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作品选登
黄庭坚词(行书) 董文
织岩 约瑟夫·莫洛雷斯(美国) 赖仁琼摄
翔龙献瑞 杨凤英(中国台湾) 赖仁琼摄
理智 葛兰·凯培亚克(塞尔维亚) 赖仁琼摄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善的化身 美的体现
——梁晚年雕塑新作《妈祖金像》欣赏
姜士林
最近,我有幸在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欣赏到了澳门雕塑艺术家梁晚年先生刚刚完成的作品:《妈祖金像》(左图)。
这座雕塑高2.8米,由青铜铸成,黄金包身,服装上饰以红蓝宝石,闪闪发光,栩栩如生,既展现了妈祖这位天后的尊贵,又突出了妈祖这个在民间传说中被称为海上女神的少女的美丽、善良和睿智,可亲可敬。
据史书记载,妈祖其名林默,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生于福建湄洲。妈祖从小聪颖过人,8岁开蒙,过目不忘;15岁时,妈祖已精谙医药,经常治病救人。妈祖又熟悉水性,常出海救助渔民,除暴安良。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为救助海难而仙逝。人们怀念这个善良美丽能干的少女。在千百年的民间传说中,妈祖成了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等等一切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化身。在妈祖身上,寄托着人民的美好愿望。她成了世世代代生活在人民心中的女神,被尊称为妈祖、天后。把英雄的业绩与人民的愿望合而为一,并将之艺术地寄附在英雄身上,尊其为神,这是人类共同的传统,也是一种文化风俗。四川都江堰李冰父子庙、各地的公关庙,都是这么建设起来的。
要通过一座雕塑,表现出妈祖的美丽、善良与睿智,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内涵,表述出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绝非易事。如果作者没有深厚的民族情感,没有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是不可能理解这个题材,创作出这尊作品的。迎接澳门回归时,梁晚年曾倾一己之力,创作了一尊高19.99米的汉白玉妈祖塑像,颇受海内外华人的赞赏。正是出于这份民族感情,梁晚年精心创作了这尊《妈祖金像》。此间文化界人士认为,这尊雕塑,她的典雅、端庄、亲切的人物形象与妈祖文化中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非常契合,给人以圣洁之感、崇高之感。
雕塑家梁晚年1952年1月出生于广东江门,1979年移居澳门,现任澳门中国画院院长、澳门雕塑院院长、澳门妈祖文化慈善会主席。他在油画、雕塑与中国画等领域均有出色的成就,代表作有《郑板桥轶事》、《海族戏珠图》、《长寿图》、《李白塑像》等。批评界人士称,梁晚年是中国雕塑队伍第三代阵营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代人处在当代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的年代,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藐视权威而一扫风俗,竞争的内驱力刺激着他们在当代变革中去寻觅属于自己的定位和艺术的新形式、雕塑的新语言。”
在《妈祖金像》的创作过程中,梁晚年在西方古典雕塑写实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地借用现代雕塑的抽象性以及中国古代庙堂艺术的写意性,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心源性贯注其中。金光闪烁的妈祖脚踏着泛着波光、水气淋漓的岩石,从水天相接之处冉冉升起,长裙曳地,衣袂随风,饰带飘逸,特别是精细入微的脸部刻划与神情把握,不仅让人感悟到妈祖作为民众偶像的神圣与亲和同在、正义与关爱与共,而且使这尊蕴含丰富文化与哲学内涵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单纯性,这是此类题材作品难以达到的一个高度。(作者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心常务副主任)(附图片)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平和处世 精益从艺
——孙志钧中国画浅议
季明
孙志钧以工笔画著称于中国画坛,近年又在写意中国画上进行探索,创建新画风。198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近十余年来,其作品频频见诸全国性美展。现在,人到中年的孙志钧担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以及其他社会公职,工作繁忙,但他始终没有放松创作。
一个成熟画家的创作大多是从两个方面深入开掘的,一是继续提高和探索绘画技艺,一是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境界。孙志钧近一时期的作品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有益的进展。
在绘画技艺上,孙志钧更注重营造色调,减弱一些明暗和色彩大的对比关系,运用冷暖不同色系表现出清静平和的氛围,铺设出凝重典雅的灰色调,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柔和松快圆融清净的色彩韵律。施染时,他把画面整体笼罩在一种“柔光”之下。在一些物体的边缘留出未染的间隙,既使物体产生“晕光”感,也使匀细的铁线能够清晰显露,清润有神。有的地方则用“高染法”,如画中人或物加重中间部位,边缘区域逐渐轻淡下来,显得庄严厚重。艺术处理上虚化一些次要的景观,突出主体,但总体依旧淡雅轻灵。他在水墨写意画上的探索,只用水墨不着色彩,纯净的墨色风采凝结,别有一番雅静涵浑幽淡简远的情境。
提高技艺是为了创造作品的精神境界。孙志钧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就是要让自己作品已经具有的“静穆”精神更趋完善。由于对内蒙古大草原上那段生活经历的眷恋,时间越久远反而越会产生奇妙的憧憬,这就为其创作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资源。沉静而富有活力的大漠,生生不息又蕴蓄着某种孤寂,在他心中产生了一种特定的美。对于这个创作母题,他倾注了饱满而专一的感情。他精于独处,从各个方面营造画面的宁静平正。无论是晨曦、黄昏,还是月夜;无论是栅栏、毡房,还是奔马,他都努力促使画面达到清雅完美。这种静穆格调,使他笔下的一件件作品犹如一首首浓醇的“散文诗”。
作品是作者的自我写照。沉静稳健的孙志钧做事、从艺既积极投入,又不事张扬,以平和的心态处世,以真诚与精到从艺,从而诗意盎然。(附图片)
左图为其作品《静夜》。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作者的灵魂决定着作品的灵魂
——古元版画艺术的当代意义
李树声
古元先生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培养而成长起来的杰出人民美术家。他一生执著于木刻艺术,创作了一批与时俱进的经典作品,其鲜明的艺术足迹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古元(1919—1996年)出生于广东省一户贫寒的归侨家庭,少年时代,家学谨严,聪慧好学。及长,目睹社会黑暗,义愤难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痛恨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古元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经八路军驻粤办事处介绍,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他先后在陕北公学和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1940年毕业。
