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探析
陆章流
摘 要:在农业种植产业中,土壤中必须有足够的养分供给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与此同时,作物生长茂盛又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危害,农民必然依靠施用化肥、农药、催化剂、激素和使用农膜覆盖等各种有效农业生产资料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防治病虫危害,以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益,从而容易造成土壤和水源环境面源污染物增加,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并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必须提高农民对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认识,采取科学种植,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土壤、水源及生态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广大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健康。也为子孙后代留住良田沃土。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资料;成因;探析;防范意识
为全面推动农业走规模化、现代化的路子,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近年来广西正掀起“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建设美丽广西的热潮。其中许多人简单地认为清洁田园就是清除田间杂物、捡拾废弃的农药瓶和塑料等,把田间地角搞干净就可以了。其实,清洁田园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远不只于这些,这只是田间看得见的垃圾,深层次是看不见的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土壤污染源主要是来自农业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工业区三废的不合理排放及生活垃圾等。这是国人必须直面的严峻现实。
笔者认为,清洁田园最紧迫的任务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业生产投入品和强化监督工业三废的达标合理排放,切断农业污染源,切实保护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幸福,其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因篇幅关系,本文只对农业生产和管理加工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投入品造成的自身污染展开论述。
1.土壤污染的基本现状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传统,是个农业生产大国。人们常把土地比喻为母亲。土地母亲特别是耕地作为农作物生长的地方,是为人类生存提供食物来源的唯一场所。俗话说,万物土中生,食以土为本。土壤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园,里面有各种微生物群、微量元素、昆虫和植物的根茎,也是大气、水、泥沙、废弃物等各类污染物的受体。从土壤中生长或间接产生的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然而,为追求生产经济利益最大化,人们过度开发农业资源,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埋下不少的隐患。特别是人类在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过程中,总是希望既能减少成本开支和降低劳动强度,又能达到获得数量上的最大利益,因而常常要施用化肥、农药、调节剂(生长激素)添加剂、防腐剂和不能降解的辅助物(地膜)等满足作物对生长分的吸收和防治病虫害,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提高总产量,从而导致土壤残留物沉积超标、板块、有机质减少,耕作层变硬变瘦、地力下降,污染严重,保墒蓄肥、抗病虫抗寒能力降低等,不仅造成土壤污染,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了对人类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直接危害。有机农药的推广应用,在减少病虫危害、提高农作物产量、拯救一些受灾害而贫困的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发明应用化肥、激素、除草剂等合成化学物品是人类为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产量、抑制或消灭有害植物而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有的是得不偿失。
土地污染直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心腹之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呢?这种愚蠢行为将是人类随着地球生物多样性的消亡而消亡。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农民历来都是市场竞争的弱势者,只会卖力搞生产,不能掌握产品等价交易的主动权。市场经济时代农民根本没有产品定价和交易的谈判权力,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农民也没有农产品定价和交易的话语权。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作物生长是无法用机械化来代替的,只能依赖于大量使用化肥、催长剂和农药来加快其生长,由此不可避免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负面影响,从而给人类的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一至公认,农民是世界上劳动最辛苦的弱势群体。