信息化。这样,总投资约为4.9亿元。面对捉襟见肘的地方财政,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不等不靠,多方筹资,解决远程教育系统中资金短缺的难题。今年,自治区应拨付的4000万元已全部到位,各盟市承担的配套资金也要求尽快足额到位。
驻甘肃记者李战吉:信息化教育自2000年开始大规模地走进甘肃省的中小学校园。至今全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高中有297所,初中639所,小学912所,所占比例分别为各类学校的79.6%、38.6%和4.2%,全省普通中学、小学共有计算机近6万台,学生与计算机的比例分别为41∶1和149∶1。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及其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培训等6项重点工程已经启动。
驻海南记者贺广华:海南十分重视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其运作模式是:政府策划、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省信息产业局将“校校通”工程的参与者确定为四大主体:一是投资商,由上市公司海南罗牛山股份公司为主要出资方,成立信联教育信息产业公司,负责校校通的硬件采购,校园网的所有权归投资公司所有,学校只有使用权;二是网络运营商,专门为这个项目成立了海南欣科软件有限公司,负责校校通的规划、实施、软件开发和系统服务;三是电信运营商,负责宽带传输和远程网络;四是教育部门,包括学校、教育局等,负责协调和收费。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主持人语
对孩子们来说,网络是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素质的窗口;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信息技术意味着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而对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来说,信息化建设则是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难得机遇。
顺应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从那时开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式起步。
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实现现代化,2000年11月,教育部提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要达到两个主要目标:一是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二是全面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网络联通,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本期《电脑·网络·通信》专版主持人特约请本报驻各地记者,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新事物进行了采访。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主持人:
教科文部编辑丁伟任建民
采访记者:
●教科文部记者温红彦
●驻湖南记者吴兴华
●驻甘肃记者李战吉
●驻宁夏记者杜峻晓
●驻内蒙古记者吴坤胜
●驻海南记者贺广华
●驻贵州记者胡跃平、孙海涛
●驻福建记者赵鹏
制图:刘小青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日前,海南省首家希望网校在儋州光村镇希望小学正式启动。希望网校配备了15台计算机、网络、卫星设备以及教学光盘等,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接通,丰富了偏远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内容。中国日报网站提供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兰州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拥有76台微机,从三年级开始计算机教育,到六年级,学生们已经掌握操作系统使用和文字编辑、幻灯制作。
本报记者李战吉摄
第6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
海南国兴中学师生在网络上进行教学活动。本报记者贺广华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