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人性
基于人性的理解,之前已经有过论述,那是着重于概念颠覆的尝试。我并不认可过去和当前主流人性论的认定,完全倾向于把去除动物性的部分确认为人性。
猩猩在动物中智力相对较高,它可用石头砸坚果,还可以拿起树枝打群架,多少带一点使用工具的文明性。
然而,无论砸多少万年,无论打多少次架,猩猩还是动物,它不可能懂得做一个锤子砸坚果,更无法造一杆长矛和火枪打架,使用石头和树枝是它进化的顶锋和终点。
人类,曾经也经历了猩猩一样学会用石头和树枝的时代,人类也懂得群居,母亲经常带着子女在一起生活,但并没有家庭,更没有族群,也不存在部落和社会一说。
时间改变了这一切,因为智力优势的作用,人类逐渐走上了跟同一环境中动物说再见的道路,群居状态的散乱集体里分化出来家庭,有了家庭,也便有了原始的财产,然后,慢慢又有了部落,有了部落之后,生产开始出现分工合作,渔猎不再是个体行为。
沿着这条路线往下走,地球上慢慢升起了原始社会,人类迈出了从自私生存到合作生存的第一步,这是非常关键的脱私性起点,战胜大自然,战胜食物链天敌,站上改造自然能力的最高点,当且仅当以“脱私”为条件。
若论人性,这脱私便是人性的起点,没有这个起点,人还是动物。
人类同动物分离得越彻底,人类同动物的行为方式差别就越大,人身上的动物性就越少,“脱动物性”是人性增长的前提,它们构成反比关系。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人性误读的事实,谁影响了他的自私行为,就高呼“违背人性”,谁满足了他的自私行为,那就是尊重了人性。中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历史认定是对集体时代的反评价。集体为什么会被否定?因为很多人都认为这违背了人性,约束了个性。从短暂且简单的事实可以证明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然而,“现象正确”未必是社会真理,现代人更倾向于自私,只能说明整体脱私不够彻底,人身上的动物性仍然坚固,还有相当长继续提高人性比重的艰难道路要走。不过,人类世界只要出现返动物性现象,社会的残酷性就会越明显,互助合作就越少。
人性进化跟不上集体性要求并不表明集体论是一个谬论,也不表明曾经的集体探索是一个错误,只能表明人类要达到真实的文明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人性改造。
探讨人性,我们不能也无法回避人的生活真实。
在一个大的猴群中,母猴可能知道自己的后代,但后代长大后一般只知道自己的母亲,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有可能是猴王,也许又不是猴王,母猴不停地生育,兄弟姐妹越来越多,而这群兄弟姐妹并不关心父亲是谁。人,在成为家庭人和社会人之前,其一切生活与猴群是无异的,因为乱伦是动物世界的自然法则,即动物性。
当“配偶”这个要求出现以后,人改造自己的约束性就在发生革命性跃进,社会文明在支配人性,为了家庭的稳定,一夫多妻,一妻多夫,都可以成为选择,但“多”字并不代表无限,有限性能最大程度地维持生活资料供一家人共有共享,并且让更多人都享有交配权,当美洲红种人被发现时,他们就呈现出这样的生活特征。
再往后发展,一夫一妻慢慢成为人类共识,而那些还没有过渡到这个进程的国家民族,属于动物性抵制人性进步的特例。
从交配权和交配秩序这个角度分析人性,我们可以总结出不人性的主要表现。
交配极权就是不人性。大自然界,很多物种奉行强者优先的交配权规则,在某些哺乳类动物世界,甚至有交配极权现象,“王”统治着交配权,绝大多数雄性终生没有交配权,这在自然界被认为是正常秩序和规则。
人类社会,如果还在存在类似规则或现象,那便是动物性,是绝对的不人性,皇帝拥有三千妃子,意味着有三千男性失去交配权,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如果多到不受约束,那也是不人性。在交配权这件事情上面,平均权和普遍权才是人性。
用规则确定交配秩序是人性,反之则不人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是社会规则中的法律个体,任何人都不是金钱和权力的附属品,她(他)们的交配秩序服从于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如果性权力衍生为金钱和权力的交易品,也是人性丧失的一种表现。极权者和富人把无序占有交配权视为“人性满足“的合理解释是对穷人进行动物性欺骗,是权贵们在拥有社会支配权之后唤醒自己动物性膨胀的心理反复,他们在获得占有优势之后希望再次拥有动物世界的无序满足,把”人性“作为社会性乱伦与交易的理由,是文明的暂时退步,并不因为物质进步和科技发达就能掩盖这种失序事实。
普通人在整个一生中可能会犯婚姻之外的生活错误,偶然性的,间断性的,带有耻辱感和自我反省的,都是因动物性心理膨胀忘记社会规则之后做出的冲动行为,不是常态,仍属于人类文明进步阶段中的必然错误,可以理解,但不鼓励。另一些人,像某富家公子,他不结婚,不要自己的独立家庭,交配的异性对象不断更换,从不固定。中国社会给他以“真性情,符合人性”的畸形解释。实际上呢?他表现的不是真性情,更不是人性,是动物性使然,是动物的真性情,不是人的真性情,他实际上更像一个动物。用什么来检验上述结论的正确性?简单地扩展一下便是,如果全人类都像他那样生活,人类家庭将完全解体,人类都解除固定交配对象,是不是意味着又回到了社会人类之前的动物人?动物性张扬不是表现人的个性,更不代表人性。
