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来得快,来得凶,去得也快!双方已经握手言和了。
主流的看法是“双赢!”,呼吁“都要珍惜得来不易的协议”。
“双赢”的说法从一开始就令我感到困惑。因为凡属博弈、“战斗”,总归有赢有输。一方之所得为另一方之所失,得者为赢,失者为输。
双赢意味着双方均为得者,没有失者。
但没有失者,如何会有得者呢?没有得者,又如何会有赢家,而且是两个赢家呢?
“1-1=2”?这似乎违反了基本的数学公理,也不能为经验所证实,费解,伤脑筋!
有时候,我也挺讨厌自己的死脑筋,不开窍。
冯梦龙的《笑府》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自称下棋很有名。一天和人家下棋,却一连输了三局。
第二天,有人问他:“昨天下了几盘棋?”
那人答道:“三盘。”
又问:“谁胜谁负?”
答:“第一盘我没有赢,第二盘他没有输,第三盘我要和,他又不肯。”
这应该就是双赢的最早版本。现在大家都说赢了,那就赢了吧。
虽则是赢了,但并不是没有教训。
比如中兴的芯片问题。主流媒体都在说,按照协议,特朗普放了我们一马。
我倒不太相信这是特朗普发善心。
这厮是何等锱铢必较之人,他在这个问题放我们一马,不知道要让我们在别的问题上放他几马?总之他不太像是愿意吃亏的人。
不过,无论如何,中兴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这个机会应该抓住,要搞出自己的芯片来,否则的话,学费就算白付了。
更要命的是,难道我们要永远靠别人“放一马”过日子吗?
既然别人可以放一马,就完全可以不放一马,就可以随时卡你的脖子。
记得早年看电影《创业》,50年代的时候,新中国在石油问题上被苏联卡脖子,“卖给我们的油料,比国际市场贵一倍,航空油里面有马粪,柴油里面有大量的硫磺”。
不过那一代人有志气,有能力,出了王铁人,搞出了大庆油田,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
在防止别人卡脖子上,中国人有经验,也有教训。
十九世纪后期,中日两国同时面临发展近代工业,抵御西方入侵的问题。但由于“聪明”的程度不同,结果也很不相同。
举一个例子。
洋务运动中创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在创办的第六年,就开始量产先进的后膛来福枪,但只造了不到五千支,聪明的李鸿章大人就看出了问题:国产来福枪的造价不但是进口来福枪售价的近两倍,而且质量还远不如进口货。
李鸿章在权衡了一番成本收益之后,果断拒绝这种国产步枪在淮军列装,继续带头进口价廉物美的洋枪洋炮。
同一时期的日本,工业的底子应该说比中国更差。
但日本维新派的想法却比较简单,比较“傻”,远不如李鸿章聪明。他们觉得既然西方是靠近代工业横行世界,那西方有的,我也得有。炼出来的钢、造出来的机器、枪炮,和西方相比,确实质次价高,那也只能慢慢来。造不好,再造,多造几次就造好了。
清朝和日本的近代工业,循此不同路径,各自发展了二十来年,等到甲午战争开始硬碰硬的铁与血较量的时候,差别就出来了——
清朝的海陆军,从武器装备的角度看基本都是买来的“一次性军队”,维修、更新、补给等都严重依赖西方大国和海上运输。结果一旦西方宣布中立、武器禁运,马上就失去战斗力。
但日本却不一样。虽然日军一线的武器装备与清军相比并无明显优势,但背后却有一个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体系支持,各种补给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相比清军就“耐用”多了。
甲午一战中国惨败,赔款两亿三千万白银。如果当时清廷愿意用这些钱的一个零头来购买国产武器装备,滋养一个中国的国防工业,何至于全部赔给日本?
甲午战败,原因当然不止这一条,但这一条却毫无疑问是重要原因。
“聪明”的洋务派官僚就这样败给了“笨蛋”日本维新派。
问题是教训真的汲取了吗?
到了民国,中国的工业化问题还没有解决,甚至因为战乱和买办思维而变得更糟糕。宋子文就说,美国生产的盘尼西林都用不完,自己造干嘛?
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钢产量一年4万吨,不够盖个鸟巢。武器只能仿造到中口径火炮。日本钢产量是500万吨,能造飞机大炮坦克航母。
中国真正的工业化进程1949以后开始的,毛泽东主席深知工业化的本质。
“大炼钢铁”今天还被精英们嘲笑,谁知道其中凝结多少血泪、多少教训、多少不甘、多少志气?
那确实是一种笨功夫,但靠着这种笨劲,短短二十多年,从探矿、采掘、到钢铁化工电子、军事工业、核工业,终于建立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中国人可以不被人卡脖子了。
80年代后,又觉得“创业”那一代人太笨了,又聪明了,结果呢?又被人卡脖子了,这次是芯片。
今天,中美协议,相约不打贸易战。我认为是一次休战!
从现在开始到未来一个时间不确定的阶段(可能不会太长),是下一次贸易战开始前的间隙。
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利用这个间隙做点什么,继续“聪明”下去,不认真清算一下买办和买办思维,等到下一次贸易战(或别的什么战)开打的时候,别人是不是还肯放我们一马,就不知道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