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两天,去看了正在热映“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毒液:致命守护者》。
据报道,这部电影创造了票房奇迹,为持续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注入一针强心剂,网上评分也高达9.2。
不过在我看来,这无非另一部好莱坞爆米花而已,所有的情节都是俗套,并不值得过多谈论。
值得聊聊的,倒是影片中出现了两个中国人的形象,都是做小生意的。
一位是烧烤摊的摊主,另一位是小超市的女店主。
被“毒液”(按影片的交代,是一种来自彗星的危险生物)附体的女警察来到烧烤摊前,饥渴难耐,从水族箱里直接抓出一条蛇吃掉。小摊主不知死之将至,开口就骂:“你他妈神经病啊!”“毒液”受到刺激突然发怒,现出原形,将小摊主的脑袋一口咬下。
小超市的女店主,倒是一副斯文的样子,戴着眼镜,讲话慢条斯理。但胆小怕事,总被小流氓敲诈。最后还是要靠已经和外星共生体“毒液”合体,成长为具有强大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艾迪来拯救和保护。
02
《毒液》中的中国人形象,其实也是好莱坞电影的俗套。
好莱坞电影,或者说西方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当然远不能说是客观的,往往带有文化、意识形态、甚至种族偏见。但说到底,存在决定意识,这仍然是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中国人形象的一种反映,尽管往往是一种扭曲的反映。
比如现在很多西方电影里,当代中国人的形象就是“有钱”,走到哪里都是“买买买”,这也不能说完全是一种丑化,在海外旅行的很多中国游客,确实会把购物,尤其是购买奢侈品行程看得最重要。
再比如,法国的卢浮宫,门票售出之后,在一天之内可以多次进出,这是为了方便参观者休息、餐饮等。这一特点却被一些人当成了商机,他们往往会把一张票多次出售给不同的中国旅游团,因为反正中国游客往往进去之后在蒙娜丽莎画像前照张像就会出来。
03
中国人的这种形象和行为方式,的确触碰了我们“国民性”的一个痛点:即世俗理性过于发达,一切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问题。
世俗理性过于发达,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后果:
从正面的角度看,中国人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生存能力极强。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偏僻的地方,中国人都能开上一家小小的中餐馆,很快过上衣食无忧,甚至是当地中产阶级的生活。
从负面的角度看,则许多中国人自私、胆怯、怕事、遇到事情绝不当头。不关心超越个人利益之外的任何问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
简言之就是“没有超越性的价值观”,任何事情,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那就毫无意义,不值得关注,更不值得献身。
比如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曾响彻云霄,美洲大陆在从欧洲殖民者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时候,也接过了这个口号。
但是在同样历史情景中的中国,我们很少听到这样的口号,更多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甚至“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自由,毋宁死”的口号,含义是自由高于生命。
“青山在”的含义是活着最重要,“自由”之类既不能吃又不能喝的价值观是排在第二位,甚至更靠后的位置。
由于具有这样的“国民性”,所以不少(不是全部)中国人不关心形而上的正义、公理和公正等,而只关心实际利益。
这就解释了在海外的中国人,往往是学习成绩非常好,也能成为很好的雇员,在硅谷各公司的管理层,中国人混得甚至不如印度人,从政纪录上就更是一塌糊涂了。
为什么呢?因为越往上走,就越需要关心超越个人利益之外的东西。
04
当然,中国人并不从来都是这样,在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的主体(当然也不是全部),最重视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荣誉,追求的是为人民服务,甚至是人类的解放。
后来我们就不是这样了。记得姜昆在他的相声《如此照相》中,卷着舌头说“解放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听众都哈哈大笑,觉得这样真是太傻了。经历了八十年代的观念更新和思想解放运动,我们又开始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了。
当年很多人认为这都是新观念,现在看来不过是死而复生的小农意识罢了。
既然这样,我们就不能简单抱怨好莱坞(尽管好莱坞也绝非什么好货),既然我们怕事,我们就得接受被保护的地位。而被保护,往往就意味着被统治。
05
中国要被全世界尊重,现在正处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状态,最后十公里要做什么事呢?我认为一定要过文化,或价值观革命这一关。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