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注射室里的尴尬 白天明作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名医、名院指南
“治病疗伤去中山”
一年前,重庆市外科医院更名为重庆市中山医院;一年后,“治病疗伤去中山”已深入山城人的心中。
中山医院注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人才。医院先后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医院、北京阜外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开展交流与合作。目前,医院汇集了大量知名专家,像著名外科专家王安定、冉瑞图和陈煦,麻醉专家孙嘉麟,放射专家金春南,院长何德沛则被评为全国有突出贡献优秀中青年专家。医院近年来在医疗技术领域不断攀登,实现多项技术创新。除继续保持传统的心胸外科和骨科领先水平外,率先在西南地区开展了3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和冠心病介入技术。医院还成立了重庆市心肺血管疾病医疗研究中心、重庆市骨伤病医疗研究中心两个市级医疗中心和中国心血管技术培训协作中心西南分中心。
中山医院在全国率先推出以病人为中心、病人选择门诊和住院医生的医疗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出,把分配改革与医务人员的服务质量挂钩,极大地调动了医生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付立波 周雷刚)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传递爱心,接力生命
器官移植的历史
器官移植是20世纪人类医学史上几个最伟大的进展之一。人类器官移植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就有关于组织和器官移植包括心脏移植的描述。公元1世纪初,圣徒Cosmos和Domian把一名埃塞俄比亚死人的腿移到一个白人身上。
近代移植开始于18世纪后期,有实验外科之父美誉的Hunter医生在人身上成功地替换了前磨牙。早期的移植关注的重点是移植的技术,如何替换失去的肢体和牙齿,将动物身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动物身上。1902年Carrel医生发明了进行器官移植最为重要的血管缝合技术,为此他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奖。
人类真正实现实体器官移植的历史不到50年。早期进行的肾移植均以失败而告终。1954年,Merrill和Murray医师在美国波士顿Harvard医院第一次在同卵双胞胎之间进行肾移植,而且不用免疫抑制药。供肾存活了8年。由于没有排斥发生,人们认识了供受者遗传基因相容性。第一例成功存活6个月以上的非亲属人肾移植也是由Mer-rill和Murray在1959年完成的。1963年,美国的ThomasStarzl教授在科罗拉多大学进行了人类第一例肝脏移植,但直到1967年才获得了真正的成功。1964年,Hardy将一个黑猩猩的心脏移植到一名68岁患有心源性休克的老人体内。ChristiaanBarnard博士于1967年在南非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例人心脏移植,这一移植手术成了当时的爆炸性新闻。
现在器官移植已成为治疗病人器官衰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方法。器官移植的成功主要归功于外科技术的成熟、免疫学的进展和先进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目前常见的实体器官移植有肾、心、肝、胰、肺和肠移植。有时还进行双器官、多器官移植,如心肺、肝肾、胰肾等联合移植。而角膜、骨髓、软骨、皮肤、骨和心脏瓣膜等组织也已成为众多的移植项目。(熊吉影)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大夫信箱
老年人健忘怎么办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曾晓林问:我现在60岁了,经常是一件物品刚放下,等一下就不知放在哪儿了,很是健忘。请问像我这样的情况应该如何治疗?生活当中如何注意?
答: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也会逐渐减退,这是一种正常大脑功能减退的现象。有的老年人到了80甚至90多岁后,仍能保持头脑思维敏捷、判断力正常和具备较好的记忆力。相反有些老年人刚刚60岁或70多岁,就常常做事丢三落四,讲话张冠李戴,性格和脾气发生变化,走路迷失方向等。后一种现象现在已被医学诊断为老年痴呆。
病理性记忆力减退和良性记忆力减退的主要区别是:1.对遗忘的事情是否能回忆出来,能想起已遗忘的事情为良性记忆力减退,否则为病理性。2.是否有大脑及全身其他器质性疾病。像本例叙述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性情或办事习惯所致,不一定是病理性记忆力减退。像这种情况,我认为应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做到勤记录、勤检查,尽量避免丢三落四的事情发生。老年痴呆的诊断标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各种量表检查。对已经确诊且病情已到晚期的患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秦斌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生活与健康
“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春捂秋冻,到老没病”,这是对春秋天如何穿着养生的高度概括。时近深秋,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探究一番“秋冻”的道理和注意事项,很有必要。
入秋后,虽然气温逐渐下降,但对于正在发育成长的儿童、健康的青壮年来说,却是锻炼其身体防御能力的最好机会,即通过对外界气温突然变化的逐渐适应,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秋冻”可提高肌肉、关节的活动能力,促进血液循环,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成人的新陈代谢等大有裨益。
然而,“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对身患哮喘、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中风的病人就不宜冻。特别是晚秋时,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气候可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粘稠度增高,可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也可使血管脆裂发生中风。
因此,凡有心脑血管疾患、哮喘的病人,不但不宜“秋冻”,相反还应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
(蒋美琴)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为孤老义诊
