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剩余价值和利润。生产费用。平均利润率。利润率下降的规律][141]
[XVI—973c](1)剩余价值和利润。
(2)利润总是把剩余价值表现得很小。
(3)[表现剩余价值的]比例在数字上和形式上发生变化。
(4)同一剩余价值可以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同一利润率可以表现极不相同的剩余价值。
(5)利润[率]同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同总资本之比。
(6)生产费用。
(a)利润等于产品价值超过生产费用价值的余额;它不是单个资本生产费用的一部分。
(b)利润是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生产费用的一部分。
(c)商品低于自己的价值出售而能够得到利润。
(d)剩余价值已定时,利润率由于固定资本价值的降低,由于固定资本使用上的节约而提高。
(e)一定量的资本100是利润的尺度。
(f)利润,而非剩余价值,是总资本的积累率和资本家实际赢利率。
(g)利润率和利润量。利润同资本量之比或平均利润率。
(h)固定资本和劳动时间。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利润率下降的一般规律。[XVI—973c]
***
[XVI—973](1)[剩余价值和利润。]
从总体(整体)来考察(或从整个范围来考察)(或从完整性上来考察)的资本运动,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某一流通期间(例如,拿一年作为尺度,见上述第二章)[142]所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按照同预付总资本之比来计量,就是利润。(在这里,利润的概念不仅包括利息,我们知道,后者只是总利润的一部分;利润的概念还包括地租,而地租不过是投在农业中的资本的[利润的]一部分。这个资本由于投入特殊领域而具有怎样的特性,属于对土地所有权的考察范围。这里只应着重指出,利润不能只理解为所谓工业利润或商业利润。)
利润从实体来考察,不过是剩余价值本身。因此,利润从绝对量来考察,也同资本在某一定周转时间内所生产的剩余价值没有区别。利润就是剩余价值本身,不过是按不同的方法计算。按性质来说,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中通过交换而产生出剩余价值的那一部分有关,因而按这一部分预付资本来计算。流通时间既然不同于生产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被看作创造剩余价值的限制。相反,作为利润,剩余价值不是从它同预付资本的某一部分的关系来看的,而是从它同全部预付资本的关系来看的,因而是按全部预付资本来计算的,而完全不管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创造剩余价值过程中,以及整个说来在商品价值的生产中所起的完全不同的作用。
例如,我们假定某一资本等于600塔勒。资本的不变部分,即原料和机器,占总额的5/6;投在工资上的可变部分占其余的1/6。如果一年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等于60塔勒,就是说年总产品的价值等于660塔勒,那么,这60塔勒的剩余价值就是利润,因为它不是按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交换160塔勒的那100塔勒来计算,不是按照剩余价值从中产生出来的那1/6资本来计算,而是按照构成预付资本的6/6来计算,即按照预付总资本600塔勒来计算。虽然这60塔勒是同一价值量,但60比100是60%,而60比600只是10%。可见,在总是表现某种关系[注:这里应当加以补充。见马尔萨斯的著作等[143]。],表现某种比例的利润上,剩余价值获得新的、和自己原来的形式不同的数量表现。当然,同一个量,如果不是按照同某一整体的一部分的有机比例来计算,而是按照同整个整体的比例来计算,它的数量表现就会有所改变。
[XVI—974]上述区别不仅是数量上的区别,而且是概念上的区别,实质上的区别。问题不仅是估价不同,计量或计算不同。恰恰相反。这种计算上,计量上,估价上的区别,对资本来说是必然的,表现出它特有的新关系,表现出某种新形式的形成,这种新形式,例如就象交换价值形式和货币之间的区别一样,是本质的。
我们看到,剩余价值同资本可变部分的关系是有机的关系。它实际上表明资本作为资本而形成和增长的秘密,表明资本作为资本而存在的秘密。在利润同资本的关系上,这种有机的关系消失了。剩余价值获得了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连产生剩余价值的秘密的一点迹象都没有了。由于资本的所有部分都同样表现为新创造的价值的原因,资本主义关系被完全神秘化了。在剩余价值本身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资本同它所占有的劳动的关系。在资本同利润的关系中,资本不是同劳动发生关系,而是同自己发生关系。一方面,这只是某一价值额或货币额的自我数量关系。例如,我要是说100塔勒资本每年得到10塔勒利润,那我就只是拿塔勒和塔勒相比较。这一基本的,原本的,主要的数额,一方面表现为一定的量;另一方面,这100塔勒所以表现为主要的,基本的,原本的数额,正是因为它们带来某一追加数额。这个基本额表现为原因,而这一追加额则是它的结果。这一追加额是它的自然果实。(参看亚里士多德关于高利贷的论述[144],以及西斯蒙第的有关段落[145]。西斯蒙第说,财富和劳动一样,[并且通过劳动]每年提供果实。但是,由于他加上了“和劳动一样”以及“通过劳动”这样的话,就说过头了。)
因此,在这种形式上,资本和它的各个特殊形式之间的区别也消失了,从而,资本还在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出现以前就表现出来的那些职能之间的区别也消失了。于是,资本成了既存在于古代又存在于今天的物。
“资本家对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期望得到同样的利润。”(马尔萨斯)[146]
一方面,在这里正确的是,利润表现为剩余价值的形式之一,在这种形式下,剩余价值同资本的所有各部分都同样发生关系,因而同样地按照同资本总额的比例来计量。另一方面,在这里正确的是,资本家对资本的本质毫无所知,在他的意识中,剩余价值只存在于利润的形式中,即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中,这种形式完全抽象掉了剩余价值在其中产生出来并成为剩余价值条件的那些关系。当然,在直接生产过程进行的时候,剩余价值的性质不断地进入资本家的意识,这些资本家,正象我们在考察剩余价值时已经看到的,贪求别人的劳动时间等等。[147]但这只是隐蔽的情况。事实上,资本家自己把资本看作自动机,这种机器不是作为关系,而是在自己的物质存在上就拥有增殖自己并带来利润的性质。正是在一些社会关系下,价值以及被价值当作自己的肉体(使用价值)而存在于其中的各种物质获得了这种性质,而这些关系表现为永恒的自然关系,或者相反,人们顶多认识到,一定的(人为的)障碍(关系[注:“关系”一词写在“障碍”一词的上方。——编者注])会阻止这种自然的发展,并妨碍这种发展达到全面繁荣。
例如,把资本看作这种自动机的观念,是普莱斯的利息和复利计算法的基础,这种计算法甚至使威廉·皮特也完全受了骗[148]。(参看路德关于利息[同资本]结合在一起的论述[149]。)由此甚至出现了我们在经济学家们那里看到的下列一些荒谬现象。例如,他们认为利润必须存在,否则资本家就会把自己的资本放债取息。资本家就会没有理由[XVI—975]把资本投入生产而不去放债取息(于是,事情仿佛成了这样:如果不往生产中投入任何资本,资本就会带来利息)。例如,杜尔哥就说,如果资本不带来利润,那么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资本去买地产。(参看杜尔哥著作的有关章节[150],在这些地方,一定的投资方式因而被看作自动带来果实的东西。)
然而,在资产者的头脑中,剩余价值必然采取利润的形式,而这也不单纯是认识方式;作为利润关系的剩余价值关系,支配着资产阶级生产,决定着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可以说是自由竞争中的决定因素(即资本之间的竞争中的,也就是各资本的实际运动中的决定因素,只有在这种运动中,资本的规律才得到实现。这些规律实际上一方面无非是这个运动的一般条件,是这个运动的结果,另一方面无非是这个运动的趋势)。
某一价值额——货币,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就是在这些形式上重新进入生产的——借以成为资本,即这一价值额的所有者借以成为资本家的那种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同资本家的存在是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以致例如威克菲尔德[151]必须先到殖民地去,才能发现这种关系决不是不言而喻的东西,并且发现,没有这种关系,价值就不能变成资本,价值的所有者就不能变成资本家。这件事是如此明白,而一般说来又如此不明白,以致威克菲尔德的这种发现实际上竟能在现代政治经济学中划了一个时代。
其实,资本的生产过程总是同资本的流通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这两个过程是生产过程本身的要素,而生产过程同样也表现为流通过程的要素。这两者不断地交织在一起,从一个过程过渡到另一个过程,因而总是以虚假的形式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然而在流通过程中,一方面剩余价值获得新的规定,另一方面资本经历多次转化;最后,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从自己的可以说是内部有机的生活进入外部生活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互相对立的不是资本和劳动,而是一方面是资本和资本,另一方面是处在简单流通关系中的各个个人,是处在商品所有者即买者和卖者的关系中的各个个人。流通时间和劳动时间在这一途程中交错在一起,因而看起来好象这两者都在同样程度上决定剩余价值。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彼此对立所采取的最初形式仿佛消失了,而产生出仿佛与这一形式无关的关系;剩余价值本身已经不再表现为占有劳动时间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商品价值的余额,而首先是表现为货币,这样,就完全想不起剩余价值的最初性质了,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这种最初性质从来就没有被明确地意识到;这种性质顶多表现为一个合理的要素,而同不以它为转移的来自流通的运动相并列,因而同属于资本而和资本对劳动的关系无关的那种运动相并列。因此,另外一些经济学家(例如,拉姆赛、马尔萨斯、西尼耳、托伦斯等人[152])直接用流通的这些现象来证明:仿佛资本在自己的物质形态上同社会生产关系无关(而只有社会生产关系才使资本成为资本)、在劳动之旁并且不依赖于劳动而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源泉。但是,我们在考察资本生产过程时[153]已经看到,在这种关系的性质中包含着如下的内容: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转移到资本身上的生产力;实际上,以资本家的形态而存在的过去劳动和价值的独立化和人格化,构成资本实质的过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此外,工人就他作为客体化的存在来说不过转化为物质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转化为资本生产性的[源泉]——所有这一切,都不表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的结果,而是相反,社会生产关系倒表现为作为生产过程各特殊要素[XVI—976]的上述各种东西和劳动之间的物质关系的结果。在作为关系的资本中——即使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来考察这种关系——实质上具有特征的是,这种关系被神秘化了,被歪曲了,在其中主客体是颠倒过来的,就象在货币上所表现出来的那样。由于这种被歪曲的关系,必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被歪曲的观念,颠倒了的意识,而这些东西由于流通过程本身的变形和变态而完成了。然而资本家作为资本家,无非是资本本身的这种运动。他在现实中是怎样的,他在意识中也是怎样的。因为他体现着关系的肯定的统治的一方,所以这些矛盾并不使他不安,相反,只有处在这些矛盾中间,他才感到很美好,而受这同一种被歪曲了的观念束缚的雇佣工人,则只是处在这种关系的另一极上,是被压迫的一方,实践迫使他反对所有这种关系,从而反对与这种关系相适应的观念、概念和思维方式。
还有,在实际的流通过程中,不仅我们所考察过的那种转化已经完成(这甚至迫使优秀的经济学家们也只是带着更多的学究气去看待资本家的观念),而且这种转化同实际的竞争,同高于和低于价值来进行买卖是一致的,因此,实际上对每个资本家来说,利润不表现为由劳动剥削程度所决定的剩余价值,而是表现为由互相欺诈所决定的东西,——这种观念不仅得到过去的经济学家们的认可,而且也得到最新的经济学家们的认可(例如托伦斯[154]。还可参看西尼耳著作中关于货币等等以及关于工资的论述[155])。
事实上,资本实际上关心的事情,支配资本的实际运动,支配资本竞争的唯一事情,就是利润,而不是剩余价值,就是说,是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总额的关系,而不是剩余价值同购买劳动能力的那个资本的关系。这就促使我们(这是真正的过渡)去考察生产费用及其与产品出售价格的关系。
但事先还要指出几点。
第一,从资本主义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角度来看,无论资本在怎样的程度上表现为自动机,由于某种秘密特性而拥有自我增殖属性的那种价值,特别明显地表现在生息的,放债取息的货币资本上。在这里,一定的价值额作为潜在的资本出售,就是说,资本本身表现为商品。某一价值额或支取价值的凭证作为自行保存和自行增殖的量来出售。即使这个价值额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能够转化成的商品,也丝毫不会使事情发生变化。因为,商品作为自行保存和自行增殖的价值,只是被看作交换价值和作为这样的价值出售的,即只是被看作货币和作为货币出售的。这种成为资本的属性,是作为价值额内在固有的属性出售的。因此,这个价值额带着利润回到自己的所有者手中。
第二,在这里无须说明:如果某一商品高于或低于自己的价值出售,那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在买者和卖者之间的分配发生了变化。这种分配的变化,或者说,不同的人们在自己中间分割剩余价值的比例的变化,丝毫不改变剩余价值的量,也不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
第三,竞争关系在这里作为实例(而不是作为同发展本身有关的东西)来考察的情况下,会得出如下一点:事实上,单个资本家所取得的剩余价值,对他来说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东西。[XVI—977]因为形成了平均利润,即普遍尺度,并且资本家们是按照另外一些规律来计算和分割提供给资本家阶级的全部价值的(关于这一点,还可参看琼斯的著作[156])。由于这种情况,商品的实际价格——撇开市场价格的波动不谈——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成为和商品价值不同的东西。因此,任何一个资本家都不能说出也不能知道,他自己所榨取的剩余价值在怎样的程度上进入或不进入他所得到的利润,资本家阶级所产生的剩余价值中究竟有怎样的部分会进入单个资本家的商品的价格。这一点,以及资本的规律在竞争的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被歪曲的方式,最好在考察生产费用时来论述。竞争造成的对支配着资本家的那种关系的看法(因为,事实上在竞争中正是资本本身的规律在资本家面前表现为外部强制,既是他的资本对其他资本的强制,也是其他资本对他的资本的强制),使资本家完全不能理解他在其中活动的那些关系的内部实质,而资本家本人只不过是这些关系的有关代表或职能执行者而已。
第四,如果事情本身只在于正确地说明问题,那么,剩余价值和利润的混淆或区分不清,正是政治经济学中产生极大谬误的根源。杰出的经济学家们,例如李嘉图,当然没有把这两者绝对混淆起来,不过他们在任何地方也没有表明他们明确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但是,正因为如此,在他们那里,一方面实际规律表现为实际运动的抽象,因而实际运动到处都在局部上同这种抽象相矛盾。另一方面,他们想用价值的或剩余价值的性质来强制地说明那些只是从利润形式的剩余价值中所产生出来的特殊现象。由此就得出错误的规律。李嘉图在考察资本的一般性质时把竞争抽象掉了。另一方面,在考察价值的规定时,从一开始他就把固定资本的概念作为决定的要素引了进来,等等,因而正象马尔萨斯公正地指出的[157],李嘉图拒绝了自己虚构的规律,或把这个规律只归结为它的一个影子。其次,举例来说,他的门徒,如[詹姆斯·]穆勒和麦克库洛赫[158],又狂妄地企图把流通时间变为劳动时间,最后,不仅把活物的活动,而且把死物的活动,把死物的任何自然运动,都叫作劳动。在这方面,萨伊[159]也是一样。不过,这种批判属于本章最后部分[160]。
(2)从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特有区别可以得出:利润表现的比率总是小于实际剩余价值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把资本占有别人劳动的比率表现得比实际的比率小得多。认清这个(同义反复的)规律,至少意味着获得了这样的成绩:推翻所有错误的统计。这对于理解那些不推翻这些错误的统计就无法理解、并作为难以理解的现实要素而伴随有理论的现象是很重要的。
很明显,a这个量如果按b+c+a计算,比它按c+a计算所表现的比率要小,也就是说,某个量究竟表现的是某个第三量的较大或较小的部分,要看这第三个量本身的大小而定。所以,总资本总是大于总资本中同工资交换的那部分。
[XVI—978](3)可见,利润首先在形式上是另一种比例,其次在数字上[与剩余价值]不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在这种形式中首先改变了自己的数字表现,其次改变了自己的概念规定。
(4)因此,如果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也就是说,如果从数字表现上看,剩余价值按照它同预付资本总额的比例计算,那么,可以从这个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得出如下原理:
同一利润可以表现不同的剩余价值率。我们以10%的利润为例。如果一笔资本等于600,其中500是不变资本,100是可变资本,那么60塔勒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是60%,而与600塔勒资本之比是10%。如果600的资本由400塔勒不变资本和200塔勒可变资本组成,那么,60塔勒剩余价值与200塔勒可变资本之比是30%。利润仍然等于10%。最后,如果600的资本由550塔勒不变资本和50塔勒可变资本组成,那么,60塔勒与50塔勒之比是120%剩余价值((50∶60)=(100∶120)),而[利润]仍然等于10%。在第一种情况下,剩余劳动时间是[必要]劳动时间的3/5或6/10;在第二种情况下是3/10;最后,在第三种情况下是12/10或6/5。[在12小时的劳动时间中,剩余时间分别是]4+(1/2),2+(10/13)和6+(6/11)小时。
(5)因为利润[率]无非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总额之比,所以,利润率或利润百分比的大小,显然取决于两种情况:第一,取决于预付资本总额,第二,取决于预付资本的可变部分与它的不变部分之比。这种情况的前提是,剩余价值是既定的。通常,利润,第一,取决于剩余价值与资本可变部分之比;第二,取决于这个可变资本与资本总量之比,换句话同样也可以说,取决于资本的可变部分与不变部分之比。例如,50是100的1/2,但也是600的1/6中的1/2。如果50=M(剩余价值),100=v(可变资本),那么50/100就是剩余价值率,等于1/2,或者说50/100,等于M/v。如果总资本600等于c(500)+v,那么[利润率等于]50/600=1/12=[8+(1/3)]%。利润[率]等于M/(v+c);(M/v)∶[M/(v+c)]=(v+c)∶v;也可以说M/(v+c)(利润率)和M/v(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v(可变资本)和v+c(总资本)之比。因而,[M/(v+c)]∶(M/v)=v∶(v+c)。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比等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比(在这里,我们不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范畴,因为可变资本是流动资本,而不变资本的一部分也是流动资本,可见,这种对立与我们这里的问题无关),而这种比例显然取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怎样的比例构成总资本[C]的组成部分,因为v=C—c,而c=C—v。如果c等于0,那么可变资本就达到了最大限度;这意味着预付资本总额是可变的,也就是说,是直接用于支付工资的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等于M/(o+v)=M/v,即[XVI—979]等于剩余价值。这是最大限度利润的表现。利润下降的程度与c增长的程度相一致,从而与预付资本总额c+v或C偏离v或可变资本的程度相一致。如果看一下m/(v+c)这个表现形式,那么,它的大小显然与m的绝对量成正比,而这个绝对量又由m/v的比例所决定;同时与v+c即预付资本总额的大小成反比。如果舍尔比利埃(见笔记本)[161]不把产品和产品价值混为一谈,或者说不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为一谈,那他的利润规定就是正确的。
(6)生产费用。
(a)我们已经看到[162]:资本的一般形式是G—W—G′,换句话说,货币,一个价值额,被投入流通,为的是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的价值额。创造这个更大的价值额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实现这个更大的价值额的过程是资本流通过程。
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消费。资本实际上关心的产品并不是物质产品,而是利润,是产品价值超过投入商品生产的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如果资本家把1000镑变成机器、棉花和工资,那么,他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他所生产出来的棉纱,而是因为机器、棉花和工资现在——在它们变成棉纱之后——已不再是原来的1000镑,而是1200镑。货币贮藏者把一定价值的商品,例如价值1000镑的棉纱,从商品的形式变为货币的形式,把货币从流通中抽出来,并且使自己的商品具有独立的、与商品本身无关的货币形式的交换价值。资本家不赞同货币贮藏者的迷信。对于资本家来说,交换价值所表现的形式,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都是转瞬即逝的形式,因为一切实际财富事实上对于他不过是各种交换价值的化身。他先是把货币变成商品,——这个商品的交换价值高于预付的货币,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物化在这个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多于商品的各生产因素中原来包含的劳动时间,而这些更多的劳动时间是通过占有无偿的他人劳动时间实现的,——而在流通过程中又把这些商品变成货币,不过现在变成了比这个过程开始时的货币额更大的货币额,在超出原来的货币额的余额中,一部分成为他的收入,被他吃掉,另一部分又变成资本,用来重新开始同样的循环。每一部分资本,无论资本家把它变为可变资本还是不变资本,变为固定资本还是流动资本,资本家都必须同样从他的个人消费中抽出来,一方面用于工业消费,另一方面,一旦资本获得产品的形式,就让它去经受流通的波折。资本家一视同仁地预付全部总资本,而不管这个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所固有的质的区别,这不仅是为了再生产出预付的资本,而且为了生产出超过这个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资本家只有同活劳动交换,同时为这个活劳动的实现提供条件,即提供生产条件——原料和机器——把他所拥有的价值额变成生产条件的这种形式,才能剥削劳动,把他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转化为更大的价值;他所以是资本家,所以能够对劳动过程进行剥削,只是因为他作为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作为单纯劳动能力的拥有者的工人相对立。无论把事情看成是资本家预付不变资本,以便从可变资本中获得利润,还是预付可变资本,[XVI—980]以便从不变资本中获取利润;看成是资本家把货币花在工资上,以便使机器和原料获得更高的价值,还是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以便能够剥削劳动,这对资本家来说全然是一样的。虽然他获得的利润,即他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商品的剩余价值,只是由他占有的无酬劳动超过他支付的劳动的余额组成,虽然他的商品具有剩余价值,只是因为商品内部现在包含一定份额的无酬劳动时间,他出卖这些无酬劳动时间,并没有为此支付过报酬,——虽然如此,他的利润的大小却决不仅仅取决于剩余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总额之比。如果预付资本是1000,它所转化成的商品的[剩余]价值是200,那么利润只是200和1000之比,也就是200∶1000=20%。用在机器和劳动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和用在工资上的那部分一样,都是资本家预付的,虽然剩余价值只是后一部分资本创造的,但是这后一部分资本只有在同时预付了其他部分资本,即提供了劳动所必需的生产条件的情况下,并且在资本的所有这些部分都同样加入产品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出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剥削劳动,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实现不变资本的价值,所以在资本家的观念中所有这些资本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资本家的实际利润不是由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之比决定,而是由剩余价值和总资本之比决定,因而不是由剩余价值决定,而是由利润决定,正象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利润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能同时表现不同的剩余价值率。