因而,长期以来,农民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生长的态度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大多是考虑以单位面积上种植的作物产量来增加效益,从而通过增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多打农药消灭病虫害减少损失,施用催长素来刺激作物生长等。加上目前农药、化肥生产和使用监督法规不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不到位,消费者不知道食品的农药化肥残留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即使监督检测机构制度建立健全,因农业生产面广量大,也不可能每个地方的产品都能全程做到跟踪监督检测,只有靠通过加强培训指导,提高生产者的自觉性和素质,督促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业生产投入品,自觉遵守农业生产质量安全规则和要求,才能为消费者生产提供质量保障的放心食物。
目前农村土地的污染除了近工业区受到三废不合理排放重金属污染严重外,传统的非工业区土地自身(农业面源)污染也是很明显。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潜在性、危害滞后性、积累加重性、不可逆转性等特点,被称为土壤癌症。尤其是直观性不明显,当人的感官觉察到污染的时候,污染物已超过土壤容量的临界值,产生的危害就难估量。现在土壤污染问题有多严重?没有人能给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明确答案。前些时候网上说土壤污染是国家机密,但从以下几方面生态环境人们可以直观或大体上了解目前土壤的污染程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没有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前,田野里的水渠、田沟到处都有水生动物游动,如小鱼、蝌蚪、青蛙、贝类、蚯蚓、蛇类等,地上飞着蜜蜂、鸟类、蜻蜓、蝴蝶,蝉鸣不停,构成了生态生物种群链。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相互依赖相互生存和相互制约的生物圈,一环扣一环,即常说的生态平衡,缺少了某一种生态就发生变化。如蜂类采蜜过程中就为作物传花授粉,提高结实;青蛙食害虫,瓢虫、食蚜蝇(天敌)专门捕食作物上的蚜虫(害虫);蚯蚓等微生物分泌物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和通透性,等等。由于生物进化的强进弱退,许多害虫的天敌(益虫)对生态环境敏感,容易被农药灭杀,益虫越来越少。而害虫天生却有较强的抗药性,并不断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因而害虫(包括老鼠、蚊子、苍蝇等)越杀越多。由于多年来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田间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小时候我们放学背着鱼篓赶着鸭群到田里放养,在田角地头随便都可摸到鱼虾、田螺等,收获不少;一到夏夜傍晚,就看到荧光闪闪、蛙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构成一曲曲朴素而亲切的乡村音乐。而现在农村鸟儿不再鸣唱,泥土里的蚯蚓、水中的鱼儿、田陌间的蛙类少见了。夏夜蛙声阵阵已消逝,更难见到荧光闪闪的夜晚了,加上青年都往城市打工,农村的生活环境显得很沉寂。以前下水游泳小孩子最怕蚂蟥叮咬,现在要找一条蚂蟥来做药材都难觅其踪影。长白头发是年老的标志。我们的上一辈人一般到六七十岁才长白头发,现在三四十岁就成白发老翁并不稀奇。七十年代之前,农村人很少知道什么是癌症,现在癌症却是一个流行词。显然,这些事例充分表明农村耕地已受到农药、化肥、废水、垃圾等化工品污染严重,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构成危害人类健康的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注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但对公共质量安全卫生似乎却是事不关已,甚或淡漠。现在农村出现一种匪夷所思的农事现象,就是一家采用“公私两条线”种养方式:自己种养的自己不吃,自已吃的单独种养。如一户留足自家的口粮田地单独种植,少施化肥、少喷农药或不喷,以农家肥为主,出现病虫害时则采用传统人工防治,即使用药也是喷施少量的,宁可少收获一点;其余的田块生产的产品拿上市销售,种植期间以施化肥为主,见病虫害就施药,而且施得较重,严防损失。养鸡养猪也是采取这两种方式。这些现象不但说明人们对土地污染已危及到自身的忧虑,也反映了社会诚信的缺失。假若各行各业都搞自供或特供产品,那社会化大生产秩序还能维系多久?社会还有什么诚信可言?若不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将危害到公众的身心健康乃是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
各种农用药剂、化肥、激素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长期超标和违规使用,是土壤污染的源头之祸,也是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而土壤污染直至农产品污染隐蔽性较强,不像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那么直观,要通过化验检测甚至研究对人畜健康状态的试验对比才能确定。因而人们对像土壤这种隐蔽性污染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大多数农民对土壤污染缺乏认识和清醒,总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农民种地讲求的是产量,多一斤就是一斤,质量嘛与自己关系不大,因而使用化肥、农药、调节剂等药物时随意性大,尤其是杀虫时都选择毒性大的药品,大剂量甚至加倍药量使用,致使土壤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规模小、分散、零碎,数量庞大,经营方式相对落后。目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小规模千千万万的种植户使用各种各样的农资投入品日积月累造成,使用污染种类多,密度大,分布广,因而控制难度更大、成本更高、效果更差。土壤污染不仅导致农作物受害而造成减产、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低,更为严重的是,人食用受污染了的农产品容易造成中毒积累,直至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土壤一旦被污染,修复起来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效率低。当人们直觉到土壤遭受污染的严重性时,才采取减少施用农药、化肥等污染源也难以恢复原状,特别是遭受重金属、薄膜碎屑、酸化等污染的田地更难以治理,要切断所有的污染源,或更换土壤、冲砂、淋洗、轮种不作食用的植物等,这个过程是何等的漫长,成本是何等的高,效果是何等的低。不讲是杯水车薪,那是天方夜谭。