当我们要把自身世界的问题阐述得更有文明性时,经常会在人类之后加“社会”二字,它的含义是什么?简单讲,就是人类的有组织性不同于动物,人类管理自己的方法更强调有序,而不是自然合理。
有位主人在家里装了个摄像头,他发现,自己不在家时,小狗将家里沙发上的玩具都扔到了地上,并且还不时地将可爱的“娃娃”叼起来摔在地上,将茶几上的搁物罐用脚踢着到处滚。
动物园管理员也在松鼠馆装了个摄像头,录制了松鼠吃松果的过程,松鼠不停地吃,又不停地到处乱扔松子壳,甚至还会把一堆松子壳当玩具扔来扔去。
老虎,豹子,在两岁之前可能不会离开母亲和兄弟姐妹,但之后它就讨厌这种群居生活,会一个个选择离开,然后找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地方享受着自由自在。
小狗乱扔东西,你会觉得它很可爱。但如果人这样干,你会觉得他不正常。
松鼠乱扔松子壳,你也是觉得它可爱。但如果人这样干,你会认为他没素质。
老虎和豹子独来独往,不想受群体约束,人类看它是动物性使然。如果人也是独来独往,要么被认为孤僻,要么就被说成是自由主义者。
同样的行为,放在动物和人身上,就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就是人在给自己区别动物时做出的裁决标准,动物无序有一种自然可爱,人类无序就属于违反了社会规则。人性,它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社会强制性,尊重这个强制性才能保证人性。不过,这个强制性是有度的,超出了这个度,就重新退回到动物性。这个“度”是什么呢?是人类普遍性规则。普遍源于共识,因为有共识,所以认同感高,最终会让更多人受益。
当然,普遍性不是一步而成,它是一个动态概念,人类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适用于该时期的普遍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普遍性也会应时而变。普遍性不等于绝对正确,一时的少数,经过时间的检验之后,也许能够成为下一个普遍性,在这之前,真理必然面临曲折性挑战。
人类从自然生活到社会生活还只有几千年,自由主义还是人类精神上最深层的渴望,它带有普遍性,但它不代表高端文明的未来,越是追求进步,就越要遏制自由主义泛滥,当绝对自由主义逐步过度到有限自由的时候,新的普遍性才得以建立,曾经的集体主义,理想中的共产主义,可能就是未来的普遍性。
前些年,北京某名校大学生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被公众骂为“泯灭人性”。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一位八十岁的大爷探望百岁父亲时那个极度暖心的画面。
动物世界,前后代之间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彻底分开,父母与子女未必认识,相互残杀从来都不稀奇,从来没有什么“泯灭动物性”一说。人类不一样,因为有人性要求,所以不能亲人相残。
动物世界,也不要求前后代之间有一世亲情,抚养和赡养也不具终生约束力。人类又不一样,只要有直接遗传关系,自遗传发生之日起,人性就划定了责任和相互关系且终生有效,脱离关系,逃避责任,那都将被认定为不人性。
人性定义了血缘关系之间的“情”优先于其它社会关系人,当这个关系松散或解体时,人性也会趋向于动物性,亲情是人情的基石,亲情崩塌,人情便荡然无存,社会管理必将面临挑战,暴乱和战争风险将大增。
讨论人性与动物性区别,最终必须回到生命这个根本性问题上面,动物只有自然生命,真正的生死由命。人类可以不遵守宿命论,可以用社会生命代替自然生命,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改变生命周期。人类的救助力量是可以不断开发和拓展的,食物需求是所有动物生存的前提,人类不但可以获取食物,而且学会了共享和分享,这就有效延长了弱者的生命。动物生病,也许可以依靠自愈力和食物中的药物成分偶然获得新生,但始终是自然性的,永远不可能自控。人类又不一样,人类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抵御疾病的能力,合作越充分,人类整体的社会生命就得到更理想的延长。
联系到目前的抗疫,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人性?也得回到生命这个终极追求上面来,谁尊重了生命,谁就代表了人性,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违规或违法个案,是执行层面的错误,不是方向选择的错误。尊重生命的过程即使未能与世界同步,也只能说明真理达到普遍性认同需要时间检验。
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血缘性、合作性、公共性、社会性和受约束性。只有孤立的动物性,没有孤立的人性。孤立性,自私性,都是人类身上动物性脱离不干净的表现。
可以容许动物性在人类身上很长时期内仍然保存,但不应该把动物性驱动理解为人性必然,绝大多数人脑子中留存的所谓“常识和人性”其实都是满足自我的“合理私欲”。
写于2022年11月19日星期六
【文/孙锡良,红歌会网专栏学者,独立时评人。本文原载孙锡良新公众号“孙锡良B”】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