现在我们回到我们开始考察资本的一般形式时的起点上来。利润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并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交换价值超过资本家原来转化为资本的货币额或交换价值而形成的余额。第一,这种关系决定着资本家获得利润的实际比率,从而是资本增长和积累的实际比率。第二,由此造成了资本之间的竞争。第三,关于这种利润的实际来源的所有记忆,关于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的质的区别,或这些因素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存在的质的区别的记忆,都随之而消失了。
因此,利润等于产品价值,或确切些说,产品在流通中获得的货币额超过加入产品形成的资本价值而得到的余额(因而,资本主义过程中的利润等于一定的周转时间内的这个余额)。由此总资本就表现为这个利润的生产资料,而因为这些生产资料是价值,它们的一部分在这里被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一部分被用于流通,以创造这个价值余额或利润,所以预付资本总额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实际上表现为通过商品所得到的收入或利润的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是一切,是资本家支付的产品的所有组成部分。如果他按1200镑出售商品,其中的200是剩余价值,那么,他支付的就是1000镑,他购买这些组成部分,并且把它们从他原先占有的货币形式即交换价值的形式变为商品的形式,也就是说,从交换价值的观点来看,变为低级的形式。如果他不出售他并不是为了其使用价值而生产出来的商品,那么预付的1000镑就会丧失。在任何情况下,这些商品都是费用,必须通过出卖而得到补偿,这样才能使资本不断地重新回到它的原有状态,简单地保持它自身。[XVI—981]这1000镑,或确切些说,这些镑的预付——因为它们必须得到补偿——就是为了购买上述1200镑而支付的价格,因而是资本家支付的费用。
由此可见,从单个资本家的观点来看的商品的生产费用,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商品本身包含的生产费用等于生产商品时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换句话说,商品的生产费用等于商品的价值。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既包括把加入商品的原料生产出来的劳动,又包括把商品上所花费的固定资本生产出来的劳动,最后,还包括生产商品所花费的[活]劳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
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生产费用只由他所预付的货币组成,或者说,只由他所支付的那部分商品生产费用组成。对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劳动,资本家并没有支付报酬。正是这个没有支付报酬的剩余劳动构成资本家的收入。这个剩余劳动没有花费资本家分文,当然,对于工人来说,这个剩余劳动完全象有酬劳动一样花费劳动,并且完全象有酬劳动一样作为形成价值的要素加入商品。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从而利润——因为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另一种形式——虽然加入商品的生产费用,但不加入出卖商品的那个资本家的生产费用。他的利润恰恰是由于他出卖那些他没有支付的东西才获得的。对于资本家来说,利润恰恰在于商品价值(价格)超过商品生产费用的余额,换句话说,这只是表明,利润在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总额超过资本家支付报酬的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余额。
这解决了关于利润究竟是否加入生产费用的争论。(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参看萨伊、琼斯,尤其是托伦斯等等的论述[163]。)
(b)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利润是否加入生产费用,也就是说,它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是否必不可少,这个问题(见萨伊、施托尔希等人的谬论[164])归结为:剩余价值,从而利润,决不只是收入形式,而且是资本的生产关系(用于积累等等);总之,这里显示出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之间的抽象区别的荒诞。只有根本不理解资本的本质,从而根本不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利息的形式上,利润已经作为组成部分加入生产费用。
(c)资本的生产费用小于资本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正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中包含的生产费用价值的余额,或者说,商品中包含的劳动超过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的余额,构成利润),从这个规律可以得出,商品低于自己的价值出售而能够得到利润。只要能够实现超过生产费用的某些余额,就总是能够实现利润。只要商品高于它的生产费用的价值出卖,商品的出卖就能够带来利润,虽然由此并不能说,买者支付生产费用价值和商品价值之间的全部差额。假定一磅棉纱的价值是1先令,其中生产费用占4/5,无酬劳动即构成剩余价值的要素占1/5。如果把一磅棉纱卖1先令,那么,它就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出卖,其中实现的利润是1/5先令,也就是(12/5)=2+(2/5)便士。如果一磅棉纱卖4/5先令,或者说卖4×(12/5)=48/5=9+(3/5)便士,那么,它就是低于自己的价值1/5出卖,这就完全没有实现利润。但是,如果这一磅棉纱卖得比9+(3/5)便士贵些,例如卖10便士,那么,[XVI—982]尽管还是卖得比自己的价值低2便士或20/10便士,却可以得到2/5便士的利润。只要一磅棉纱卖得高于自己的生产费用,即使低于自己的价值,也能实现利润。如果这一磅棉纱按自己的价值出卖,那么,资本家就能实现全部剩余价值,即商品中包含的超过商品中的有酬劳动的全部无酬劳动余额。可见,这里为利润的提高或降低规定了整个的范围,这个范围取决于剩余价值,也就是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费用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商品生产费用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取决于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总额和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之间的差额。
如果资本家出卖商品获得了利润,但他是低于商品的价值出卖的,那么,一部分剩余价值就不是被卖者占有,而是被买者占有。剩余价值在不同的人中间的这种不同的分配,当然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性质,这就如同对于工人来说(即使他本人偶尔也会成为这个商品的买者),他的无酬剩余劳动无论是由直接剥削他的那个资本家占有,还是由资本家阶级等等占有,都完全是一样的。
资本家虽然低于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也能够得到利润,这个规律对于说明竞争的一些现象是很重要的。
否则,尤其是完全不能说明这样一个主要现象,即我们以后还要详细谈到的这个现象,这就是一般利润率,或资本家之间分割资本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的方式。这种一般利润率所以可能,只是由于一些商品按高于自己的价值出卖,另一些商品按低于自己的价值出卖,或者说,只是由于各个资本家实现的剩余价值不是取决于他本身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是取决于整个资本家阶级所生产的平均剩余价值。
(d)因此,如果剩余价值(无论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已定,也就是说,如果一方面正常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劳动时间的延长不能超过这个界限,另一方面劳动生产力已定,从而必要劳动时间的最低限度不能再缩短,那么,只有当生产商品所需要的不变资本的价值能够减少时,利润才能增加。从不变资本进入商品生产,为商品生产所必需来说,人们注意的并不是它的价格(不是它的交换价值),而只是它的使用价值。究竟能吸收多少劳动,例如,纺纱厂中的亚麻究竟能吸收多少劳动,在生产水平已定,也就是在工艺发展水平已定的情况下,不取决于亚麻的价值,而取决于亚麻的量;例如,这就如同一台机器给100名工人所提供的帮助一样,这种帮助并不取决于机器的价值,不取决于机器的价格,而是取决于机器的使用价值,取决于它作为机器的生产率。在工艺发展的某个阶段,一台不好的机器可能很贵,而在工艺发展的更高阶段,一台非常好的机器可能很便宜。只有在发明了轧棉机(1793年)之后,棉花才从昂贵的材料变成廉价的材料{自从发明这种机器之后,一个中年以上的黑人妇女一天可以轧除50磅棉纤维的棉籽[165],而在以前,生产一磅棉花的这道工序就需要一个黑人花费一个工作日},棉纺织业才能在英国发展起来。
只有在下述情况下,一定的工艺发展水平所需要的不变资本的价值才能下降,从而利润,即m/(c+v),才能在剩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这种情况就是:
或者[第一],所使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直接下降,即这两种资本成为花费较少劳动时间的产品,也就是说,把它们直接生产出来的那些劳动部门中的生产力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劳动部门的利润提高,是因为向这个劳动部门提供[XVI—983]生产条件的其他一些劳动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从而剩余劳动也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此得到的利润(或者说利润的增长,或者同样也可以说,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差额的减少),或者说资本的较高的生产率(因为利润是资本的直接产物)是劳动生产率增长并为资本所占有的结果。只不过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可见,资本家由于棉花和纺纱机变便宜而得到的利润的提高,虽然不是棉纺厂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但它是机器制造业和亚麻种植业(或棉花种植业等等)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这是有利的,因为资本生产率成倍提高了。为了使既定量的劳动物化,从而,为了占有既定量的剩余劳动,需要用在劳动条件上的花费减少了,用在其价值仅仅再现在产品中而不是得到提高的资本不变部分上的花费减少了。也就是说,今天为占有一定量的剩余劳动所需要的生产费用降低了。这一点表现为,资本的可变部分与不变部分之比提高了,从而资本的可变部分与总资本之比提高了。利润也随着增加了,因为,如果c的价值,c的数量大小降低了,m/(c+v)这个量就会明显地增大,因为,如果c等于零,这个量就达到最大限度。
[或者]第二,我们假定,例如为了雇用一定量的纺工,并占有这些纺工的既定量的剩余劳动,最初需要一定量的不变资本。在一定的生产阶段,雇用这100名纺工需要具有一定性质的和一定数量的机器(固定资本)[注:“固定资本”一词写在“机器”一词的上方。——编者注],同样需要一定数量的原料——棉花、羊毛、丝等等。但是,这个不变资本的价值同它所加入的纺织过程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个价值降低一半,那么第一,纺织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仍然和以前一样多,但利润增加了。如果不变资本原先是总资本的5/6,可变资本是1/6,也就是说,如果600镑中例如有500镑用于不变资本,100镑用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等于30%,那么,按600镑资本来计算,就是5%([每]100镑资本得5镑[利润],600镑资本就是6×5=30)。利润率是5%;剩余价值是30%;100(v)∶600(c);(5×600=3000,30×100同样=3000)。利润率是5%。如果现在不变资本的生产费用降低一半,就是说,如果提供这个不变资本的劳动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一倍,也就是说,如果不变资本从500降低到250,那么,所使用的资本总额就从600降到350。剩余价值30和可变资本100仍然不变。可见,现在是30与350相比,利润率不再是30/(500+100)而是等于30/(250+100);就是说利润不再是5%,而是[8+(4/7)]%((350∶30)=100∶[8+(4/7)])。可见利润增长了,因为在第一种情况下,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等于(100∶600)=(1∶6)。在第二种情况下,它们的比是(100∶350)=[1∶(7/2)]。在第一种情况下可变资本等于总资本的1/6,在第二种情况下等于[1∶(7/2)]=2/7。而1/6比2/7等于7/42比12/42。因此,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从7/42提高到12/42,即提高了5/42。随着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的提高程度,利润率也按同一程度提高,[XVI—984]因为(7/42)∶(12/42)或(7∶12)=5∶[8+(4/7)];(5×12=60,7×[8+(4/7)]=56+[7×(4/7)]=56+4=60)。
可见,这是第一种好处,或者用一般形式来表达,就是350的资本现在带来的利润同以前600的资本带来的利润一样多,这是因为剩余价值保持不变;但是,花在工资上的同一资本只需要250镑不变资本就能得到使用,而不再是以前的500镑不变资本。生产剩余价值,从而生产利润所需要的生产费用减少了。
但是第二,从以前生产同量商品和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的600镑总资本中腾出了250镑,这250镑或者可以投入另一个生产部门,以便占有别人的劳动,或者可以用于本生产部门(以生产水平相同,从而资本各部分之间的比例相同为前提);在这种情况下,不必增加任何不变资本,就能够雇用数量多一倍的工人,从而占有数量多一倍的剩余价值。要想得到60镑利润(剩余价值),只需要再增加100镑用于工资,即需要700镑总资本(60∶200也就是30∶100,剩余价值和以前一样是30%)。以前(在原来的[利润]率下)生产60镑利润需要1200镑。或者说,如果把250镑(在技术上可能的情况下)作为新资本加到旧资本上,并且按照相同的比例分为c和v,那么,这个数额中有71+(3/7)花在劳动上,有178+(4/7)花在不变资本上,按照以前的比例计算,在71+(3/7)中,剩余价值是21+(3/7)(或30%)(100∶30)=[71+(3/7)]∶[21+(3/7)])。600镑资本的总利润(虽然剩余价值率没有变,但剩余价值本身增加了,因为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提高了)现在等于30+[21+(3/7)]=51+(3/7)。
同原先的水平相比,利润率从5%增加到[8+(4/7)]%,利润量——象剩余价值量一样——从30增加到51+(3/7)。不变资本价值的任何减少——这种减少能使利润率提高,因为它能使总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降低,我们撇开这一点不谈——总是能够花费较少的总资本而剥削同量的劳动,因而使剩余价值保持不变,并且能够腾出一部分资本来,这部分资本现在可以不再象以前那样变成不变资本,而是变成可变资本,变成自行增殖的资本部分。不变资本价值的任何增加(只要生产水平不变,从而生产的工艺条件不变)都会增加生产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的生产费用,从而降低利润率。不变资本价值的任何减少——只要生产水平保持不变——都会增加可以转化为可变资本,转化为自行增殖的资本,而不是仅仅保存自身的资本的那部分资本,因此,不仅会提高利润率,而且由于剩余价值量增加,利润量本身也会增加。
[XVI—985]另一个例子。
如果有一笔既定的资本,例如9000镑,如果过去花费6000镑购买来的并在一年内由100名工人(每人30镑)加工和推动的那么多亚麻、机器等等,现在用3000镑就能买到,那么,资本家用6000镑资本所得到的利润(与总资本相比来计算的剩余价值)同他以前用9000镑资本所能得到的一样多。这个资本家为了吸收和占有同样多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资本比以前少1/3。可见,在他那里腾出了3000镑。如果[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变,那么,现在他可以从腾出来的3000镑资本中把1500镑花在机器和亚麻上,把1500镑花在工资上,并且和以前使用9000镑资本时的工人人数相比,可以多吸收50个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资本家只使用6000镑,利润率就提高了,因为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提高了。在第二种情况下,如果资本家继续把9000镑投入生产,那么,除了利润率提高以外,利润量也增加了,这是因为:(1)在9000镑中用于交换活劳动的是4500,而不是原来的3000;(2)由于多占有50人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量不仅相对增加了,而且绝对增加了。在这两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就它影响不变资本而言,只使利润(利润率)增加,因为它使剩余劳动相对——与预付资本相比——增加,或者绝对增加(绝对增加是指如下情况:在既定的即相同的生产规模下,过去必须转化为不变资本的那部分资本,现在被腾出来,或者说能够转化为可变资本)。
利润率的提高——由于可变资本和预付资本总额之比降低,或者同样可以说,由于不变资本的价值因把它生产出来的那种劳动的生产力提高而减少——在这两种情况下只是来源于:剩余价值与它的生产费用相比,即与生产它所需要的资本总额相比,相对增加或者绝对增加。或者说,利润率的提高来源于: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差额缩小了。可见,利润率的这种提高建立在如下基础上:不是某个资本的劳动部门中的生产力发展了,而是把这个劳动部门所必需的不变资本作为产品生产出来的那个劳动部门中的生产力发展了。
{实际上,作为固定资本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以及在旧的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全部商品资本——由于生产力的这种提高,或者,由于这个资本的相对贬值——会相对贬值;同样,由于这个资本的价值因生产力降低而提高,——在铁、木头、棉花等等以及那些加入不变资本而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其他要素变贵的场合,——在剩余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从而利润同资本之比,会降低,而这个资本的价值本身会提高。这种结果应该在论竞争的那一部分加以考察。这种情况在进行新投资时,不论是往同一企业投资,还是往新建的企业投资,都不会被注意到;同样,对于必须购买的新原料来说,也不会考虑这种情形。}
{其次,利润率可以靠缩短流通时间而提高,也就是说,靠各种各样的发明,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以及商品形式转化过程的缩短,因而,靠信用的发展等等。但是,实际说来,这属于对流通过程的考察。}
利润率提高的另一渠道,不是节约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而是节约不变资本的使用。一方面,由于工人集中、协作和大规模生产,不变资本得到节省。同样的厂房、取暖、照明等等,如果用在大规模的生产中,要比用在小规模的生产中相对地便宜。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费用的减少是由于共同使用同一使用价值。同样,某些[XVI—986]机器等等,例如蒸气锅炉的费用,并不是和蒸气锅炉发挥的马力数量成比例地增加。(见例子[166]。)蒸气锅炉的绝对价值虽然提高了,但是它们的相对价值同生产规模和使用的可变资本量相比,或者同被剥削的劳动力的量相比下降了。某个资本在本生产部门,例如纺纱厂中实现的节约,直接建立在劳动的节约上,即以尽可能少的物化劳动换取尽可能多的活劳动,创造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而这只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才能达到。相反,前面提到的节约在于:尽量利用节约的方式占有尽可能多的他人无酬劳动,即在既定的[生产]规模下,使用尽可能少的生产费用。这种节省也是或者靠剥削这一定生产部门之外的社会劳动的生产力,即剥削在不变资本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的生产力,或者象上面考察的情况那样,靠节约不变资本的使用,这种节约或是直接通过协作等等,通过在[相应]规模的资本主义生产中采用劳动的社会形式而成为可能,或是创造新规模的机器生产等等的可能性,在这种生产中,机器的交换价值并不与它的使用价值成比例地增加。在这两种情况下,生产率的提高,从劳动的社会形式中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这次不是来自这种劳动本身,而是来自劳动在其中进行并用来进行生产的那些条件。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大规模[生产]中的废料比小工业分散的废料更容易变成新工业部门的材料,结果生产费用也会减少。
资本的趋势是,在直接使用活劳动时把活劳动缩减为必要劳动,并且通过剥削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来不断缩减制造产品所必需的劳动,即节约活劳动,使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来制造这种或那种商品,同样,资本的趋势也是要把这种节约了的、已缩减为必要劳动的劳动用在最节约的条件下,即把不变资本的交换价值缩减到尽可能小的限度,总之,也就是把生产费用缩减到最小限度。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如果说商品的价值实际上不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资本起初实现这个规定,但同时它又不断地缩减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这样一来,商品的价格便减少到自己的最低限度,因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的一切要素都减少到最低限度。
(e)为了确定利润的大小(以及剩余价值的大小),我们不仅举出一定的资本在既定时间内(周转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而且以一个资本量,例如100,作为尺度;以便把比例表现在百分比上。
(f)很清楚,积累率,即资本的实际增长率,由利润决定,而不是由剩余价值决定,因为正如我们看到的,同一利润和同一利润率可以表现极不相同的剩余价值率。但是,利润表现的只是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总额的关系,即表现的是总资本的实际增长(或实际增长的比例)。因此,资本家得到的赢利不是由剩余价值表现出来,而是由利润表现出来。剩余价值只同直接把它生产出来的那部分资本有关。利润同为了生产这种剩余价值而预付的总资本有关,也就是说,这个总资本不仅包含直接同活劳动交换的那部分资本,同时还包含一部分资本,即生产条件的价值额,只有在这些生产条件下,资本的另一部分才能同活劳动交换并剥削活劳动。
[XVI—987]剩余价值只表现交换来的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的那部分活劳动超过通过工资以物化劳动形式交换活劳动的那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而利润表现产品价值超过全部生产费用价值的余额,也就是说,实际上表现总资本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结束时所得到的价值超过它在这个生产过程之前,即它进入这个生产过程之前就具有的价值所形成的增长额。
因此,利润也是资本直接关心的唯一形式,并且关于利润起源的记忆在其中完全消失了。因此,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一种神秘化完成了,这种神秘化把资本表现为自动机和与劳动相对立的人,这种神秘化使生产过程的客观要素主观化。
(g)[利润率和利润量。平均利润率。]
假定剩余价值相同,那么,利润同资本量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等于如下的问题:利润量同利润率是什么关系呢?