2.1农药
可以说,农药是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的最大污染源,也是构成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有学者断言,农业生产如果不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粮食生产将大幅减产,会引起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然而,农药使用不当或过度使用,不但造成土壤水源生态环境大面积污染源,而且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对人类生命安全同样构成危害。这也不是杞人忧天。农业生产历来是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加之我国自然灾害频繁,仅是农作物病虫害历史上就受到多次毁灭性的蝗虫大灾害。过去由于科学技术落后,没有有效的药物来防治病虫害,一旦出现蝗虫灾害,粮食就大面积减产,甚至失收,人民到处逃荒流离失所,造成社会动荡。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掌握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研制出有效的药物来防治,无论如何都不会被一条小虫引发灾难性的灾害了。然而,人们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还是戒心不减,滥用农药,故意加大药量和增加喷杀数次,恨不得一扫而光,致使其它无害生物也被杀死,破坏了自然界的生物链。当前生产上使用最大的农药如除草剂、呋喃丹、甲胺磷等。施用农药污染的途径有几种:有一部分残留累积在土壤里,长期被作物吸收;有一部分被作物吸收而杀死病虫(也有的被触杀),人食用后毒素也被人体吸收;有一部分随水流而污染河道及地下水源;有一部分直接挥发到大气中。如杂草与农作物几乎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性生长,过去除草是一把锄头一把汗地耕作,现在是一桶除草剂药液解决一大片,功效是大,但却是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有的农户喷洒农药不按说明书使用,为了见效快任意加大使用量。
2.2化肥
农作物生长要靠吸收营养元素来维持,这些营养元素都存在于自然界中,但有的元素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求,如氮磷钾等,人类相应制造了合成化学物——化肥。化肥具有使用轻便、肥效高的优点,在农业生产中作用明显,在增产中贡献率比良种、耕作、管理都高,因而增施化肥是提高产量的主要途径。但长期施用化肥,不但导致土壤污染严重,作物增产难度加大,农产品品质下降明显,而且也是农村水源污染的最大源头,影响生态环境。如今生产经营讲求经济效益,特别是农业生产普遍存在“掠夺性开发”,多年来超常规使用化肥,增产已达极限,施肥效益降低,忽视施用有机肥、忽视保养地力,重放化肥,不但破坏土壤内在的结构,理化性状变差,酸碱度失衡,有机质减少,土壤板结、酸化,地力下降,而且也成为大气污染源之一。
2.3地膜
可以这么说,发明塑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塑料的发明与使用在给人类带来很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污染源。塑料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降解的惰性物质,人们利用后废弃的薄膜塑料只能以碎屑形态飘散空中,最后残积在水底和土壤中变成污染源。不经处理的废弃塑料、农膜、铝箔等将是土壤环境长期的污染源。在食品包装使用过程中塑料遇到酸、碱、甲醛(酒精)油脂、高温等化合物时会分解出塑化剂等毒素,慢慢地对人体产生累积毒害作用。在农业生产种植使用过程中,特别是用作水果蔬菜包装时遇到农药、化肥、酸碱等化学物质其毒素分解更快更大,不但农产品食物受污染,而且废弃的塑料本身也是土壤的重要污染源。种植作物使用的地膜覆盖、农药包装等是土壤最大的污染源。有资料报道,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达数百年以上。残膜污染导致土壤中的水分养分运行受阻,保水保肥能力差,地力下降;破坏土壤的物理性状,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土壤板结瘦瘠;阻碍农作物根系的扎根和吸收,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导致产量下降,品质低劣。20世纪八九十年代,薄膜作为辅助材料广泛应用到农作物栽培生产上,大棚蔬菜、地膜育秧、地膜覆盖栽培玉米、甘蔗等,因具有增温保墒、抗旱节水、提高肥效、抑制杂草等作用,已成为农业生产上增产增效重要支撑,曾被称为“白色革命”。但农膜质地细薄,难以捡拾集中处理,大多是残留在土地里,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白色革命变成白色污染、地膜变成“地魔”。
再是城乡居民每天生活中废弃大量的塑料包装袋,虽经垃圾回收,但大多就地填埋或拉到深山角落存放,表面上是已处理了,但塑料永远埋不烂,经风吹及雨水冲刷仍然是重大的污染源。薄膜焚烧后所产生的致癌物二恶英气体进入了大气,也是很难降解,对于这一点,大多数人是不知晓的。
2.4调节济
