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日期

2002年8月8日人民日报第11版

字号+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日报 2002-08-0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划分和研究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 '...

第11版(理论)
专栏:

  划分和研究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
李建平
  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一方面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随意曲解;另一方面要结合新的实际,对劳动价值论加以发展。其中,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前提。在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之所以会出现各种不同见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仅限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的内容。例如有的论者把劳动价值论的内容概括为三点,即商品二重性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式学说。这是不全面的。用这种观点来解读《资本论》,就会感到《资本论》存在诸多逻辑矛盾;用它来说明现实,就会觉得解决不了问题。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并不仅仅限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而是体现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资本论》全四卷和一系列经济学手稿中。这样研究就会发现,劳动价值论具有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形态,它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其特点是所论述的内容都是一些“最简单的规定”、“稀薄的抽象”和“最一般的形式”。正因为它“抽象”,所以马克思的论证附有若干假设和前提,一些比较复杂的因素如市场竞争、供求关系等都被暂时舍去了,仅仅从它的“纯粹形态”方面进行考察;正因为它“一般”,因此不仅适用于简单商品生产,而且适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当然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虽然这一形态的劳动价值论是抽象的、简单的、一般的,不可能用它来直接解释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但它却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科学大厦的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第二种形态为具体形态,它是第一种形态的逐步具体化,其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第七篇中,其特点有三:一是不再从“纯粹形态”方面进行考察,一些原来被舍去的因素如市场竞争、供求关系等逐步进入研究的视野。二是贴近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经济生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一开头就指出:“在本卷中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三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马克思把《资本论》的出版看成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主要是指劳动价值论第二种形态的内容。
  要准确、完整地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应该研究上述两种形态的内容。第一种形态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和基础,第二种形态是第一种形态的逻辑推演、逐步展开和具体化,两者构成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劳动价值论的整体。
  劳动价值论两种形态的启示
  划分和研究两种形态的劳动价值论,对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特别是发展抽象形态的劳动价值论要十分谨严。这是因为:第一,这一部分是马克思长期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扬弃和对历史和现实中的大量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马克思在评价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写道:“1.它是十五年的、即我一生的黄金时代的研究成果。2.这部著作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对社会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观点。”恩格斯曾说,马克思之所以有时会拖延出版自己的经济学著作,“主要原因一直是……过于谨严”。这种对待科学的“谨严”态度,是我们今天在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时应该学习和采取的。第二,这一部分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最抽象的部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也适用于其他存在商品生产的社会,因此具有质的相对稳定性,不会随着某些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第三,这一部分是马克思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竖立其上的马克思经济科学大厦就是依赖其支撑的。
  其次,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在深化劳动价值论具体形态的研究上下功夫。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马克思研究“比较具体的经济规定”,如劳动力商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生产、工资、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再生产、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从表面上看,这些“比较具体的经济规定”与价值规定是不相符合、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但马克思指出:“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断言事物从现象上看不是这样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夸耀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现象,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这样,科学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事实证明,只有马克思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今天,《资本论》的出版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形态应该说还是普遍适用的,但是它的具体形态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而对当代经济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实践的呼唤。作为经济理论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之所以艰巨,是因为:第一,从研究目的看,马克思的研究是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而我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实现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富裕幸福。第二,从研究内容看,当今的经济现象比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要复杂得多,形形色色的现实经济问题如何在劳动价值论抽象规定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说明,需要经过许多中介环节,花费很大工夫。第三,从经济范畴看,按马克思的说法,经济范畴是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表现,它们“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劳动价值论抽象形态的经济范畴,本质上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反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是适用的;而劳动价值论具体形态的经济范畴,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理论反映,能否和如何把它们运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来,需要做好剥离、改造、充实和创新等一系列理论研究工作。第四,从研究方法看,由于所用方法不同,结论会大相径庭。如李嘉图之所以走不出理论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懂得抽象的价值规定的具体化要经过许多中介环节。恩格斯在谈到《资本论》时说:“谁能辩证地思维,谁就能理解它。”今天,我们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唯物辩证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但掌握好唯物辩证法并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要花费相当大的气力。 D8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用发展着的劳动价值论指导新的实践
  高国顺