第二,只取决于资本的量而不取决于一定的资本在一定的生产部门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或者说,不取决于一定的生产部门中的生产率(即占有他人劳动的比率)的一般利润率,是怎样产生的呢?
对这两个与生产费用有关的问题,应该在我们转入解决本节中最重要的问题,即利润率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下降的问题之前,就作出回答。
{不过事先还有一个涉及6(c)[注:见本卷第267页。——编者注]的评述。因为商品低于自己的价值出售而能够得到利润——就是说,只要商品高于资本家的费用出售,高于资本家本人支付的、从他自己的钱袋里预付的那部分生产费用出售,就是如此;又因为商品的价值和它的生产费用之间的差额给资本家提供了相当大的行动自由,并且使商品能够有低于它本身价值的极不相同的价格水平,而又不致使一切利润都丧失掉;所以很清楚,竞争能够到处——不仅在一个生产部门,而且在许多生产部门,甚至在所有的生产部门——通过使[商品]价格逐步下降到它的价值以下来降低利润率。如果社会仅仅由工业资本家[和工人]组成,那么这就能够得到平衡,因为每一个人不仅作为个人消费者,而且作为工业消费者,能够廉价地获得他的劳动条件,由于全部预付资本的贬值,又由于劳动能力生产费用的减少,从而,由于剩余价值相对地——与可变资本相比——增加,利润率到处都会重新提高。然而,社会上存在着拿固定收入的阶级,食利者阶级等等,债权人等等,也就是说,要从剩余价值或利润中扣除硬性规定的扣除额,这种扣除额不会随着利润率的下降或商品价格降低到它们的价值以下而减少。这些阶级能获得双倍的利益。落到他们手中的地租具有较高的交换价值,因为这些地租仍然保持不变,而商品的价格平均会降到它们的价值以下。食利者将会获得上述扣除额的较大部分,并且用它来购买较多的东西。诸如此类的事情曾经发生在1815—1830年的英国。(见布莱克。[167])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工业资本家的状况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实际上地租获得者是把工业资本丧失的很大部分剩余价值攫为己有了。但是,这种状况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它会导致工业家破产(就象1815—1830年在英国租地农场主中间发生的那样),并且会阻止资本积累。而这又必然引起反抗。因此,虽然竞争不仅能够在某个一定的工业部门中降低利润率,——直至降低到这个率不高于平均率为止,——而且[XVI—988]正如斯密[168]所说的,竞争还能够在所有的部门中降低利润率,然而这种降低只会是暂时的。固定收入占有者和食利者阶级手中积攒的资本,或是必然被用来购买供消费的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它能使商品的价格重新接近于商品的价值,从而重新提高利润率,这些资本或是又被作为资本借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会加剧竞争,从而使已经降下来的利润率因商品价格进一步降到它的价值以下而降得更低,以致会引起危机、爆炸和反抗;另一方面,与降低了的价格相适应,新的投资将会按照更低的率投放,无论是作为利息还是作为地租都一样,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局面,似乎所有的资本家都低于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也就是——通过拉平——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卖。结果利润率又会提高到自己正常的高度。
从这一点出发可以看到,一方面斯密的观点中有被他的对手们忽略了的正确的一面,这就是,他的观点说明的是现代工业的某些暂时现象,没有说明利润率通常下降时的普遍现象;他的观点只是说明暂时的一般波动,这种波动以后又会得到平衡。
其次,被斯密当作前提的实际上不是利润率本身的下降,而是直接表现为工业利润的利润率下降。似乎发生的只是另一种分配,按照这种分配,事实上很大部分剩余价值不是被工业资本家本身装入腰包,而是被食利者和占有固定收入的人装入腰包。似乎发生的只是利润本身的另一种分配,而利润本身实际上似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率,因为它现在表现为其他阶级手中的较高的收入。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危机和反抗。因此,斯密没有说明真正的现象。固定收入的价值所以会提高,一方面是因为固定收入的占有者能够得到较高的总利润率,尽管这个率在名义上并没有变;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实际上不仅能用自己的那一份利润购买更多的产品,而且能购买更大量物化的但他们并没有支付报酬的劳动。}
很明显,如果剩余价值是既定的,并且表现剩余价值的利润率{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剩余价值相同的情况下,利润率可能是极不相同的}是既定的,那么利润量,利润的绝对大小,完全取决于所使用的总资本的大小。如果100塔勒资本的利润是10塔勒,那么,100000资本的利润就是10000,也就是10×1000,因为资本100与100000之比等于10与10000之比。在这种情况下,利润量完全按照价值或预付资本大小的增长程度增长;同样,如果资本是既定的,利润量就取决于利润率。
(1)然而我们已经看到,同一剩余价值可以表现为极不相同的利润率,这取决于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
(2)但是其次,按照事物的本质,剩余价值本身对于不同的资本来说不是相同的,而是不同的。第一,真正的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之比,从而与不同资本的周转时间之比是不同的,而实际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同流通时间与生产时间之间的关系成反比。第二,对于不同的资本来说,正常的工作日是不同的,从而剩余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不过这种不同只应该理解为不同的劳动方式在对简单平均劳动的关系上已被拉平。第三,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是不同的,而且最后,固定资本周转的比例是不同的。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率是不同的,同样,这些部门加入其他工业部门的生产率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某个雇用很少工人的工业部门,不能象雇用很多工人、推动许多活劳动的工业部门那样按照相同的程度分担农产品的降价,一句话,分担生活资料的降价;这就如同一个使用少量机器的工业部门不能象使用许多机器的工业部门那样以同样的程度分担机器的降价一样。
[XVI—989]一般说来,在资本的不同生产部门中利润率不同,而不是相同的情况下,所谈的只能是平均利润率。
对这一点的更详尽的考察属于论竞争的那一章。但是在这里仍然应该说明一些最重要的一般要素。
那么首先,普遍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的性质意味着:它是平均利润,是极不相同的利润率的平均数。
其次,平均利润率的前提是,如果投入一定企业的一定资本带来的利润高于或低于某一点,——如果它的利润高于或低于通常的利润率,——那么,通常的利润率正是由标志着上述测量点的那个水平决定的。这个水平的利润率被认为是正常的,总的说来是这个资本本身所能接受的。我们所说的这些还没有触及关键之点。
利润率,只要它不能由于投资的特殊性质而得到平衡,——就象不同劳动部门的正常工作日的不同长度会由于竞争的附带情况,由于劳动的特性等等而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那样,——只要它高于或低于平均水平,就被认为是存在这种现象的那些特殊投资部门中资本的例外状况,并且会由于竞争,通过他人的资本流入享有特权的部门,或者在相反的情况下,通过本部门中的资本流出这个部门,而把这种利润率降低到或提高到一般的水平。结果,利润率的水平在第一种情况下降低,在第二种情况下提高。某一特殊投资部门(领域)中个别资本家所得到的超额利润或利润的减少,都完全不属于这里所考察的问题。相反,这里考察的是所有特殊生产部门或社会分工所造成的每一特殊投资领域中资本的利润,是每个在平均或正常条件下投资的资本所得的利润。这种限制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分析更深入地从本质上研究什么是平均利润率。
如果我们以任何一定量的资本,例如100镑,作为资本的尺度,即作为不同量的资本与之作比较的尺度,那么,平均利润率就意味着,这100镑资本将得到例如10镑利润,等于预付资本的1/10,或者说10%,——这完全不取决于这100镑作为资本投入的那个生产领域的特殊性质或规定性。决不能由此得出,价值额100镑能够作为资本投入任何生产领域。从这里只能得出:在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每]100镑[资本]都得到10%[即10镑利润],而不管在这一或那一特殊生产领域中发挥职能所需要的资本有多大。因此,一般利润率实际上只不过意味着,总利润量绝对地由预付资本量决定。资本可能大可能小,但它的平均利润率是10%,而且指的是在同样的流通时间内,同样的周转时间内,也就是说,例如,在作为流通时间尺度的一年内。因为前提是所有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无差别的(或者同样可以说,完全相等的),其次,因为假定存在[一般]利润率,所以利润量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大小。换句话说,利润量等于a×x,a是不变量,x是可变量,表现资本的大小。或者也可以说,如果资本的大小已定,那么利润量也就已定,就是说,它取决于一般利润率。[XVI—990]一般利润率例如等于10%,这无非就是说:资本无论投入任何部门,资本的1/10都会作为利润返回来,换句话说,利润与资本量保持同一比例,利润的特点是本身的大小同预付资本比例一致,也就是说,它的量完全取决于资本的大小,同资本量成正比;因此,利润量不取决于资本的实际周转时间(因为对于既定的流通时间来说,利润率是相同的),不取决于资本的特殊流通时间,即资本的流通时间与它的生产时间之比;同样,利润量不取决于每一特殊生产部门中资本不同组成部分间的有机关系,也就是不取决于实际剩余价值,即每一特殊生产部门中每一单个资本所吸收或生产出来的实际剩余劳动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不仅改变了数字的比例,——或者确切些说,改变了数字比例的表现,——而且也改变了形式本身。剩余价值表现为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相交换的关系,或者说,物化劳动不经过交换而占有活劳动的关系。在这里看到的或明显表现出来的,是预付资本不同部分之间的有机关系,从而是剩余价值与资本的这一或那一特殊组成部分的关系。一旦剩余价值作为利润来表现,这种情况便消失了。预付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表现为相同的、只在量上有差别的价值量,都表现为交换价值量,表现为这样一种价值额,它们比例于自己的量,或者确切些说,从自己的整体上看,都在同样程度上不仅具有生产出自身的特性,而且具有超过自己原有的量而生产出余额即生产出利润的特性。资本是基本额,利润是这个基本额在一定的流通时间内产生出来的追加额。基本额即资本对追加额的关系,是根据(原因)对有根据的东西(结果,后果)的关系。这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活动规律。如何、从何和为何——所有这些,在资本和利润的关系中表现得是如此不清楚,以致那些资本主义生产的解释者们,政治经济学家们,对这些现象作出了完全不同的和极其矛盾的解释。
但是尽管如此,剩余价值在它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从它的绝对量来看仍然等于利润。不论100与1000相比得出10%的利润,还是与这1000中包含的不变部分例如500相比得出20%的剩余价值,这100仍然表现为同一价值量,只不过算法不同而已。{计算的不同包含着形式的不同,这个超过预付资本以外的余额同资本不同组成部分间的有机关系所发生的联系已经消失。}这种不同本身仅仅是形式上的。因此,不同投资部门的不同剩余价值在这里仍然表现为不同的利润。
然而,一般利润率却完全是另外的情况,它的最一般的规律表现为:利润率对于所有资本都是相同的,或者同样也可以说,利润量彼此之间完全象资本量彼此之间一样直接互相发生关系。
一般利润率,从而在实际形态上,在经验形态上的利润,已经以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从而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剩余价值的不同(剩余价值率的不同,从而相对来说剩余价值总量的不同),这种不同出现在各个特殊的投资领域中,部分地说是由于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不同,部分地说是由于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之比不同(撇开从生产时间和流通[XVI—991]时间的关系中所产生出来的一切关系不谈);可见,不同的剩余价值率,或者说,剩余价值的不同继续存在,尽管采取的是利润不同或者说具有不同的利润率这种改变了的形式。这后一种不同成为一般利润率的实体,前提,因而也是处于有机形式中的利润的实体,前提。它们被平均化,化为它们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资本的所有特殊生产领域中实际的(正常的)利润率。因此,在第一种转化[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基础上,发生了第二种转化[利润转变为平均利润],这第二种转化所涉及的不再只是形式,而是除形式外还涉及实体本身,也就是说,改变利润的绝对量,从而改变在利润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第一种转化并没有触及这个绝对量。
无论任何一个特殊生产领域的生产费用(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一种特殊商品的生产费用是怎样的,资本家例如都把10%(一般利润率)加在预付额上,他是这样计算的:让一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价值]额得到10%[的利润]。然后这10%加入商品的价格,如果商品按照这个价格出售,正常利润或平均利润便得到实现。如果资本家在上半年内例如得到高于这个平均利润2%的利润,在下半年内得到低于这个平均利润2%的利润,那么一年内所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额,或者说,他在一年内得到的利润的平均数,就是正常利润,或者说,就是一定量资本的平均利润,因为,在每天的交易中所发生的利润的提高或降低被平均化为这种平均利润。
但是,利润从本质上说是由剩余价值组成的,而不是由对产品所作的形式上较高的估价组成的,比如说,这就象当货币材料例如金的价值降低,而商品的价值没有同时降低时,货币价格在名义上提高了。剩余价值是新价值的实际创造。它是比资本中原有的物化劳动更多的物化劳动,从而实际上是比原有的交换价值更多的交换价值。这个剩余劳动量实现在剩余产品量中,或者说,实现在剩余的使用价值量中。认为较大量的使用价值或较大量的产品,由于它们的量较大,便是较大量的物化劳动,这是错误的,——相反,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这较大量的产品可能代表较少量的劳动,——而在劳动生产率水平已定和生产发展阶段已定的情况下,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同时也表现为剩余产品和剩余使用价值,这是正确的。如果从总资本来看,那么,总剩余价值是劳动的全部余额,这个余额体现在超过补偿资本的不变部分和再生产全体工人阶级所必需的那些产品而形成的全部剩余产品中。剩余产品的一部分重新转化为资本,一部分形成以各种名义支配他人劳动的、靠各自在这些剩余产品中分享的份额为生的所有各阶级的收入。
如果把利润追加到价格上仅仅是形式上的,那么,这个追加额就是名义上的,这就如同总产品的价值仅仅由于总产品按照降低了价值的金来估价而不同于预付资本的总价值完全一样,或者同样可以说,如同[总产品价值的]数字表现由于总产品不再按照金而是按照银来估价,因而增大了完全一样。[XVI—992]这样,就既不能设想有新价值,也不能有剩余产品。所有的资本家都按照较高的货币价格出卖同一价值,这就如同资本家全都按照较低的货币价格或按照与价值相符的货币价格出卖同一价值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把10%的利润还是把1000%的利润追加到生产费用的价格上,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单纯表现价格名义上的提高的那一些较大数字,就象这种名义上的提高是由于计算标准较低一样,完全不涉及事情的本质。这种名义上的提高的百分比完全是无关紧要的。工资,即用来再生产劳动能力的那部分资本,同用来补偿预付不变资本的那部分资本一样,在数字较大,货币表现较高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比例不变。
每个特殊生产领域中单个资本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绝对量的尺度,——因为利润只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同样,总资本生产的,从而全体资本家阶级生产的总剩余价值,是总利润、总资本的绝对尺度,而且利润应当理解为剩余价值的所有形式,如地租、利息等等(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总利润包括除工资以外的[对生产费用的]侵占,这与问题本身无关),也就是说,利润是各种各样的资本家可以在不同的名义下瓜分的绝对的价值量(从而是绝对的剩余产品,绝对的商品量)。这样,经验利润或平均利润只能是这个总利润(从而总利润所表现的总剩余价值,或全部剩余劳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中的各个资本之间按照相同的率所进行的分配,或者同样可以说,按照各个资本量的比例的差别,而不是按照这些资本在直接生产这个总利润时占有的比例的差别所进行的分配。可见,总利润不过是一定的计算方式的结果,按照这种计算方式,各个不同的资本各自分配到总利润的相应部分。至于它们之间应该分配的东西,只能由总利润或总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来决定。各个不同的资本分配总利润所依据的率,就是等量的资本得到相等的利润,或者说,不等量的资本得到不等的利润。在第一种转化中只是形式上不同的东西,——即[利润形式上的]剩余价值被算作全部单个资本得到的同样的、无差别的价值额,而不管资本各组成部分间的有机关系如何,——在这里变成了物质上的不同,因为,分享总利润或总剩余价值的份额,是按照相同的程度由一定的百分数决定的和衡量的,也就是由资本的大小决定的和衡量的,而不管每个特殊生产领域中每一单个资本参与创造总利润或总剩余价值的比例如何。在第一种转化中,[单个资本的]剩余价值在形式上被确定为产品价值超过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而这里,在物质上——在对预付资本价值的关系上——确定了各预付资本价值在总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品的价值超过总资本的总价值所形成的余额中应占的份额。使这种计算得以实现的因素是资本之间的竞争。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即转化为超过预付资本而形成的余额时起,就得出了第二个实践结论,这就是,从同预付资本的关系上来看的一定余额,构成利润,或者说,构成这个预付资本得到的、与资本的数量——生产费用的数量——成比例的剩余价值,而生产费用的数量归结为预付资本价值。这样拉平的、均等的利润,对于一个生产领域的资本来说,表现为比这个资本实际上直接产生出来的剩余价值更高的剩余价值,[XVI—993]对于另一个生产领域的资本来说,表现为更低的剩余价值,对于这两个生产领域来说,表现为这种较高的和较低的剩余价值的平均数。这种[平均]利润率的绝对量当然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与全部预付资本之比。
实际上,事情的本质可以表现如下。
作为剩余价值第一种转化的利润——以及这第一种转化中的利润率——表现为剩余价值对产生剩余价值的全部单个资本的关系;利润使这全部资本的各个部分均等起来,把资本整体当作同样的价值额发生关系,而不管这个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与它的剩余价值的生产保持怎样的有机关系。
经验利润或平均利润表现同一转化,表现同一过程,也同样表现剩余价值总额即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实现的剩余价值额对总资本的关系,或者说对整个资本家阶级所使用的资本的关系;平均利润作为利润同这个社会总资本发生关系,而不管这个总资本的各组成部分的有机关系;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各特殊生产领域的各个独立资本或各个资本家,直接参加这总剩余价值的创造。这就如同单个的资本例如900镑获得90镑的剩余价值一样,这时,这个利润同这900镑的各个组成部分发生同样的关系,而且这个资本的每一组成部分都增加10%的价值。也就是说,例如,350镑用于固定资本,350镑用于预付在原料上的资本部分,200镑用于支付工资,其中每一部分都得到10%的利润,因此,每一部分产生的利润都同它本身的量成比例:“资本家对于资本的一切部分,都期望得到同样的利润”(马尔萨斯)[169]。因此,总资本C在对剩余价值M的关系上表现为社会资本,或者说,表现为各个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总额,表现得符合利润率r,这个总资本的每一部分都比例于r,因而比例于各自的价值量来分享P或M,而不以它同M的生产的直接职能上的关系为转移。
第二种转化是第一种转化的必然结果,而第一种转化是由资本本身的性质造成的,通过这种转化,剩余价值转化为价值超过生产费用的余额,即超过预付资本价值的余额。在第一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等于利润的绝对量;但是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在第二种情况下,总剩余价值的绝对量等于总利润的绝对量;但是平均利润率小于平均剩余价值率(即小于剩余价值与包含在总资本中的可变资本总价值之比)。
在第一种情况下,转化是形式上的,在第二种情况下,转化同时是物质上的,因为这时单个资本分摊到的利润,事实上不同于该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它要么大于要么小于剩余价值。在第一种情况下,计算剩余价值时不考虑资本的各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只是按照本身的量生产一定的剩余价值的资本。在第二种情况下,计算总剩余价值分摊到各个独立资本上的份额时,不考虑资本同这个总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职能上的关系,而只是按照资本的量来计算。
因此,在第二种情况下,既会出现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别,又会出现商品的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差别。而且,商品的实际价格——甚至商品的正常价格——与它的价值不同。对这个问题的详细研究[XVI—994]属于论竞争的那一章,在那一章里还应当说明,尽管商品的正常价格和它们的价值之间存在着这种差别,商品价值的变革如何使商品的价格发生形式变化。
但是,一开始就很明白的是,怎样由于把经验利润同利润以完全转化的形式所表现的剩余价值混淆起来(同样由于把商品的正常价格同价值之间的相应差别混淆起来)[而产生了混乱],迄今为止的一切政治经济学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具有这种混乱(区别只在于,较为深刻的经济学家,如李嘉图,斯密等人,直接把利润归结为剩余价值,即希望直接以经验利润的[形式]表现剩余价值的抽象规律,因为否则对规律性的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而政治经济学的庸人们则相反,他们把经验利润的现象直接当作并说成是剩余价值的规律;实际上就是把毫无规律性的现象说成是规律本身)。
资本的竞争不外是资本的各内在规律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各内在规律的实现,这时,每一个资本对于另一个资本都表现为这些规律的司法执行官;资本事实上是通过它们由于彼此发生关系,由于它们的内在性质而彼此施加的外部强制来表现自己的内在性质的。但在竞争中,资本的各内在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各内在规律,表现为资本相互间发生机械作用的结果,因而,事情颠倒了,头足倒置了。这样一来,结果表现为原因,转化的形式表现为原始的形式等等。因此,庸俗政治经济学把它不理解的一切都用竞争来解释,换句话说,在庸俗政治经济学看来,以最浅薄的形式说明现象,就是对这种现象的规律的认识。
如果一年内周转六次的资本得到的利润仅仅是周转三次的资本所得利润的一半;如果使用较多劳动的资本得到的利润不比使用较多固定资本的资本所得到的多;如果生产过程中间断时间较长的资本得到的利润同没有间断时间的资本所得到的一样多,等等,——那么,这不过意味着,所有这些资本得到的利润是按照它们的量来分配的,而不是按照它们[与剩余价值的]直接原有的关系来分配的。
如果每一个资本家在自己的生产费用上追加了10%,那么这无非就是说,一个资本家追加的比他超出这些生产费用而实际生产的多出若干,而另一个资本家追加的比他超出这些生产费用而实际生产的少了若干。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就如同单个资本家高于或低于价值出卖自己的商品,尅扣买主或自己少赚。一个人实现的剩余价值多于他创造的,另一个人实现的剩余价值少于他创造的。但是,这两个人是在他们自己中间分配他们的资本所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尽管分配是按偶然的因素,并且是不平均的。平均利润或经验利润的情况也是如此,但只是表现为与资本家个人之间的欺诈完全无关的一般规律,表现为不管这种欺诈并在这种欺诈之外实现的一般规律。