生产上为了促进作物生长人们使用了催熟剂、膨大剂等化学调节剂。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化学调节剂都是含有激素,适量的调节剂对人体影响不大,但过量吸收则使人体出现肥胖、体型变态、华发早生,甚至出现病变等不良后果。如来自农产品加工食品,如饼干、牛奶、糖果等加工过程中不良商家常加入仅限于工业用的糖精,糖精人食用后只有口感的甜味而不能被体内吸收消化,过量食用会对人体产生毒害。又如,瘦肉精等化学品是β兴奋剂,化学名为克伦特罗,属肾上腺素的类激素,毒性大,掺入饲料中,禽畜特别是生猪吃后生长速度加快,瘦肉率明显提高,脂肪含量降低,在饲养业上国家规定严禁使用。但为了追求高利润,个别饲养者铤而走险把它当作调节剂使用,危害性很大。
2.5抗生素与食物添加剂的滥用
抗生素常用于畜牧养殖业。由于发展规模养殖,饲养密度过高,畜禽生长期所处的生存环境条件恶劣,容易暴发传播疾病,为防止疾病养殖户滥用抗生素,使病菌原体产生抗药性。人食这种喂过量的抗生素畜禽后也影响到人体的免疫力,抗性减弱。其次,不经高温灭菌处理的畜禽废弃物和排泄物对土壤环境造成次生污染,而环境污染导致的温室效应以及抗生素的滥用,为新型传染病出现提供了温床。
以上都是在农产品生产管理环节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添加剂的使用则是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出现,它可以改变食品的贮存期和增加食品的味道。常有的防腐剂、增味剂、膨松剂、着色剂、消泡剂、漂白粉、硫磺、滑石粉、福尔马林等,这些添加剂国家制定有使用标准及范围,超标准就产生毒害。非法的添加剂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化学品属工业染色剂,添加到食品中可改变其分子结构,色泽和味道不同,一些不法商家为增加食品的润色和增强口感,丧心病狂地添加到食品中牟取暴利。专家指出,这些染色剂具有致癌性。
2.6收贮不当引起的霉烂
农产品在收贮过程中由于受到气温水分影响大,而水稻、玉米等收获期集中,工期短,夏收平均每个农户一造要在几天内收晒上万斤粮食,此时又是雨季来临,工作量很大,管理不善容易受到气温、水分含量等外界因素影响发霉变质,品质变劣。遇上连续阴雨天气有的农户用火加温烘干,使米粒失去活性,品质粗劣,不耐贮藏。这时不良商家常常低价收购农户的发霉粮食,再进行加工抛光打腊混入优质米中,以次充好向市场销售牟取暴利,坑害消费者权益。
3.提高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土壤污染和食品加工非法添加剂是直接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不但影响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现代规模农业发展的障碍。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业资料自身造成的土壤污染构成了食品安全的重大挑战,因而科学合理使用农业生产资料、减少土壤污染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尽快制定出台耕地质量保护条例,依法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工作,针对受污染耕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改造、改良和修复措施。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极为有限的耕地质量,为人类生产提供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负起的历史责任。
3.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树立品牌农业意识
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必须大力开展生态和土壤保护宣传,增强国民对食品安全的忧患意识,特别是在农村,农民甚至基层干部对当前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生产过程中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片面地认为质量与自己关系不大,随意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和次数,导致土壤污染日渐凸显。通过宣传,树立农民新的绿色植保安全观,唤起他们的紧迫感和危机感,科学合理地使用投入品,在追求产量的同时生产高质量的绿色安全食品。同时,发展规模经营,采取标准化生产,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切实保护生态多样性和降低面源污染,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多数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管理都是由农户分散进行,规模小,成本大,利润低,难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效应。为此,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规模经营,有必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一批能人参与到高效优质农业生产的创业行业中来。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实行专业化生产,采取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减少用药,实行科学配方施肥,适宜施用化肥,增施有机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产品数量和质量增长的有机统一。按照绿色产品生产标准要求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达到标准要求的国家应给予绿色产品商标注册标志,使之形成品牌优势和质量安全信誉,让消费者放心。
3.2对剧毒农药的生产使用跟踪监督与检查
对生产剧毒农药的厂家所生产的农药名称、产量、毒性、销售去向实行登记在册,实行定点经营和可追溯管理,从源头上严格把关。销售单位负责记录农户购买信息,必要时剧毒农药实行实名购买。严禁剧毒农药的使用量和范围、对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从经营方式、合理环保使用农药、科学配方施肥上全程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特别跟踪农户使用剧毒农药的督察与指导,不让农户违反规定任意使用剧毒农药。按规定,高毒剧毒农药只能用于防治地下害虫,但生长期短的块茎作物萝卜、红薯、花生、生姜等就不宜使用呋喃丹、神农丹、膨大剂等剧毒地下农药和激素。