毕业后,古元按照毛泽东到“大鲁艺”中去锻炼的指示,到延安川口区碾庄乡担任乡政府文书,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他利用工作之余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解放区革命斗争新生活的作品,如《牛群》、《哥哥的假期》、《运草》、《离婚诉》、《区政府办公室》、《读报的妇女》、《减租会》等等。这些语言朴素、感情真挚的作品一经问世,就受到解放区从普通群众到文艺干部的普遍肯定,也得到了其他地区人士的广泛关注。它们不仅标示着古元的艺术创作生涯在高起点上的正式起步,而且由于他塑造了众多翻身农民的形象,劳动人民成为绘画作品的主人公,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面貌,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开拓出一页崭新的篇章,成为现代美术史上划时代的丰碑。
中国革命文艺作为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革命服务是革命文艺的基本宗旨。这就要求美术作品在内容上以反剥削、反压迫、反帝、反封建为主,以起到传播革命、教育群众的宣传作用。当时的许多青年艺术工作者还不熟悉社会底层受压迫群众的生活,还不擅长表现阶级压迫的时候,也就只能从革命概念本身出发进行简单平白的艺术图解。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兴起,大众化成为革命文艺的旗帜。在这一新思潮的影响下,青年艺术工作者开始将目光转向社会生活和劳苦大众,以关注和同情的态度去表现劳动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的苦难,去揭露社会中的反动和黑暗,创作的作品尽管很有激情,也不乏鼓动性和号召力,但仍未脱尽概念化的缺陷。抗战初期,尽管美术家们的爱国热情很高,抗战必胜的信念坚定,但如何表现中国必胜、日寇必败的革命趋势,怎样塑造中国战士的英雄形象,又怎样在画面上处理万恶的侵略者,仍然是十分棘手而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课题。直到延安“鲁艺”成立后,美术方面涌现出以“鲁艺木刻工作团”及古元、彦涵等为代表的反映敌后斗争生活和解放区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才从根本上解决了革命美术存在的概念化问题。其良方,现在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深入生活,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大鲁艺”的实践中,初步认识到“人类的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的真理,将过去美术界长期存在的古法与西法之争,古典与现代之争,转移到深入生活还是脱离生活,联系群众还是脱离群众这些新问题上来。应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时有反复和讨论。有人认为,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当中,就谈不到脱离生活,因为到处都是生活。也有人认为,我就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谈不到脱离群众的问题。古元的艺术实践与其正确理解和处理深入生活与深入群众这两个重大原则问题密切相关,他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对目前深入理解这两个问题依然具有生动雄辩的说服力。
每个人都脱离不开社会生活,这是事实,但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分工,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活范围也存在差别,何况社会生活还有主流和支流之别,所以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就不会完全一样。就拿古元而言,他从广东到延安,投身到火热的抗战斗争洪流,边区的现实生活使他敏锐而强烈地感受到新旧社会的变化,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友爱的关系使他感触颇深,所以他选取的题材和表现的主题也就和其他艺术家明显不同。古元的艺术实践说明:一位从事艺术创作的知识分子和普通劳动群众之间存在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通过深入生活去接近劳动人民,缩小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思想感情上就会发生巨大变化,对劳动人民的认识也就可能有天壤之别。将劳动人民作为画面的主人公,承认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给艺术带来了根本的变化。表现抗日军民,描绘历史画卷,这就是古元等延安木刻家的最大功绩。
和人民群众发生密切关系的同时,如何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就成为自然的议题,古元在这方面的探索也值得称道。在形式上他认真向民间美术学习,利用和转化民间美术的资源。他在延安时期的新窗花和剪纸曾受到普遍称赞,而他用年画形式创作的《老百姓拥护咱们自己的军队》也成为新年画的经典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古元并没有停留在原来的水准上,而是有新的进展。如果回答他在艺术人生中始终如一的品质是什么?那就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真诚,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恶丑的憎恨。为人的真诚、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贯穿了古元的一生。从古元这里可以再次认识这样一个道理:作为艺术家,除了艺术技巧的修养和天分之外,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艺术观的锻造。一个作者的灵魂决定着一件作品的魂魄,只有躯壳的艺术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
毛泽东关于生活是艺术创作唯一源泉的理论已经提出了60年,古元堪称是最早的实践家之一。在新时期如何沿着这一方向,把社会主义文艺之路继续向前开进、向深挖掘、向广拓宽,还需要艺术家的勤奋实践。温故知新,从古元艺术实践中去寻找一些借鉴,必将会对当前的美术创作有所裨益。(附图片)
鸟是人类的朋友(木刻) 古元
开荒(木刻) 古元
减租会(木刻) 古元
第8版(大地·美术)
专栏:
七律·车中吟
李铎
壬午秋访山村归来,写在十六大召开前夕。
万树葱茏遮碧眼,
逶迤绿岭坦途通。
绕空山鸟鸣天外,
戏水鸳鸯没草丛。
正值秋高清气爽,
遥闻歌舞鼓声隆。
欢呼盛会将开幕,
胜日争优处处同。(附图片)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