亚·斯密[170]在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利润不与资本的量成比例,资本家就没有理由使用较大的资本来代替较小的资本了,这种说法是天真的,而且是错误的。撇开他的浅薄不谈,其实在[XVI—999][171]一定的限度内,较大的资本在利润[率]较小时实现的利润量能够大于较小的资本在利润率较大时所实现的利润量。可见,使用较大资本的动机仍然存在。在斯密那里重要的只是,他实际上感觉到,要说明这个在庸俗经济学家看来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困难的,就象说明这些家伙认为是不言而喻的所有问题都是困难的一样。
问题不过在于,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预付资本价值转化为各个资本家的生产费用;因此,这些生产费用的量转化为预付资本的量,这同时意味着,资本家按照这种生产费用的比例把同一产品量,——资本的特有产品是利润,——算归自己,以便象在经验利润的条件下那样分配总剩余价值。[每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供给比例本身产生出这种平均化和平均计算。
在这一节里还应当考察的最后一点,是资本同时采取的完全固定了的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神秘化的完成。
对于这一点,应当回头来谈。
由此(托伦斯)谈到,随着文明的进步,不是劳动而是资本决定商品的价值,同时还谈到,资本是生产的,与资本所使用的劳动无关(拉姆赛、马尔萨斯、托伦斯等人)[172]。
(h)与生产费用相联系,还应当考察一个问题:为什么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从而随着固定资本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疯狂追求延长正常工作日达到了如此程度,以致到处都必须由政府出来直接干预。不过,关于这一点以后再谈。
(7)[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利润率下降的一般规律]
我们已经看到(6(g)[注:见本卷第278页。——编者注]),对于单个资本来说,实际利润即通常的平均利润和这种利润的率,与利润从而与利润率是不同的,因为利润就是单个资本家实际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从而,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总额的比率。但是,同样也可以看到,从使用于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资本总和来看,即从社会资本的总量来看,或者同样可以说,从资本家阶级的总资本来看,平均利润率无非就是总剩余价值与总资本之比,并且是用这个总资本来衡量的;因此可以看到,总利润同总资本之比,恰好象利润——从而利润率——同单个资本之比一样,因为利润只是被看作形式上变化了的剩余价值。这样,我们又有了牢靠的基础,不必考虑许多资本的竞争,一般规律就可以从以上所阐述的资本的一般性质中直接得出来。这个规律也是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规律,即:利润率在资本主义生产进程中有下降的趋势。
[XVI—1000]因为一般利润率不外是剩余价值总额与资本家阶级使用的资本总额之比,所以,在这里不涉及剩余价值所分成的各个分枝,如产业利润、利息,地租。剩余价值的所有这些不同形式都不过是总剩余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因此,其中的一个部分能够增加,是因为另一个部分减少。但是,这里谈的是总剩余价值率的下降。正如亚·斯密已经正确地指出的那样,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甚至地租都在下降,而不是提高,这种下降不是与地租表现为其产物的那一定面积的土地成比例,而是与投入农业的资本成比例,因而地租正好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上地租直接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组成部分[173]。这一规律已经得到整个现代农学的证实。(见东巴尔[174]、琼斯[175]等人的著作)
那么,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这种趋势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指出,这个趋势曾引起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很多忧虑。整个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学派都认为这个过程必然导致世界末日而为此发出悲鸣,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利润的生产,所以随着利润的下降,它也就失去自身的刺激,失去活生生的灵魂。另外的经济学家对这种情况提出一些很有特色的安慰理由。然而,除了理论之外,说明问题的是实践,即来源于资本过剩的危机,或者同样可以说,资本由于利润率下降而进行疯狂冒险。由此,危机——见富拉顿[176]——被看作是对付资本过剩,恢复正常利润率的必要的强制手段。
{利润率的波动,可以与资本的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变化无关,或与资本的绝对量无关,而由下列原因引起:预付资本的价值,——无论是束缚在固定资本形式上的资本的价值,还是作为原料、完成的商品等等存在的资本的价值,——由于不以已有资本为转移的、为进行资本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增减而提高或降低,因为,每一个商品——从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不仅是由它本身所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且还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那种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这种再生产可能在和原有生产条件不同的较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也可能在较容易的情况下进行。假定在变化了的情况下,整个说来再生产同一资本所需要的时间二倍于生产这些资本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或者相反,只需要这种劳动时间的一半,那么,只要货币的价值永远不变,它以前如果值100塔勒,现在就值200塔勒,或者,以前值100塔勒,现在就只值50塔勒。如果价值的这种增加或减少同样影响到资本的所有部分,那么利润也同资本一样,现在表现为多一倍的或少一半的塔勒。[利润]率仍然不变:5比50,同10比100或20比200一样。假定只有固定资本和原料的名义价值提高了[或降低了],在[预付]资本100中它们占4/5,即80,可变资本是1/5,即20。在这种情况下,剩余价值,从而利润,仍然表现为[XVI—1001]和以前一样的货币额。也就是说,利润率会提高或降低。在第一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等于10塔勒,是100的10%。但以前的80现在值160,也就是总资本等于180。10∶180=1/18=(100/18)%=[5+(5/9)]%,不再是以前的10%。在第二种情况下,是40而不是80,总资本等于60,比率是10∶60=1/6=(100/6)%=[16+(2/3)]%。不过,这种波动要成为普遍的,就不能不影响进入工人消费的商品,也就是说,不能不影响可变资本,从而整个资本。而在这种情况下,利润率仍然不变,尽管利润量在名义上有所改变。}
一般利润率决不会因为预付资本总价值的提高或降低而提高或降低。如果预付资本表现在货币上的价值提高了,剩余价值的名义上的货币表现也随之提高。[利润]率并不改变。在[预付资本价值]降低的情况下,道理相同。
一般利润率的下降,只能由于:
(1)剩余价值的绝对量降低。相反,这个绝对量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有增长的趋势,因为它的增长与资本主义生产所发展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一致的;
(2)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下降。正如我们看到的[注:见本卷第251—266页。——编者注],利润率总是小于利润率所表现的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越大,利润率就越小。或者说,预付资本总额与其可变部分之比越大,也就是说,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部分越大,同一剩余价值率就表现为越小的利润率。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即M/(c+v),c的部分越大,从而越是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这个量就越小。因为,当c=0时,也就是M/(c+v)=M/v时,M/(c+v)就达到了最大限度。
然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规律就在于(见舍尔比利埃[177]等人):可变资本,即用于支付工资,支付活劳动的那部分资本——资本的可变部分——同资本的不变部分相比,即同用于固定资本以及用于原料和辅助材料的流动资本的那部分资本相比不断地降低。正如我们看到的[178],相对剩余价值的整个发展,即劳动生产力的整个发展,也就是资本的整个发展就在于: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与劳动相交换的资本的总额会由于下述原因而减少,即通过分工,使用机器等等,通过协作和由此造成的价值量和不变资本量的增加,会产生出更多的剩余劳动,而预付在劳动上的资本却减少了。
由此可见,由于可变资本与资本总量之比的减少,利润率也就下降,也就是说,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越小,[XVI—1002]剩余价值与资本总量之比也就表现得越小。
例如,如果在印度的生产中,作为工资支付的资本与不变资本之比等于5∶1,在英国等于1∶5,那么很清楚,印度的利润率必然高很多,尽管那里实际上实现出来的剩余价值少得多。我们以[总资本]500为例。如果可变资本等于500/5=100,剩余价值是50,那么,剩余价值率就是50%,利润率就只是10%。相反,如果资本的可变部分是400,剩余价值率只是20%,那么,400就可得到80,对资本500来说,利润率是80∶500,即8∶50,或16∶100。因此是16%。(100∶16=500∶80或50∶8=250∶40或25∶4=125∶20;25×20=500;4×125=500。)所以,即使在欧洲劳动被使用的强度二倍于印度,印度的利润率与欧洲的利润率之比为16∶10=8∶5=1∶(5/8);也就是1∶0.625(5∶8=0.625;625∶1000=125∶200=25∶40=5∶8。)这是因为在印度,总资本的4/5用来交换活劳动,在欧洲只用1/5。如果在利润率高的这类国家里,实际的财富很少,那是因为劳动生产力低,而这种劳动生产力恰好表现在这种高利润率上。[剩余价值率]20%是劳动时间的1/6。因此,印度只能供养1/6不直接参加产品生产的人口,而在英国[剩余价值率]是50%,有1/3即有多一倍的人口不工作而生活[179]。
可见,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等于资本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等于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相交换的比例的提高。
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表现在已经生产出来的生产力的大小上,表现在新的生产借以进行的那些生产条件的价值规模和量上,即表现在已经积累起来的生产资本的绝对量上。第二,它表现在支付工资的资本与总资本相比相对缩小上,也就是表现在较大资本的再生产和使用所需要的活劳动,即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活劳动的相对缩小上。
这同时意味着大量的资本积聚在少数的点上。同一笔资本,当它在一个人手中雇用1000名工人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它就是大的,当它分散在500个人手中,每人雇用两个工人的时候,它就是小的。
资本的可变部分对不变部分或对总资本的比例较大,如象上述例子那样是5∶1,这种情况表明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一切手段没有被使用,一句话,社会劳动力没有发展,因而较多的劳动量生产出来的东西较少,[XVI—1003]而在相反的情况下,(相对)较少的劳动量生产出来的东西较多。
固定资本的发展(它本身也造成用于原料和辅助材料的流动资本的发展)(见西斯蒙第[180])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特殊标志[181]。这种发展直接包括资本可变部分的相对减少,也就是活劳动量的减少。这两者是一回事。这种情况在农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那里减少不仅是相对的,而且是绝对的。
{亚·斯密对于通过竞争压低一般利润率所作的解释[182],——假定只有资本家和工人互相对立着,或者,假定不考虑剩余价值在各个阶级之间的进一步分配,——可以归结为,利润的下降不是因为工资的提高,但是可以说,工资的提高是因为利润的下降,因此,从结果来看,与利润的下降相适应的是工资的提高——这同李嘉图完全反过来的解释是一样的[183],在李嘉图那里,利润的下降是因为工资变贵等等,或者如凯里[184]所说,利润的下降不仅是因为生产费用(交换价值)提高,而且是因为工资的使用价值提高。利润往往由于资本之间的竞争——即资本之间在劳动需求方面的竞争——而下降,这一点为所有的经济学家所承认(见李嘉图[185])。亚·斯密的解释——如果他不是单纯谈论产业利润的话——会使这一点上升为一条与他自己阐述的工资规律完全相反的普遍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表现在剩余劳动的增加,即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上;还表现在与活劳动相交换的资本组成部分同资本总量相比的减少上,即同进入生产的资本总价值相比的减少上。(见剩余价值,资本等等[186])或者换一种说法,表现在对使用的活劳动进行较大的剥削上(这种情况来源于活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较大量的使用价值;从而缩短了再生产工资所需要的时间,延长了资本家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劳动时间),也表现在普遍使用的活的劳动时间相对量的减少上,也就是表现在活的劳动时间量与推动它的资本相比的减少上。这两种变动不仅齐头并进,它们互相制约,并且不过是同一规律所表现的不同形式和现象。然而,就利润率来看,它们按相反的方向发挥作用。利润是剩余价值对总资本的关系,利润率是按照资本的一定尺度,例如按百分比来计算的这个剩余价值的比率。然而,剩余价值,——作为总量,———第一,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第二,由按照这个率所同时使用的劳动的量决定,或者同样可以说,由资本可变部分的量决定。从一方面看,剩余价值率提高,从另一方面看,同这个率相乘的数字(相对)下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使所雇用的劳动的必要部分(得到支付的部分)减少,它同时提高剩余价值,因为它提高这个剩余价值的率,换句话说,它提高剩余价值的百分比。然而,随着它使受既定资本雇用的劳动的总量减少,它就使同剩余价值率相乘的数字即剩余价值的量减少。
剩余价值既由表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的率决定,又由所使用的工作日的量(数字)[注:在手稿中“(数字)”一词写在“量”这个词的上方。——编者注]决定。不过,后者——或者说资本的可变部分——与投入的资本相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减少。
如果C=500,c=100,v=400,M=60,而M/v=60/400=15%,那么利润率等于60/500=12%。[XVI—1004]其次,如果C=500,c=400,v=100,M=30,而M/v=30/100=30%,那么利润率等于30/500=6%。剩余价值率增加一倍,利润率减少一半。剩余价值率精确地表现劳动被剥削的率,而利润率则表现活劳动按既定的剥削率被资本使用的相对量,或者说,表现支付工资的资本即可变资本与预付资本总额之比。
如果C=500,c=400,v=100,那么要使利润率等于12%或利润等于60,剩余价值就必定是60,而M/v必定是60/100=60%。
可见,为了使利润率保持不变,剩余价值率(或劳动受剥削的就必须随着预付在劳动上的资本量即可变资本量的相对下降,或者说,随着不变资本量的相对增长,以相同的比例增长。从一种唯一的情况就可以明确地看出,这种情况只有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可能的,反过来宁可说,占统治地位的必定是利润下降的趋势——或者说,剩余价值额随着剩余价值率的增长而相对下降——这一点已为经验所证明。资本新再生产和生产出来的价值部分等于被资本在它的产品中直接吸收的活劳动时间。这些劳动时间的一部分补偿物化在工资中的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在此以外的无酬的余额,即剩余劳动时间。但是,这两部分共同组成生产出来的价值总量,而只有所使用的这些劳动的一部分构成剩余价值。如果正常工作日等于12小时,那么,2个从事简单劳动的工人所追加的决不会多于24个小时(从事较高级劳动的工人也决不会多于这样一个数字:24小时乘以表现他们的工作日对简单工作日之比的那个数字),这24小时中有一定的部分补偿工人的工资。他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任何情况下都只是这24小时中的一个相应部分。如果既定量的资本(与资本的既定量成比例)不再雇用24个工人,而只雇用2个工人,或者说,在旧的生产方式下,既定量的资本需要24个工人,现在在新的生产方式下只需要2个工人,那么,如果在旧的生产方式下剩余劳动等于总工作日的1/12,或等于[24个工人中每人]1小时,生产力的任何提高都不能使——不管他们如何提高剩余劳动时间的率——2个工人所提供的剩余价值量同旧生产方式下的24个工人提供的一样多。就生产力的发展和利润率没有按比例这样厉害地下降来看,对劳动的剥削大大加剧了,而令人惊异的并不是利润率下降,而是它没有更大幅度地下降。这种情况一方面可由在资本竞争篇考察的那些原因来说明,另一方面,总的说来是由于:迄今为止一些部门生产力的巨大增长被其他部门生产力很缓慢的发展所抵销或受到限制,因此,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一般比例的下降——从社会总资本来看——同某些特殊生产领域中明显看到的这种下降并不保持一致。
总起来说,平均利润率的降低表明:劳动或资本的生产力提高,从而一方面对所使用的活劳动的剥削加剧了,[另一方面]以一定量的资本来计算,按照提高了的剥削率所使用的活劳动的数量相对减少了。
从这一规律不能得出结论说:资本的积累会下降,或者说,利润的绝对量(从而表现为利润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不是相对量)会下降。
[XVI—1005]让我们沿用上面的例子[注:见本卷第299页。——编者注]。当不变资本仅仅是预付总资本的1/5时,这种情况表明生产力的发展处于低级阶段,表明生产规模有限,资本小而分散。一笔这样的资本500,带来15%的剩余价值(可变资本为400),提供数额为60的利润。[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相反的比例则表明生产规模大,生产力发展,协作,分工和大量使用固定资本。我们假定有一笔20倍的这样的资本,那么,500×20等于10000;10000中6%的利润就是600(或者说,如果可变资本等于2000,剩余价值是30%)。因此,一笔10000的资本在利润为6%时比一笔500的资本[在利润率为]12%时积累得要快。一笔资本实现的[必要]劳动时间等于400,另一笔实现的是2000,因而[必要]劳动时间的绝对量5倍于前,尽管比例于资本的量,或者说比例于资本的一个既定额例如100,后者使用的[必要劳动]时间少3/4(见李嘉图的例子[187])。
在这里象在整个叙述中一样,我们完全撇开了使用价值。很明显,在资本的生产率较高的情况下,同一价值在生产力较高的阶段比生产力较低的阶段表现为大得多的使用价值量,因而为人口的,从而为劳动力的更迅速得多的增长率,提供了物质条件(见琼斯[188])。
随着利润率的这种下降,资本的最低额——或者说生产资料积聚在资本家手中所需要的水平——提高了,一般说来,这种最低额是生产地使用劳动所需要的,是既包括剥削劳动,又包括只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同时积累即积聚也增长了,因为具有较低利润率的较大资本比具有较高利润率的较小资本积累得更迅速。这种不断增长的积聚达到一定的水平,又使利润率发生新的下降。因此,大量小的分散的资本是乐意冒险的。由此就发生危机。所谓的资本过剩,始终只是指不能通过资本的数量来抵销利润率下降的那种资本的过剩(见富拉顿[189])。
但是,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推动力量,资本所以被生产出来,只是因为它能够和利润一起被生产出来。因此,英国的经济学家为利润率的下降而忧虑不安。
李嘉图已经注意到,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利润量的增长并不是绝对的,而可能的情况是:尽管资本在增长,利润量本身却能够下降。令人奇怪的是,他没有把这一点作总的概括,而是仅仅举了一个例子[190]。然而事情是很简单的。
[资本]500按20%[的利润率]计算时得到利润100。
[资本]5000按10%[的利润率]计算时得到利润500,可是5000按2%[的利润率]计算时只得到利润100,并不比500按20%[的利润率]计算时得到的多,而如果按1%[的利润率]计算,就只得到利润50,也就是只有500按20%[的利润率]计算时得到的一半。总起来说,只要利润率的下降比资本的增长慢,那么利润量从而积累率就提高,尽管利润相对下降。
如果利润下降与资本增长的程度相同,那么,尽管资本增长,利润量,——从而积累率,——仍然象利润率较高而资本较小时一样。最后,如果利润率以大于资本增长的比例下降,那么利润量,从而积累率,也随着利润率而下降,而且降得比生产不太发达而利润率较高的相应的不发达生产阶段还低。
[XVI—1006]{除了使用价值决定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或者决定资本(如固定资本)的性质以外,我们没有考察使用价值,因为我们考察的是资本一般,而不是资本的实际运动或竞争。但是,这里可以顺便说一下,处于提高了剩余价值率和降低了利润率的较高阶段的这种生产,是大规模生产,因此,以消费使用价值为前提,并因而不断地周期性地导致生产过剩,而生产过剩通过市场的不断扩大而周期性地得到解决。生产过剩不是因为缺乏需求,而是因为缺乏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这是因为,这个过程以规模越来越大的无产阶级为前提,因而就大大地限制并越来越限制超过必要生活资料的需求,而这个过程又同时造成需求范围的不断扩大。马尔萨斯说得对:工人的需求从来不会使资本家满足[191]。资本家的利润恰好在于工人的贡献超过工人的需求而形成的余额。每一个资本家实际上在对自己工人的关系上感到了这一点,只是对购买他的商品的别人的工人没有感到这一点。对外贸易,奢侈品生产,国家的挥霍(国家支出的增加等等),固定资本的大量花费等等,阻碍着这个[生产过剩的]过程。(所以,马尔萨斯、查默斯等人把高薪闲差,国家的和非生产阶级的挥霍宣布为灵丹妙药[192]。)令人奇怪的是,同一些经济学家承认周期性的资本生产过剩(周期性的资本过剩是一切现代经济学家所承认的)而否认周期性的商品生产过剩。似乎极简单的分析并没有表明:这两种现象不过是在不同的形式上表现出来的同一二律背反。}
这种[利润率下降的]单纯可能性使李嘉图(同样使马尔萨斯和李嘉图学派)忧虑不安,这恰恰证明李嘉图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有着深刻的理解[193]。李嘉图被谴责为对“人”漠不关心,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时只看到生产力的发展,而不管这种发展以怎样的牺牲为代价,——不顾及分配,从而不顾及消费,——这恰恰是李嘉图最有意义之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的历史任务和权利。正因为如此,资本无意之中为一个更高的生产方式创造物质条件。这里李嘉图所不安的是,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的刺激力和积累的条件以及积累的动力——受到生产的发展规律本身的危害。而数量关系在这里就是一切。
在这里他所预感到的东西事实上有其深刻的原因。这里以纯经济的方式,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出发,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界限,表明了它的相对性,即它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而只是历史的并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条件的有限发展时代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为了使这个重要问题得出决定性的结论,事先必须研究:
(1)随着固定资本,机器等等的发展,追求过度劳动,追求延长正常工作日的欲望,简言之,追求绝对剩余劳动的欲望在增长,恰恰是随着进行相对剩余劳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增长,这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2)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利润——从单个资本的角度来看等等——怎样表现为必要的生产条件,因而属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绝对生产费用呢?