3.3整合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
农产品生产量大面广,决定了一些偏远地区大量的农产品无法实现全程监管和质量安全的跟踪追溯,要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要不断加强监管力度和创新监管手段。农业这么大,仅靠有限的监管部门力量是难以做到,加上我国涉及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不完善,部门职责不清,农业植保只管理用药上的指导,质检部门侧重于化验检测,卫生部门是救治,市场部门负责现场观测,工商部门督促检查等,没有形成协作机制,对于分散于千家万户的农产品不可能全部跟踪检测。县级有食品监督、工商、技术监督、植保、卫生等部门,各有各的职责范围,乡镇一级缺乏检测机构,不但监测管理分散,而且检测机器简陋。长期以来农产品质量监测只能对大户、大宗、特定的农产品开展质量检测,广大散户就凭检测不到而任意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加上检测工具落后、检测方式简单,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比如,正常情况下,县级植保部门只能检测农产品残留农药中的有机磷元素,氯、砷等毒素还不能检测,其它的诸如瘦肉精,膨大剂、吊白块、催长素等激素毒素就根本无法检测。应把这些部门的职能整合起来,着力建立健全监管处罚机制,乡镇相应成立农产品安全检测站,负责对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跟踪监督检测。同时,要引进使用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简化检测程序,提高检测效率。
建立土壤监测机构。长期以来,农业系统的“土肥”部门每到土壤普查期才集中检测土壤营养状况,对土壤污染的监测没有引进足够的重视,缺乏对土壤环境污染物进行检测和分析,不能掌握土壤环境完整的数据链。因此,亟待健全土壤污染监测机制和体系。
3.4科学合理配方使用农药、化肥
现在农民不是不懂得看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说明书,而是长期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土壤板块、盐碱化等,肥效、药效利用率随之降低,因而须加大用量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同一增量效果的前提下,现在单位面积用化肥量比前十年要增加1倍左右,农药也是加倍使用。也就是说前十年施一斤尿素可增产10斤粮食产量,要获得同样的产量现在要施2斤左右的尿素。过去猪牛栏粪便是抢手的农家肥料,农户都积聚使用;种绿肥、制堆肥等是一项重要的生产任务,现在根本没有人使用农家肥料了,连秋天撒一把种子到冬闲田就长出绿油油的绿肥来也没有人去做了。因此提倡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控制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次数,减少农药使用药剂量,做好病虫测报指导工作,选择在有效期用药,对症下药,强调最后一次施药药效期必须在收获前一周以上,尽量减少有机物、硝酸盐、有机磷、氟、氯、砷等污染物的面源性污染。大力推广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种绿肥、间种豆科作物,做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不断提高土壤的有机质,才能生产高产高效的产品来。
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机制,加大对农民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养地措施给予扶植补贴,激励农民强化耕地净化与地力的培肥。推广过去那些有效的最简单而科学的耕种方式,实行翻田过冬、冬种绿肥、稻鸭共养、大力集制农家肥、堆肥,增施有机肥,达到种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目的
3.5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地膜等投入品,防止废旧薄膜沉积到土地中
育秧、玉米、甘蔗、蔬菜等使用地膜贴地覆盖的作物,由于地膜太薄太广任其在地面上破烂掉,没有人捡拾集中处理,加上生活中大量废弃的塑料袋最终都沉积到土壤和水底中造成污染。因此国家要加大科研投入研制新的可降解的薄膜品牌来替代,同时制定加工再利用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回收处理。此外,还要立法引导农户科学合理使用薄膜,推行垃圾分检集中处理,对废旧薄膜进行深坑填埋,防止废旧薄膜沉积到自然界土壤和水底中。对废旧薄膜不能一烧了事,防止燃烧气体(二恶英)污染大气。
3.6防霉变
农民对粮食生产往往是重生产管理轻收贮保管,常常是把刚收获的粮食堆放在一起,因为新鲜米粒生理呼吸性强,堆放一起极易产生霉变,如遇上阴雨天更是难保了。所以,稻谷和玉米等粮食收获后要及时经过太阳光晒干,如遇梅雨季节,室内要开窗通风,摊薄粮堆,防雨淋、防回潮发霉。绝忌用火加温烘干谷粒防质变。
3.7科学使用调节剂
在允许范围内严格适量使用调节剂,防止过量使用膨大剂、催熟剂、调味剂、染色剂等,杜绝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非法使用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化学品。
【文/陆章流,本文为作者向红歌会网原创投稿。】
作者简介:
陆章流,笔名章彰,男,壮族,籍贯平果榜圩,1960年出生,大学文化,百色市作协会员,农艺师。自由撰稿人。写过新闻通讯、调研报告、讲话稿、叙事散文、随笔、杂谈和农业科普及专业论文等类型文稿,散见于一些省市报刊和公众号,多年获得各级报刊(社)奖励。在省部级科技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多篇。代表作有《探析导致土壤污染直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因》等。著有散文作品《山村记忆》《常有岁月可回头》、新闻报道集《业余,我坚持报道平果数十年》、专业著述《实用甘蔗生产技术指导》(合著)《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初探》(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原稿集)等。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