  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对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商品开始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马克思通过正确地剖析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以及价值实体、价值源泉、价值量和价值的社会本质等重要范畴及其运动规律,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机理和它的基本矛盾,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离开劳动价值论,就无法理解剩余价值学说;离开剩余价值学说,就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否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就是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理。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已有很大不同。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是直接生产过程的体力劳动,资本家获取利润的主要来源是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对生产力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发展引起生产力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生产越来越具有大型化、智能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特点。与此同时,生产劳动的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技进步、经营管理、信息咨询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脑力劳动在生产劳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都远远超过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和所能够论及的范围。从我国当前情况看,我们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些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年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很大差别。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急需在理论上加以说明的问题。比如,如何看待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如何看待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如何看待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如何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等等。时代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根据新的实践,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使其不断吸收鲜活的时代内容,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创新和发展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应着重把握的两个问题
  首先,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劳动、价值、价值规律的新发展、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各种经济资源愈益大量地跨越国界而在全球范围流动和配置。这意味着当今世界人类抽象劳动的社会化程度更高了,社会劳动越来越超越国家界限而具有国际性,价值更大量地体现为国际价值,价值规律更多地在国际范围的生产和交换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愈益融合,国际价值与国别价值适用范围的界限愈益淡化,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耗费的劳动多于世界平均必要劳动的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不能体现为社会价值,即使在国内市场上也越来越不被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不能实现其价值。我们要积极适应劳动、价值、价值规律作用的新变化和新发展,努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其次,充分重视科技工作者、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当今时代,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工作者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他们的劳动及其所创造的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得到相应的回报。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制度环境,真正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应对人才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D8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与时俱进的关键所在
郑剑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要求,是推进伟大事业的需要。怎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呢?关键是正确识时与积极求进。
  正确识时是前提。时者,时代、时势也,就是时代和实践。时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历史的、具体的,既有继承性和连续性,又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只有认清时代特征,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洞察历史前进大势,人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时代变化了,实践发展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不能不随之前进。我们的先辈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吕氏春秋·察今》讲:“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孙中山说,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可见,顺应时势,因时而变,古今一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科学的世界观为武器,正确把握历史前进的规律,总是要求人们运用理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形成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我们党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也总结概括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就告诉我们:变是规律,变合道理,变为智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亦步亦趋,则是自缚手脚,自误前程。
  古语云:不辨正误,则不知进退。不对时势作深入透彻的分析,就谈不上与时俱进。如果说“时”是时代和实践,那么“势”则是其中包孕的未来方向和历史必然。不合时无以顺势,不顺势也不能真正合时。“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可见“势”的力量。识时辨势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变革、大转折、大发展的时代。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时代大潮汹涌澎湃,难免泥沙俱下,其中何为浮浪、何为深流,何为假象、何为本质,何为偶然、何为必然,需要甄别和明辨。列宁告诫我们:假象以歪曲的形式甚至从反面表现着事物的本质,很容易迷惑人,而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因此,只有不断深化对“时”的认识,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积极求进是目的。进,是对主体的要求。在时势面前,有奋勇争先的弄潮儿,也有贻误良机的落伍者。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对待时势的态度和驾御时势的能力。对待时势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努力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领社会前进;一种是观潮、惧潮,最后被潮流裹挟而下甚至被潮流淹没。态度不同,结果迥异。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不能不看到,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当今世界,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当代中国,思想僵化,难以求进。然而,仅有良好的态度而没有过硬的本领,很可能是想求进而不得。积极求进,就要努力提高能力和本领。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具有世界眼光;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要求我们努力掌握它;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熟悉有关规则。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正确识时与积极求进,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正确识时,必然会积极求进;积极求进,就必须正确识时。正确识时与积极求进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又都需要落实到行动中。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只有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我们的理论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我们的实践才能不断前进,我们的事业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D8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理论)
专栏:

  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理论创新
  朱同广 邢亚彬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思想,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前进的内在规律;同时,与时俱进又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而且必须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开辟新境界、指导新实践。
  坚持与时俱进,就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伴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不竭生命活力之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的过程,是用与时俱进的态度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离开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理论创新,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不能要求他们对不断发展运动着的万事万物都先知先觉,不能要求他们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都能作出具体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问题,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的要求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8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品质进行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解决了党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保持先进性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三个代表”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当前,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要着眼于时代大背景,联系我们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联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 D8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理论)
专栏:

  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谢治秀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所进行的科学概括,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结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先进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它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只有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文化建设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建设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建设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发展的重要尺度。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一定社会的人的文明程度,或者说人的发展程度,代表了该社会的文化发展程度和该社会自身的文明程度。因此,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应该着眼于促进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塑造“四有”公民,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并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文化的先进性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这就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创造体现时代精神、具备民族风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精品。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理论武装及社会主义方向。文化是历史范畴,是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理论武装,保证人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最终实现“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目标。当前,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开放的心态大胆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建立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体制。体制是文化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外在条件和制度保证。人的发展不是抽象的发展,而是在一定的体制下的具体的发展。在不同的体制下,人的发展程度和规模是不同的,僵化的体制会使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积极建立健全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用人机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D8Q品论天涯网


第11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把领导班子建设得更加坚强
  徐田有
  江泽民同志在“5·31”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重要的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各级领导班子的成员,领导干部只有做好表率,严以律己,勤政为民,才能树立领导班子的良好形象,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群众共同完成好党赋予的各项任务。
  增强党性。衡量领导干部的党性强不强,关键看其政治态度,看其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坚决听从党的领导,是否牢固树立了先进性意识、确立了先进性标准。作为一名军队领导干部,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坚定不移地听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部队的各项工作,始终高举旗帜,始终以党的目标为目标,以党的任务为任务,以正确的思想和党的路线、纲领教育部队,不断增强党性观念,保持政治上的坚定,始终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要带头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具体工作中,作为领导班子的一把手,要当好班长不当家长,高人一筹不高人一等,以自身的模范行动为班子贯彻民主集中制当好表率,做好模范。要严格党内生活。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上,要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针对民主生活会查找出来的问题,研究制定整改措施,明确具体责任人,确保整改措施落到实处。
  加强团结。党的团结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是社会稳定、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团结好不好关系到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领导干部加强团结要做到“三个互相”:人人都有长处,要互相学习;人人都有难处,要互相关心;人人都有短处,要互相提醒。坚持“四条标准”:有基础的团结,有原则的团结,有核心的团结,能经得住各种考验的团结。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在以先进性为指导,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部队的问题上讲团结,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建设部队,确保实现“打得赢”、“不变质”上来。其次,在班子建设形势比较好时要注意预防不团结的因素,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防微杜渐,及时消除不团结的苗头,自觉地维护同心同德的局面。第三,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要把团结视为班子的生命。困难和挫折是检验班子凝聚力的“试金石”。领导干部平时就要增强预见性和主动性,注重强化同心同德的意识,确保决策正确,确保对部队实施正确有力的领导,尽最大的努力不出现失误或不出现大的失误。倘若遇到一些困难,也要经得住考验,主动分忧担责,团结一致共渡难关。
  严以律己。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原则、主持正义、严谨自律、廉洁奉公,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领导干部做到严以律己,一要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这是立身做人的根本、为“官”从政的灵魂、成就事业的动力。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融入国家的整体利益之中。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二要有正确的权力观。要认清手中的权力是为党工作、为部队建设服务的工具,而不能用来谋取个人利益或为小团体谋取私利。要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政,公道正派处事。三要真抓实干。领导干部要勤政为民,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稳人心、得人心、暖人心的工作抓具体、做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D8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