{如果我们拿剩余价值来看,那么,对于剩余价值来说,可变资本越小,剩余价值率就越大,可变资本越大,剩余价值率就越小。[剩余价值率]m/v的提高或降低与v的提高或降低成反比。如果v等于0,那么剩余价值率最大,因为完全不需要把任何资本花费在工资上,完全不需要对劳动支付报酬就可以占有无酬劳动。相反,如果c等于0,即利润率等于[XVI—1007]剩余价值率,如果完全不需要支出不变资本c就可以把可变资本v用在工资上,并实现剩余劳动,那么,表现形式m/(c+v)或利润率就最大。可见,表现形式m/(c+v)的提高或降低同c的提高或降低成反比,也同v的提高或降低[成反比]。
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比越小,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越大,利润率就越高,而不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越小,也就是说,在这个比例中不变资本构成的总资本部分比可变资本小,那么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就越大。然而总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从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比越大,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就越小。
如果m=50,v=500,c=100,那么,m′=(50/500)=(5/50)=(1/10)=10%,而P′(利润率)=(50/600)=(5/60)=(1/12)=[8+(1/3)]%。
这样,v越小,m/v就越大,而在m已定的情况下,v[对于总资本来说]越大,并且c越小,m/(c+v)就越大;但是,如果c增加,m/v就提高。如果现在c增加了二倍,m/v变成了3m/v,那么[利润率]就等于3m/(3c+v);如果v与C之比原来是v∶(v+c),那么现在的比例是v∶(3c+v)。
[原来是:]v=Cv/(v+c)=C/(1+c/v);[现在是:]v=Cv/(v+3c)=C/(1+3c/v)。
如果m本身的量大于v,同时c增加了,也就是v小于c+v,也就是说,如果由于使用较多的不变资本,剩余价值率按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下降的同一程度而提高,那么利润率仍然不变。
原来是m/(c+v)=P′。现在是3m/(3c+v)=P′
首先人们要问,m/(3c+v)比m/(c+v)少多少?
m/(c+v)—m(3c+v)=[m·(3c+v)—m(c+v)]/[(c+v)(3c+v)]=[m·(3c+v—c—v)]/[(c+v)(3c+v)]=m(2c)/[(c+v)(3c+v)]
[XVI—1008]假定剩余价值等于120,可变资本等于600。在这种情况下,m′或剩余价值率等于120/600=20%。如果不变资本等于200,那么P′=120/800=12/80=3/20=15%。如果现在不变资本增加了二倍,从200增加到600,其他一切都保持不变,那么m′仍然和以前一样等于20%,但是P′现在等于120/1200=12/120=6/60=3/30=1/10=10%。利润率从15%下降到10%即下降1/3,而不变资本增加了二倍。可变资本原来是总资本的600/800=6/8=3/4,现在是600/1200,仅是1/2或2/4,也就是说,[它与总资本之比也]减少了1/3。
但是,如果剩余价值由于不变资本增加了二倍而增加二倍,即从120增加到120×3=360,那么m′现在等于360/600=36/60=6/10=3/5=60%,但是P′等于360/1200=36/120=6/20=3/10=30%。
然而,因为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原来是600∶800=6/8或3/4,现在是600/1200或1/2,所以这意味着,这个既定的比例按照(1/2)∶(3/4)=(2/4)∶(3/4)=2∶3的比例降低了,也就是降低了1/3。可见,[为了使利润率保持不变],剩余价值同样必须只增加1/3,而不是增加二倍;120/3=40;120+120的1/3=120+40=160。[剩余价值率等于]160/600=4/15=[26+(2/3)]%[194]。[XVI—1008][注:马克思手稿第1008页的下半页上,写满了与上述比例有关的数字计算。——编者注]
[XVI—1009]m=120;v=600;c=200;m′=120/600=20%;P′=120/800=15%。
m=120;v=600;c=200;m′=120/600=20%;P′=120/1200=10%。15∶10=3∶2=1∶(2/3)。也就是说,P′减少了1/3,c增加了二倍,总资本从800增加到1200,即增加了1/2;最后,原来的v/c是600∶200。现在c增加了二倍,也就是v与c相比减少了2/3。最后,原来的v比C是600∶800=6∶8=3∶4,即v=(3/4)C。现在这个比是600∶1200=6∶12=2∶4;v=(1/2)C或(2/4)C;也就是v∶C降低了1/4。
为了使利润率保持为15%,剩余价值必须从120增加到180,即增加60(而60∶120=1∶2),所以是增加1/2。其次,m′从120/600或20%[增加]到180/600或30%,即又增加了一半。
剩余价值[率]应该按照总资本从800增加到1200即增加50%的比例增长,因此是从20%增长到30%。原来v与总资本之比是3/4,现在等于2/4。然而(3/4)×20=(2/4)×30,也就是等于15%。}
{很明显,可变资本,从而工人的绝对人数,能够不断地绝对增加,尽管就它对总资本的比例来说,从而对固定资本的比例来说,这些量不断地减少。由此产生了荒谬的争论:机器是否减少工人人数。在采用机器的初期,它们几乎总是减少工人人数,但不是在采用机器的领域内,而是压倒那些处在较早生产发展阶段上的从事同种劳动的工人。例如,机器纺纱工排挤手工纺纱工,机器织布工排挤手工织布工,等等。但是,在使用机器的工业部门,工人人数{虽然男工在很大程度上被女工和少年工所排挤}能够不断地绝对增加,尽管相对地减少。}[XVI—1009]
[XVI—995]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些事实。
C=v+c;m是剩余价值;m′是剩余价值率;P′是利润率;m′=m/v;P′=m/C或m/(v+c)。
(a)于是,C=800;c=200;v=600;m=120。在这种情况下,c=1/4C(800/4=200),v=[(3/4)C]((3/4)×800=600);m′=120/600=20%。如果不变资本c从200增加到600,即增加了二倍,那么总资本C就从800增加到1200,即增加50%。
因为c=(1/4)C,所以它由于增加了二倍而从1/4增加到3/4,即增加了(2/4)[C]。总资本现在等于(3/4)C+(3/4)C=(6/4)C。所以,它增加了[(2/4)C]。原来[v是](3/4)C(=600)。所以,它由于增加了二倍而从(3/4)C增加到(9/4)[C],从600增加到1800,总资本增加到2000([=10/4]C);可见,和原来的资本(6/4)C=1200比较起来,总资本增长到1200+800=2000。因此,总资本由于不变资本c的一定增加而[增加]多少,取决于原来的比例c∶C,这个比例同时能够由一定的比例c∶v[……][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来表现。因此,比例c∶v或比例c∶C=c∶(c+v)越大,总量C通过[c的增加]也就增加得越多,利润率也就越是下降,剩余价值率必须增长得越多,才能使利润率保持不变。在剩余价值率已定的情况下,总资本的增长[……][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
其次,在这种情况下,C从800增加到1200,不变资本c从200增加到600,也就是说,不变资本增加了二倍,总资本增加到[6/4,即]增加50%,那么,剩余价值率或m′仍然等于20%,而m等于120。但是P′=120/1200=10%。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都没有改变,而利润率]从15下降到10,即下降了1/3或[33+(1/3)]%。利润率降低了33+(1/3),[而总资本]增加了50%,这个差别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的产生是因为,利润率与两个相比的资本的量成反比。[……][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或1200。资本以800∶1200=2∶3的比例增长,也就是以2∶(2+1)的比例增长,或者说增加了50%。利润率正相反,它的比率从120/800下降到120/1200;换句话说,(120/800)∶(120/1200)=3∶2,因此,下降了1/3或[33+(1/3)]%。
因此,在可变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下降直接决定于总资本的增长。它的下降与资本的增长成反比。如果资本增长的比例是2∶3,利润率下降的比例就是3∶2。其次,在可变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总资本只能由于不变资本的增加而增加。但是,不变资本一定的增加能够引起总资本多大程度的增加,取决于原来的比例c∶C。这种反比例部分地说明,为什么即使剩余价值率不变,利润率也不按资本增加的同一比例下降。如果2增加到4,那就是增加了100%。如果4下降到2,那就是下降了50%。
(b)如果在上述第二种情况下利润率保持不变,那么利润,从而剩余价值,必须从120增加到180,即增加60或120的1/2,增加原数量的一半。所以,剩余价值必须按总资本增长的同一比例增长,即增长50%,也就是说,按照比剩余价值不变时利润率下降的比例更高的比例增长。
如果不变资本c增加到1200,而不是增加到600,那么总资本就增加到1800,因为c增加了1000,也就是[对于原有的总资本量来说]增长了125%。[要使利润率]保持不变,与利润额相等的剩余价值额必须增加到270。而270∶120意味着增加了150,或对于120来说,增加了125%。(120∶120是100%,而30∶120是1/4或25%(4×30=120)。[……][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
(c)m′和剩余价值在上述(b)项情况下如何增长呢?
剩余价值率原来是120/600=20%,或等于可变资本的1/5。如果[在第二种情况下]资本增加到1200,或c增加了二倍,那么,[剩余价值率在利润率不变的前提下增长]到180/600或30%。在第三种情况下总资本增加到1800,[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来说[增加]到270/600=9/20,即增加到45%。[在第二种情况下,]剩余价值[率]从20%增加到30%,即增长了50%,——恰好和总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增长的百分比一样,——而[在第三种]情况下,绝对剩余价值,或[剩余价值率]从20%增加到45%,即多出了25。但是,25∶20是1+(1/4);(20+20的1/4或+5),就是说,剩余价值率增长了125%。{这个[例子]只与增长量的增长[有关],与这些量本身的相互比例无关。}因此,剩余价值率必须直接按总资本增长的[同一比例增长],或者说按绝对剩余价值必须增长的同一比例增长,利润率才能在[总资本]增长时保持不变。
在第一种情况下,总资本是800时,可变资本是600,即(3/4)C;不变资本等于200,即(1/4)C。
在第二种情况下,总资本是1200时,可变资本是600,即(2/4)C;不变资本等于600,即(2/4)C。
在第三种情况下,总资本是1800时,可变资本是600,即(1/3)C;不变资本等于1200,即(2/3)C。
如果在总资本是3600时可变资本是600,即等于1/6C,不变资本等于3000,即(5/6)C,那么,剩余价值或利润,[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增加到540。剩余价值率等于540/600,9/10或90%,与20%相比[就是多出了]70。而70与20之比是350%。资本的增长是3600—800=2800,同样[是350%]。在这种情况下,剩余劳动是总工作日的9/10也就是说,10小时的工作日中有9小时是剩余劳动。[……][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XVI—996][……][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虽然[在上述例子中剩余价值率的增长]与总资本在可变资本不变情况下的增长完全一致,[——在剩余价值率不变时]利润率在同一价值表现中变动,但是,同[总]资本[价值的]提高或降低成反比。如果资本从2增加到4,那么利润率就按照4∶2的比例降低。资本增长了100%,[利润率降低了50%],而在可变资本不变时表现为相同比例的剩余价值率,并不象[总]资本那样增长,或者说,可变资本[并不象]总资本[增长那样下降]。根本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可以使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精确地保持同一的数字比例。[这里只是表现出]相对剩余价值在增长,并且它的增长与可变资本的降低成比例。[……][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但是,[劳动]生产力,从而剩余劳动,并不按这种比例下降的同一比例增长。[……][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我们假定,1个人能够生产90个人生产的那么多使用价值。他一天生产的价值从来不会多于等于12小时的平均价值,并且剩余价值始终不会多于12小时减X,这里的x代表生产他自身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剩余价值[……][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产生于他本身参加劳动的那段劳动时间,而不是产生于他所补偿的那些工作日。如果90个人每天只提供1/2的剩余时间,那么,[这个剩余时间总共是45]小时。如果一个人只需要1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提供多于11小时的剩余价值。[……][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二重的过程。他增加了工作日的剩余劳动时间,但也减少了这些工作日数。[……][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资本。第二,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某些工业部门生产效率甚至可能较低,[……][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资本的一般生产率决定的。
[生产力的不平衡发展]首先[可能发生在]生产水平保持不变,生产力同它已有的[水平]相比没有发生显著变革的场合。我们假定有两笔资本,一笔资本等于1000,[利润率为]10%,它生产出1100的价值,一笔资本例如等于800,其中v=600,c=200,而剩余价值=160,利润率等于20%。这样,100000的资本会产生[……][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假定这后一资本的可变资本部分]不是3/4,而只是1/6(3/4=18/24,而1/6=4/24),就是说,它使用的可变资本相对地少了14/24或7/12。[……][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还是5000。它的可变资本和它所使用的活劳动总起来说是16666+(4/6),即几乎还是比第一种情况下大27倍。可是,在剩余价值[不变]时,利润率由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决定。在单利[每年为5%]的情况下,100000镑过20年后就增加到200000镑,而800镑[资本]利息为20%的情况下,它的积累过二十年后只是3200(160×20)。再过20年,200000在利息为5%的情况下,变成400000。另一笔资本[3200]在利息为20%的情况下只达到12800。
(α)通常{关于例外情况,即关于劳动的强化,因而关于事实上劳动借助机器而增加的情况,见剩余价值部分[195]},机器只创造相对剩余价值,其途径是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一成果是借助直接或间接进入工人消费的商品变便宜而达到的。
剩余价值是由两个要素创造的。第一,是单个工人每日的剩余劳动。这种劳动决定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决定可变资本由于同活劳动交换而增殖的比例。第二,是同时受资本剥削的工人人数,或同时存在的工作日数。
如果剩余价值率已定,那么剩余价值量——作为独立量的剩余价值本身——就取决于雇用的工人人数。如果雇用的工人人数[和同时存在的]工作日[数]已定,那么剩余价值量就取决于剩余价值率。
[机器具有]按彼此相反的两个方向影响剩余价值两个要素的明显趋势。它们会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减少工人人数{无论如何是相对地减少,是对一定数量的资本而言的减少,例如表现为百分比},[这些工人的]工作[日]按照提高了的率而得到利用。
[我们假定12个工人]每人每日提供1小时剩余劳动。由于使用机器,6个工人每人每日应当提供两小时剩余[劳动。在这种]场合,6个工人提供12小时剩余劳动——和从前12个工人所提供的一样多。12个工人每天[工作]的那些时间,[在假定正常]工作日为12小时[的情况下,就可以]认为是长度为144小时的一个总工作日,其中[132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12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在第二种场合,总工作日为72小时,其中60小时为必要劳动时间,[12小时为剩余劳动时间]。因为现在在72小时的总工作日中包含的剩余劳动和144小时的工作日一样多,所以,这144小时中的[72小时,或者说6个工人],现在对于生产12小时的剩余价值来说,[就成为无用的,]多余的了。因此,他们由于使用机器而被排挤出去。
构成一切相对剩余价值基础的[过程],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不过,以前只是涉及单个工人的工作日的过程,现在适用于由同时雇用的工人的工作日数组成的[总工作日]。[劳动时间的]缩短现在采取了[解雇工人的形式]。在第一种场合,劳动小时的总数不变。改变的只是这个总数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在[……][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之间的划分。而现在,改变的不仅是划分,而且还有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总数。
为了[提供]2小时剩余劳动,自从使用机器时起,例如,长度为144小时的总工作日就不是必要的了,它的[缩减]会排除过剩的、无用的劳动。从资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凡[创造剩余价值]所不需要的,从而只是再生产工人自身所需要的一切劳动,都是无用劳动,即非生产劳动。在上面举的例子中,72[小时劳动]即6个工作日[是必要的]。这就意味着12个工人中的6个工人被解雇。在第一种场合,[总工作日的]大小([以及]它所包含的小时[数])不变。改变的只是它们的划分。在第二种场合,这个大小发生了变化,[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总数[以及]它的划分发生了变化。可见,在第一种场合,价值不变,剩余价值增大。在第二种场合,产品中物化的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同时剩余价值增大。
[……][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简单协作和分工。象在使用机器的场合那样,在对产品的关系上会发生[……][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XVI—997]在使用机器的条件下,(对于一定资本来说)会发生[工人人数的]绝对减少。在某些生产部门,例如在农业中,也不断[发生上面这种]减少;这种减少并不象其他生产部门那样受到如下情况的抑制: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形成新的比例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把以前的工人人数顺利地吸收进来,甚至能够把绝对量更大的[工人人数]吸收进来,虽然相对量要小得多。
利润率如何变化,——甚至在上述场合,即在剩余价值率按照工人人数减少的同一比例或[更大比例]提高,也就是说,一个因素引起的减少由于另一个因素引起的增加而得到补偿,或得到更大的[补偿],可见,也就是在剩余价值量保持不变或甚至增大的场合,——这取决于[……][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比例,取决于总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变化,或取决于发生这种变化的比例。[……][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资本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只能由这个资本所剥削的那些工人生产出来,只能由[……][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那些工人生产出来。社会,换句话说,整个资本家阶级,通过它解雇的工人的游离来影响[……][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
随着使用机器的进展,[工人]人数[不应当]不变,相反,人数必定减少,不言而喻,这可以看作是一般规律;这意味着(对于一定的资本量来说)[工人]数量的减少[……][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也就是说,[工人]数量的减少不可能通过剩余价值率即剥削单个工人工作日的[那个比率]的相应提高不断地得到平衡。
