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入了马克思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的一部分。这个手稿共有二十三个笔记本,用罗马数字编号。其中第Ⅵ—ⅩⅤ本、第ⅩⅤⅢ本是对经济学说史的批判部分,第ⅩⅩ—ⅩⅩⅢ本有一些历史性评论和札记,这些部分已以《剩余价值理论》为题,收入本版第二十六卷第一、二、三册。其余部分则收在本卷及其续卷第四十八卷中。
本卷包括第Ⅰ—Ⅴ本、第ⅩⅠⅩ本以及第ⅩⅩ本的一部分。在前五个笔记本中,马克思考察了《货币转化为资本》(Ⅰ—Ⅲ)、《绝对剩余价值》(Ⅲ)、《相对剩余价值》(Ⅲ—Ⅴ)。马克思在写作关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第Ⅴ本)时,中断了该节的叙述,转而写作《剩余价值理论》,在第ⅩⅠⅩ本、第ⅩⅩ本中又回过来继续完成《机器》这一节,还在第ⅩⅩ本中写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根据他从四十年代初起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果,写下了1857—185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在这个基础上,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其中包括《商品》和《货币或商品流通》两章,原计划写的第三章是《资本一般》。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开始就是根据这个计划写的,这个手稿有一个小标题:《第三章,资本一般》。后来,在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书名单独出版。虽然本卷的基本内容已包括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中,但这部分手稿反映了马克思研究经济学说的过程,包含了他在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的许多重要提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所作的许多评注,以及他得出科学结论所依据的大量原始资料,对于完整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克思以他在五十年代所研究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依据,在1861—1863年手稿中继续分析了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详细地考察了有关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的各方面问题。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出发,从商品货币关系出发阐明资本的概念。他分析了商品货币关系同资本主义关系的联系和区别。在研究剩余价值形成时,他着重论证了剩余价值生产同价值规律即等价交换规律的一致性。在这里,他全面剖析了劳动力这种商品的特点,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掩盖资本剥削的种种谬论。此外,他还详尽地考察了劳动力的价值及其价格形式——工资。
马克思从英国工厂视察员的报告中引用大量材料,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资本对立的状况:资本主义生产最节约物化劳动,但比任何其他生产方式更浪费活劳动,不仅浪费人的血和肉,也浪费人的智慧和神经。他在手稿中用大量材料说明资本所固有的无限扩大剩余劳动的趋势,并分析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这两种形式,指出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源和实质是丧失生产资料,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据工人生活可能得到的某种改善来否定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规律的荒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分手稿中以他制定的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总的导线,具体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指明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他在这一手稿中第一次详细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三个相继的阶段:协作、分工和机器。马克思研究的出发点是:“正象各种不同的地质层系相继更迭一样……不应该相信各个时期是突然出现的,相互截然分开的……普遍规律在于:后一个[生产]形式的物质可能性——不论是工艺条件,还是与其相适应的企业经济结构——都是在前一个形式的范围内创造出来的。”(见本卷第472页)为此,马克思在手稿中研究和总结了从古代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极其丰富的技术史资料,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生产力的发展,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过程。
马克思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1857—1858年手稿中,他已经指出科学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趋势,在1861—1863年手稿中对这一原理又作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指出:只有应用机器的大规模协作才第一次使自然力即风、蒸汽、电大规模地从属于直接的生产过程,使自然力变成社会劳动的因素,而自然力的应用是同科学作为生产过程的独立因素的发展相一致的,生产过程成了科学的应用,而科学反过来成了生产过程的因素,每一项发现都成了新的发明或生产方法的新的改进的基础。因此,他对这一部分加的标题是《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还研究了有关十九世纪中叶纺织、造纸、制针、机器制造等主要工业部门工艺过程的大量资料,指出机器生产的特点是自动化和联合化,并把工厂制度看作是和机器生产相适应的劳动组织。
马克思从生产力的变化研究生产关系的变化。他指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见本卷第473页)
马克思高度评价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对瓦解封建制度所起的革命作用。他指出:“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见本卷第427页)
马克思根据生产力的发展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即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他认为,在以前的手工生产方式下,劳动只是形式上从属于资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对原来的手工生产方式进行改造,通过协作、分工和机器的应用,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生产方式,使劳动不仅形式上从属于自己,而且实际上从属于自己。同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相适应的是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协作、分工和机器这种劳动的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特别是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加深。机器这种过去劳动的产物,似乎是独立的,不依赖于活劳动的,它不受活劳动支配,而是活劳动受资本支配,机器这种铁人起来反对有血有肉的工人。同样,科学表现为同劳动相异化的、敌对的并统治劳动的权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于对抗性的矛盾之中。工人阶级终将从机器的奴隶变为机器的主人,成为科学技术的主人。
* * *
本卷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四十七卷为依据,其中第Ⅰ—Ⅴ本笔记是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MEGA)第二部分第三卷第一册原文并参照俄译文翻译的。在本卷中,马克思手稿中原有的方括号改用花括号{ }。马克思在引文中所加的词句或标点符号,放入尖括号〈 〉内。编者加的标题和插入的文字用方括号[ ]标出。马克思手稿的原稿本编号和页码用方括号标出,括号中的罗马数字表示稿本编号,阿拉伯数字表示页码。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