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党心、民心,会内会外人们争相说小康——
干上二十年 全面奔小康
本报记者 田俊荣
全面小康生活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你、对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生活将更加有滋有味,幸福美好。
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富足。“全面小康”是一种更高水平的小康。20年后,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那时,城镇居民生活将更加富裕,电话普及,轿车进入更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生活将更加宽裕,彩电、冰箱、洗衣机等耐用消费品普及,居住质量进一步提高,享有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
我们自身的发展将更加全面。全面小康是一种全面发展的小康。20年后,社会主义民主将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更多的人将分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成果。“全面小康”是一种发展比较平衡的小康。20年后,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将逐步扭转,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再过20年,我们来相会”,20年前,这首歌曾广为传唱。但真的到了20年后的今天,人们发现,现在的生活比当时歌中想象的要美好许多。
所以,再过20年,我们的生活也许会和现在想象的不一样,但一定会比现在想象的更美好。
全面小康国力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们的祖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将得到全面发展,我们的祖国将更加繁荣富强。
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这是个振奋人心的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匡算,假定中国能按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态势继续发展20年,其他国家维持现有的发展态势,再假定汇率不变,那么“翻两番”就意味着到了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按2000年价格计算)将超过35万亿元,上升为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
一位来自基层的十六大代表形象地说:“从经济总量的角度看,20年后的中国将足足长大4倍!”
这又是个很艰巨的任务。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估算,实现“翻两番”,未来20年内中国经济必须保持7.18%的年增长速度。
参加十六大的代表们表示,这一任务虽然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我国国内市场特别巨大,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经济增长的空间广阔;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解放,为经济增长提供体制保证;加入世贸组织,形成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将有力地助推经济增长。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说,现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种条件都比较好,又处在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为重要的是,今天,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希望祖国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心思富,人心思进,这就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
总体小康已实现
山东省诸城市大华村农民宋新民很满意自己的幸福生活。10多年前,老宋只有3间破草房;而现在,他们全家有20多间平房,还有一套70平方米的楼房。
就有一点,老宋“不大满意”:“过去吃一口猪头肉,嘴里能香好几天,可现在怎么吃也吃不出那个味儿来了。”老宋自己的解释是:“不馋了!”
像老宋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如今已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好日子,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小康,是古人心目中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小康”这个国人十分向往的词汇,用到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之中——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十年磨一剑,我们终于成功地实现了第一步、第二步目标。
统计数字显示,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90年大约增长两倍,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巨大跨越。
另一组统计数字则表明,如果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16项指标综合测算,1990年我国的小康实现程度为48%,而到2000年已跃升到96%。
全面小康很必要
小康水平也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仅相当于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3%。
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主要是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也有待提高,精神生活还需丰富。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我国西部12个省市区,面积占全国的71%,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全国的18%。2001年,经济总量第一的省份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而排在最后的一个西部省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39亿元。此外,到2000年,我国还有近3000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城镇也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还有一部分人口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尚未达到小康。
所以,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层次的小康社会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原来制定的现代化建设“第三步”跨度长达50年,这50年中具体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都迫切需要明确。参加党的十六大的代表们普遍认为,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这50年有了一张完整而清晰的“进度表”,形成了新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我们将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20年,也就是建党100年时,我们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们将基本实现现代化。
参加党的十六大的韩培信代表说,新的“三步走”战略能使全国人民对每一个阶段的跨度、目标和重点更加清楚,大家既有紧迫感,又能脚踏实地地搞建设。
(附图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代表们精神振奋、信心满怀。
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奔向小康
图表制作:刘小青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经济茶座
更好的日子在前头
木子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勾画了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令人精神振奋,信心满怀。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先看收入。据国家计委提供的材料显示,1990—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在城镇,13年间国家先后7次提高工资,城镇居民收入明显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超过8万亿元。再看消费。据统计,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7595亿元。居民消费基本改变了多年来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格局,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食物的人均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比重,从1990年的54.2%下降到2001年的37.9%,农村从58.8%下降到47.7%。目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超过10平方米,农村达到25平方米左右。今年前三季度,汽车、住房、通信等消费热点保持较快增长。汽车销售额增长了58%,通讯器材类增长了62.4%,商品房增长了31.9%。城乡居民消费层次不断提高。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是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到那时,老百姓的日子将更加富足美好,收入将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升级,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更好的日子在前头,但更好的日子不会自动来到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扎扎实实奋斗。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力争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的蛋糕做大了,生活的改善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实现翻两番的过程,就是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
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充满信心。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和十六大确立的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指引。前20年艰苦奋斗,我们实现了一个翻两番和总体小康;后20年继续奋斗,我们一定能再实现一个翻两番、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一个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什么样
——访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贺铿
本报记者 朱剑红
记者: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知道,在上个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了小康水平,现在又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何在?
贺铿:建设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最早在1979年提出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个简单通俗的描述。党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上世纪80年代,许多地方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社会。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说:“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根据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的分类,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545—2200美元为中下收入国家,2200—5999美元为中上收入国家,600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党的十五大就提出来了,而十六大进一步作为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被提出,这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而不是单纯指提高发展水平。
记者:那么,全面小康社会是什么模样呢?
贺铿: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先要理解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究竟有哪些内容。
1991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监测指标和小康临界值(见下表)。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16个指标进行测算,199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48%,2000年为96%。到2000年,尚有三个指标没有达到小康标准,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66元,实现85%;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为75克,实现90%;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实现80%。分地区来看,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78%,西部实现56%。
根据这个测算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全世界宣布:一个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记者:这么说,我们已经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有具体的衡量指标的。那么这个小康水平,与我们要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有何区别?
贺铿: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社会侧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的水平。而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该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对小康社会更全面的描述,是对小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个不同就是标准不一样。我们在小康水平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有新的标准。比如,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应该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2000年关于世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的中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其他相关指标也是如此。在十六大以后,我们将抓紧研究用哪些指标来描述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实行监测或量化时,不仅要提高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指标的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小康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摘自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在十六大作的报告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