我们假定,50个工人每人只提供2小时剩余劳动,那么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等于100。其次,我们假定1个人代替了10个人,那么5个工人便代替了50个工人。他们劳动时间的[总量]等于5×12=60小时;这就是他们的产品的总价值。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少于60,因为这一价值等于60减去必要劳动时间。可见,这一价值更大大少于100。结果,[剩余价值的减少]比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所使用的劳动绝对量的减少[即剩余价值率的相应提高所不能补偿的减少]还要厉害,——这种情况发生在如下一些场合,在那里,虽然剩余价值率提高了,但是剩余价值减少了。[……][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剩余价值量——或者说所耗费的剩余劳动的总量——的减少必然要引起机器生产的发展。这里[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它决不是生产力的绝对的[……][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和最终的形式。
{如果按照新的[剩余价值]率,雇用全部50个工人,或者也许只雇用25个工人,那么剩余价值——不仅仅是剩余价值率——同上述场合相比就提高了。由此得出使用机器的规模的重要性,以及机器所具有的尽可能多地占用工人人数的倾向和尽可能少地支付必要工作日数的倾向。}
(β)我们以资本600为例,其中400花在劳动上,200花在不变资本上:工具上50,原料上150。上面的400代表10个工人。如果所使用的机器的[价值]——连同原料——为520,而花在劳动上的资本只有80,那么10个工人为两个工人所代替,或者说,5个工人为1个工人所代替。预付资本总额不变,生产费用也不变。两个工人每人劳动12小时,所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不比]10个工人生产的剩余劳动时间[多],因为工资不变。但是,现在在改变了的生产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商品,在某些前提下,变得便宜了,不过前提是商品的[数量]没有增加,或者说,同一资本在新生产过程条件下同以前相比,即同以前的生产过程条件下相比,没有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因为加工的原料数量没有变,仍然象以前那样等于150,所以机器的开支现在便从50增加到370。{也就是说:370花在机器上,150花在原料上,80花在劳动上;370+150+80=600。}
现在我们假定,所使用的这些机器的周转时间为10年{再生产时间}。为补偿机器的磨损,进入每年的商品中的价值是37即370/10。商品的生产费用额{在这里,不用考虑利润和剩余价值,因为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未变}现在等于37+150+80=267。商品的生产费用在以前的过程中等于600,而且我们假定,进入这一过程的工具(估价为50)每年必须更新。于是商品价格便以267∶600的比例下降。商品的跌价只要进入工人的消费,就会引起再生产工人所必需的劳动数量的减少,从而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不过在开始时,象在任何使用机器的场合一样,[使用机器的]资本家II虽然比资本家I卖得便宜,却不会按照他的生产费用降低的比例出卖。实际上这是在借助机器降低劳动生产费用时所预料到的。[如果]工人得到和以前一样多的工资,那么,他们虽然可以购买更多的{他们自己生产的}商品,不过多的程度不如他们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程度。如果资本家用自己的商品向工人支付报酬,那就等于他虽然在数量上给了工人更多的商品,但这个商品量所表现的交换价值较少。即使撇开这层关系,考察经验的形式,即资本家给他的总资本,给他的总资本中没有消耗的那部分加算上利息(比如说5%)这种形式,结果也会是,给300(第一年没有消耗的资本部分)加算上5%,等于15,而例如5%的利润也是15,总共为30。这样,商品的价格就是280+30=310,也就是说,几乎还是比第一种场合的[预付总资本的价值]少一半[196]。
实际上花在固定资本上的只有37[即大约50]塔勒,花在原料上的是150,劳动上的是80,即[花在活劳动上的是]80,[花在物化劳动上的是]200。总预付资本为280,其中80用于工资。以前是200花在固定资本上,400花在工资上,总共为600。在第一种场合,花在劳动上的资本同总资本之比为400/600。在第二种场合为80/280。在第一种场合,这个比例等于2/3,在第二种场合等于2/7。可见,并不象起初年看到的[197],在第一种场合是2/3,在第二种场合是2/15;那时30/45和6/45之间的差别意味着,第一种场合[预付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比第二种场合多4倍。[实际上这个份额]从2/3变到2/7,或从14/21变到6/21,这就意味着,上述比例在第一种场合只比第二种场合多1+(1/3)倍。[注:马克思在手稿中把这一段话划掉了。——译者注]
但是,如果1个工人代替了10个工人,那么花在机器上的资本就[不是]从50增加到370[象在2个工人代替了10个工人的场合那样],而是增加到接近2000,可见,总资本增加到2300;这样一来,现在每年为了补偿磨损就要在商品中包括进2000/10=200。生产费用等于250+150+80=480,连同等于2000的10%即200的利息和利润,共为680。结果,在这种场合,生产费用等于[……][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
[XVI—998][由此得出]两个结论。
[……][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由于]固定资本的特殊周转时间——由于它的流通方式——进入产品价值的[……][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固定资本的相应部分比生产中实际需要的固定资本小得多。只有它的磨损即它每年消耗掉的部分才进入[产品价值],因为只有这部分才真正处于流通中。可见,如果资本和以前一样多,如果变化只发生在[固定]资本同花[在劳动上]的那部分资本的比例上,那么产品就要降价,其最后结果就是劳动的生产[费用减少],因此,剩余价值率提高,即剩余劳动时间增加。
[如果]资本和以前一样多,如果剩余时间也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原有的工资没有减少),[那么……][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按照固定资本周转时间(再生产时间)减少的同一程度[……][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
已转化为固定资本的原有资本相应部分[……][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但是资本应当[……][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如果总资本增加了,那么这种增加的程度对工人人数[……][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是必要的,在机器生产的商品比手工劳动生产的商品贵的地方,会发生[……][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
[……][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假定少量工人生产的商品量不比不使用机器的[较多]工人生产的[商品量]多,或者,假定同一资本使用机器时[生产的]商品不[比]它以前不使用机器时生产的[商品多]。
[如果使用机器的两个]工人[中每人]所生产的比不使用机器的10个工人所生产的还多,那么他们也许能创造出以前20个工人所创造的那么多东西。[……][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总是一定的数量,但是也许超出他们所排挤的数量。在这种场合,一个[工人]代替了[……][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也许只有在使用上述两个工人的场合才能得到使用。不管怎样,预付在[机器上]的那部分资本必须增加一倍。这意味着,资本量不是不变的。
不过,如果[固定]资本周转较慢,甚至在不增加原有资本的情况下,从而在生产的商品不比从前多的情况下,都会使产品变便宜,那么在另一种情况下就会更是如此。
这属于论生产费用的那一部分[198],同样,上面关于剩余价值的论述应当在《剩余价值》部分[199]中考察。
{预付资本总量进入劳动过程,但是,进入价值形成过程或产品价值的只是在劳动过程的一定期间内消耗的资本部分。(见马尔萨斯[200])由此可见,如果使用同一资本500进行生产,其中4/5用于不变资本,1/5用于可变资本,那比起按与此相反的比例所进行的生产来,生产的商品价值较小,或者说,生产的商品较便宜。(甚至利润和利息按全部资本来计算,那么进入商品价值的仍然只是这个资本的相应部分,而不是全部资本,就象在全部资本或这个资本的大部分投在活劳动上的场合那样。)不过,利润是按照全部资本计算的,就是说,还包括资本的未被消耗的部分。虽然就资本本身来考察,资本未被消耗的部分不进入单个资本的产品价值,但是这个部分在利润(利息)形式上进入资本主义生产的平均生产费用,因为它形成平均利润的一个要素,因而形成计算的项目之一,资本家就是根据这一种计算在他们中间分配资本的总剩余价值。}
{利润率取决于,或者说,无非就是剩余价值(作为绝对量来看)同预付资本量之比。不过,剩余价值本身——即它的绝对量——可能下降,尽管剩余价值率提高和显著提高。甚至剩余价值率不管有怎样的提高,只要受机器排挤的劳动的价值[……]额大于代替这种劳动的劳动的价值额,或者说,只要被排挤的工人的剩余时间大于代替这些工人的工人的总劳动时间,剩余价值额即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必然下降。如果50个工人被5个工人所代替(在正常工作日为12小时的情况下),50个工人每人提供的剩余劳动时间是2小时,那么他们的剩余劳动时间或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就等于100小时。总劳动时间或[5个工人]创造的价值(即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等于60小时。假定上述5个工人提供的剩余时间多一倍,或提供的剩余价值多一倍,就是说每人每日提供4小时。这样,5个工人提供的就是20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00%;剩余价值额或剩余价值本身只等于4×5=20小时。这个剩余价值只是100的1/5,即50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20%。但是,如果现在在新的[剩余价值]率下雇用15个工人,那么剩余价值额就增加到60;如果雇用20个工人,剩余价值额就增加到80,如果是25个工人,就增加到100。在新的[剩余价值]率下,为了生产原有的[剩余价值]率下所生产的那么多剩余价值,就要雇用以前半数的工人。但是,如果现在雇用50个工人,那么他们生产的就多一倍,即200。不仅剩余价值率提高了一倍,而且剩余价值本身也增加了一倍。}{我们假定,上述5个工人按照以前50个工人生产剩余价值时的比率生产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剩余时间仅为10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产以前的剩余价值,就应当象以前那样使用50个工人,虽然他们生产的商品10倍于前。这种情况发生在产品不进入工人本身消费的那些工业部门中。在这里,利润只产生于:某一平均期间内的必要劳动时间超过了使用新机器的资本家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因此,后者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然而,这不同于纯粹的欺诈。他们高于他们为商品花费的价值,高于普遍使用机器以前社会为商品花费的价值来出卖商品。他们出卖自己[工人的]劳动[……][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他们的劳动,直到[……][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购买劳动。在按照新的[剩余价值]率[使用]工人时,[固定资本][和以前相比]也大大增加了。[……][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剩余价值额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注:此处手稿破损。——编者注]。在[剩余价值]率已定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取决于[雇用的]工人人数;在使用机器的条件下,由于机器生产所固有的规律的作用,通过固定资本的更有成效的使用、实行更好的分工和更好的劳动联合,[剩余价值]也会提高。}[XVI—998]
[XVI—1009][上接插入页的最后一页]
{在后一场合,资本家出卖单位商品比在普遍保持原有生产费用的情况下所能生产出来的商品便宜,他低于商品的平均价值出卖,但是便宜的程度不会低于他本人低于商品的平均价值来生产这一商品的程度。他出卖一小时、一天所生产出来的商品量{他用新的生产资料在同一时间内提供更大量的商品}时高于它们的价值,比它们所包含的一小时或一天的劳动时间要贵。如果他用别人生产[例如]5码[布]时的生产费用生产了20码,并且低于平均价格(等于x)的1/5出卖这些布,那么,他就是高于商品价值3/5出卖它们。如果20码[布]值10x,资本家出卖它们得到20×(4/5)x=(80/5)x=16x,那么,他出卖这些布时所得到的比它们等于10[x]的价值高出6[x]。10的1/5是2,或者10的3/5等于6;对资本家来说,20[码布]值10[x],或者2[码即10的1/5]值1[x]。在这里,[资本家]同他的工人们是怎样的关系呢?如果工人仍得到以前那么多的工资,那么他们用自己的工资也会按照[XVI—1010]已变便宜的商品进入他们消费的程度而得到商品。就全体工人来说是这种情况,其中每一个工人用自己花在这种特殊商品上的相应的工资部分都能购买更大量约商品。
然而资本家生产了3/5或60%的追加利润。他向工人出卖商品时便宜1/5,但是他所出卖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却比平均劳动贵3/5,可见,这是超出平均劳动3/5的劳动。12劳动小时的3/5是12×(3/5)=36/5=7+(1/5)。工人由于他们的劳动具有较高的潜力而向资本家提供的这些剩余劳动,被资本家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我们假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10,而在[资本家和他的工人之间的]以前的比例下,工人从[12小时劳动]产品中获得10/12即10[劳动小时的产品]。按照以前的比例,1小时劳动创造1个[工作]日产品的1/12;可见,10小时创造产品的10/12,例如,等于8塔勒。按照现在的比例,工人用1小时劳动创造16/12=4/3=1+(1/3)塔勒,用3小时劳动创造4塔勒,而用6小时创造上述的8塔勒[201]。可见,他们提供6小时剩余劳动,而以前只提供2小时。}
{亚·斯密[202]在平均利润——即单纯由资本量规定的利润——方面正确地看出,如果在所有其他生产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例如用银代替铁充当原料,或者用金代替银充当原料,总之,使用某种贵重的原料,那么对于平均利润来说是全然一样的。在这里,以原料形式预付的资本部分可能增加百倍或者更多,从而利润也是这样,——在平均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不过丝毫不会改变资本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比例。}
{美国经济学家威兰德[203]十分天真。因为只有直接或间接属于供工人消费的商品的生产领域的那些工业部门,才创造相对剩余价值,从而特别在这些部门中,资本实行协作、分工和使用机器,而在奢侈品的生产中,实行的程度要小得多,所以他得出结论说,资本家是为穷人的利益而不是为富人的利益工作的,因此,资本发展自己的生产率是为了穷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富人的利益。}
平均剩余价值——这里撇开绝对剩余价值不谈,只考察借助劳动生产力发展而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中产生出来的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各生产部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总额同花在活劳动上的总资本的关系。其次,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在各个工业部门中(这些部门生产直接或间接进入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极不平衡,不仅不平衡,方向还常常相反,因为劳动生产率也同自然条件息息相关,而自然条件可能降低[总]生产率[XVI—1011]虽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整个说来,研究自然条件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劳动生产率,而不管社会生产率的发展如何,并且往往同这种发展相反——,这种研究属于对地租的考察},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平均剩余价值必定大大低于按照个别(最重要的)工业部门中生产力的发展来看所能期待的那种水平。这又是产生下面这种情况的基本原因之一:剩余价值率虽然提高了,但不是按照可变资本同总资本相比减少的同一比例提高。在可变资本同固定资本等等相比极大地降低了的那些工业部门中,如果它们的产品以同样的比例进入工人的消费,那么这种情况就会发生(前提条件是,这一比例总地说来是正确的;如上所述[注:见本卷第304—306、320—322页。——编者注],它对于剩余价值率来说是正确的,而不是对于剩余价值[量]来说是正确的)。不过,举例来说,如果我们拿工业品同农产品的关系来看,那么这一比例恰恰相反[204]。
我们来研究一下某一个别生产部门。如果这个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了,那么决不会由于这个部门发生了这种提高{农业除外,因为它的产品作为种子是农业本身的原料,而这又是农业的特征},就直接使向这个部门提供原料的、开始时完全没有被生产力的这种提高触动的、后来也可能不被触动的那个工业部门的生产力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同类原料不变便宜,就不会有较便宜的原料来代替原来的原料,就象棉花不会代替羊毛一样。}不过,生产率[的提高]表现在这一点上:为了吸收同一劳动量就要有数量更多的原料。可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固定资本的这一部分一开始必然要无条件地增加。如果5个工人生产的东西和[以前]50个工人或更多的工人所生产的一样多,那么,[现在]50个工人加工的原料[比过去50个工人加工的]大9倍。[被加工的]原料数量首先必须按照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一比例提高。或者我们假定,[现在]5个工人生产的东西和[以前]50个工人生产的一样多,45个工人被解雇,于是5个[留下来的工人]现在所需要的[用于原料]的资本比以前供5个工人用的资本大9倍,或者说等于以前供50个工人用的资本。这一部分资本同花在劳动上的资本相比至少增加9倍。{在大规模使用[原料]的情况下,一方面,如果由于劳动质量较高而相对地减少了废料,另一方面,如果将这些废料绝对地、大量地、充分地集中起来,并作为原料很好地再用于其他新的生产;也就是说,如果在现实中同一些原料比它的价值用得时间更长,那么资本的这种增加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种情况是有的,不过程度不大。}相反,这决不是表明,固定资本——建筑物、机器(照明等等,总之,除固定资本以外的辅助材料)都按同一比例增加,也就是说,现在5个工人需要的固定资本比以前5个工人需要的大9倍。相反,虽然机器随着规模的加大而绝对地变贵了,但它相对地变便宜了。这特别适用于动力、蒸汽机等等,因为随着机器马力或其他功率指标[的增加],机器的生产费用[相对地]降低了。可见,这一部分即总固定资本[相对地]没有增加,虽然绝对地大大增加了,不过决不是按照生产力提高的比例增加。因此,总资本也相对地增加了[XVI—1012],但不是按照生产力提高的比例增加。
如果在资本500中,300用于雇用工人,150用于原料,50用于劳动工具,那么,在使用机器而使生产力提高一倍时,原料的花费至少应为300,而如果这个增加一倍的产品是由30个工人生产的,那就要有30用于劳动;不过,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这30个工人使用的机器等等的费用从50增加到500,即增加9倍;我们假定它增加到100,这样,总资本从500减少到430。在这种场合,可变资本同总资本之比会是30∶430,即[大约]=3/45=1/15=1∶15。以前,这个比例表现为300∶500=300/500=3∶5的比例;1/15=3/45,而3/5=27/45。[因此,可变资本同总资本之比多8倍,]虽然为生产一定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总资本减少了。我们假定,在第一种场合,剩余价值等于12小时中的2小时,即2/12,而在第二种场合,则为4/12或(1/3)[205]。
在第一种场合,300的1/6(如果一个工人的[工资]=1塔勒)提供[剩余价值]50。而资本500的[利润率]为10%。
在第二种场合,30的1/3提供[剩余价值]10。为了生产这个10,[大约]需要资本450。我们假定,按照这个新的率使用300个工人,这时他们会生产出[剩余价值]100。总资本会增加到450×10=4500,这些资本会生产出[剩余价值]100。按照以前[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之]比,为生产100就要有1000。
不过我们假定,固定资本减少得还要多,可能同生产力的提高不成比例。如果30个工人生产的东西和以前300个工人生产的一样多,那么,他们仍然把500中的150花在原料上,30花在劳动上(以前是300),然而可能只有100花在固定资本上。总资本现在等于280,其中可变资本是3/28,或[大约是]1/9,[XVI—1013]而以前它等于3/5(500中的300)。
如果剩余价值现在增加了4倍,那么在300个工人提供剩余价值10的地方,现在30个工人提供剩余价值50。因此,如果300个[工人提供剩余价值]30,那么30个[工人在新的生产率下]提供150。
总资本在第一种场合等于500,在第二种场合等于280,这280现在提供[剩余价值]150,可见比以前500[资本]提供的多。