国庆节前夕,江苏省姜堰市姜堰镇组织卫生、民政等部门人员,深入全镇100多户特困户家中开展送温暖活动。图为该镇太宇医院的医生正在镇敬老院为孤老义诊。骆忠明 郑桂发摄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正确诊断是前提
——医学专家谈淋巴瘤的诊治
本报记者 蒋建科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增高,淋巴瘤的发病率也显著增高。为此,记者日前走访了我国著名的淋巴瘤诊治专家——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病理学系教授高子芬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主任克晓燕教授。两位教授都认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淋巴瘤的关键。
高子芬教授说,虽然国内还没有准确的统计学数字,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可以看出,淋巴瘤的就诊明显增多。克晓燕教授说,近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与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密切相关,85%的早期肿瘤经抗单纯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获完全缓解,这些新的研究进展明显改善了这一疾病的预后。
谈起诊断,高子芬教授说,我们经常碰到患者更关注抓紧时间治疗,其实,正确的诊断才是前提。克晓燕教授强调,发生在胃部的淋巴瘤恶性程度一般较低,抗生素治疗对病变侵及黏膜层者有效,抗生素治疗无效或侵及肌层以下的病例对单纯放疗敏感,而多部位播散侵及淋巴结者需进行系统化疗。预后明显好于胃癌。这些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改变了手术治疗淋巴瘤的历史。
高子芬教授认为,与国外淋巴瘤治疗接轨,首先要在诊断上接轨。我们诊断要非常慎重,分类要有依据,要有充分的检查结果,也就是要循证,切不可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如有疑问应尽快建议会诊。
克晓燕教授指出,目前治疗有以下几种选择:1.抗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单纯用抗生素可使早期胃MALToma患者治愈。对于低度恶性、HP阳性、早期胃淋巴瘤一般首选抗HP三联疗法,两周为一周期至HP转阴,无效可换其他抗幽门螺旋杆菌方案。2.放疗。我国这项治疗开展较少。3.手术。国内传统观念选择手术治疗较多,手术对胃和胃外MALToma仍是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对早期、病情局限的患者。但由于胃MALToma常呈多灶性分布,手术需进行胃大部分切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治疗和局部放疗能使大多数早期胃MALToma患者获得治愈,除明确诊断外,手术方法在国外已基本放弃。4.化疗。大多数患者对化疗有较好的反应。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不吐不快
建立新型的医患关系
冯笔飞
随着人们参与意识、法律意识、平等意识的增强,医患之间的关系日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
首先是需求的多样性。病人因为经济状况等不同,对医疗保健的要求有层次、档次上的差别,有的仅需要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有的则要求高级甚至是专家所提供的特需服务。但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即使是病人最基本的医疗服务也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医疗。当前的医患关系既要受道德规范约束,又要受法律的制约。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具备良好的医德医术的同时,要有依法行医的观念。医生是高风险的职业,医疗过程应该是医患共同参与、配合,这样才能使医患关系更融洽。
其次是心理需求的明显化和医疗的艺术化。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生在诊治上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理变化,更需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而病人在选择医生的同时,就把其整个身心健康都托付给了他自认为可以信赖的人。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医生的语言就像他的手术刀一样,可以救人,也可以伤人。医生高超的语言能力可以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使病人的全身免疫能力、代偿能力、康复能力和各系统协调能力大大增强。
现代医学要求一名合格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多一份理解和解释,多一些策略和技巧,更完美地展示白衣使者的风貌,这样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医患关系。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如果仅有详细的病历记录、检查报告等,而缺乏法律上的依据和技术上的准备,在医疗事故纠纷中也难有所作为——
请慎重面对“医疗官司”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如何解决医疗纠纷再次引起社会关注。那么到底该抱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今后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官司呢?
拿出足够的证据来
新条例的调整,使医疗事故纠纷的处理更专业、更规范,也更严谨。在处理官司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也更复杂。中国政法大学的徐来琴教授说:“这其实并不是坏事,因为从法律体系的角度看,如果法律只有几条笼统的原则,在处理具体的事物时难免会捉襟见肘。法律规定得越细,法官的判决才越容易有法可依。”法律工作者刘京都说:“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有关部门近期还出台或即将出台更细致的配套法律文件。打官司并不完全是打情理,而是打法理,想当然的情理在法庭上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刘京都认为有一点人们应该重视:据调查显示,真正的医疗事故比例实际上是相当低的,而且医院越大,面对的医疗难度越复杂,医疗事故所占比例反而越低。因为许多看似医疗事故的情节,实际并不属医疗事故。按许多病人的观念,到医院就是来治病的,有病就要治好,而北京一年逝者达20万,绝大多数都是死在医院里的,要真如人们所想,这不全成了医疗事故?因此在处理医疗事故的纠纷中,需要冷静地判断。
别忘了向专家咨询