生产力的提高使得有可能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更多的商品。也就是说,它不增加由此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只是增加商品的数量;相反,它减少单位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在一定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量的价值依然不变。
提高了的生产率意味着,同一原料在变成产品时吸收的劳动较少,或者说,同一劳动时间需要吸收更多的原料才能变成产品。
例如,纺成1磅纱所需要的棉花数量是一样的,这同把棉花变成纱所需要的劳动多少无关。如果纺纱者的生产率提高了,那么包含在1磅纱中的一定量棉花就会吸收较少的劳动。因此,1磅纱的价值降低了,变得便宜了。如果1小时加工成棉纱的棉花同以前相比多19倍,例如,是20磅而不是1磅,那么每1磅纱就降低到纺纱劳动加到棉花上的那个价值组成部分的1/20,同样,1磅棉花和1磅纱(不包括在此之外纱中所包含的固定资本的价值)之间的价值差额也降到1/20。虽然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产品所具有的价值现在比以前多,但并不是因为创造了更多的新价值,而只是因为有更多的棉花变成了纱,根据假定,这些棉花的价值没有变。20磅纱中新创造的价值就其量来说,同以前1磅纱中一样大。在新的生产方式下生产出来的1磅纱中,新创造的价值减少到以前的1/20。
可见,假定商品按价值出卖,那么生产力的提高只有在商品降价使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变便宜的情况下,才创造(除了上述[注:见本卷第323—325页。——编者注]的例外)剩余价值,因为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剩余劳动时间延长了。
因此,每个生产部门的产品,只能在这一特殊产品平均进入工人消费的情况下并且按照进入的程度,创造剩余价值。不过,每个这样的产品——因为发达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一般的,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基本前提——只构成工人总消费的相应部分。因此,每个部门生产力的提高决不是按照生产力提高的比例创造剩余价值,而只是按照大大小于这个部门的产品构成工人总消费相应部分的比例创造剩余价值。如果一种产品占工人总消费的1/10,那么生产力提高1倍,就会在以前生产出工人总消费1/10的同一时间内生产出工人总消费的2/10。工资的1/10便减少到1/20,或减少50%,而生产力提高了100%。(1/10)x的50%=x的5%。例如,5%加到100上是105,而100/10或10的50%是5,也就是说,数字是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提高100%,工资下降5%。[XVI—1014]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各个工业部门生产力的惊人增长同工资的下降或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绝对不成比例。因此,资本的增长——这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剩余价值,应当在下面更详细地研究——远远不是按照劳动生产力增长的比例。
不过,如果生产力在所有直接或间接为工人消费创造产品的工业部门中按照相同的程度提高,剩余价值提高的比例就能同生产力提高的比例相一致。然而,这种情况是没有的。在这些不同的部门中,生产力的提高程度是极不相同的。在这些不同的部门中,甚至往往发生截然相反的运动(这部分地根源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和资产阶级生产的特性,部分地根源于劳动生产力同自然条件之间的联系,这些自然条件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往往变得生产效率更低),以致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另一些部门降低了。{例如,可以简单地想一下,工业用的各种原料[的生产]大部分取决于一年四季的影响,想一下森林的毁灭,煤矿、矿山的枯竭等等。}因此,平均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无疑总是大大低于某些特殊生产部门生产率的提高;直到目前为止,在生产进入工人消费的产品的主要部门之一,即在农业中,这种提高远不能同加工工业中生产力的提高并驾齐驱。另一方面,许多工业部门中生产力的发展既不直接也不间接影响劳动能力的生产,从而不影响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虽然如此,生产力的提高不仅表现在它提高了剩余价值率这一点上,而且表现在它(相对地)减少了工人人数这一点上。
因此,剩余价值的增加,[第一,]决不同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力的提高成比例,第二,总是小于一切工业部门中(可见,也包括那些产品既不直接也不间接进入劳动能力生产的工业部门)资本生产力的提高。因此,资本积累不是按照某个部门中生产力提高的比例增加,也不是按照所有部门中生产力提高的比例增加,而只是按照其产品直接或间接进入工人总消费的所有工业部门中生产力提高的平均比例增加。
商品价值取决于进入这个商品的、包含在这个商品中的总劳动时间,既有过去劳动时间又有活劳动时间,也就是说,它不仅取决于商品本身从中出来的最后一个生产过程中所加进的劳动时间,而且取决于包含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中的或包含在生产条件中的最后加进的劳动,即包含在机器等等、辅助材料和原料中的劳动时间,这些生产条件的价值再现在商品中,原料和[XVI—1015]辅助材料的价值是全部再现在产品中,固定资本的价值只有一部分即按照固定资本磨损的程度而再现在产品中。
如果某一商品的价值1/4由不变资本组成,3/4由工资组成;如果这个部门的生产力提高了,所使用的活劳动量从3/4减少到1/4,从而为生产商品所使用的工人人数从3/4减少到1/4,那么在1/4的劳动和以前3/4的劳动具有同样的生产效率(不是更多)的条件下,新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价值除了占1/4的原料以外,会提高到2/4。这时商品的价值不变,虽然劳动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比例为(3/4)∶(1/4)=3∶1,就是说,劳动生产力提高了两倍。也就是说,因为原料的价值不变,所以要想使商品变便宜,使商品的生产费用真正降低,新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就不能增加到商品以前价值的2/4。或者说,新旧劳动时间的差额必须大于新旧不变资本(扣除原料)价值之间的差额。不应当是活劳动减少多少,就把过去劳动作为劳动条件多加进去多少。如果1/4的工人生产的东西比以前的3/4工人所生产的还多,以致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超过了工人人数或总劳动时间的减少,那么新的不变资本就能够{我们在这里把剩余价值撇开了,我们只说决定剩余价值的那种商品的剩余价值,因为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的减少取决于那种商品的价值降低}提高到2/4,甚至超过2/4,只是它应当按照新劳动的生产力提高的比例来提高。
但其次,[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这种比例也是由下面两点造成的:(1)固定资本只有一部分进入商品的价值;(2)辅助材料,例如所耗费的煤、取暖、照明等等,由于劳动规模比较大,会相对地得到节约,虽然它们的总价值增加了;这样,进入单位商品的,是它们的价值的减小了的组成部分。不过在这里原来的条件不变,就是说,代表机器磨损以及辅助材料并进入单位商品中的价值组成部分[的增加],小于新旧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额。这仍然不排除下面一点:对于商品总量来说,例如对于一定期间如一天内生产出来的若干磅纱来说,所需要的新不变资本的数量和以前以工资形式花费的资本一样多,或者甚至更多。只不过单位商品所需要的[不变资本]较少罢了。如果假定(1/4)n工人在一天内生产的东西和以前(3/4)n工人生产的一样多,那么规律仍然是绝对的,因为对于这(1/4)n工人来说,生产出来的商品量同以前(3/4)n工人生产的一样多。因此,单位商品的价值只有在新的不变资本少于以前用在工资上、而现在已经抽出来的资本的情况下,才会下降。因此,可以绝对地说,进入商品中的不变资本{实际上,还有进入生产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的总不变资本所得到的利息和利润}必须按照较少的劳动量代替较多的劳动量的比例——这里并[XVI—1016]不一定是完全一致的,但可以大于,而且往往大于工人人数(工人的相对人数)减少的比例——大于新的不变资本(这里把原料撇开了)增加的比例。这不过是与单方面考察剩余价值时不同的着眼点。应当把它包括在“生产费用”部分中[见本卷第263—293页。——编者注]。
然而这并不妨碍(由于固定资本进行再生产的方式)总资本{从而也包括劳动过程中没有耗费的、但已进入这一过程的那部分总资本}绝对地大于以前的总资本。
可见,事情是这样的:如果1个工人例如代替了10个工人,那么以机器等等形式和辅助材料形式用于这个工人的资本——就资本进入这个工人创造的产品来说——会少于以前10个工人所需要的资本。在这里,花在劳动上的资本部分减少了9/10,但新的不变资本却可能只增加7倍。可见,从这个角度来看,花在劳动上的资本部分的减少不是与为了使花在劳动上的资本得到实现所必需的那种资本[的增长]成比例。换句话说,进入1个工人生产中的资本总额,少于进入这个工人所代替的10个工人生产中的资本总额。虽然花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同以前相比减少9/10,但它毕竟大于这个新资本的1/10部分,因为进入1个工人生产中的这个新资本本身少于进入10个工人生产中的旧资本。
然而,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这种提高所需要的作为劳动条件的总资本,——也就是说,包括不是作为磨损进入产品、而只是在一系列劳动期间被使用的那部分资本在内,——大于以前的总资本,也可能大得多,以致花在劳动上的总资本部分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以更大的比例减少。固定资本越发展,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越发展,资本的这一非损耗部分就越大,花在劳动上的资本部分同总资本相比就越小。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表明{不过,总资本不可能增加到如此程度,以致总资本的利息和利润按照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提高商品的生产费用},仿佛资本量比劳动生产率增加得更快。这只不过意味着,每年生产出来的资本中变成固定资本的部分同花在工资上的资本部分相比不断增加;不过这丝毫不意味着,一部分变成固定资本、一部分变成工资的那个总资本,会象劳动生产率那样迅速地增加。
因此,花在劳动上的资本部分减少了,而如果同时估计到由原料构成的那部分资本的增加,那么减少的程度还要厉害。
[XVI—1017]我们试看一种极端的情况(具有现代规模的养羊业,以前在这里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业)。在这里把两种不同的生产部门对比一下。劳动量——或者说花在这里并不存在的工资上的资本量——是巨大的。因此,不变资本也能以巨大的程度增加。在这里,是否用于个别牧人的总资本就大于以前用于数百个牧人的资本总额呢,这是大成问题的。
还有一点不清楚的是:总资本极大增加的个别生产部门中的利润,是否是从这些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中产生的,而不是反过来借助于资本家之间的核算,从全部资本生产的总剩余价值中产生的。
提高生产力的许多方法,特别是在使用机器的情况下,完全不要求相对增加资本的支出;它们往往只要求相对廉价地改进传送动力等等的那部分机器。见例证[206]。在这里,生产力的提高同相对地用于1个工人的投资相比,从而同用于单位商品的投资相比是异常大的。可见,在这里——即使花在原料上的资本部分增加得更快——利润率并没有发生引人注目的下降,至少就这部分资本的增加所可能引起的下降来说是如此。另一方面,虽然在这里资本相对地增加不那么大,但这里也象通常情况下发生的那样,实际上大多数绝对地使用的资本量,从而资本的积聚或进行劳动的那种规模,必然显著地增大。功率大的(马力大的)蒸汽机比功率小的绝对地说要贵些。但是它们的价格相对地说降低了。不过,它们的使用要求花费较多的资本,要求资本较多地积聚在一些人的手里。较大的厂房绝对地说变贵了,但是同不大的厂房相比相对地说变便宜了。如果总资本的每一相应部分同节省了的劳动所使用的总资本比起来较小,那么在大多数场合,这一相应部分只能使用于倍数关系中,而这种倍数关系会极大地增加所使用的总资本额,特别是会增加一次周转中没有消耗的那部分总资本,即经过多年的周转期才会消耗的那部分总资本。生产力只有在这种大规模劳动的条件下才会极大地提高,这只是因为:
第一,能够正确地采用倍数原则,这种原则是简单协作的基础,并在分工和使用机器时反复地起作用。(参看拜比吉[207]论这一原则如何增大生产的规模,即增大资本积聚。)
第二,一般说来,以新的规模使用的工人人数越多,作为建筑物等等的磨损而进入[生产费用中]的固定资本部分就相对地越小,通过共同利用同一使用价值,如照明、取暖、动力的联合等等来减少生产费用的原则就越是广泛地起作用,[XVI—1018]并且越是能够使用绝对地较贵但相对地较便宜的生产工具。
[应当指出]这样一种情况:某些使用巨额固定资本的生产部门——铁路、运河等等,——不是剩余价值的独立源泉,因为被剥削的劳动同所花费的资本之比在这里是很小的。
对上一页[注:见本卷第333—334页。——编者注]还必须指出如下一点。
可能是:如果20个工人过去需要500资本,而现在2个工人只需要400总资本,那么现在必须使用2000个工人,也就是说,必须使用400000资本,才能这样生产地使用等于400的[所有]相应部分。如上所述[注:见本卷第315、320—322页。——编者注],甚至在剩余价值率提高的情况下,被剥削的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也许只有通过劳动量的极大增加才能得到平衡。
这表现在竞争中。一旦新发明在这里得到普遍推广,对于小资本今后在本生产部门中继续经营来说,利润率就变得太低了。总之,必要生产条件的数量会增加到如此程度,以致会形成某种最低额,而且是相当可观的最低额;这种情况将来会把所有较小的资本从这一生产部门中排挤出去。只有在机械发明的初期阶段,小资本才能在每个生产领域利用这些发明。
资本的增加只有在下述场合才包含着利润率的下降:随着资本的这种增加,资本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发生了上面所考察的那种变化。不过,虽然生产方法总是随时不断地在变化,但资本或资本的大部分会在或长或短的某一期间内,在这些组成部分之间保持一定的平均比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积累,以致随着资本的增加,资本的组成部分不发生任何有机的变化。
另一方面,只要利润率没有按照资本增加的同一比例下降,利润率就能由于资本的增加而下降,——因为利润的绝对量[在增加][208]。与此对抗的障碍,在上面已经研究过了[注:见本卷第293—327页。——编者注]。
资本的绝对过剩。
虽然可变资本或花在工资上的资本相对减少,但是,工人人数的增加等等并不发生在所有的[XVI—1019]生产领域中,例如,不发生在农业中。在这里,活劳动要素的减少是绝对的。
劳动量在新的生产基础上的增加是必要的,这部分地是为了使利润率的下降通过利润量得到补偿,部分地是为了在剩余价值率提高的情况下使剩余价值量的减少,——这是由于被剥削的工人人数绝对减少造成的,——通过在新的生产水平上工人人数的增加得到补偿。最后,是上面谈到的倍数原则。
但是可以说,如果某个生产领域I中可变资本减少了,那么在另一些领域中,即在那些把生产领域I所消费的不变资本生产出来的领域中,可变资本增加了。其实在这里,例如在机器生产中,在原料、辅助材料以及诸如煤炭之类的生产中,出现了同一比例。这一趋势具有普遍性,虽然它只是逐渐地实现在不同的生产领域中。与此对抗的力量在于,生产领域本身的数目不断增加。不过,只有资产阶级经济才要求单纯靠劳动生活的人数绝对增加,虽然这些人数也相对地减少。因为在资产阶级经济条件下,只要每天不再需要剥削劳动能力长达12—15小时,劳动能力便过剩了。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会减少工人的绝对人数,也就是说,实际上使整个民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总生产,——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将会引起革命,因为它意味着大部分居民丧失价值。在这里再一次暴露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界限,也暴露了资产阶级生产决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恰恰相反,在一定的时刻,它就同这种发展发生冲突。部分地说,这种冲突不断地通过危机等等表现出来。而危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时而工人阶级的这一部分,时而工人阶级的那一部分在他们以前就业的部门中交替地变成过剩之物。资产阶级生产的界限就是工人的剩余时间;资产阶级生产对社会所赢得的绝对剩余时间不感兴趣。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它增加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对资产阶级生产来说]才是重要的,但决不是由于它缩短了物质生产的劳动时间;因此,资产阶级生产是在对立中运动的。
剩余价值率——即一个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同必要劳动时间之比(就是说,只要各个生产领域的剩余价值没有因资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比例、周转时间等等而发生变形)——在所有生产领域中自己拉平了,这是一般利润率的基础。(象这样涉及必要生产费用的变形,通过资本家的竞争,通过资本家彼此间瓜分一般剩余价值时考虑的各种因素而拉平。)
[XVI—1020]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只不过意味着,劳动能力的生产费用,从而必要劳动时间按照这一定生产领域的变便宜的个别产品进入工人一般消费的比例而减少。可见,劳动能力的这种低廉化,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绝对劳动时间的增加,是均衡地发生的,并且均衡地影响所有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即不仅仅影响生产力业已发展的那些部门,而且也影响那些产品完全不进入工人消费,从而其生产力的提高不能创造相对剩余价值的领域。(由此可见,在竞争的条件下,对新发明的垄断一旦停止,产品的价格便随之缩减为产品的生产费用。)
可见,如果每人完成2小时剩余劳动的20个工人被2个工人所代替,那么,正如我们在上面看到的[注:见本卷第300—301、319—320页。——编者注],这2个工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完成以前20个工人所提供的那么多剩余劳动,这一点是正确的。但是在所有生产领域中剩余劳动按照2个工人的产品变便宜的比例增加,并且它在这些领域中增加时工人们所使用的资本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另一方面,这种普遍影响的结果就是,加入再生产劳动能力的那些生产领域的产品涨价了,而这种涨价可能全部或部分地取消已有的剩余价值。
不过,在第一种场合,对于所赢得的剩余劳动时间,不应当用生产力得到提高的生产领域中的剩余劳动时间的量来估价,而应当用所有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必要劳动时间减少的总额来估价。
而在所有的或大部分的生产领域中,在总资本和可变资本保持同一比例的情况下,2个工人代替20个工人的这一比例越是普遍,整个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比例就越是会接近于个别生产部门中的比例。这就意味着,必要劳动时间的任何减少都不可能创造出以前那么多的剩余价值额,因为那时不是2个工人而是20个工人在劳动。
于是,利润率在各种情况下都下降了,即使资本增加到能在新的生产条件下使就业的[工人]人数和以前一样多,甚至超过以前的人数。
资本的积累(从物质方面看)是两重的。一方面,它在于过去劳动的增长的量或劳动条件的现有量;在于新生产或再生产借以进行的物质前提,即现有的产品量和一定的工人人数。第二,它在于积聚,资本的数目减少,个别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增多,简言之,在于资本、社会资本的某种新分配。因此,资本本身的权力增加。社会生产条件人格化为资本家而同[XVI—1021]它们的真正创造者相对立,——这种生产条件的独立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资本越来越成为社会力量(只有资本家才是这个力量的执行者,而且这个力量同一个个人的劳动创造或能够创造的东西毫无关系),然而是异化的、独立的社会力量,这个力量作为物并且通过这种物作为个别资本家的权力而同社会相对立。因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个人]失去了生产条件,处于同生产条件的对立之中。资本转化成的普遍社会力量同单个资本家控制这些社会生产条件的私人权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触目惊心,并预示着这种关系的消灭,因为它同时包含着把物质生产条件改造成为普遍的、从而是公有的社会生产条件。
[这种矛盾的]发展是由生产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决定的,也是由生产力完成这种发展的方式决定的。
现在要问,就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剩余价值和利润率的改变上而言,这一发展如何反映在资本积累上,而资本积累又在多大的程度上受到其他的影响?
李嘉图说[209],资本能够通过两种方式增长:(1)由于较多的产品量中包含着较多的劳动,因而产品的交换价值随着使用价值量一同增加;(2)由于使用价值量增加,但不是它们的交换价值增加,因而单纯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10]。
[XVII—102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211]。
开始时已经指出[212],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之间的区别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的基础,因为这是全部资本理论(剩余价值,利润等等)的基础。
但是还发现与这种区别有关的另外一些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在考察固定资本时我们看到,固定资本全部加入劳动过程,但只是部分地,按照损耗的程度,作为损耗加入价值形成过程。这是通过使用机器来使商品变便宜的巨大杠杆之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手段。同时也是利润率下降的原因。
但是撇开固定资本不谈,不花费任何代价的一切生产力,即来自分工、协作、机器的一切生产力(所谓不花费任何代价,例如指的是水、风等等动力,或由于工厂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好处);还有自然力——自然力的应用不需要任何费用,或者至少在自然力的应用不需要任何费用的限度内——加入劳动过程而不加入价值形成过程。
这里又发现另一个方面:最初我们所看到的只是充当经济关系的物质基质的使用价值,现在对经济范畴怎样起决定性的影响。
最初我们在考察货币时看到了这一点,在那里充当货币承担者的那种基质的性质,即起货币作用的那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是由经济职能决定的。
其次,工资对资本的全部关系的基础是,劳动能力作为交换价值是由生产它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就在于劳动,所以它的交换价值虽然得到支付,而它在与资本的交换中所付出的交换价值仍然多于它获得的交换价值。
[XVI—1023]第三,固定资本——也就是这种特殊的经济形式——主要决定于使用价值。它决定于使用价值,也就是决定于机器等等的寿命长短,决定于机器磨损的持续时间的长短,也就是决定于机器在一定的周转期间以怎样的程度加入商品的价格,而它所代表的资本组成部分以怎样的程度处在流通中。因此,总资本的周转时间由此决定;资本有机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的变化在相当的程度上也是由此引起的。
第四,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之间的全部区别,从而在劳动时间保持不变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全部区别,——生产力的整个发展,——涉及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但会使经济关系和交换价值关系本身发生变化和变形。
利润率减少。
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不管它的生产效率多高,或以怎样的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只要它降低利润率,就没有一个资本家会自愿地使用它。但是,每一这种新生产方式都会使商品变便宜。因此,资本家最初是高于这种商品的生产费用,也就是高于这种商品的价值,出售这种商品。他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的平均劳动时间大于新生产方式下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包含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中的劳动时间总额)。他的生产方式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竞争使这种生产方式普遍化并使它服从于一般规律。那时利润率就会下降;因此,这是完全不以资本家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不变资本。资本的绝对量。
为了使用产生动力的机器而有利可图{也就是说,例如,使用蒸汽机来代替作动力用的手和脚},为了使用推动工作机的机器而有利可图,也就是说,在应用这种产生动力的机器时,可以使[XVI—1024]新生产方式下所需要的总资本不致引起商品变贵,而是使商品变便宜,那就必须使这种发动机的应用也能推动大量工作机,因而使工人相对[减少]。而且随着这种大量工作机增加的比例,生产费用相对减少;因此,必须使资本不断地绝对增长,并使资本的最低额增长,才能使生产商品所使用的劳动时间不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不变资本]又增长起来(因为这里包括原料和辅助材料),可变资本同预付资本量相比减少,但首先必须有资本的[一定的]绝对量。
利润率下降。
研究的结果是:首先,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不与生产力的增长成比例,或不与雇佣工人人数的(相对)减少成比例。资本不按生产力增长的同一比例增长。或者说,剩余价值率不按可变资本与资本总量相比下降的比例而提高。由此而来的是剩余价值量相对减少。由此而来的是利润率下降,利润率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关于这一点还应当指出,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规律,促使个别资本家为了能够高于商品的社会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而去通过分工、采用机器等等缩短他自己的必要劳动时间,甚至在那些产品既不直接也不间接加入工人消费或工人消费品的生产条件的那些生产领域内,就是说,甚至在生产力的任何发展都不会降低劳动能力再生产的费用,即不会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那些生产部门内,都会如此。一旦实际上得到证明,这些商品可以更便宜地生产出来,那么在旧的生产条件下进行生产的资本家们就不得不低于价值出售这些商品,因为他们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在已经大于生产这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句话,——这也表现为竞争的作用,——他们也必须[XVII—1025]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下,可变资本对预付资本总额的比例下降。因此,在这里发生了商品价值的下降和被剥削的工人人数的减少,而相对剩余价值没有任何增加。如果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的资本,即资本家阶级的资本,那么,上述生产效率低的——不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领域中的这种比例,就会对总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相比的减少,从而对利润率的下降,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类商品由于变得便宜而可能成为工人消费的商品,甚至成为工人消费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商品的影响决不是直接的,而总只是局部的。它们使消费量发生改变,并没有提高其价值。首先它们使资本家的[消费]量发生变化——这是生产率的任何增长都会引起的因素,但对我们的考察毫无关系。它们甚至产生经济上的影响,因为交换领域的任何扩大,某一商品的交换价值得以展开的那个系列的任何扩大,都同时会表现它们作为商品的性质,从而促进其唯一目的在于生产商品,而不是生产使用价值本身的那种生产方式。
另一方面,可变资本与总资本相比不断减少,并且这是伴随生产力的任何发展同时发生的,但不是以生产力发展的同一程度减少;其所以如此,诚然,是由于资本的一个越来越可观的部分只以年支付的形式加入商品价值,加入价值形成过程;诚然还由于,在一定期间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中资本不断增长,而有机组成部分的比例并没有同时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资本是在原来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不断增长。因此,虽然资本的增长——就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增长而言——总是伴随有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是利润率不会以资本增长的同一比例(更不会以更大的程度)下降。
因此,一方面我们说,资本的增长不象生产力那样快。另一方面我们说,利润率的下降不象资本的增长那样快。一方面我们说,可变资本与总资本相比的减少,或者说,总资本与可变资本相比的增加,不象生产率的增长那样快。另一方面我们说,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加不象可变资本的减少那样快,而这种剩余价值的减少不象不变资本(总资本)的增加那样快。
[XVII—1026]虽然剩余价值率随着可变资本或总资本中花在工资上的相应部分的减少而增长,但与预付资本相比的剩余价值绝对量则减少。不过剩余价值绝对量比可变资本减少得慢。因此,利润率的下降不象总资本的增长那样快。另一方面,总资本的增长不象生产力和随之而来的不变资本代替可变资本的速度那样快。但这是否意味着,可变资本的减少比总资本的增长快呢?就总资本加入价值形成过程而言,这是错误的。而生产力的增长比资本的增长快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增长与生产力的增长不一致。
只要使用的不变资本较大而实际上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较多],那么一个工人所需要的资本总额的相应部分必定少于这个工人所代替的全部工人人数所需要的资本总额。但是,与这笔资本所使用的每个工人相对来说,资本相应部分的这种相对减少{与这单个工人相对来说是绝对增长,而与这个工人所代替的工人人数相对来说是减少}在大多数场合——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则总是——只在资本同时绝对增长,也就是在资本的这些相应部分的总额同时绝对增长的情况下发生。例如,如果以前是资本500用于20个工人,现在是资本400用于1个工人,那么在这种方式下,这400也许只有在使用10000×400资本的情况下才能得到使用。因此,虽然单个工人的劳动条件——不是与原先的单个工人相比,而是与原先的20个工人相比——变得便宜了,但是,为了在这些新的条件下完成生产效率更高的劳动过程,必须只由一个工人使用的那些劳动条件的总价值提高了。这意味着,与劳动相对来说,资本的力量增长了,或者同样也可以说,工人自己占有这些劳动条件的可能性减少了。作为他人支配活劳动的权力,过去劳动的独立化大大地扩大了自己的规模。凯里这个家伙没有注意到这一点[213]。单个纱锭变便宜了,但是工厂要使用这样的机械纱锭,所需要的资本比原先手工纺纱者所需要的资本大大提高了。
在许多生产领域发展的开始阶段,在工具变成工作机——但还没有发展成机器体系——的时候,所需要的资本甚至可能减少;例如,如果1个工人代替了10个工人,那么,原料数量不变,机器型的工具的价值反而少于10个工人一年的工资。凯里先生抓住这些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劳动的过渡因素而使自己受到愚弄。但是,这些小机器以后将落入资本控制之下,资本将把协作以及分工的原则,[XVII—1027]把相对缩减生产费用的原则运用于它们,最后使这整个工厂服从于发动机或自然力。
绝对剩余劳动时间借助机器和固定资本而增加。[注:这句话在手稿中划掉了。——编者注]积累。
生产力的增长使资本积累增加,其最直接的方式是,减少必要劳动时间和增加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从收入形式转化为资本形式,这种转化一般来说就是积累。
生产力任何增长的直接结果都是商品变得便宜,因为这些商品的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力提高了。其次,这些商品不管能否进入工人的生活资料,从而进入劳动能力的再生产,它们总是会——即使在它们没有使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利润的价值量)增加的场合——使表现一定量价值,从而表现一定货币额{在货币实体的价值不变的情况下}的那些使用价值的量增加,或者说,使表现一定量劳动时间的那些使用价值的量增加。因此,虽然资本家消费的规模同时增大,或者说,他用于消费而不是再转化为资的那些使用价值的量增大,但还是有相对来说较大的一部分收入——利润、剩余价值——可以再转化为资本。何况奢侈品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力也在增长,在这里奢侈品生产是指[产品]既不直接也不间接加入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那一切生产。可见,资本积累所以随着生产力的增长而增长,不仅是因为表现为利润形式的价值量增长,而且是因为收入的一个较大的、不断增长的部分由于商品普遍变便宜而能够再转化为资本。
这里我们撇开以下这点不谈:由于生产力的增长导致上述奢侈品生产中原料和工具,即不变资本[的消费增长],因此,同一总资本总是吸收更多的劳动,可以雇用、实现更多的劳动。这是资本积累的另一个源泉,因为在这里即使相对剩余价值没有增长,绝对剩余价值也增长了,因为使用、剥削的工作日增加了。
[XVII—1028]不变资本的支出减少。
这里包括对一切保障工人安全、舒适和健康的原则的践踏,如煤矿的情形就是这样;真正工厂中产业大军的伤亡公报(见工厂视察员的半年报告)大部分是由此而来的[214]。这也与厂房不足等等有关。
不变资本由于新的发明而贬值,由于新的发明,不变资本变得便宜和质量更好,可以更有效地再生产出来,因此它包含的劳动时间不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新机器一旦用到生产中去,对这种机器的各种改进就会接踵而来,——这一切就是随着机器的采用而发生过度劳动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额外时间等现象的主要原因(见拜比吉的例子[215])。机器等等以及固定资本其他组成部分的价值得以再生产出来的流通时间,实际上不是由机器的存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机器被用作生产资料的劳动时间量决定的,一般来说,是由机器在其中发挥作用和被使用的劳动过程的长度和持续时间决定的。如果工人劳动18小时而不是12小时,那么1周就会多出3天,或者说,1周就会变为1+(1/2)工作周;因此,52周就会变为52+(52/2)=52+26=78周,5年就会变为390周,也就是变为将近7年。如果额外时间没有报酬,而正常的剩余时间等于2小时,那么3天的36小时中得到支付的是30小时。这样,工人就会在正常的剩余时间之外,每2周白送1周,每2年白送1年。这样,机器价值的实现也会加快50%,并且只需要在相反的情况下[即12小时工作日的情况下]所必需的时间的2/3就行了[216]。
因此,在资本家占垄断地位而不会由于竞争被迫用新机器来替换旧机器等等的场合,例如就象在铁路上那样,他们是尽可能长期地不进行改善。1862年3月1日《手术刀》[第233页]上指出,乘火车旅行引起的大量疾病,是由于车箱内缺乏弹性和支撑车箱的弹簧缺乏弹力造成的。
“任何一项取得专利权的发明者,通常是把专利权卖给使用这项发明的人,并以作者酬金的形式获得报酬。每年都有大量专供铁道公司使用的精巧的改进措施取得专利权,而对发明者实行的制度是,在提出的方案得到赞同以后就要等待使用,直到专利期满为止。结果人们仍然使用旧资本,这样,专利权的作者酬金就节省下来了,虽然某些不幸事故还是可以得到预防的,但是人们认为公众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待遇了,所以人们唯一关心的事情只是不让这种发明的消息见报,或者尽可能地加以冲淡。”[XVII—1028][217]
注释:
[141]1861—1863年手稿第XVI本包含着本章正文的大部分,马克思注明的日期是:“12月”(1862年)。
在这个笔记本封皮的反面(第973c页)上,有表明本章开始并相当于本章内容的计划草稿,马克思加的标题是:《第三章。资本和利润》。这个标题证明,在手稿的这个地方开始了《资本和利润》这一篇。在第XVI本的第一页(第973页)上也重复写了上述标题。马克思在这里把《第三章》理解为他对《资本一般》进行研究的整个第三部分。马克思还把这一部分叫作《第三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第272、447页;第2册第187页),后来又叫作《第三册》(见1865年7月31日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1卷第135页)。———第251页。
[142]马克思指的是《资本的流通过程》这一篇,它也象《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和利润》一样,最初被马克思叫作“章”,然后叫作“篇”,最后叫作“册”。
马克思最初是在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把年作为资本流通时间的自然尺度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145—146页)。———第252页。
[143]马克思指的是马尔萨斯的如下说法:“实际上,利润可理解为某种比例,而利润率总是表现为对预付资本价值的百分比”(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定义》1827年伦敦版第30页)。———第253页。
[144]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中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高利贷的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187页)。———第254页。
[14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622页。———第254页。
[146]马尔萨斯《政治经济学原理》1836年伦敦第2版第268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68页;第3册第30—32页。———第254页。
[14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203—263页。———第255页。
[148]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第一次考察了普莱斯博士的“荒诞无稽的幻想”,英国首相威廉·皮特对这些幻想曾“深信不疑”(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371—372页)。———第255页。
[14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586—597页。———第255页。
[150]对杜尔哥关于资本带来利润的看法所作的评论,见《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第33—35页;第3册第530页)。———第256页。
[151]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第1卷中用专门一章考察了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833—843页)。———第256页。
[15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22—26、73—82、88—91、193、250—251、365—366页。———第257页。
[15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297、351、363、514—515、566页。———第257页。
[15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70—87页。———第258页。
[155]在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把西尼耳当作“经济学家不懂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例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203页;并见第218—223、595页)。———第258页。
[15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91—496页。———第259页。
[15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22—25页。———第260页。
[1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192—199页。———第260页。
[1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196—202页。———第260页。
[160]在马克思1863年1月制定的第三篇《资本和利润》(马克思在谈到“本章”时指的就是这一篇)的计划中,包括若干节批判资产阶级理论的内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第447—448页)。———第260页。
[161]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考察了舍尔比利埃关于利润和利润率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06—418页)。
“见笔记本”这句话可能是指我们没有找到的笔记本。马克思1844—1847年期间在这个笔记本上对舍尔比利埃的著作《富或贫》(1841年巴黎版)作了一些摘录。———第263页。
[16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16页。———第263页。
[16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142、238—240、534—536页;第3册第81—87、196—202、491—496页。———第267页。
[164]见注163,并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上册第226—227页。———第267页。
[165]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429页;第47卷第389页。———第270页。
[16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83—384页。———第275页。
[16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309—311页;第26卷第2册第524—525页。———第278页。
[168]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251—252、497、533—535页。———第278页。
[169]见注146。———第289页。
[170]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第69—71页。———第291页。
[171]第999页上的正文直接接第994页的正文。马克思后来把第995—998页组成的一个印张(这几页的幅面尺寸比第XVI笔记本的其他页的幅面尺寸大一倍,被保存下来的这几页损坏得很厉害)插在这个笔记本中,然后把所有笔记本编了连贯的页码。为了不破坏叙述的连贯性,上述四页的正文编入了第11章第7节,后面直接接马克思标有“接插入页的最后一页”的正文(见本卷第308—322页)。———第291页。
[17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22—25、73—81、364—370页。———第292页。
[173]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批判洛贝尔图斯的地租理论时写道:“地租率首先应当按资本计算……洛贝尔图斯先生按英亩和摩尔根计算,这样计算,内部联系就没有了,他抓住了事物的表面形式……一英亩提供的地租是地租额,是地租的绝对量。地租额在地租率不变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也可以增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71页)。马克思引用了理查·琼斯的话,琼斯援引斯密的著作《国富论》第2篇第3章中的下述论断:“随着农业改良的发展,地租同耕地面积相比虽然增加了,同土地产品相比却减少了”(同上,第3册第452页)。——第293页。
[17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15—16页;第25卷第856—857页。——第293页。
[175]在手稿中,马克思不是写的琼斯,而是写成英国农业化学家詹姆斯·约翰斯顿这个人的姓名,看来这是弄错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引用了詹姆斯·约翰斯顿的观点,但谈的是别的问题(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第696、754—758页)。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详细考察了琼斯的地租理论(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39—456页)。在《资本论》第3卷中(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第856—857页),马克思联系资本主义农业进步和由此产生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问题引用了东巴尔和琼斯的观点。——第293页。
[176]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和《剩余价值理论》中考察了富拉顿关于危机问题的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270—271、380页;第26卷第2册第568页)。——第294页。
[17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20—421页。——第295页。
[178]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264—390页。——第296页。
[179]在印度,活劳动的耗费(v+m)是400+80=480。在总劳动时间中剩余劳动时间所占的份额等于80/480=1/6。这就是非生产人口所能得到的份额。
在英国,活劳动的耗费等于100+50=150。剩余劳动时间和非生产人口所能得到的相应份额是50/150=1/3,即比印度多一倍。——第297页。
[180]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155—156页。——第297页。
[181]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219—220页及以下各页。——第297页。
[18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251—255、497、533—535页。——第298页。
[18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474—536页。——第298页。
[18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上册第344—345页;下册第147—148、273—274页。——第298页。
[18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491页。——第298页。
[186]马克思指的是《相对剩余价值》(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章)和《资本和利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第447页)。——第298页。
[187]马克思这里指的是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1821年伦敦版)第124—126页上的论断,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对这种论断作了详细的分析(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618—623页)。——第302页。
[188]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59—460页。——第302页。
[189]见注176。——第302页。
[190]见注187。——第302页。
[191]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引用了马尔萨斯的这种论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56页)。——第303页。
[19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35—49页;第1册第312—313页。——第304页。
[19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49—61页。——第304页。
[194]马克思在他的未完成的计算中考察了影响利润率大小的两个因素,——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并规定了利润率保持不变的条件。因为p′=m′×[v/(c+v)],所以为使利润率保持不变,剩余价值率的增长显然应该与总资本中可变资本部分的下降相适应。马克思在这里进行的计算中,剩余价值增加了1/3,从120增加到160,可变资本仍然等于600,剩余价值率增长了1/3,从20%增长到[26+(2/3)]%。在这种条件下,不变资本应该增加2/3,应该是1000而不是600。这时可变资本与总资本之比将是600/1600=3/8,利润率仍将等于160/1600=10%。在下面的计算中,马克思在解决这个任务时假定利润率等于15%。——第307页。
[19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78—384、403—410页。——第313页。
[196]马克思从这里往后的计算所依据的是:补偿机器年磨损的不是37塔勒,而是50塔勒。此外,未消耗的预付资本部分在第一年结束时是370—50=320或370—37=333,而不是象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300塔勒。——第318页。
[197]马克思指的是这种场合:机器的价值(370塔勒)全部包括在预付总资本的价值中。这时,可变资本同预付资本之比等于80/600=2/15。——第318页。
[198]指本章第6点。——第320页。
[19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2章和第3章。——第320页。
[200]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3册第30—34页。——第320页。
[201]工人用新的生产资料劳动1小时不是象以前那样创造8/10塔勒,而是比这个数大3/5,即(8/10)+〔(3/5)×(8/10)〕=1+(7/25)塔勒;因此,工人劳动6小时提供7+(17/25)塔勒,这与手稿中说的等于8塔勒略有不同。——第323页。
[202]《剩余价值理论》一书引证了斯密的有关见解(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册第68—72页)。——第323页。
[20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29—330页。——第323页。
[204]马克思指的是,在工人的消费中农产品占的份额(农业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比工业产品大。——第324页。
[205]往下有一个附带的计算,约占第1012页的四分之一。——第326页。
[206]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72—390页,特别是第383页。——第333页。
[207]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329—330页。——第334页。
[208]在利润量增加的情况下,利润率的下降只能发生在下列场合:利润率下降的程度小于预付资本的增加。——第336页。
[209]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册第612—613页。——第342页。
[210]手稿第1021页(第XVI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的下半页没有写满。在这一页的背面(第1021a页)载有表明该笔记本的某些页内容的提纲:
“李嘉图和学派。第977页。
威克菲尔德。第975页。
利润率下降趋势。
平均利润。982
竞争。976
资本主义生产。979”。——第340页。
[211]第XVII笔记本的开头(第1022—1028页)是第XVI笔记本的直接继续,按内容来说是属于本章的材料。这也涉及关于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这个篇幅不大的部分(见第1022—1023页),这个部分从这里的上下文来看与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分析有关。——第340页。
[212]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54—112页。——第340页。
[213]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6卷下册第75—79页。——第345页。
[214]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190—191页。——第347页。
[215]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47卷第252、376—377页。——第347页。
[216]在手稿中,后两句话是这样写的:“这样,工人就会在正常的剩余时间之外,每2周白送1周;每2年白送1年。这样,机器价值的实现也会加快一倍,并且只需要在相反的情况下所必需的时间的一半就行了。”这个计算同马克思的规定(18小时工作日代替12小时工作日)相矛盾,这里是按照《资本论》第3卷相应的正文改正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5卷第93—94页)。——第348页。
[217]接着,从第1029页开始的正文是第XV笔记本正文的继续(在第XV笔记本的末尾第973页上,马克思注明:“下接第XVII笔记本”;在第XVII笔记本的第1029页的开端也记着:“第XV笔记本的继续”),就问题的范围来说,这属于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部分(见本卷第12章)。——第348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
马恩列斯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