新条例出台后,人们对医疗纠纷的取证责任更加重视。刘京都提醒,即使患方手攥详细的病历记录、检查报告、知情同意书等,没有足够的医疗专业知识,也难有所作为。据有关人士透露,《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北京已判决的3起医疗事故纠纷的结果,都是由于医院所提供的证据赢得了法律的支持而获胜。随着新条例的实施,患者及其家属在医疗服务中还是应就可能受到的伤害向专业人士了解咨询,他们会判断你的理由、证据是否充分。比如起诉要有明确恰当的被告,如果是北京一家医院的专家被邀请到深圳做一例手术,出了问题,谁应该当被告?在新条例中对此有明确的界定,医疗机构将成为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因此患者要有证据证明是深圳的医院邀请北京专家做的手术,如是这样,深圳的医院才应该是被告,而不是北京的专家个人。
准备一笔可观的鉴定费
由于医疗事故鉴定体系的重新调整,确立了医疗事故交由各级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医疗事故鉴定费用将有一个比较大的涨幅。
据了解,根据10多年前制定的医疗事故鉴定费用旧标准,省市级鉴定的收费标准是每件1800元,市级每件1200元,区级是800元。这个标准实际上连支付专家的劳务费都不够。因为鉴定费用应包括事故现场的调查取证费、资料费、鉴定专家的劳务费,按照原来的标准,每位鉴定专家的劳务费为200元,每宗普通的医疗事故的鉴定要10多名专家,仅这一项费用就是数千元。
当然,根据有关规定,医患双方共同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的,费用由双方承担;单方申请鉴定时,申请鉴定方应预付鉴定费用。鉴定结果公布后,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用才由医疗机构全部支付。显然,诸如此类的诉讼问题是复杂的,需要患方慎重考虑,更需要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参与。
(佘洪 胡迎新)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
体能下降 肥胖增多 肺活量小 近视严重
青少年健康状况有待改善
如今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可是如果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一些孩子变得越来越娇气,戴眼镜的“小大人”也越来越多……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所做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在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改善明显、几种常见病患病率下降的同时,却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二是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在7—18岁年龄组学生中有75%的人肺活量下降;三是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肥胖已成为城市青少年重要的健康问题;四是近视眼的患病率仍居高不下。
报告同时分析了造成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强度两个方面。独生子女怕苦怕累的思想使他们在参加体育锻炼、选择运动项目时避“重”就“轻”。调查显示,排在“你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前3位的项目分别是球类、游泳和溜冰,而选择长跑锻炼的学生仅占19.1%。升学压力和社会竞争所带来的睡眠不足和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健康不可忽视的原因。课业过重、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玩游戏等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除了锻炼、减压等之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学生营养研究室胡小琪副研究员则从营养方面做了分析。她认为现今中小学生营养不均衡的问题很严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三高”食品,再加上活动少、静坐时间长是造成许多中小学生肥胖的主要原因。一份“洋快餐”就几乎包含了人们一天所需的全部热量。此外,钙缺乏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学生膳食钙的摄入量还很低。
胡小琪倡导学生日常饮食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宝塔”从塔底到塔尖分别为:1.谷类食物;2.蔬菜、水果;3.动物食品;4.牛奶、豆制品;5.油、盐、糖。此外,胡小琪副研究员还特别强调了早餐的重要性。有研究表明,早餐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在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身体的耐力等5个方面最为突出。很多人不吃早餐并非没有条件,而是习惯问题。
她认为,早餐应由以下四类食物组成:1.谷类食物;2.牛奶及奶制品,无条件者也可由大豆及其制品如豆浆、豆腐脑等代替;3.动物性食品如鸡蛋、火腿肠等;4.水果、蔬菜。她特别建议学生进食奶类食品,牛奶营养丰富,且提供了最好的钙源,可补充体内的钙缺乏。有些人可由于乳糖不耐受症而引起饮牛奶后腹胀、腹痛,这部分人可以饮用酸奶或豆制品代替。(杨锐)
第9版(假日生活周刊)
专栏:读者留言台
质疑药品“最高限价”
贵州圣济堂制药厂生产的盐酸二甲双胍片批发价只有5元钱,而西安各大医院竟然能卖到46.8元,利润率超过900%。如此大的暴利是否违法呢,有关部门的解释是不违法,因为物价局定的最高限价正是46.8元。
问题在于,这个46.8元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我们知道,药品的价格主要是由生产、流通两个环节决定的。按照规定,医院和药店可在药品批发价的基础上加价15%零售给患者,那就是说,批发价5元的药医院应该卖到5.75元才是合理的,即使进货渠道不同,或者再加点杂费什么的卖个10多块钱也就了不得了,怎么就能宽限到46.8元呢?也可能有的厂家质量高,成本大,能达到这个数,那些成本并不高的药品按理不能跟着搭便车,是多少就是多少,如果搭便车就是违法。可事实上,又有谁去调查呢?让消费者自我去判断,又有几个具备医药知识,能看出其中的名堂呢?
实际情况是:药品从制药厂出来,在出厂价上加上15%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加上20%至25%到医院,医院在零售时又会加价10%左右,而后再有回扣从中作祟,这样,消费者所买的100元的药品中就可能有50%多的钱放进了“黑洞”。
然而,一些医药界的人士却对药品降价颇有微词,他们担心大幅度降低药价可能会引发药品零售行业的价格混战。人们不禁要问,让医药市场充分竞争起来,让良药驱逐劣药,让价格回归真实,这有什么不好呢?难道维持现有的价格水平,让那些暴利者继续暴利,让那些不符合实际的“最高限价”误导市场就不“混乱”了吗?
(张鲜堂)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